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驸马 >

第239章

我要做驸马-第239章

小说: 我要做驸马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刘三吾与白信蹈这些考官,则被老朱直接案了个胡惟庸余孽的罪名,全都抓起来问罪,其中刘三吾更是被安上一个参与谋反的罪名,不过刘三吾之前曾经立下大功,帮助朝廷制定了科举的条例,所以老朱并没有杀他,而是将他贬到西北戍边。
  至于白信蹈等考官,就没有那么好运了,要么与张信等人一起凌迟,要么直接被处死,同时老朱也将这些人的罪行诏告天下,一时间朝野震惊,谁也想不到这次科举的背后,竟然还藏着如此多的算计与阴谋。
  而在处置了刘三吾与张信这些人后,老朱再次下旨,将之前李节挑选出来的优异试卷,取前六十一名列为贡生,加上之前刘三吾他们定的五十一个贡生,但因为杀了两个,所以现在只剩下四十九人,两次加在一起共一百一十人,在一个月后参加殿试。
  这个消息一出,整个京城再次为之哗然,北方的举子们自然是高兴无比,哪怕自己无缘上榜,但至少朝廷给了他们一个公道,而南方的举子虽然感觉委屈,但至少老朱没有否定之前的录取榜单,也算是给南方保留了面子。
  另外再加上张信等人的死,也震慑了整个南方文人集团,事实上这次刘三吾与张信等人之所以这么大胆,就是因为背后有整个南方集团的支持,他们的主要目的还是试探一下老朱的态度,以及老朱的身体情况,而这次老朱表现出的杀伐果断,特别是将刘三吾直接打为胡党,更是让他们重温了当年的噩梦,所以短时间内,这些人全都老实下来。
  然而几家欢喜几家愁,北方的举子虽然全城沸腾,但湖广与广东、四川等人地举子们却在骂娘,因为之前的榜单上没有他们,老朱下旨增录的六十一人,也全都是北方人,同样没他们的份。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湖广等地的举子们也都是憋着一股气,刚开始他们抱团闹事,但能量太小,而且朝廷对他们也不重视,所以根本没有用,最后不少人只能认命,更有人干脆借酒浇愁,于是京城出现不少操着湖广等地口音的醉汉,而且他们喝醉了就骂张信与刘三吾等人,一些南方举子见到他们都绕着走,生怕挨打。
  一个月后,殿试也如期举行,老朱钦点韩克忠为状元﹑王恕为榜眼,焦胜为探花,这三人全都是北方人,对此却没有人敢提出任何的异议。
  然而就在参加完殿试之后,老朱的身体情况却是急转直下,之前只是精神不济,但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病症,可是殿试之后老朱却大病一场,甚至卧床不起,刚开始老朱还想封锁消息,但很快消息就泄露了出去,一时间天下震动,但很快又陷入到一种诡异的平静之中。
  对于老朱的病情,朱标是最为心焦的一个人,他们父子间的感情本来就很深,而且这次老朱的病让他有一种很不好的预感。
  但朱标身为太子,根本没时间让他悲伤,无数的朝政都在等着他处理,哪怕之前老朱让他抽调一些学士协助自己,但政务依然占用了朱标大部分时间,使得他想多陪陪老朱都没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李节和朱允熥等人也就代替了朱标,平时经常到乾清宫照顾老朱,虽然老朱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昏睡之中,但醒来之后,却会和李节他们说很多的话,有些是家事,有些是国事。
  这天下午,李节来到乾清宫求见,今天老朱的精神相当不错,竟然还虽了一碗粥,见到李节也示意他坐下,随后这才开口道:“科举案虽然结束了,但朕心中却感觉不太踏实!”


