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驸马 >

第262章

我要做驸马-第262章

小说: 我要做驸马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件事有好也有坏,毕竟江南一带靠着纺织为业的人可不在少数,若是蒸汽纺织机研制成功,恐怕这些人就要失业了。”李节这时却露出忧虑的表情道。
  生产力的进步,必然会推动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发展,不过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肯定会打破原来的社会结构,对许多人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因此引发社会的动荡。
  “李兄的担忧也有道理,但也不能因噎废食,毕竟蒸汽机出现之后,必定会影响到各行各业,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解缙听到李节的担忧也开口道。
  “是啊,这是必然的事,不过也并非完全没有办法,只是需要朝廷出面来做一些引导。”李节长出了口气道。
  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对整个国家与社会来说,的确是一件好事,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资本主义更是一头怪兽,有位哲人曾经说过,资本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里都流着肮脏的东西,如果不加以管束,资本这头怪兽可是会吃人的,而且连骨头都不吐。
  李节三人一直聊到天黑,这场接风宴才算结束,解缙他们的住处当然也早就安排好了,李节与郭正林带着他们在太津港暂时住下,毕竟蒸汽船更换蒸汽机也并非一两天的事。
  等到安顿好解缙等人后,李节这才回到房间,然后拿出汤和的信打开,自从上次汤和装病回到凤阳老家后,李节就再也没见过对方,不过两人倒是一直保持着书信的联络,只是因为路途遥远,所以书信来往也不太方便,有时一封信可能需要几个月才能送到。
  总的来说,李节对汤和的情况还算是有些了解,知道汤和回凤阳之后,中间也曾经生过几次小病,但都没有什么大碍,特别是老朱迁都之后,他信上都透着股轻松,似乎是离老朱越远,他越是感到高兴。
  不过这封汤和的信却显得十分沉重,信上汤和没说其它的事,主要是和李节聊了一下老朱去世的事,比如他讲述一下自己听到老朱去世时心中的震惊,以及后来在凤阳恭迎老朱棺椁,并且护送棺椁回南京的经过等等。
  从信上的内容可以看出,汤和对老朱的去世感到十分的悲痛,虽然老朱在晚年时,已经对汤和这些老兄弟起了疑心,甚至时不时就要敲打几下,汤和就是因为受不了所以才装病回了老家。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汤和恨老朱,甚至在汤和心中,一直拿老朱当做是当年的老兄弟,也许因为地位的变化,使得他们兄弟间有一些龌龊,但现在老兄弟去世了,汤和也悲痛欲绝,信上也给李节讲了许多当初他和老朱小时候的趣事。
  而在信的最后,汤和也说了一些他接下来的打算,而更让李节没想到的是,汤和竟然要给老朱守陵。
  用汤和的话说,当初与他们一起出来的兄弟,现在也只剩下他自己了,而且他能有今天,其实也多亏了老朱,否则在那个乱世之中,他们这帮兄弟说不定早就死了,正是老朱带着他们杀出一条血路,并且给儿孙挣下一份不小的家业。
  另外汤和也觉得自己的年纪大了,恐怕也没几年好活了,家中也不需要他操心,反正当初李节答应过他,要照顾汤家,所以汤和也没有其它的牵挂,干脆就留在孝陵,这样有时间他还能陪老朱说说话,如果哪一天死了,就直接葬在孝陵,反正老朱早就给他留好了位置。
