大明镇海王-第12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波兰、神圣罗马帝国、罗马教廷、意大利、威尼斯、巴黎、西班牙、香港统统去走一遍。”
刘晋拿着笔在地图上面规划着自己接下来的旅游路线。
对于刘晋来说,现在都已经五十多岁了,说实话,这身体好的时候估计着最多也就只有20年的时间。
用20年的时间来周游全世界,在世界各地好好的游玩一番,等到了七十多岁了,人真的老了,走不动、玩不动也吃不动了。
到时候再回来养老等死。
“嗯,或许到了那个时候我还可以再写一本回忆录,就跟后世的那些名人一样,到老的时候写一本回忆录,貌似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刘晋默默的将这一点给记下来。
人生苦短,到了五十多岁了,刘晋是已经看开了很多的东西了,都已经无所谓了,现在要做的就是为自己而活。
两世为人,穿越之前的自己,仅仅只是一个996的打工仔,每天都在为生活奔波,活成狗一样,为金钱、为房子、车子、为老婆孩子而劳累。
穿越过来之后,前面的这几十年,刘晋在为自己心中的理想和抱负而活着,现在老了,理想也实现了,也有条件了。
也该为自己的而活了,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妹夫啊,妹夫!”
“你这才五十多岁,身体又好得很,你着急着回家养什么老啊。”
这时,定国公徐光祚急匆匆的来到了刘晋的书房,显得很是无奈的说道。
本来历史上的徐光祚其实早几年前就病死了,但因为刘晋这个穿越者,他也是活到了现在,现在都已经快要七十多岁的人了。
“人生苦短啊,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何必将自己的一生都耗在上面?”
“更何况以我的情况,其实急流勇退、远离权力的中心未尝不是好事。”
刘晋看看徐光祚笑着说道。
“可是你这也太早了吧,你这才五十多岁,身体有好的很,何必急着急流勇退呢?”
徐光祚一听,也是继续说道。
“是啊,我都已经五十多岁了,我的身体还能够好几年?”
“我不趁着现在身体好,到处去走一走、看一看的话,难道要等到走不到的时候再走吗?”
“你来看看,我都已经在规划我以后的旅游路线,先去西域、河中、南云省这边走一走、看一看,再去欧洲各地游玩一番,接着转黄金洲去,再绕道非洲这边,接着天竺、南洋澳洲这边走一圈,全世界都游玩一遍。”
刘晋笑着和徐光祚谈论起自己以后的旅游路线来。
“唉,也不知道你的脑袋是怎么想的。”
“别的人是一辈子都可能达不到你的高度,而你呢,到了这样的位置却不好好珍惜,现在就辞官想着去各地游玩。”
徐光祚忍不住直摇头,他是无法理解的,无法理解到底是怎么想的。
“哥,你就别劝他了。”
这时,徐婉儿也是走了进来。
“相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规划,现在急流勇退其实也好,到了我们家这种地步了,如果再继续在朝野上干下去的话,将来会如何,恐怕没人知道。”
“早早的急流勇退,趁着还有精力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其实也挺好的。”
“当初英国公张懋还在世的时候也都劝相公要急流勇退,相公现在退下来,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徐婉儿还是很懂刘晋的,知道刘晋所想,也知道刘晋所担忧的事情。
“好吧,既然连你都这样说了,我还能说什么。”
徐光祚听完,也是无奈叹口气点点头。
“你们知道吗?”
“我之所以能够辞官,这还是太上皇同意的。”
刘晋看看他们,想了想也是爆出了一个内幕。
“太上皇同意的?”
徐光祚和徐婉儿一听,顿时微微吃惊,接着略微一思索顿时就明白了。
“也就是太上皇还在,我才能够走得掉,要不然,我想辞官都辞不了的。”
刘晋微微摇头说道:“能够急流勇退,这是太上皇和天子对我的恩典,这是给我们家最好的恩典了。”
听到刘晋的话,徐光祚仔细的思索一番之后,这背后顿时就冒出了冷汗,这才重重的坐到椅子上说道:“原来如此,这的确是最好的恩典了!”
到了现在,徐光祚算是明白了,明白刘晋为什么要辞官,正德皇帝为什么又会同意了。
对于刘晋来说,尽管刘晋为大明帝国、为大明皇室、甚至于为弘治皇帝和正德皇帝都立下了无数的功劳。
但自古以来,为天子立下功劳、为国家立下功劳的大臣还少吗?
