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镇海王-第10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晋满意的点点头,现在已经是弘治三十年的三月了,这电灯从去年年底的时候推出来,到现在也差不多3个月的时间,已经突破了1万户的使用数量,这还是可以的。
“目前京城地区,我们已经实现了全区域的覆盖,京城的每一个地方都可以安装电灯了。”
“现在也是已经有不少普通的家庭申请安装电灯,用电量最大的是那些工厂、商行和商店,尤其是工厂、商行,有些工厂现在都已经开始实行两班倒的工作制度,一天24小时不停歇的生产。”
“订单实在是太多了,根本就生产不过来,我们电灯的出现,正好让他们可以在晚上的时候也进行加班,故而工厂的客户是最多的,大大小小的工厂都来找我们安装电灯。”
“我估计京城这边,在未来至少可以有大几十万户的用户,需要的用电量将会非常庞大,我们需要在新增几座大型的发电工厂才能够满足京城的用电需求。”
曹览这段时间以来也是非常的忙。
电气商行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不仅仅是需要管客户用电的事情,相关电灯、电线等等工厂的生产也是一样需要忙。
另外电气商行可不单单是要在京城这边发展,还需要向大明各个地区发展,在各大城市开展业务。
这给大明电气商行带来了大量的事情,工厂需要不断的扩产、发电厂需要扩产,员工的数量需要不断的增加,还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等等。
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同时刘晋的要求也很高,这些业务要做,但电气相关的科技也是要发展的,比如电机的研究,这东西是使用电来驱动的,具有非常重大的一样,目前也是有很多人在研究这个电机。
以电相关的诸多科技也是得以迅猛的发展,大明电气商行就有专门的研究机构,甚至于刘晋还想着成立一家专门研究电相关科技和技术的高等院校,估计着到时候这个事情又是要交给自己来办。
想到这些,曹览也是一脸的疲倦,实在是事情太多了,有些忙不过来了。
“嗯,天津、淞沪、南京等这些城市的业务开展的怎么样了?”
刘晋满意的点点头问道。
“目前我们也是已经在大明各主要的大城市成立了分行,开始在各大城市这里建设发电站、架设线路,其中天津和淞沪的进展是最快的,预计到五月份的时候,天津和淞沪这边就可以开始用上电了。”
曹览连忙回道。
电这个东西,它现在是大明电气商行在做独家的买卖,除此之外别无分号,整个大明庞大的市场也只有大明电气商行在经营。
其他人虽然也是眼红大明电气商行的巨额利润,可是却也有心无力。
首先玩这个电气,投资是非常大,又是发电厂、又是线路,还需要生产电灯等等,一整套的东西,投资非常巨大,即便是单独投资某个领域,也是需要大量的资本。
另外这东西最关键的还是技术,没有技术的话,你根本就玩不动这个电,这就又关系到人才的事情上了。
这所有的新式高等院校基本上都是刘晋在出钱兴办起来的,新式学校毕业的学生也都愿意进刘晋麾下的产业做事。
因为刘晋麾下的产业,工资待遇高、福利好、节假日之类的都不会少,是妥妥的良心东家,而且里面也注重技术和创新,学新学的人有发展的空间。
很多新学毕业的学生都已经成为了刘晋麾下产业的中流砥柱,是重要的管理层,技术人员等等。
其他人想要去这些新式学校招人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没有这些人才,还怎么去玩电气?
当然了,这仅仅只是开始,现在时间还短,大家对电气的了解程度不够,伴随着大家对电气的了解,自然而然会慢慢的有人涉足电气商行相关的领域。
这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可以衍生出来的产业非常多,足以带动大量人口的就业。
看看后世的电气相关的诸多庞大产业就知道它的巨大潜力了。
现在大明电气商行独享这个市场,那自然是忙的不行了。
“嗯”
“要尽快在我们大明的所有大中城市开始分行,让更多的人用上电。”
“同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去研究电相关的技术,研究出更强大的发电机来,生产更多的电,研究出强大的输电技术来,这样就不用到处建发电厂了。”
“研究出更多的电器来,让电的用途更加广泛,同时要注重安全,普及电气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刘晋点点头,也是给曹览这边下了电气商行未来的发展指引和方向。
电气可是大买卖啊。
后世我们的电都是国家经营的,很多人可能感觉不到它到底有多赚钱,但在国外却是私人所有,往往都是极为重要的资产,是不会轻易转让、出售的。
这大明以后发展起来了,这大明电气商行能够在大明这个巨大的市场当中占有较大份额的话,这以后就会源源不断的为自己赚取财富了。
电气也就是前期的投资非常大,需要假设线路、投资发电站等等,但是等这些做好了,以后就可以慢慢的坐着收钱了。
这跟自然水厂差不多,都是收益非常稳定,又没有任何风险,关键是还长期都要的买卖,这种买卖才是大家最喜欢的买卖。