第495章 好斗的读书人
  “陛下可是担心日后还有人借科举搞事?”李节听到老朱的话也开口问道。
  “他们搞事我倒不担心,但我担心的却是科举背后的那帮人,你可知当初我为何在举行了一次科举后停了十年?”老朱忽然开口反问道。
  算上这次,老朱也一共才举行了六次科举,但老朱却在位三十一年,按照每三年一次科举,按说他最少也要举行十次科举,之所以少了几次,是因为在举行过第一次科举后,老朱就把科举停了,直到洪武十五年,老朱才再次宣布启用科举取士。
  “这个……臣听说是因为第一次科举过后,陛下对那一科的进士十分失望,于是觉得科举取士得不到朝廷需要的人才,于是就暂停了科举。”李节犹豫了一下这才回答道。
  老朱暂停科举这件事,李节知道的并不多,毕竟那时他还没出生呢,所以他只是听了一些传闻,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你说的这只是原因之一,当初第一科进士,朕就录取了一百多人,那时朝中急需官员治理地方,所以录取的进士数量也多一些,本以为这些进士被任命之后,就可以帮朕治理地方,可直到任用后朕才发现,这些人虽然写文章是一把好手,但却根本没有为政的经验,别说治理地方了,连一些小吏都能胜任的事,他们都做不好!”
  老朱说到最后时,脸上也露出无奈的神色,他没有读过多少书,当时对读书人也一直抱有一些幻想,以为读书越多的人本事越大,可真录取了这些读书人才发现,原来个人能力与读书多少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有些人读了一肚子读书,可真让他们治理地方时,却只会搞的地方上乱成一团。
  “读书好的人,能力并不一定就很强,不过读书使人明智,增长人的见识,所以读书也只能算是一种筛选人才的办法,虽然并不全面,但除此之外,也并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可以替代它。”李节也开口回答道,这个问题在后世也依然没有解决的办法。
  “是啊,就是因为找不到替代的办法,所以朕在后来才又开启了科举,不过第一次科举后朕就发现,这些读书人身上大有问题,不知你可有发现?”老朱说到最后也再次看向李节,似乎是想用这个问题考一考他。
  “读书人身上的问题?这个……臣不知。”李节犹豫了一下这才摇头道,其实并不是李节不知道,而是读书人身上的问题实在太多了,随手一抓就是一大把,所以他实在不知道老朱指的是哪方面的问题?
  “这些读书人太过好斗!”老朱也没难为李节,当下直接说出答案道。
  “好斗?”李节听到这两个字也是一愣,读书人身上的问题有许多,比如自视过高、抱团排外、打压异己等等,但说到“好斗”这两个字还是让人十分意外,毕竟读书人又不是公鸡,怎么和好斗扯上了关系?
  老朱也看到李节意外的表情,当下也呵呵一笑问道:“怎么,是不是觉得朕说反了,明明武人才应该更加好斗,可朕却说读书人更加好斗?”
  “臣的确有点想不明白。”李节实话实说道。
  “你想不明白也正常,也许只有站在朕的这个位置上,才能看到更多的东西。”老朱说到最后时,脸上也露出几分萧索的神色,帝王站在高处,虽然风光无限,但却也是孤独的。
  “武人好斗,那也不过是逞匹夫之勇,哪怕做了将军,也不过是将好斗用于战场上,但读书人却不一样,他们简直是我见过的最好斗的一群人!”
  老朱说到这里眯起了眼睛继续道:“这帮读书人做官后,就会抱成一团与武将斗,打着武人误国的旗号,想方设法的要将武人压下去,甚至他们还要和朕斗,朕戎马半生打下来的江山,他们却想从朕手中分权,甚至限制朕的权力。”
  “更可恨的是,这些读书人还要把人分为士民工商四等,把自己的地位排在最高,农夫、工匠和商人全都要接受他们的管束,只有这样,天下才能太平,才能大治,甚至他们早早的就将这些东西塞到人们的脑袋里,似乎天下离了这些读书人就无法运转一般。”
  老朱说到这里忽然又叹了口气,然后这才继续说道:“但你又不得不佩服,这些读书人不但好斗,而且还十分能斗、敢斗,农夫人数最多,商人最有钱,工匠心灵手巧,可他们统统不是读书人的对手,武将也只能在乱世时嚣张一时,等到战乱结束,武将迟早才会被读书人打压下去,甚至就连朕……”
  老朱说到最后忽然停了下来,脸上也露出几分无奈的神色。李节听到这里也同样叹了口气,他现在也终于明白了老朱的意思。
  事实上老朱说的很对,读书人的确十分好斗,而且他们的战斗力也十分强劲,而他们战斗力的来源,就是因为他们用儒家来武装自己,对外有着统一的思想。
  所以读书人也许不如农夫人数多,不如商人富有,不如工匠灵巧,更不如武人勇猛,但他们却能够站在最顶端,将其它阶层按在地上摩擦。
  这就好像后世的教员,一直在要求党内与军中统一思想,用马列主义武装头脑,相比之下,对面的运输大队长却完全没有重视这方面,所以就算他们占的地盘再大,武器再先进,军队数量再怎么庞大,最后依然是一败涂地。
  “我明白陛下的意思了,这次的科举案,其实就是这些读书人一次反扑,他们针对的不是北方人,而是陛下,虽然这次陛下暂时将他们打压下去了,但日后他们迟早都会卷土重来!”李节也叹了口气说道。
  “不错,朕就算是英明一世,可依然逃不过生老病死,而那些读书人却是一代传一代,时间对他们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可朕的时间却是不多了!”老朱说到最后也不禁露出几分沮丧的神色,遇到这么一个打不败也杀不死的敌人,哪怕以老朱的坚韧,这时也有种灰心丧气的感觉。


