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驸马-第3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就算是打下南洋,朝廷也无法有效的统治,最后也只能丢弃掉,与其这样,还不如交给亲王们打理,毕竟他们再怎么说也是太祖皇帝的儿子。”
李节面色凝重的对朱文圻道,小孩子本就贪心,什么都想要,但朱文圻必须要早点明白这个道理,无论是人还是国家,能力都是有权限的,领土也不是越大越好,以现在的条件,大明真的已经到极限了,就算是对外扩张,也只能用这种羁绊的方式统治。
“父亲,刚才你说以现在的条件,难道以后如果条件改变,我们就能统治更多的领土了吗?”李重贺忽然开口道,他不像朱文圻那么喜欢提问,而是大部分时候都喜欢自己思考,但每次开口,都会问到点子上。
“不错,这个问题当初陛下也问过我。”李节笑着夸赞道。
“父皇也这么问过,那姑父你是怎么回答的?”朱文圻这时也露出感兴趣的表情。
“我告诉陛下,如果日后能将铁路修建到全国各地,蒸汽船能够彻底的取代风帆船纵横四海,再加上求真书院那边关于通信的研究有了突破,解决了交通和通信的问题,日后大明的国土哪怕再扩张数倍,也完全没有问题。”李节笑着解释道。
“父亲,铁路和蒸汽船我都知道,求真书院关于通信的研究是什么,你能不能带我们去看看?”李重贺再次问道。
第816章 太子出京(上)
书院、车站、银行等等地方,都成为了李节教导两个孩子的场所,仅仅两个月的时间,他们几乎把整个京城转了一遍。
在求真书院中,朱文圻与李重贺两人感受到大明最为尖端的技术进展,而在车站,则让他们见识到人生百态,银行做为大明最重要的财政机构,更让他们明白财政对国家的重要性,同时也让他们知道平时花的钱是从哪来的?
两个孩子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也有了不少的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当然还是朱文圻,相比于出宫前的懵懂无知,现在他不但增长了见识,而且也体会到了百姓们的不易,这种同情心的培养,对于一个帝王来说也尤其重要。
这天下午,李节把上完课的朱文圻送回宫里,他自己则来见朱允熥,向他禀报了一下亲王出海的事宜,之前湘王朱柏已经在天竺站稳了脚根,其它亲王也在相继的安排出海,比如代王、简王两人前段时间也刚去了南洋。
禀报完正事后,李节又犹豫了一下这才再次开口道:“陛下,过两天我准备要去登州一趟,代王他们出海后,登州那边也有不少的事情需要我去亲自处理,另外有炖也在登州,我也想去看看他的情况。”
“有炖训练的怎么样了,给他调过去的人他用的可还顺手?”听到李节提到朱有炖,朱允熥也立刻问题。
“前几天他写信回来,说是一切顺利,不过他是个报喜不报忧的人,而且又长于内陆,以前都没怎么坐过船,所以笛儿也十分担心他。”李节无奈的解释道。
“这倒也是,姐夫你去了如果发现他有什么困难,就直接帮他解决了,有炖这小子表面随和,但其实骨子里倔强的很。”有允熥闻言也点头道。
不过就在朱允熥的话音刚落,忽然又想到了什么,当即再次道:“那姐夫你这一走,文圻的教育就又要暂停了,到时这小子肯定又要和朕抱怨了。”
李节听到朱允熥的话却犹豫了一下,随后这才开口道:“陛下,我其实是想把文圻和重贺一起带到登州的,毕竟这段时间我已经带他们把京城转遍了,虽然京城繁华,但如果只是在京城里的话,他们依然见不到大明地方上的情况。”
听到李节要把朱文圻带到登州去,朱允熥也愣了一下,因为当初就算是李节教导他的时候,他也只能在京城内活动,根本出不了京城,直到后来迁都的时候,他才第一次出京。
