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驸马-第1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谁说我没有拦着,只不过……只不过没拦住罢了!”朱标说到最后也有些不好意思。
迁移富民进京这种事,老朱可以说是经常做,比如当初把金陵设为国都时,老朱就把江浙一带的富户迁到金陵,充实金陵城的人口。
后来老朱打算迁都凤阳时,同样也将不少富户迁到了凤阳居住,当然这帮富户才真正的倒霉,因为等他们迁过去了,老朱却没能迁都,结果凤阳就成了一个坑爹的地方,许多富户在这里置办的产业都亏的底朝天。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凤阳还爆发了当地人与外地人的冲突,为此老朱还亲自下旨调解,总算是把事情压了下去。
这次老朱迁都北京,再次故计重施,要将天下的富户迁到北京,自然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所以李节也丝毫不惊讶。
“我想问一句,殿下反对的理由是什么?”李节笑着向朱标问道。
第三百六十四章 一举多得的好事
“这不是明摆着吗,迁移这么多富户,要引起多大的震荡,又有多少人要背井离乡?我当然要反对!”朱标十分坚决的再次道。
不得不说朱标反对的理由还是十分充分的,毕竟老朱每次迁移的人口都不是小数目,一般都是上万户,多达十万之众,而且这些富户在地方上也都是盘根错节,动一发而达全身,所以每次迁移都是大动干戈,甚至因此引发地方上的动荡。
“那太子您知道陛下为何要迁移这些富户入京吗?”只见李节这时再次笑着反问一句道。
“这个我当然知道,不就是为了补充京城的人口,让京城以最快的速度繁华起来吗?”朱标再次回答道,只不过说到最后时,他脸上的表情也有些不太自然。
其实朱标的话只说了一半,因为对于老朱迁移富户入京这件事,无论是民间还是朝堂,都流传着一种说法,那就是老朱仇视富人,毕竟他从小就是个穷人,吃了不少的苦头,所以他对富人带着一种天然的仇视。
哪怕是老朱做了皇帝,他骨子里依然对富人十分仇视,其实不光是富人,连官员也被老朱十分仇视,所以他才会制定那么苛刻的律法,甚至用剥皮实草这种酷刑来恐吓官员,至于那些有钱无权的富人,更是多次被老朱折腾,光是几次将富户迁移入京,就让不少富人破产。
李节通过朱标脸上的不自然,也看出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只见他也是微微一笑道:“我知道殿下在想些什么,虽然外界的传言也不无道理,但如果他们以为陛下仅仅只是因为仇视富人,就下令让他们迁移入京的话,那可就太小瞧陛下了!”
“哦?此话怎讲?”朱标闻言也露出惊讶的神色问道,其实他对老朱仇视富人的说法一直很介意,因为在他看来,一个帝王就要有帝王的胸襟,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是大明的子民,身为皇帝也自当一视同仁,不能因财富的多寡而刻意去针对打压。
“殿下请想,以陛下的雄才大略,怎会因为自己的喜好,去做这种可能引发动荡的事?”李节没有急着回答,而是开口引导道。
“对啊,父皇虽然霸道,但做事都有自己的理由,特别是这种国家大事,更是十分慎重,按理说不应该做出这种事才对啊?”朱标这时也皱起眉头自语道。
“正是如此,所以陛下的此举其实颇有深意,殿下您只是被外界的流言带偏了,所以才没有想到!”李节再次一笑道。
“你快说,父皇到底有何深意?”朱标这时也等不及催促道。
“其实陛下的用意也并不复杂,陛下使其之后,总结历代兴衰得失,再结合自己亲身的体会,从而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历朝历代的灭亡,几乎都与后期的土地兼并有关!”
李节说到这里顿了一下接着又道:“那些富户其实就是地方上的地主,他们手中掌握着大量的土地,而真正需要土地的贫民却无立锥之地,只能靠着租种地主的土地糊口,而只要稍有灾荒,这些贫民就可能变成饥民,到时一有什么风吹草动,立刻就会酿成一场灭国之祸!”
朱标听到这里也露出沉思的神色,过了好一会儿这才开口道:“你的意思是说,父皇将天下富户迁移入京,就是为了避免土地被这些富户垄断?”