  最后汤和又与李节说了几句心里话,并且希望他日后有时间的话,可以回南京一趟,到时陪他聊聊天,毕竟他有预感,自己的时间也不多了。
  看完这封信,李节也长叹一声,老朱去世了,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汤和这些人就是之前那个时代最后的荣光,只是这些人的年纪都不小了,就像汤和自己说的那样,恐怕他们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


第552章 土豆的问题
  汤和在南京为老朱守陵,李节也很想去探望一下他,只是现在却不行,京城这边他暂时走不开,哪怕这次来迎接蒸汽船,他也是经过朱允熥的特批才有时间,而且他也只呆了两天就回京城了。
  蒸汽船的改造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郭正林也从书院调集了一批人手,估计最少也需要两个月,才能将蒸汽机替换下来。
  另外解缙来的也真是时候,因为蒸汽火车已经被提上日程,接下来就要规划一条北京到太津的铁路,因为是第一次修建铁路,谁都没有经验,只能让求真书院去研究,解缙刚好可以帮上忙。
  不过解缙和郭正林这段时间都呆在太津,研究着蒸汽船更换蒸汽机,顺便两人也可以讨论一下蒸汽船的改进,毕竟这只是一艘样船,经过第一次海试之后,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所以在两天之后,李节只能自己先回京城,然后在家里休息了一天后,这才进宫向朱允熥禀报了一下蒸汽船的事。
  “以蒸汽船的速度,从太津到松江,最快两日就可到达,这可比以前快了数倍啊!”李节最后兴奋的总结道,蒸汽船现在最大的优势就是速度,这点是帆船远无法相比的。
  “两日就可到达,那如果松江到南京,顶多也就是再加上一天,也就是说,从北京到南京,也许只需要三四天就能到达了?”朱允熥听到李节的话,也不禁震惊的瞪大眼睛道。
  朱允熥虽然早就知道蒸汽船的速度很快,可是这个速度依然超出他的想像,毕竟以前从北京到南京,一船最少也需要一个多月才能到达,哪怕是骑上快马,也需要十几天。
  “差不多吧,不过蒸汽船虽然快,但却需要停靠港口补给淡水和燃料,所以在实际的行程中,时间肯定要长一些。”李节没有把话说满,毕竟现在蒸汽船还不稳定,路上老是出毛病,哪怕更换了更好的蒸汽机,也只不过是把出毛病的频率降低了一些罢了。
  “就算是如此,那也是神速了,不过据我所知,蒸汽车比蒸汽船的速度更快,真想早点看到我大明境内到处都是蒸汽车是什么样的场景!”朱允熥再次兴奋的道。
  在古人的印象中,船跑的再快,依然无法与车相比,当然这只适合这个时代,毕竟风帆船只的确比不过马车的速度,但后世的船可一点都不慢。
  “陛下,解缙也从南京来了,刚好现在铁路也要开始修建,不如就让他留下来,与郭正林等人一起筹划铁路的修建如何?”李节也趁热打铁道。
  “就这么办,若是京城到太津的铁路开通,朕也能经常去太津散散心了!”朱允熥当即点头道,蒸汽船他是暂时看不到了,不过早点看到蒸汽车也不错。
  看到朱允熥同意,李节也立刻上前道:“臣愿意主持铁路的修建,还请陛下恩准!”
  “哈哈~,就算姐夫你不说,这件事也要交给你来主持,毕竟别人可没有这个本事!”朱允熥闻言也是大笑道,他可是知道铁路修建的难度,这种事交给别人他也不放心。
  “谢陛下!”李节也立刻欣喜的道谢。
  “姐夫你别高兴的太早,修建铁路可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开始的,前期的筹备也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所以在修建铁路之前,还有一件事需要你来操心!”朱允熥忽然再次开口道。
  李节闻言先是一愣,随后脑子里过了一遍朝中的最近的事务,当即也分析出朱允熥话中的意思,于是再次笑道:“陛下说的可是土豆推广的事宜?”
