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镇海王-第11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方地区因为以往冬天的时候,也有大雪和积雪,故而在道路清理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制度,也有大量相关的机器设备等等。”
“但是在关内和南方地区,往往缺少相关的制度以及设备等,这将严重的影响各地之间的交通和往来。”
“臣以为当务之急乃是命令各地官府在第一时间内疏通各地之间的要道,每日早上的时候必须定时清理道路上的积雪和冰霜,以保证交通道路的畅通。”……
钟藩沉思一会也是站出来,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赈灾肯定是要赈的,北方各地虽然损失惨遭,但真正需用引起注意的还是关内和南方地区,道路积雪、霜冻必然会导致交通中断,往来不畅,严重的影响工厂、商行、作坊等。
“嗯!”
弘治皇帝听完也是微微点头。
实干派的这些官员相比起守旧派的官员来总是能够想到更多的东西。
“陛下,今年天气格外寒冷,从大明各地发来的电报来看,今年寒潮波及的范围极广,不仅仅北方地区寒冷无比,连南方地区的湖泊、江河都有大量的冰冻情况。”
“连琼州地区都下起了大雪,广东地区都寒冷无比。”
“如此大范围的严寒天气,不仅仅是现在有着巨大的影响,等到来年的时候,极有可能会导致相应的一些灾荒发生。”
“弘治十一年的时候,北方地区出现极寒天气,大雪冻死了过冬了小麦,第二年的时候北方三省就出现了灾荒。”
“今年的天气比起当年有过之而无不及,天气更冷,范围更广,极有可能导致我大明北方地区的多省的冬小麦全部冻死,明年粮食绝收。”
“所以臣以为不仅仅是眼下的难关要度过,我们现在也是要为来年的饥荒做准备,在各地建立仓库,囤积粮食,一旦出现饥荒时可以快速的赈灾,稳定民心。”
“此外,往往灾荒之年,必然还会伴随着鼠疫、瘟疫的出现,臣以为我们现在就应该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以免到时候手足无措,手忙脚乱。”
韩文想了想也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跟着刘晋多年了,也总算是学到了不少的东西,看问题也不仅仅只是看现在了,能够联想到更长远一些的东西。
“嗯~”
弘治皇帝一听,也是直点头。
这让他想起了当年江南地区爆发的血吸虫病,蔓延南方数省,几十万人被感染,没有任何的办法,后来还是通过悬赏从湖广哪里弄到了有效的方子,再加上合理的预防手段,这才将疫情给控制住了。
大的灾害,无论是水灾,还是旱灾,又或者是蝗灾、雪灾等等,必然会伴随着其它的灾害出现,其中最让人闻风色变的就是瘟疫和鼠疫。
这东西一旦传播开来,那是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尤其是现在大明的人口在慢慢的往城市集中,这要是在大城市里面传开的话,恐怕到时候就要死很多人了。
这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能够迅速传播要人命的瘟疫、鼠疫,几乎历朝历代都谈之色变。
众大臣你一言我一语的不断商量着眼前的事情。
“大家按照商量的事情去办,不仅仅是眼下的寒冬要度过,来年的生产生活也一样要保证,同时还要防患可能出现的瘟疫、鼠疫等等。”
弘治皇帝和大臣们一直商量了几个小时,仔细的讨论了相关的一些细节以及具体的措施,这才让大家离去去办理这些事情。……
总的来说现在的大明还是很不错的,即便是出现这样可怕的大范围寒冷天气,朝廷这边也是可以游刃有余的去应对。
要银子有银子,随时都可以拨款下去,而且还不是一点点,动辄几百万两、上千万两银子的庞大款项足以彰显现在大明朝廷的富裕程度。
要物资也是有足够的物资,大明的粮食储备非常的庞大且充足,产量地很多,粮食产量非常大,一年产出来的粮食足够大明人吃上十年。
大量的粮食还用来酿酒、喂养牲畜等等,同时也有大量的耕地都闲置着在轮耕。
此外大明的工业也是已经发展起来,工业革命的发展,让大明的工业产能非常庞大,并且生产力惊人,科技水平也是得到了发展。
最重要是大明的交通条件极为不错,铁路已经修到了各地,公路就更多了,可以快速的调集人力、物力来赈灾。
所以即便是面对如此可怕的寒冷天气,也足以游刃有余,还可以考虑着明年的事情,为可能发生的灾害做准备。
“陛下,这是刘晋给您写的奏疏!”
当大臣们离去的时候,小黄门将一份奏疏递送给了弘治皇帝。
“哈哈,刘晋终于是想起朕了,也知道给朕写奏疏了,真是难得啊。”
弘治皇帝一听,顿时就笑了起来。
这刘晋回家丁忧守孝也已经差不多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但是期间竟然一份电报或者是奏疏什么都没有写给自己,真是和辞官回家差不多了。
要不是自己清楚知道刘晋这小子每天在家里面过着惬意的小日子,自己都要怀疑刘晋是不是消失不见了。
虽然说刘晋一贯都懒人一个,但是你好歹也是偶尔发个电报、写份奏疏什么的过来,多少联络下感情也好啊。
要知道朝野上的这些大臣们,那是有事没事都要写奏疏过来的,有事汇报事情,没事就问安又或者说自己当地有什么特别的美食、事情之类的。
总之就是想尽办法的想要在自己这里露脸、打卡、留下印象什么的,为的就是自己能够记得起有这样的一个人。
刘晋倒好,一年多的时间这才给自己些了一份奏疏过来,自己都差点要把刘晋给忘了。
“朕倒是想要看看他写了些什么东西。”
弘治皇帝拿起刘晋写的奏疏看了起来。
“建立灾害预警、预防机制?”