“是,刘公”
曹览也是郑重的点头。
刘晋总是能够高瞻远瞩,提出发展的方向了,如果是换成其他人,估计着现在所想的就是如何拥有更多的用户吧,毕竟安装一个用户的收费可是相当昂贵的,大明电气商行仅仅是安装费这一块就赚的盆满钵满了。
但刘晋不一样,注重大局面的布局,注重科技和技术的发展,为将来布局,而不是局限于现在的一切。
这也是刘晋麾下的诸多产业总是能够迅猛发展的原因,因为布局足够大,又重视新机器新科技的运用,重视人才,所以各个产业都可以飞速的发展。
再加上大明此时此刻本身就出在了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双风口之中,自然而然也就飞了起来。
视察完电气商行,刘晋也是慢慢悠悠的回到自己的家中。
现在的小日子还是很不错的。
大明蒸蒸日上,事情少,根本就没有什么太多的事情需要操心,每天的早朝甚至于都到了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讨论的地步了。
没办法,这大明并不是说真的就风调雨顺了,这每年依然还是有很多灾害发生的,不是地震就是水灾、旱灾、蝗灾的什么的。
然而现在各种各样的灾害对于大明来说,影响力已经变的越来越小了,拥有广袤土地、众多产粮地、高产作物、大量铁路、公路交通、又有汽车的大明。
纵然是一个地方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干旱,朝廷也是可以迅速的调集粮食过去,灾荒之地的人即便是什么事情都不做,坐在吃上几年都没事。
来个连年灾荒问题都不大,毕竟现在高产的作物很多,地瓜、玉米都是耐寒的,即便是用肩膀挑水都可以满足它的生长需求。
更重要的是大明的辽东、河中、黑土、南洋等省的粮食产量都很大,运输又越来越方便,工厂也是越来越多,这老百姓有工作又不愁粮食吃,纵然是灾荒也不会出什么事情。
小日子舒舒服服的刘晋刚刚回到家里面,李贞就带着陈雪和刘达走了过来说道:“相公,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要当爷爷了。”
“啊?”
刘晋一听,顿时就微微一愣。
这就要当爷爷了?
自己才不到四十啊,这就要当爷爷了。
“今天早上才发现的,大夫说已经有2个月了。”
“要不我们就让陈雪在京城生完孩子之后在出发前往南非吧,在京城多待一段时间吧?”
李贞看着刘晋微微有些惊讶的样子,也是笑着说道。
“对,对,多待一些时间,等孩子生下来再说,孩子生下来再说。”
刘晋回过神来,也是连忙点头表示了同意,接着也是说道:“陈雪,你赶紧坐下来、坐下来,别累着了。”
“是,公公”
陈雪乖巧的坐下来,现在可是一脸的幸福。
第1919章 科考之年
黑土省莫城,莫城书院这里,山长温师良正在接见黑土省莫城这里的几位举人,今年是弘治三十年,又到了三年一次的科举大典。
黑土省作为新纳入大明没有太久的省份,天子这边一般都是会有恩典,也就是说这黑土省的学子不管考的好不好,也必然会有人可以高中,可以金榜题名,以示朝廷对黑土省的恩典。
眼前的这几个举人,正是去年黑土省乡试的佼佼者,有着极大的可能性在今年可以金榜题名。
一旦能够金榜题名,那就鲤鱼跃龙门了,举人和进士可是有着巨大的差距。
举人做官,那是需要等,等到朝廷这边有空缺了,举人才有机会去做官,而且刚刚开始的时候,举人当官一般都是从八品的比芝麻还小的官做起,而且前途也是非常的渺茫,纵然是做一辈子的官,可能到七品知县也就是到顶了。
这些年大明在不断的对外扩张,有大量的新疆土纳入大明的管辖,对官员的需求量也是大增,这也是让很多的举人获得了做官的机会,并且不少一上任就当了知县。
要是放在以前,举人做官可是很难的事情,必须要有人、要有银子开路,才能够获得一个位置,不然天下举人一大堆,空缺出来的位置很少,哪里能够轮的上你?
但是进士就是不一样了,会试金榜题名成为了进士,至少来说那都是从七品官员做起的,而且因为是进士,提拔、升迁的也快,以后成为知府、知州、布政使之类的也是有可能的。
如果在科举考试当中名词比较高,能够进二甲排名中上的话,以后可就前途无量了,前内阁首辅刘健就是最好的例子了。
科举考试的时候名词在二甲之中并不算高,但是留在了京城做官,后来还当了弘治皇帝的老师,跟着就一飞冲天了,当上了内阁首辅,官居一品。
如果在科技考试之中能够位居二甲前列,这以后可就有希望成为朝中重臣了,能在翰林院里面修书编书什么的,更是前途无量。
不仅仅起点高,而且升的也快,将来就是六部尚书侍郎、各地封疆大吏的人选了,甚至于成为内阁大臣也是很轻松的事情了。
如果你足够有才,而且人也长的还可以的话,能够进一甲,甚至于成为状元的,当今内阁首辅刘晋就是最好的榜样了。
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从一介书生成为了天子的肱骨大臣,当今的内阁首辅,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就是最好的例子了。
所以对于眼前的几个举人,温师良纵然是他们的老师,但也没有丝毫老师的架子了,他们几个人以后说不定就可以在大明官场上混的风生水起,大有一番作为呢。
“恩师,不知道你可否知道今年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会是谁?”