  “不错,就是土豆推广的事,我本以为土豆的产量那么高,会更加的受农人的欢迎,可是当真的推广时才发现,土豆竟然有那么多的问题,许多地方的农人都不愿意种植。”朱允熥闻言立刻点头道。
  玉米和土豆做为高产作物,经过一年多的培育,已经开始在京城周围大面积种植,并且取得了相当惊人的产量,于是今年朱允熥也想将这两种作物推广到全国,特别是北方各地,毕竟北方人少地多,又要支撑北方边境的用兵,粮食一直不够,如果能增加粮食产量,绝对是一件利国利民之事。
  不过这两种同样产自美洲的高产作物,在推广时却遇到了一些问题,其中玉米还好,虽然玉米的产量不及土豆,但它和小麦、水稻一样,都是地上作物,而且出产的种子晒干后,可以长时间保存,与传统的粮食作物区别不大。
  但土豆就不一样了,土豆是块根植物,可食用的也是块根,而且块根的保存也比种子麻烦,需要专门的地窖存放,而且存放时间也有限,如果再加上低温条件,有些地窖甚至能存放土豆一年都不坏。
  当然绝大部分土豆都存放不了那么长时间,一般来说,土豆存放几个月不坏,就已经十分难得了,如果存放的条件不好,或是土豆本身有伤口,那存放的时间就更短了,而且土豆万一发芽,也没办法再食用。
  可以说相比传统的粮食作物,土豆其实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当然也可以把土豆蒸熟后切片,晒成土豆干保存,或者更进一步,做成粉条,都可以长期保存,只是这就多了一道工序,增加了土豆存放的成本。
  另外土豆做为地下作物,与传统的小麦与水稻都不同,所以普通的农户对土豆这种新作物也有些怀疑,特别是官府宣扬的土豆产量更是太过惊人,听起来更像是假的,而且越有经验的农人越是怀疑。
  所以综合上面的考虑,土豆的推广种植并不怎么顺利,反倒是产量比土豆低许多的玉米,却十分受农人的欢迎,因为玉米不但产量比小麦、水稻高,而且耐旱耐贫瘠,玉米杆还是十分优良的饲料,家里的牛羊都很喜欢吃,所以玉米简直全身都是宝,许多人宁愿少种几亩小麦,也要种上玉米。


第553章 主粮的补充
  保定府城外,李节站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间,打量着这片已经长得半人高的玉米田,保定府紧挨着京城,当初大明刚立国时,这里还曾经一度归属于河南分省,后来才被划归为北平分省,而在迁都之后,这里自然也就成为了京城直辖。
  也正是因为距离京城太近,再加上保定府有一半都是平原,土地也相当的肥沃,所以这里的农业也相当发达,也是玉米和土豆的推广地之一。
  “驸马,这些玉米的推广相当顺利,之前我们只是试种了一些,结果长势良好,而且产量又高,所以后来推广时,府中的百姓都争抢着要种,现在府中已经种植了上百顷玉米,主要还是种子不足,不过等到明年,就不用担心种子的问题了。”这时旁边一个身材矮胖的官员向李节禀报道。
  这个矮胖的官员名叫杨树,隶属于朝廷新设立不久的司农寺,本来司农寺是北齐始建的官署,主管着粮食的存储,以及官员的禄米发放等事务,后来在元朝时被废除,老朱立国后也并没有恢复。
  不过现在大明的情况有所变化,玉米和土豆这两种高产作物的出现,需要专门的人来推广,另外求真书院那边也一直在培育农作物方面很有研究,于是老朱在去世之前,特意下旨恢复了司农寺,主管着粮食作物的推广与培育等事宜。
  “玉米的长势良好,而且遍布整个保定府,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它的价值,看来你也的确是用心了!”李节赞赏的看着杨树道。
  杨树任现在的官职是司农寺丞,品级并不高,不过他是求真书院出身,家中本来就是有名的大地主,而他也醉心于优良作物的培育,这次被派到保定府,主要是负责玉米与土豆在整个保定府的推广事宜。
  “谢驸马夸奖,不过相比玉米,土豆的推广却陷入到困境之中,下官虽然想了很多的办法,可依然无法改变百姓的观念,实在是有负圣恩!”杨树说到最后时,脸上也露出愧疚的神色,朝廷让他推广玉米和土豆,他却只完成了一半,土豆的推广到现在都还没什么起色。