弘治皇帝打开一看,顿时眼睛都微微亮起,果然还是一贯的风格啊,只谈事不谈感情。
第2039章 这就是刘晋啊
“气候异常,全球范围内出现大范围的极寒诡异天气?”
“可能会持续几十年,甚至于上百年的时间,时间跨度极大?”
“危害极其严重,可能会导致连年的灾荒,干旱、寒冷、瘟疫等多种灾害大范围的出现?”
弘治皇帝仔细的看着刘晋递交上来的奏疏。
虽然同样是讲现在大明的寒冷天气,然而刘晋却是早已经看向了全球,从全球范围内去看这件事情。
提到了黑土省、黄金周、非洲、澳洲等地区的情况,气候异常,处于冬季的北半球普遍寒冷无比,而处于夏季的南半球则是普遍遭遇了异常干旱的天气。
这种气候是非常的不寻常的,也是非常诡异的气候。
“小冰河期?”
“历史上商周更替,东汉末年,唐末、五代十国宋初三次都出现了类似的诡异极端极寒的时期,都相应的造成了大范围内的动乱以及朝代的更迭?”
“诡异的极寒气候不仅仅是冬季的时候天气寒冷无比,寒冷时间持续的时间更长,同时在夏季的时候也会出现诡异的霜冻天气,对农业影响极其的重大。”
“并且还会出现持续性的连续多年的干旱气候,同时极端的天气之下必然会伴随着着极端的洪涝、干旱、鼠疫、瘟疫、蝗灾等等多种灾害。”
弘治皇帝越看眉头就越是深深的皱起,刘晋是不会胡乱说话的,一直以来刘晋所说的每一件事情都得到了印证,高人子弟的名头可不是乱吹的。
“来人~”
看到这里,弘治皇帝也是喊道。
“陛下~”
立即有小黄门赶紧过来听候指示。
“传朕旨意令翰林院以及各地官府查阅各种史料记载以及地方志,查阅东汉末年、唐朝末年、五代十国、宋初这些时期关于天气气候以及农耕的相关记载!”
弘治皇帝还是决定命人去好好的查阅下相关的史料以及地方志,看看是否和刘晋所说的一样,能否从历史之中找到相同的一些地方出来。
这事情如果真的像刘晋所说的这样,那就非常严重。
一处两次的极寒天气,大旱什么的,以大明现在的情况来说是完全可以游刃有余的应对,并不会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也不可能说出现什么动乱。
可是如此真的像刘晋所说的是处在什么小冰河期的话,要持续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整个长时间的范围内都是如此反复无常、诡异多变的话。
那对于大明来说影响就非常巨大了。
一两年粮食大幅度减产,甚至于绝收都没有什么关系。
可是如此联系三四年出现这样的情况,再接着又给你来鼠疫、洪涝、旱灾等等轮番上阵,又几年隔着几年的来。
这大明纵然是现在有着深厚的家底也极有可能会吃不消的。
真要是出现了东汉末年、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场面的话,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大明朝极有可能就会改天换日了。
这是弘治皇帝绝对不允许出现的事情。
自己励精图治了一辈子,不就是为了大明的繁荣昌盛,为了大明能够传承千秋万代嘛。
“是~”
小黄门一听,也是赶紧去处理此事。
可以看得出来,弘治皇帝对此事极其的重视,也不知道刘晋在奏疏里面到底写了一些什么事情,竟然让弘治皇帝的脸色都大变。
“广积粮,在大明各省府建立起国家储备粮仓,粮仓内至少要囤积足够当地五年左右食用的粮食,不要怕浪费,要做好应付可能出现的连续性多年的粮食大幅度减产、绝收的情况。”
“大力推广机械化耕种,在黄金洲、辽东、黑土省以及重点的南洋地区多开垦土地、多种植粮食,同时朝廷每年拿出一笔预算资金出来,大规模的收购粮食,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刺激百姓多种粮食,以此来增加粮食的产量,为可能出现的极端诡异气候做好充足的准备。”
“大力支持农业相关机械、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建设,兴修水库,防洪蓄水。”
“建立天气预警、预报制度,成立相关的气象衙门,在大明乃至全球各地建立起气象观察站,对各地的气候进行详细的记录,不断总结规律,建立起预警和预报的制度,可以对台风、寒潮、降雨等气候进行预警、预报,提前做好准备,减少损失。”
“大力推广医学院的发展,建立更多的医学院和医院,发展医疗科技技术,防范瘟疫和鼠疫等可怕的传播性疾病,并且制定出相应的防控、防治制度,城市构建完善的供水、排水、排污系统,减少污染,防止瘟疫和鼠疫等传染性疾病的出现。”
弘治皇帝仔仔细细的将刘晋的奏疏给看完。
很难得,一向懒得要死的刘晋竟然会写几千字的奏疏上来,详细的讲清楚了目前的情况以及自己的推断和相应的一些措施、制度。
“还是刘晋会办事啊!”