要知道当时朱允熥还只是皇孙,连他都不能出京城,更别说现在朱文圻已经是太子了,这要是出京后发生什么意外的话,那可是要动摇国本来。
“姐夫,这会不会有些冒险,你忘了当初咱们在天津遇刺的事了吗?”朱允熥犹豫了好久终于还是开口道,当初他和李节在天津遇刺,如果不是李节推开他的话,恐怕受伤的人就是他了。
“那件事我当然记得,但也不能因噎废食,更何况陛下也应该知道,大明的未来在于海上,身为大明的储君,怎么能连大海都没有见过呢?”李节却是坚持自己的看法道。
朱允熥听到李节的话也再次深思起来,他想到当初自己第一次乘船出海时,也的确给了自己极大的震撼,没有亲眼见过大海的人,绝对无法想像出大海的辽阔,这点他是深有体会的。
“陛下,前段时间你不也亲自乘船出海去了南京吗,连陛下都可以出海,更何况是太子?而且太子正处于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增长一些见闻对他来说绝对是有百利而无一害。”李节看到朱允熥有些意动,于是再次趁热打铁道。
这下朱允熥也终于被说动,于是点头答应道:“好吧,那就让文圻陪你一起去,早点见识一下海上的风浪,到时姐夫你也多给他讲解一下海上的情况,让他万不可因短视而失去了海洋的先机。”
“陛下放心,我早有准备!”看到朱允熥同意,李节也终于松了口气笑道。
几天之后,做好准备的李节也终于带着朱文圻与李重贺两个孩子离开了京城,当然随行也带了大量的人员保护,另外朱允熥还封锁了朱文圻出京的消息,尽量将影响降到最低。
相比于李节和朱允熥这些思想复杂的大人,朱文圻和李重贺这两个孩子却根本没想那么多,他们只知道自己终于有机会离开京城了,要知道连李重贺都没有离开过京城,更别说朱文圻了。
所以在得知自己要出京的那时起,两个孩子就陷入到一种亢奋之中,每天都要问李节八百遍哪天要走,李节也是烦不胜烦,现在终于要离京了。
朱文圻也终于坐上了他心心念的火车,结果到了车上他刚安静一会,立马就拉着朱重贺在车厢里跑来跑去,虽然之前他已经上过还没有造好的火车,但依然对火车充满了好奇。
最后直到火车开动起来后,朱文圻他们两个这才安静下来,两人一人把着一个窗子,静静的打量着窗外一晃而过的景色,也多亏了前两个月的教导,才让朱文圻增长了不少的见识,否则他肯定会窗外的景色问东问西。
等火车到了天津地界时,两人也再次兴奋起来,毕竟除了北京城外,他们还没有见过其它的城市,而且天津距离北京又近,他们只闻其名不见其城,心中也早就向往已久。
相比于北京的庄严肃穆,天津这边的城建要轻松随意许多,虽然这里最初是驻兵的地方,但随着港口的兴盛,这里已经变成一座商业城市,各地商人都愿意来这里开作坊定居。
甚至还有商人开始违背老朱定下的规矩,私下里穿着绫罗绸缎,对此朝廷也是睁一眼闭一眼,毕竟老朱当初制定的一些规矩的确不太合时宜,所以只要没有人检举,也不会有人去追究。
第817章 太子出京(下)
以前李节经过太津去登州,一般都不会在太津停留,而是马上就上船出海,毕竟太津距离登州也不是很远,坐几个时辰的船也就到了,就算是累了也可以在船上休息。
不过这次为了照顾两个孩子,李节却特意的太津停留了两天,这两天他也带着两人在太津转了转,给他们讲了一下太津的发展历史。
说起来北京和太津都是十分年轻的城市,北京的前身是元朝的大都,后来改为北平,现在又成为大明的京城,也不过才一百多年的时间,相比之下,太津更加年轻,就是这几年才新建的城市。
所以相比北京城,太津这边的一切都是新的,城市的边缘也在不断的向外扩张,各种居住点与作坊也陆续建造起来,全国各地的人都喜欢跑来这里定居。