  “这不是你自己的问题,真定、河间、大同等地,在土豆的推广上都不怎么顺利,我这次出京,就是想亲自了解一下土豆推广的困境,想出解决的办法。”李节拍了拍杨树的肩膀安慰道。
  这个杨树在培育良种方面极有天赋,他之所以进入司农司,就是因为他培育出一种优良的小麦品种,不但比一般的小麦品种产量高,而且还有矮小、抗旱等优点,所以才被司农寺破格录用为官员。
  本来像杨树这种研究型人才,是不需要外放的,不过现在玉米和土豆的推广才是重中之重,所以整个司农寺的官员几乎都派出去了,杨树当然也不例外。
  听到李节的话,杨树却是叹了口气道:“土豆之所以难以推广,无非就是两个原因,一是土豆长于地下,与一般的作物不同,这还是个小问题,最麻烦的还是第二个,也就是存储的问题,相比小麦和水稻、玉米这些作物,土豆的存储实在太麻烦了,存储时间也短,也更容易变质,所以百姓才不愿意种植。”
  “百姓不愿意种植,主要还是不愿意大规模种植吧,如果让他们小规模种植呢,比如一户种上几分地,土豆不但产量高,而且即可以做菜又能充饥,应该会有人愿意种吧?”李节再次问道。
  李节前世也有过农村生活的经验,他记得像土豆和红薯这种作物,一般人家都不会种的太多,主要就是难以存放,所以一家种个一亩三分地的,储藏在地窖里可以吃一冬天。
  “这倒是个解决办法,只是朝廷给我们司农寺下的命令是大规模推广土豆,如果只是零星的种植,恐怕上头也不好交差啊。”杨树再次回答道,说着也看了看李节的脸色。
  李节看到杨树的表现也立刻明白过来,这位杨寺丞恐怕早就想到了解决的办法,只是零星种植与朝廷的命令不符,所以才不敢说出来。
  其实这也很正常,朝廷也不是万能的,特别是一些政策的制定者,他们并不了解下层百姓的实际情况,所以制定的政策表面上看可能是好的,但在推广时却因为与实际不符,从而导致出现各种问题,土豆的推广就是如此。
  无论是保定还是河间等地,大部分百姓都生活在平原上,土地也比较肥沃,本来就盛产小麦等作物,现在让他们更换粮食作物,其中玉米倒也罢了,可是土豆这种不易存储的作物,却让他们不愿意种植,因为他们也怕烂在手里。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倒是有两个办法,第一就是像李节提出的那样, 可以让百姓零星种植,使土豆成为小麦与玉米这些主粮的一个补充。
  另外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由朝廷出面收购土豆,这样百姓种植土豆后,就不用担心烂在手里,可朝廷收购后的存储依然是个大问题,搞不好存储的话,同样会烂在朝廷手中。
  不过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那就是对土豆进行二次加工,比如土豆粉丝,或是用土豆酿酒,都是不错的办法,不过这就需要开辟几个新的行业,根本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所以李节才提出零星种植的想法。
  “朝廷的推广策略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结合实际,日后若是遇到这种问题,你们可以上书言事,不必有什么担心!”李节面色郑重的对杨树道,这个杨树毕竟是初入官场,胆子也不大,这些事他本来应该如实上报的。
  “是,谢驸马指点!”杨树虽然为官经验不多,但也是个聪明人,听到李节的话也立刻有些惶恐的道。
  看到杨树明白了自己的意思,李节也点了点头,不过他这次也没有白跑一趟,除了亲眼看到土豆推广中的不足外,也让他发现了另一个问题。


第554章 换地方
  李节在保定府呆了十几天,又在河间等地转了一圈,最后花费了一个多月才回到京城,而他回京的第一件事,就是进宫见朱允熥。
  “陛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