第496章 普及教育
  李节也是第一次在老朱脸上见到如此沮丧的表情,不过想想也正常,哪怕老朱再怎么英明神武、精力过人,可他毕竟是个凡人,逃不过生老病死的规律,现在他拖着衰老的身躯也许还能暂时压制那些读书人,但如果等到他不在了,恐怕他的儿孙就没有这个本事了。
  想到这里,李节也不由得叹了口气,随后只见沉思了片刻之后,这才忽然抬头吐出两个字道:“学阀!”
  “学阀?”老朱听到这个陌生的词汇先是一愣,随后仔细的琢磨了一下,当即一拍桌子道,“这个名字取的太妙了,古有门阀与天子共天下,隋唐后以科举制慢慢的消灭了门阀,却慢慢的形成了现在的学阀,这些人身居高位,垄断学识,称他们学阀简直再贴切不过了!”
  “陛下英明,学阀与门阀虽然有一些区别,但本质上就是一种对政治、文华等资源的垄断,而且学阀不再以家庭的形式传承,这使得学阀的生命力更加顽强,除非陛下屠尽天下读书人,否则绝不可能消灭他们!”
  “正是如此!”老朱听到这里也不禁露出颓丧之色,他有时真想屠尽天下的读书人,但这根本不可能,毕竟读书人已经将自己与国家牢牢的捆绑在一起,哪怕老朱再怎么霸道强势,也不敢真的把读书人怎么样,除非他不要这个江山社稷了。
  “陛下,想要消灭学阀的确难比登天,但也并非没有别的办法来削弱他们的力量!”李节这时忽然开口道。
  其实所谓学阀,无非就是那些儒家门生,不可否认,儒家的确有积极的一面,但儒家垄断中原官场一千多年了,却已经造成许多恶劣的影响,现在也是时候到了改变的时候了。
  “哦?你有什么办法快说!”老朱听到李节的话也立刻追问道,他能感觉到,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而在自己最后的这段时间里,他也想为自己的儿孙再做一点事情。
  “陛下,从汉代独尊儒术时起,儒家门生就开始步入官场,并且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用人规格,将其它人全都排斥在官场之外,无论朝代再怎么更替,对他们的影响都不是很大,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的这套用人规格却已经形成严重的积弊,臣以为现在必须对这套规格进行革新了!”李节十分郑重的向老朱道。
  老朱听到李节的这些话也吓了一跳,他万万没想到李节的野心比他想的还要大,竟然要挖儒家的根子,这件事若是让外面的人知道,恐怕李节就要面临举世皆敌的局面了。
  想到这里,老朱也立刻十分严肃的道:“李节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臣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也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所以这些话,臣也只敢和陛下说!”李节面色凝重的道,这些话他可是连朱玉宁都没有说过,平时也只敢在自己心里想想,不过现在老朱已经看到了大明的困境,所以李节才会和他说这些。
  只见老朱也是面色凝重,过了片刻这才开口道:“你说的也有道理,只不过儒家垄断官场这么多年,早就将官场打造的如同铁桶一般,你又该如何打破这种局面?”
  “只靠臣自己,肯定没办法打破这种局面,但如果有陛下的点头,臣就有几分把握,而且臣已经想好了内外两方面的策略!”李节说到最后时,脸上也露出几分得意的笑容。
  “内外两方面?快说来听听!”老朱看到李节似乎真有几分信心,当即也露出感兴趣的表情问道。
  “学阀的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比如这次的科举案,就可以看出江南一带的学阀强势,远非其它地方的读书人可比,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江南的学阀肯定会遭到其它地方读书人的排斥,臣以为可以从他们身上做一些文章!”李节说到最后也阴险的笑道。
  “说详细点!”老朱眼睛一亮再次道。
  “这次科举时,身为考官的刘三吾等人,明显偏向于江南举子,那么下次科举时,考官就可以从北方出身的官员挑选,另外再加一些湖广、四川、广州等地的官员,他们对江南的读书人心生怨恨,所以下次科举时,江南读书人的名次肯定十分难看,到时江南举子肯定也会闹事,陛下只要掌握其中的平衡,很容易从中取利。”
  “当然这只是上不了台面的手段,毕竟就算打压下江南的学阀,还会有其它地方的学阀崛起,所以这些手段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
  李节说到这里顿了一下接着又道:“而想要动摇学阀的根本,其实就是打破他们对读书权利的垄断,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普及教育,如果人人都能识字读书,那么天下间又学阀也就没有了垄断知识的手段,如此一来,他们也就彻底的失去了根基。”
  “普及教育?可是朝廷一直在做这件事啊,只是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老朱说到最后也再次皱起眉头,各地的县学、府学也都一直开着,甚至还有专门管教育的官员,可说到教育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候投入很大,收益却没有多少。
  “陛下说的教育,与我说的教育并不相比,如果让全国的孩子都去学什么经史子集,哪怕朝廷出钱出人,最后的效果恐怕也有限,甚至不如一些有名大儒教出来的弟子,毕竟他们都是传承多年,早就将儒学经典给研究透了,一般人根本不可能与他们相比。”
  李节说到这里忽然一顿,随即这才眯起眼睛笑道:“但如果我们不教这些儒家经典呢,比如教一些实用的学问,如此一来,各的儒家学阀可还有什么优势吗?”
  “实用的学问!”老朱听到李节的话却是一惊,随即脑子中就闪过一道灵光,这让他也不禁惊声叫道,“你难道是想说……求真书院?”


第497章 求真书院与吏转官
  “陛下英明,臣说的正是求真书院,之前挑拨儒家内斗,而现在则需要引入外部的威胁,也就是求真书院!”李节微笑着上前一步道。
  求真书院从建立之初,李节就对他它寄予了厚望,所以才从一开始就对求真书院十分上心,不过这么多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