也正是这些各地而来的居民,也为太津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文化与习俗,包括饮食也在这里交融,并且慢慢的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
所以两个小家伙在太津这里也是大开眼界,甚至还第一次见到南洋、西亚等地来的海商,引得两人也是大呼小叫,因为这些海商一般是不允许进京的,只能在港口城市中活动。
两天之后,李节这才带着两个孩子来到码头,然后登上早已经准备好的蒸汽船,这也是两人第一次坐船,所以刚开始也是激动的要命,上了船就没有片刻的安静,几乎把船舱内外全都跑了个遍,连蒸汽机舱都跑进去,还自己往火炉里加了几铲子煤。
直到船只开动之后,两个孩子这才安静下来,毕竟对于从小在陆地上长大的他们来说,坐船其实是件很有挑战性的事,特别是上船之后脚下虚浮,让人很没有安全感,所以他们也都老老实实的坐了下来。
趁着两个孩子安静的机会,李节也抓住机会,给他们讲解了一下船只浮在海上的物理原理,以及船舶的发展历史等等,这些东西如果放在课堂上讲,肯定会显得十分枯燥,但结合实际来讲的话,就显得有趣多了,两个孩子也听的津津有味。
“父亲,现在最快的船就是咱们乘坐的这种蒸汽船吗?”李重贺听完李节的讲述后提出一个问题道。
“不错,蒸汽船舍弃了风力,使用蒸汽船做为动力,速度比蒸汽船快上数倍甚至是十数倍,以前坐船要一个月才能到达的地方,现在只需要几天就能到了。”李节笑着回答道。
“那蒸汽船这么厉害,为什么外面还有那么多的风帆船?”朱文圻这时指着窗外海面上的风帆船问道,刚才李节给他们讲课时,曾经拿外面的风帆船举例子,让他们更直接的了解到什么叫做风帆船。
“风帆船之所以没有被彻底取代,其实是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就是蒸汽船出现的时间还短,虽然许多人都想用蒸汽船,但蒸汽船作坊却生产不过来,所以他们有钱也买不到。”、
李节说到这里顿了一下接着又道:“至于第二方面的原因,则是因为蒸汽船还有一些缺点,比如蒸汽船需要烧煤做为动力,也需要大量的淡水,如果煤和水用光了,又没有坟补充的话,那蒸汽船可就动不了,所以有些长途航行,又补给不便的地方,就需要使用风帆船了。”
“我想到一个好办法,咱们把蒸汽船上也装上风帆,不就可以把两种船的优点都发挥出来了吗?”朱文圻这时再次兴奋的道。
不得不说,朱文圻还是很聪明的,这个想法也的确很有道理,不过李节却还是摇了摇头道:“你的想法虽好,但却有很大的问题。”
“为什么?”朱文圻不解。
“其实在最初蒸汽船出现时,也的确有人想到过这种办法,但后来却还是舍弃了,原因很复杂,如果我们用人来做比喻的话,就是一个人即想学文又想练武,但它的精力是有限的,结果最后就算是文武兼修,但却文不成、武不就,两方面的水平都不高,反而还不如专心于一门,这样日后才能有更高的成就。”李节再次解释道。
风帆蒸汽船在原来的历史上出现过,但很快就被淘汰了,因为这种船需要兼顾蒸汽船和风帆船的特点,结果反而搞的四不像,蒸汽船要安放蒸汽机,就要对船体做很大的改变,偏偏桅杆的位置也十分重要,结果两边的设计冲突很大,强行搞到一起,最后都只会让船只变得更加平庸。
李重贺和朱文圻听不懂太多造船上的专业名词,但李节用人来做对比,也让他们立刻理解了,毕竟贪多嚼不烂的道理他们还是懂的,只是没想到用在造船上也是如此。
快要中午了,李节看到不远处有渔船打渔,于是就吩咐人上前,向渔船买了不少的海货,现在的渤海湾可不是后世的渤海,这里还没有太大的污染,各种海货也十分丰富,甚至有时还能看到鲸鱼出没。