不知道有多少,但是,自古以来这功劳越大者往往最终都没有善终,不仅仅自己没有善终,连带着自己的家族都会一同牵累。
尤其是像刘晋这种,权倾朝野又富甲天下,另外在文臣和武将勋贵集团都有着巨大影响力和关系的人。
这样的人放在任何的朝代几乎都是不可能善终的,纵观华夏几千年的历史,几乎没有一个这样的人能够最终获得善终。
往往最后都是得不到善终,还连累了自己的家族。
功高震主,这绝对不是假的,而是历史上一次次用鲜血来写出来的警世之句。
历朝历代的皇帝,对于像刘晋这样的能臣,那是既喜欢又害怕,喜欢的是有这样的能臣,国家可以变得繁荣昌盛起来,害怕的是这样的能臣是否会抢夺自己的江山,会夺走自己的宝座。
所以有些时候,即便是宁可错杀,也会抱着不放过的心态来杀掉这样的大臣。
现在也就是还有弘治皇帝,弘治皇帝的心胸足够大,也足够的仁慈、宽厚,所以才能够容下刘晋这样的能臣,也能够让刘晋得到善终。
如果现在刘晋不走。
等过些年弘治皇帝走了,到时候正德皇帝能否放了刘晋?
这估计要打一个问号了。
别说什么和天子关系好,自古以来和天子关系好又死在天子手上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汉景帝可以将自己的老师腰斩、唐玄宗可以赐死自己的爱妃杨贵妃、朱元璋可以杀了那些自己起家的兄弟、功臣。
这朱厚照未来为了政治需要杀了他刘晋又有什么稀奇的。
更何况,刘晋以后要是再立下什么功劳了,到时候又该如何封赏刘晋了,这封无可封的时候,是不是就该和历史上一样杀了?
即便是再正德皇帝这里不出事,但你能够保证到了下一个皇帝的手中时不出事?
“有时候登山并不难,一步、一步的往上走、往上爬,总是能够到达最顶峰的。”
“但是登山容易,这下山的时候可就不容易了,能够完好下山的可不多啊,很多时候都是摔下来的,摔的粉身碎骨。”
刘晋看看徐光祚,笑了笑说道。
“我为什么将我的儿子们都尽可能的分到海外去?”
“我为什么当初要带着我们这些勋贵集团们在海外建立南非殖民地,还不是为了给我们这些勋贵们留一条后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早在几十年前的时候,我都已经在为自己留后路了。”
“嗯!”
“你是对的,是我太年轻了!”
徐光祚听完也是郑重的点点头深表赞同。
“这个世界少了谁都一样要转的!”
第2241章 大河南
伴随着刘晋辞去了内阁首辅,王守仁被任命为新的内阁首辅,钟番为次辅,同时李昆入阁成为新的阁老。
朝野上的变动还是非常平稳的,依然还是实干派官员的天下,当然现在主要是守旧派的官员已经所剩无几了,朝野上的官员几乎都是实干派出身的官员。
大量的官员几乎全部都是在地方各省有着履历,有着较为丰富的地方主政经验,也都是讲究办实事的官员,因为不办事的官员早就滚回家养老去了,又或者是送到南京去养老了。
刘晋的离去并没有影响大明现有的国策,王守仁、钟番、李昆等人依然还是延续着刘晋以前所制定的那一套。
这也是让刘晋更加的放心下来,大明不会出现人走政熄的现象,毁掉自己辛辛苦苦几十年时间打拼的成果。
当然了,刘晋辞官之后,那几乎是完全放下了一切,不再厉害朝野上的事情了。
这是刘晋一贯的原则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管事的时候就不要去瞎折腾,真正自己管事了那就要好好的工作,好好的去做,像样的去做。
所以当朝野上在进行一番人事变动的时候,当百官都在向王守仁这个新内阁首辅祝贺的时候,刘晋这边已经带上了自己的两个老婆、几个小妾踏上了环球旅游的路程。
河南开封火车站。
伴随着阵阵的汽笛声,一列火车缓缓的开进站台。
很快,大量的乘客纷纷走出车站,穿着普通的刘晋带着自己的家眷赫然也在其中。
大河南是刘晋的第一站,刘晋准备在河南带上个把月的时候,好好的在河南这里游玩一番。
刘晋一家人刚出车站,自己府上的下人早早的就已经抵达了这里,准备好了车辆,安排好了住宿等地,让刘晋这个旅游和出行都显得无比舒服。
刘晋之所以要将第一站选择河南,主要是想要过来看看这个华夏文明的起源之地。
在后世河南省人口众多,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出了很多的名人、能人,在这里也有大量的历史建筑和可以游玩的地方。
像刘晋就准备去看看开封这里的地上河、去嵩山少林寺这里看看十八铜人、去龙门石窟这里看看石头等等,一个月的时间,足以将河南有名的地方都给看一看了。
刘晋乘坐的汽车缓缓的行驶在开封的街道上面。
不同于后世,后世河南的省会是郑州,郑州其实是一座新城市,其实河南这边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应该算是开封,开封一直以来也都是河南的主要大城市和省会所在地。
此时,开封就是河南的第一大城市,并且还是省府所在地。
因为河南地处中间的位置,大明有多条主要的铁路干线在开封这里交汇,形成了开封这里极其便捷的交通系统。
大明京城通往西部省份的铁路经过了这里,前往西南成都、贵州、云南的铁路也经过了这里;往南前往湖光的铁路同样也是经过了,往东连接山东、南直隶的铁路同样也都有。