曾子英是移民到黑土省的移民,以前还是一个秀才,去年乡试中举,表现优异。
当然,他本身就是南直隶苏州府人,和唐伯虎还是老乡呢,移民到黑土省,也是有着科举移民的心思在里面。
南直隶这边想要考上举人都太难、太难了。
本身南直隶的竞争就极其的激烈,这里文人才子辈出,文风鼎盛,像祝枝山一连考了好几次才中举,文征明是考了一辈子,前后参加了9次乡试都没有中举,你就可以知道南直隶的科举考试是何等之难了。
用后世的高考来形容的话,这南直隶就是地狱级的难度,能够在这里考出来的,那基本上都是真正的才子、有着极高的才学造诣。
曾子英在南直隶的时候已经接连参加了几次乡试都屡次落榜,最后也是听说移民到海外,参加海外省份的科举考试可以很容易就中举。
所以也是举家移民到了黑土省,到了黑土省果真就如同传闻的一样,去年参加乡试,轻轻松松就中举了,而且还是黑土省的解元。
这以黑土省解元的身份前去参加会试的话,基本上不可能落榜的。
但他还是有野心的,想要考的更好,名次更前一些,这样的话对将来的仕途更有利。
在大明官场已经形成了很多的默认规矩,比如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等等,这就足以说明科举考试时名词的重要性。
想要爬的高,那就要进翰林院,翰林院是大明朝廷的高级人才储备地,里面升迁快,出来起点高,升的更快。
如果名词靠后的话,被派到地方为官的话,这以后可就远离权力中心了,想要升迁可就没有那么容易的事情了。
故而他现在也是非常关心这一次科举考试的主考官,这主考官个人的喜好、人生经历、政治主张等等可都是要下功夫去研究一番的。
到时候如果能够写一片符合他喜好和政治主张的文章出来,自然而然也就可以高中,并且名次也肯定不会太低的。
至于殿试,基本上也就是前面一甲的三人是天子来定的,其它还是主考官来定的,天子可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管这个事情。
“这个我也不知,目前来说极有可能是内阁大臣王守仁王公来主持本次的科举考试。”
温师良想了想说道:“内阁首辅刘晋刘公他可能性不大,佀钟佀公的年事已高,身体不好,别说主持科举考试了,连早朝都已经不能上了。”
“听闻已经写了请辞奏疏给天子,或许天子很快就会恩准他回乡颐养天年了,这能够主持的也就是王公了。”
“当然,或许天子有可能会让六部尚书之中的吏部尚书韩文韩公或者是户部尚书靳贵、礼部尚书毛纪、工部尚书杨一清等几位尚书来主持。”
“现在京城都还没有半点风声出来吗?”
孙天静听完也是皱着眉头说道。
这朝中诸公,每一个可都是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政治主张,这如果不定下来的话,可就不好办了,没办法事先准备了。
“这种事情怎么可能会怎么早就定下来呢,一般都是科举考试前才会定下来。”
蒋熙摇摇头说道:“当今朝中诸公,王公、韩公靳公或者是内阁首辅刘公都算是实干派的官员,一直以来所主张的理念就是实干兴国,对外强硬。”
“至于杨公、毛公、蒋公等则是属于传统派官员,主张的治国理念是仁义道德治国。”
“我等到时候只需要根据主考官来决定所写文章的风格即可。”
“嗯~”
“蒋兄所言有理。”
孙天静和曾子英也是连连点头,唯独一旁的陈彼得一直不怎么发言。
曾子英、孙天静、蒋熙三人都是从大明各省移民到黑土省的,是地地道道的大明人,陈彼得就不一样了,他是这黑土省土生土长的斯拉夫人。
他家算是最早投降大明的贵族,他父亲早看准了黑土省这边发生的巨变,所以当年大明太子率军横扫黑土省的时候,大军还没有到就提前暗地里投降大明。
不断的为大明提供各种各样的情报,筹集后勤补给之类的,也算是大明征服黑土省的一个功臣。
甚至于当年太子殿下打到莫斯科的时候,他父亲还将自己的女儿送给了太子殿下,据说现在还已经给太子生了一个儿子。
得益于他父亲的一番经营,他们家也是成为了黑土省这边少数一些受到大明器重和保留的贵族。
陈彼得的父亲现在在黑土省教化局工作,负责大明在黑土省普及大明文化,弘扬大明精神等实物。
简单来说,大明在黑土省这里推行全面大明化、汉化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