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驸马 >

第366章

我要做驸马-第366章

小说: 我要做驸马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李节干脆就在家里办了个小书院,除了朱文圻和李重贺外,他和朱雪晴的孩子,以及笛儿的孩子朱子堪,虽然这些孩子年龄大小不一,但反正也没几个,所以李节干脆因材施教,倒也顾得过来。
  不过朱允熥可不会让李节这么一直闲着,所以这段时间也经常召他入宫问政,主要是对大明内部的一些改革问题。
  天下间的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政治也是一样,特别是像大明现在这样,正处于一个剧烈的社会变革时期,所以许多事物都在发生变化,而朝廷的政策也要因此而改变。
  比如当初老朱立下的户籍制,将天下百姓分为农户、军户、匠户等等,这种户籍制在大明立国之初,的确对国内的生产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但户籍制不再适用,另外与户籍制一起衍生出的制度也需要改变。
  比如以商人为例,老朱对商人本来就存有成见,所以给商人制定了各种条条框框,甚至连衣服的材质和颜色都规定了,只是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人的地位已经开始提高,甚至有些商人也暗中打破这些规定,所以有些规定早就名存实亡了。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朱允熥才决定对国内一些不合时宜的规章制度朝廷改革,其实从朱允熥登基之后,就一直在修改大明的制度,比如吏转官就是其中最大的变动,现在科举虽然还在照常举行,但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许多人更喜欢从小吏做起,只要表现出色,日后升迁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相比于吏转官,其它制度的改变遇到的阻力并不大,毕竟许多制度本来就不合时宜,不但对民间造成影响,对官府同样也造成许多的不便。
  当然了,户籍制度的改动还是影响很大的,毕竟这其中牵扯到太多人的利益,不过以现在朱允熥的威望,也根本无人敢反对,毕竟连各路亲王都已经被他整治了,其它的大臣自然也不在话下。
  所以就在朱有炖他们出海不久,朱允熥就下旨废除了原来的户籍制,但却又颁布了新的户籍制,毕竟户籍还是十分重要的,只是把原来的农户、军户之类把人划分太细的户籍,全都统一为大明户籍,不再进行细分。
  换句话,大明的百姓也不用再受户籍的制约,农夫的儿子可以做工经商,商人的儿子也可以做官,可以说对大明内部来说,户籍一下子变得宽松起来。
  但是对外,大明的户籍却变得更加严苛,因为随着大明的兴盛,许多海外的商人也前来大明定居,对于这些海外的商人,大明虽然不排斥,但也谈不上欢迎,毕竟有宋末泉州蒲家的例子。
  而且大明现在的户籍也是很值钱的,比如大明鼓励百姓向北方和西域移民,只要是大明的百姓,去了那里就能免费分到一定的土地或牧场。
  另外各路亲王去了南洋,也积极招募大明的百姓前去定居,哪怕你什么都不会,也能分到一定的土地,毕竟相比当地的土人,这些亲王当然还是更信任明人,他们想要稳固在当地的统治,治下的百姓就必须以明人为主。
  也正是因为大明的户籍有着这么多隐性的福利,所以海外的商人也很想取得大明户籍,以前对这方面的管理并不怎么严格,导致有些人钻了空子,现在当然要收紧,毕竟大明想要保持主体民族的稳定。
  另外大明的内部也没有再搞什么民族划分,无论你是关中、河南一带的纯正汉人,还是云南、海南的少数民族,全都统一上大明的户籍,以后全都统称明人,孩子也接受统一的教育,免得日后再出什么幺蛾子。