铁路的交通枢纽和中心,让这里的铁路交通极其的便捷发达,同时大明的主要公路同样也是连接了河南这里。
便捷的交通,发达运输促使开封这里迅速的成为了大明帝国本土内陆的重要工业、商贸城市。
河南的纺织业极为发达,这要是得益于河南本身的棉花种植业。
大明本地的省份,尤其是北方的省份即便上都已经不再种植粮食,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山东、北直隶几省都是以特种经济作物种植为主,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棉花。
河南因为地势平坦,土地开阔,棉花种植非常的有利,故而是棉花种植的大省。
并且不同于后世,现在大明帝国的土地依然还是高度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尤其是大明本土这边的土地几乎都是集中在士绅、地主、大家族的手中。
一起的时候,这些士绅、地主们还可以靠着出租土地来过上不错的生活,然而伴随着大明帝国持续的从本土这边迁移大量的人口到海外去,导致了大量劳动力的流逝。
这其中最主要的移民人口就是底层的无地农民,他们从本土源源不断的迁移出去,直接让这些地主士绅的土地给荒芜下来,无人耕种。
不过这些士绅和地主们显然是不会真的让自己的土地荒芜下来,他们起初的时候自然是支持守旧派的官员反对对外扩张、殖民和移民,想要继续过以前的好日子。
但结果显然是失败了,没办法,这些士绅地主们只能够学习辽东、河中等地区,采用大规模的机械化耕种的方式,使用机器来耕种土地。
这样的话仅仅只需要很少的劳动力就能够耕种大量的土地,而这也很符合这些地主士绅们的利益。
本身他们就有大量的土地,没人耕种,使用机械化自然是最合适的,并且这些士绅地主们都是有资金去玩机械化耕种的,他们可不是穷光蛋的农民。
另外这是士绅和地主们往往都是更有见识、更有文化的人,他们很清楚的知道该种些什么才可以将自己的价值最大化。
种粮食显然是最笨的,聪明的都是种棉花,种花木、水果等等,这些的收益比种粮食要高太多了。
自然而然,这大明本土北方的这些省份,棉花种植的规模越来越大,尤其是河南这种大平原地区,棉花的种植量非常大。
很多的士绅和地主都有投资纺织厂,这种出来的棉花还可以用于自己的纺织厂,保证自己纺织厂的原材料供给。
要知道在棉花最吃香的时候,不仅仅价格昂贵,而且往往很难买到棉花,导致自己的纺织厂工厂停工。
这自己有土地,那为什么不干脆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棉花满足自己的需求呢?
要知道很多的大型纺织厂其本身为了稳定自己的原材料供应都会在海外大规模的开拓土地,建立棉花种植园,大规模的种植棉花,保证自己的棉花供应。
这些因素都刺激了河南的棉花种植,同样也是刺激了河南的纺织业迅猛的发展。
河南开封这里,大大小小的纺织厂不计其数,其纺织产业的规模已经超过了京津地区。
当然,主要是京津地区的纺织厂在不断的迁移出去,因为京津地区的工资高,土地使用费用昂贵,纺织厂在京津地区逐渐的无法生产下去,转而逐渐的迁移到开封、长安、西域、河中等地区去。
开封这里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这也跟当时河南主政的方永良有关,方永良是实干派的官员,在当时大力的吸引投资,尤其是抓住了纺织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的机会,吸引了大量的纺织厂搬迁过来。
此外,开封这里便捷的交通也是非常关键。
这生产出来的布匹无论是销往大明本土,还是说通过火车运输到欧洲、奥斯曼帝国、波斯帝国等地区去销售都是非常便捷。
这里生产的布匹几乎都是以出口为主,出口到欧洲、波斯、中东、奥斯曼帝国等地,大明本土这边现在主要是以销售成衣为主,已经很少有人自己去做衣服了,故而布匹的销售都是大规模的销售给服装厂。
除了发达的服装产业之外,河南开放这里另外一个重要的产业就是汽车制造业。
因为在河南这里有一个本土诞生的汽车品牌‘大丰’汽车,大丰汽车虽然没办法和大明帝国的奔驰、宝马这样的豪华车企品牌相比。
大丰汽车属于低端汽车,生产出来的汽车售价基本上不会超过1000两银子,这样的价格非常亲民,也是让大丰汽车的销售量越来越高,进而逐渐的衍生发出出了一个庞大的汽车产业,一年可以生产销售几十万辆汽车,在这个时期来说已经是极其的了不起了。
纺织业和汽车制造业,这是河南的两大主要产业,同时也是造就了开封的繁荣和喧嚣。
刘晋乘坐汽车慢慢的行驶在道路上,道路规划的很不错,同时也是修建的非常宽敞,道路的两边高楼大厦林立,商铺众多,车来车往的,一副忙碌无比的景象。
再看看开封这里人,一个个衣着时尚,穿着得体,上下班开汽车的人非常多,摩托车和自行车更是随处可见,由此可见,这里的人生活水平并不会比京津地区的人差多少。
想想后世,河南人口众多,人口过亿,如此庞大的人口拥挤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