“不错,那些富户的根基就是土地,可是当他们离开土地来到京城,与土地之间的联系也就断了,虽然可以派人代管,但并不是长久之计,想必其中大部分人都会慢慢的把手中的土地卖掉,而富户都被迁到京城了,所以他们只能将土地代价卖给那些贫民,如此一来,真正需要土地的人也就有了土地,从而稳定了地方。”李节笑着回答道。
“有道理,富户们不但有钱,而且在地方上往往都是家庭庞大,甚至与当地的官员勾结,可以说不少人都是当地的土皇帝,这些人在地方上作威作福无人敢惹,但一旦将他们迁入京城,那就什么也不是了!”朱标也不笨,这时也立刻想到了老朱更多的用意。
“殿下英明,陛下出身乡里,自然知道这些土皇帝的危害,所以才多次将地方上的富户迁移入京,一来可以填充京城,二来可以消除地方上的隐患,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李节说着也向朱标行了一礼道,朱标只是被带偏了,否则他肯定能明白老朱的用意。
“等一下,刚才你不是说,并不赞同迁移富户入京的事吗?可是现在听你这么一解释,我反而觉得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甚至我都想赞同这件事了?”朱标这时忽然反应过来,当即再次惊讶的向李节问道。
“殿下,这的确是件一举多得的好事,可就算是做好事,也要考虑到得失,比如像迁移富户入京这件事,虽然有很多有利的方面,但也同样有弊端,比如像殿下说的,它会引发地方的动荡,甚至严重一些,可能还会闹出人命来,所以我对它并不怎么赞成!”李节开口解释道。
“那你有没有把握说服父皇放弃这个想法?”朱标再次沉思了片刻后,这才抬头问道。
“我可以试一试!”李节想了想回答道。
老朱的用意虽然是好的,但这个方法却实在太过简单粗暴了,而且也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更加糟糕的是,想要实施这种事,也只有老朱这种强力的帝王才能做到,换其它人根本做不成,比如朱标,别说朱标不想做,就算他日后登基想做这种事,也根本没能力做成。
“好,那我们现在就去见父皇!”朱标当即也做出决定道,他召李节前来,目的就是为了和李节商量一下,该怎么劝说老朱放弃迁移富户入京的想法,现在李节既然说可以试一试,以朱标对他的了解,想必李节肯定也有一定的把握。
第394章 土地兼并
朱标带着李节来到老朱的暖阁外,却发现这里竟然站了不少的大臣,比如那位詹徽詹尚书,此人深得老朱的信任,现在大明虽然没有宰相,但他已经隐然成为百官之首。
“拜见太子、驸马!”詹徽等人见到朱标两人也急忙上前行礼道。
“不必多礼,父皇连你们也不见吗?”朱标看到这些人也立刻猜到了是怎么回事,詹徽这些人肯定和他一样,都是反对迁天下富户入京这件事。
“是啊,我们本来是想劝陛下三思,毕竟现在天下初定,如果贸然迁移那么多富户入京,这些人在地方上又颇有影响,平时也能帮着官府稳定地方,现在贸然迁走,说不定会引发地方上的混乱啊!”这时另一个大臣也一脸痛心疾首的道。
对方的话音刚落,就见另一个大臣就接着说道:“我们刚才劝了陛下几句,却没想到陛下就大发雷霆,将我等全都赶了出来,现在我们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啊!”
“大家稍安勿躁,现在殿下来了,定然能帮我们劝一劝陛下的!”最后詹徽出面制止了都想要向朱标诉苦的众位大臣,然后又向朱标行了一礼道,“殿下,我们实在是劝不动陛下,现在也只有您和驸马出面,说不定才能让陛下回心转意啊!”
“请殿下为我等做主!”其它大臣这时了跟在詹徽身后一起向朱标行礼道。
面对群臣的请求,朱标也是好言安慰,不过后面的李节却是在心中冷笑,朱标想要阻拦老朱,可能是完全出于国家考虑,可是这些大臣就未必了,因为据他所知,这些大臣大都是出身于地方上的豪族,他们的家族肯定是第一次迁移的对象,所以这些人话中有多少私心,恐怕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当然上面这些话也只是在李节心里想一想,他肯定不会说出来,反而还和朱标一样,都是出言安慰了一下这些大臣,然后两人这才结伴走进了暖阁之中。
当李节和朱标两人进到暖阁时,一眼就看到了正在批阅奏折的老朱,而老朱听到他们的脚步声,连头都没抬就开口道:“怎么,你们也想劝朕收回成命吗?”
“这个……”朱标闻言也一下子露出迟疑的神色,本来他是想直接劝说的,可是刚才和李节聊过之后,李节似乎有更好的办法,所以他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于是就扭头看向李节。
李节也立刻会意,只见他上前一步向老朱行礼道:“陛下,臣并不是来劝说陛下,而是想和陛下讨论一下历朝历代施政的得失!”
“哦?”老朱闻言也终于停了手中的笔,然后抬起头惊讶的看着李节问道,“你想讨论什么得失?”
“土地兼并!”李节言简意赅的直接道出来意。
老朱听到这四个字也目光一凝,当即坐直身子道:“你详细说一下!”