  可以说户籍改革是整个改革的核心,牵扯的方方面面也最为复杂,所以许多事情朱允熥都会找来李节商量,李节也提出不少的意见,使得大明少走了不少的弯路。
  “姐夫你看看这个!”这天下午,朱允熥和李节商议完改革的事情后,忽然把桌子上的一份奏本递给李节道。
  李节接过来打开,看到上面的内容也是眼睛一亮,这份奏本竟然是有人借着改革向朱允熥上书,阐述了一下皇族数量急剧扩张的危害,这个问题当初李节就曾经向朱允熥提到过,只是当时刚开始削藩,选择剩下的亲王也需要安抚,所以这件事两人也只能暂时放在心里,准备日后再做打算,却没想到现在竟然有人提了出来。
  对于这个上书之人,李节也十分好奇,所以看完奏本之后也特意看了一下署名,结果又发现一个熟悉的名字,提这个建议的竟然是杨荣。
  杨荣也是三杨之一,所杨士奇并称,虽然他不像杨士奇那么有名,但在政绩上却丝毫不差,比如历史上朱棣想要迁都,当时朝中许多官员都反对,但杨荣却力主赞同,甚至在朱棣出征时忽然病逝,也是杨荣指挥大局,才让大明的皇权顺利交接。
  想到杨荣在历史上的功绩,李节也赞叹的点了点头,不愧是历史上的一代名臣,现在就有这样的眼光倒也不足为奇了。


第827章 五世而斩
  “这个杨荣倒是颇有见识,陛下对这件事考虑的如何了?”李节放下杨荣的奏本,然后微笑着向朱允熥问道。
  当初李节向朱允熥提出这个建议时,当时因为刚开始削藩,不方便对留在国内的藩王们动手,毕竟人家留下来,本就是为了贪图安逸,若是朝廷把他们本来的权利也给剥夺了,恐怕会惹出不少的事端来。
  只见朱允熥这时犹豫了片刻,随后这才说道:“相比于当初,现在的时机倒也成熟了许多,只是对于如何控制皇族的数量,我还是没有什么头绪,杨荣的这份奏本也只是指出了问题,没有提出解决的办法。”
  “这个好办,不如就把杨荣叫来,咱们一起商量一下。”李节笑着建议道。
  朱允熥闻言也觉得有道理,于是立刻下旨,派人将杨荣召进宫来。
  杨荣是朱允熥登基后的第一年考中了进士,而且还是会试第三名,殿试第二名的优秀成绩,所以也十分顺利的进入翰林院任编修,属于十分清贵的官职,只要表现不太差,日后很可能会入阁参政。
  杨荣很快就赶到宫中,然后进入暖阁向朱允熥行礼道:“臣杨荣拜见陛下!”
  “不必多礼,你的奏本朕和驸马都已经看过了,不瞒你说,驸马之前也提过同样的建议,不过你们都没有提出解决的办法,所以朕才想召你前来商议。”朱允熥直接了当的道。
  杨荣闻言也不禁惊讶的看了一眼旁边的李节,李节则报以善意的微笑,这让杨荣也对李节回以笑容,随后这才向朱允熥再次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太祖皇帝对皇族的封赏太过,一代代的封赏下去,导致皇族的数量直线上升,现在皇族已经传到五代,人员数量却已经达到几千人,再这么增长下去,恐怕光是皇族的开支就会成为一大负担!”
  从老朱开始算起,朱标和朱棣是第二代,朱允熥是第三代,朱文圻是第四代,不过朱允熥在皇族中已经算是晚婚了,有些不检点的皇族,十一二岁就和身边的侍女搞在一起,当爹的也不在少数,所以朱允熥这一代人已经有人做爷爷了。
  “那依你的意思呢?”朱允熥沉吟了片刻这才开口问道。
  老朱对自己的子孙实在太优待了,儿子是亲王,孙子是郡王,再往下还有镇国将军、辅国将军之类的,直到第六世往后,全部都加封为奉国中尉,享受正六品的待遇,换句话说,大明的皇族最低也是正六品,一年的俸禄可不是个小数目。
  听到朱允熥问起自己的对这件事的看法,杨荣也不禁犹豫了一下,甚至还偷偷的看李节一眼,而李节却依然微笑以对,这让杨荣最后鼓起勇气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所以臣以为皇族出了五世之后,就不应再受爵位的封赏!”