刚打上来的海鲜,哪怕是用盐水煮一下也好吃,更何况船上本来就有专门的厨子,等到厨子将这些海鲜处理好做成一盘盘美味的菜肴后,两个小家伙也吃的十分开心,虽然在太津他们也吃了几顿海鲜,但还是觉得在海上吃起来更香。
因为不急着赶路,所以航速也不快,直到傍晚时分,李节他们的船才抵达登州,而他们的船刚来到登州港外,就有一条船迎了上来,李节也一眼看到了船头的朱有炖。
朱有炖早在之前就来到登州,而且他还带了不少的人,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朱橚给他留的手下,另外还有朱允熥给他分配的一些人手,他们来到登州接受各种训练,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操作蒸汽船,毕竟这是他们去往大洋洲的主要交通工具。
“大哥!”朱有炖见到李节也十分高兴的叫道。
没等李节回答,李重贺就冲出来对朱有炖兴奋的高喊道,之前朱有炖住在李节家里,李重贺与他相处的也很好,毕竟笛儿可是重贺唯一的姑母,对他当然是极为疼爱。
第818章 登陆点(上)
朱有炖也没想到李节把李重贺带来了,所以见到对方也十分高兴,当即就让两船相靠,然后他也上了李节的船,不过他才刚上船,就见另一个男孩上前向他行礼道:“拜见堂叔!”
“咦?你是……”朱有炖看着面前这个比李重贺小几岁的孩子也一愣,他感觉对方有些眼熟,似乎在哪里见过,但一时间却又想不起来。
“姑父,这是我表弟文圻啊,以前你们见过的!”李重贺笑着向朱有炖介绍道,之前朱文圻去李节府上玩,曾经和李重贺一起见过朱有炖一面。
听到朱文圻的名字,朱有炖也立刻反应过来,因为之前朱文圻被册封为太子的消息刚传遍全国,所以他也立刻惊讶的道:“太子殿下不必客气!”
朱有炖说完又看向李节问道:“大哥,你怎么把太子殿下带到这里来了?”
“陛下让我做文圻的老师,所以我就带他出来见识一下地方上的情况,毕竟身为大明的储君,不了解这些可不行。”李节笑着回答道。
听到李节的话,朱有炖也立刻明白过来,其实仔细一想也知道,李节敢把朱文圻带出来,肯定是得到了陛下的同意,否则朱文圻根本不可能出城。
想到这里,朱有炖也终于放下心来,随后和李重贺、朱文圻聊了几句,两个孩子也想知道他在这里做什么,于是也是问东问西,特别是对于朱有炖乘坐的战舰也十分好奇,毕竟战舰和民用的蒸汽船也有很大的差别。
李节和朱有炖还有话要说,于是就让人安排两个孩子去了朱有炖的战舰上参观,战舰上装备各种开口,这些也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
两个孩子走后,李节这才向朱有炖问道:“这段时间感觉怎么样,能不能适应海上的生活?”
“大哥放心吧,既然当初我选择这条路,无论如何也会坚持下去,更何况海上的生活虽然艰苦了一些,但也给我带来不少的新奇和乐趣。”朱有炖说到最后时,脸上也露出一种开心的表情。
李节闻言先是一愣,随即这才体会到朱有炖的意思,朱有炖生下来就是王世子,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物质上的东西对他来说根本就是唾手可得,但这种富足的生活,也让他感觉有些乏味,所以对他来说,精神上的满足其实更加重要。
这就像是后世一些喜欢跳伞、攀岩、翼装飞行之类的人,这些人往往都是家境富裕,物质上的追求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才转而追求这些精神上的刺激,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