弘治皇帝长长的感叹一声,没有对比就看不出高下。
看看刘晋写给自己的奏疏,总是能够从大局以及长远的角度去看问题,所制定的诸多政策制度也是能够全局去考虑问题。
一般人看到的仅仅只是京城这边的天气比往年似乎要冷很多,朝中的大臣们因为各地官府的奏疏,所以也是知道现在大明各地都遭遇了极寒的天气影响,所以朝廷这边要去赈灾,做好相关的一些准备。
少数一些大臣则是能够看到伴随着极寒天气可能出现的大旱以及农作物绝收的情况,可能出现的瘟疫、鼠疫等等。
只有刘晋能够从全球范围内去看如今的情况,依靠电报知晓全球现在都在遭遇极其诡异的天气。
同时又能够从历史上寻找相似的一些时期,从这些时期之中看到大明极有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情况以及相应的从长远的角度来制定预防、预警、控制的机制制度出来。
这就是刘晋,也是弘治皇帝一直以来都信任无比和欣赏佩服的刘晋。
或许刘晋不会像一般的大臣一般去卖弄自己的文学才华,写的奏疏都非常的直白简单,而其他大臣都是尽可能的去卖弄自己的才华学识,往往很多时候都要引经据典、拐弯抹角的,看起来就很累,让人觉得很有才华的样子。
事实上在弘治皇帝看来,刘晋才是最有才华的,给天子写奏疏不需要卖弄才华,只需要说明事情就可以了。
刘晋真的没有才华吗?
肯定不是,刘晋能够当状元,才华是不用说的,而且刘晋极少数一些所写的诗词都是极为的惊艳,只是刘晋比较低调,不喜欢去显摆自己的才华学识而已。
当然,这是弘治皇帝以及众多了解刘晋的人对刘晋的看法。
事实上刘晋是真的没什么才华,作为穿越者,只会抄袭和说写平白话的内容,写文言文、引经据典什么根本就不会,也太伤脑筋了。
制定的诸多制度、政策什么的,那也都是照搬、照抄后世的一些制度,之所以知道很多,能够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那也是因为是穿越者的缘故啊。
所以刘晋是能够偷懒就偷懒,尽量少写奏疏,惜字如金。
没办法,穿越者想要混得好,总归是要有一些人设的,刘晋的人设就做的很成功,美其名曰给天子减负,加快办事效率,实则是自己没才华懒得写奏疏就要求大家也跟着自己来,不要跟烂婆娘的裹脚一般又臭又长。
偶尔又抄袭一两首经典的诗词什么,以此来表示自己确实是有才华的,总归来说,才华肯定是要表现出来的,但又不能露馅了,所以诗词歌会什么的,能不去就不去,老老实实窝在家里面抱着媳妇不香吗?
刘晋也不和一般的大臣一般,恨不得天天就围在自己的身边,总是想要在自己的面前去表现一二。
这刘晋要是让他闲在家里面的话,他可以半年、一年的时间内都不给自己写一份奏疏,也从来不给自己问安什么的。
完全可以消失的干干净净,仿佛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这有时候也是让弘治皇帝觉得自己是不是对刘晋太过生疏了一些,关心不够什么的。
这回家丁忧守孝一年多的时间了,这还是因为极寒天气的出现,刘晋这才写了份奏疏过来,详细的谈论这件事情。
如果没有什么事情的话,弘治皇帝估计着刘晋可以三年的时间都不给自己写奏疏,也不会向自己问安什么的。
你要说刘晋不关心自己这个天子嘛,似乎好像也是可以这样说的,但那些关心自己的大臣们,一封接一封的奏疏写过来,都是问安啊、请上贡一些地方特产啊或者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什么的。
看起来好像是关心天子,但事实上这些奏疏极大的浪费了弘治皇帝的时间和精力,这变相的其实又是在害了弘治皇帝。
反倒是刘晋这种懒人,从不浪费天子的时间和精力,这又是有利于天子休息和有时间精力去真正思索国家大事的。
第2040章 南洋公主长大了
一般的大臣只会劝自己说要勤俭节约什么的,但是刘晋从来不会劝弘治皇帝要勤俭节约,反倒是说天子就该要懒一些,不要总是一头的扎在案牍上面,那样案牍劳形。
而是应该要合理的安排时间,适当的运动以及到处走走、散散心什么的,这样才有利于身心健康。
至于节约什么的,那更是不用节约,要开源,刘晋麾下的诸多买卖都有天子和太子的股份在里面,这天子的内帑到底有多少银子,估计着只有天子自己清楚了。
反正以前的时候是省吃俭用了十几年也才存了百万两银子的内帑,而现在弘治皇帝内帑里面的银子都已经有上亿两了,都存在大明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