  杨荣提出的这个意见还是很保守的,现在的第五代已经达到了几千人,哪怕五代之后不再封赏,日后这个人数肯定还会增加,甚至可能达到上万人,要知道大明六品以上的官员也没这么多,所以光是皇族的开支,就超过了官员群体的开支。
  “驸马你觉得呢?”朱允熥这时扭头向李节问道,刚才李节可是一直没有开口。
  “我觉得五世有点久了,皇子皇孙享受爵位倒是无可厚非,但再往后就大可不必了,当然对于这些皇族,朝廷也可以给出一些优待,比如开办皇族学校,让他们能够学习一技之长,为大明做出自己的贡献。”李节也终于开口道。
  旁边的杨荣一听,也是吓了一跳,他本以为自己的想法已经很激进了,结果没想到李节的想法更激进,竟然只封赏前两代,后面的其它皇族就要自谋生路,这要是传出去,恐怕那些皇族就要造反了。
  不过朱允熥听后却露出思考的神色,过了好一会儿后,他这才开口道:“只封到皇孙有些太不近人情了,而且现在已经到了第五世,也就是辅国将军,不如就以此为界,日后只封到辅国将军为止,其余的皇族不再册封!”
  “陛下英明!”杨荣闻言也立刻赞同道,他建议分到第五代,倒是和朱允熥的想法不谋而合,虽然第五代之前的人数可能多一些,但朝廷还能负担,至少这些有爵位的皇族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并不会再无限的增长下去。
  李节也没有反对,其实他刚才是故意提的激进一些,这样才能让朱允熥早点做出决定,现在只册封到第五代,其实除掉老朱,也只有四代人,而且亲王中有不少都已经出海,剩下的只有十几个人,虽然日后可能还会有新的亲王,比如朱允熥的弟弟等人,但只要把下限扎紧了,人数还是可以控制的。
  接下来朱允熥又和李节两人讨论了一下其它的细节,比如那些超过五世的皇族,朝廷也不能不管,就像李节刚才说的那样,可以开办皇族的学校,让他们学习一些技能,当然有可能的话,他们也可以进入朝堂为官,并不会因为皇族的身价而有所限制。
  当然了,李节他们三人也只能商议出一个大纲,更多的细节问题,还需要朱允熥与大臣们商议,而杨荣的表现也引起了朱允熥的兴趣,所以最终决定将杨荣提升为内阁学士,到时由他与内阁商议出一个具体的章程来。
  其实在原来的历史上,杨荣就是最早的内阁成员之一,只不过他是因为受到朱棣的赏识,才能进入内阁之中,现在历史已经改变,但金子到哪都会发光,现在他得到朱允熥的赏识,再次进入内阁之中。
  现在的内阁已经比较成熟了,虽然名义上内阁还只是皇帝的私人参谋机构,但却已经开始掌控一些实权,逐渐的向宰相过渡,毕竟老朱可以废除宰相这个职位,却废不掉宰相的权力,管理这么大的一个帝国,光靠皇帝一人根本不行,必须要有一批助手,而内阁就是朱允熥为自己挑选的助手。


第828章 出海的变化
  削减皇族爵位的旨意很快就传遍了天下,这件事对于普通人,甚至是对于大部分官员来说,都没有任何的影响,但是对于皇族来说,却是关乎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所以当接到这个消息后,留在大明的皇族也一下子炸锅了。
  比如以蜀王朱椿为代表,纷纷上书朱允熥强烈反对,甚至还有人叫嚣着要进京找朱允熥讨一个说法。
  不过这些亲王皇族们虽然叫嚣的很凶,但老朱早就立下了规矩,他们根本不敢轻易的离开封地,所以朱允熥干脆就当没看见,反正政令已经颁布了,而且皇族的册封也需要经过宗人府,现在宗人府完全把持在朱允熥手中,所以他也不敢这些皇族能闹出个什么。
  说起来这些亲王也挺倒霉的,实力最强、野心最大的一批已经出海了,留下的都是一些想要安心过日子的,结果朱允熥还给他们来了这么一手,现在他们人单力薄,手中的兵权也早就交出去了,根本没有和朱允熥讨价还价的筹码。
  另外这次的事也只关乎到皇族的利益,对民间和朝堂上来说根本没什么影响,甚至对于官员来说,限制皇族的爵位反而是一件好事,要知道地方上有太多的皇族,对当地官员的管理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许多官员对这件事反而十分欢迎。
  再加上现在皇族的数量还不算太多,要知道后世时,光是万历年间,皇族的数量就达到了惊人的十五万出头,到了明末虽然没有统计,但数量肯定更加惊人,当然历史上的明朝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也尽量缩减了一部分,但皇族的数量依然给大明的财政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明内部的皇族闹腾归闹腾,却没有什么实质的效果,最后只能无奈的接受了这个事实。
  类似上面这样的改革,这段时间几乎一直在上演,在排除掉藩王这些国内的不稳定因素后,朱允熥也终于可以对国内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当然这也是因为大明的变化太大,如果朝廷不主动进行改革,恐怕社会的变动会倒逼上层改革,到时引发的动荡只会更大。
  这天一早,李节又被朱允熥召到宫中,他本以为又是商议哪方面的改革事宜,却没想到朱允熥笑呵呵的将一份情报递给他道:“你看看吧,有炖和笛儿在大洋洲那边表现的还真是出人意料!”
  李节接过情报打开,结果只见上面详细的记录着朱有炖他们抵达大洋洲的所有行动。
  对于这种情况,李节早就见怪不怪了,朱允熥虽然支持各个亲王出海,但却也会在他们身边安插一些细作,倒不是朱允熥有什么坏心思,而是一种必然的准备,毕竟这些亲王出海时有兵有粮,万一他们出海后不安心在海外发展,反而想杀回大明怎么办?
  所以从最初的朱棣,到最后的朱有炖,他们身边都被锦衣卫安插了细作,对于这点朱棣等人也是心知肚明,不过只要他们没有异心,这些细作也不会影响到他们,算是一种双方的默契吧。
  李节把这份情报详细的看了一遍,上面记录着朱有炖他们在登陆点建造港口,而且还记录了其中的困难,比如着重提到的就是人手不足的问题,事实上这一点李节也早就预料到了,毕竟南洋去了那么多亲王,全都需要人手建造港口和城市,当然会人力紧张。
  朱有炖在位置偏远的大洋洲,人手不足的问题只会更严重,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终于穷则思变,开始派出船队四处劫掠土人为奴。
  本来在南洋一带,抢掠土人这种事也有许多人在做,只不过主要是以一些商人为主,而朱有炖则是第一个亲自下场的皇族。
  而且相比于那些商人,朱有炖显然更有办法,他很少亲自带人捕捉土人,而是让人挑拨土人之间的内斗,事实上土人的部落与部落之间也是矛盾重重,许多都是世仇,所以只要稍有矛盾,双方立刻就会爆发冲突。
  有了冲突就会打仗,而打仗就会有俘虏,朱有炖就会从双方手中收购这些战俘,只需要付出一些布匹或瓷器,那些土人就会欢天喜地的把战俘送过去。
  “好办法,若是他连这个问题都无法解决的话,那还不如早点回来!”李节看完这份情报后,也是笑着点头道。
  对于那些南洋的土人,他可没有半点同情,特别是靠近大洋洲那边,后世的几场大屠杀,李节可都记在心里,现在不过是替后人收点利息罢了。
  “有炖看着斯斯文文的一个人,竟然被逼着去做了人贩子,我现在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朱允熥这时却是无奈的摇了摇头道。
  “人都是会变的,更何况在海外无依无靠,只能靠他自己,另外我怀疑这个主意可能是笛儿帮他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