“朝代兴衰的问题,历史上也有无数人研究过,而且许多人也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历代之亡,几乎都与土地兼并有关,这似乎是每个朝代都无法避免的问题,虽然也有不少人想要着手解决,可现在看来,却没有人成功过!”李节面色郑重的开口道。
李节最后的那句话一出口,老朱也是脸色一沉,他虽然自负,但也并不认为自己是古往今来的第一聪明人,哪怕是在帝王之中,汉武唐宗等人的功绩也丝毫不比他差,这些人肯定也考虑过土地兼并的问题,然而无论是强汉还是盛唐,全都消散于历史的尘埃之中,自己的大明真的能摆脱这个规律吗?
“真的没有人成功过吗?”老朱最后还是不甘心的问道,虽然他知道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成功的人的确没有,但却有一个朝代差一点就要成功了!”李节呵呵一笑再次道。
“哪一朝?”老朱闻言也不由得探出身子激动的问道,若是能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那他又何必顶着朝堂上的压力,将天下富户迁移到京城?难道他不知道这样做会引起地方上的动荡吗?
“宋朝,确切的说是北宋!”李节再次微笑着回答道。
“北宋?”老朱露出惊愕的神色,其实在历朝历代之中,他是很不喜欢宋朝的,主要是宋朝实在太弱了,不但抵御不了金辽,甚至连小小的西夏都打不过,最后更是被蒙古人灭国,导致中原大地陷落到异族近百年之久,所以他对宋朝甚至有些鄙夷。
“陛下,当年赵太祖得国不正,所以对国家的管理也比较松懈,甚至从一开始,宋朝就没有禁止土地兼并,反而放开了在土地上的一些限制,导致民间的民间逐渐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沦落成佃户……”
“这些朕都知道,所以宋朝的国力才会那么弱,最后被人灭国也不冤了!”老朱这时摆手打断了李节道。
“陛下,宋朝的国力其实并不弱,弱的只是他们的军事,事实上宋朝十分富足,所以他们也更愿意用钱来解决问题,比如给辽国岁币,虽然屈辱了点,但给的钱对大宋来说只是九牛一毛,另外还有有流民,他们也将流民编为厢军养着,避免发生更大的乱子,这些都需要雄厚的财力来解决,而财力也是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李节说到这里顿了一下接着又道:“另外宋朝虽然不禁止土地兼并,但国内的大环境还是比较稳定的,虽然有方腊之类的事件发生,但并没有因此动摇大宋的统治,所以土地兼并对大宋的影响并不像其它朝代那么严重,这点元朝就是个反例,元末动乱的根源就是土地兼并,导致绝大部分百姓都活不下去了,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反对力量!”
“这种说法倒是挺新鲜,不过仔细一想,又似乎确实如此!”老朱听完后也点了点头道。
老朱经历过元末的动乱,特别是早年游历四方,所过之处的确到处都是流民,明明有大片的土地,却全都属于那些大地主所有,甚至他爹娘去世了,他都没有一块可以安葬父母的地方,由此可见当时土地兼并的严重。
“等一下,我有一个问题,宋朝为什么会那么有钱?”朱标这时忽然插嘴道,本来他只是想看看李节要如何说服父亲,可是没想到听着听着,他也听入迷了,这时也把之前的想法抛之脑后,开始参与到这场讨论之中。
“宋朝之所以有钱,除了盐铁专营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放开了工商业方面的限制,使得宋朝的工商业极为发达,如此一来,失地的农民也就可以进入到工商业之中,再不济也能混口饭吃,哪怕成为流民,也会被官府收编为厢军,而只要有口饭吃,一般的百姓是不会想到造反的,自然也不会对朝廷产生威胁。”李节再次解释道。
“仅仅放开工商业就能让宋朝如此富足?”老朱皱着眉头问道。
老朱是贫农出身,对于商业带着一种天然的抵触,对商人更加鄙夷,所以才会制定那么多针对商人的律法,甚至规定商人连丝绸都不能穿,因为他觉得商人不事生产,只知买东卖西,骗了上家骗下家,完全就是一群蛀虫。
“当然不能,工商业放开后,还需要对他们朝廷征税,只有将税征上来,国家才能有钱,而这一点宋朝就做的相当不错,所以他们的财力才会那么雄厚!”李节再次解释道。
“那为何宋朝最后还是灭亡了?”老朱这时问出一个关键的问道,既然宋朝这么有钱,而且几乎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可最后依然难逃灭亡的命运,如果李节回答不出这个问题,那他之前讲的那些根本没什么用处。
“宋朝之所以灭亡,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还是他们对军事方面的压制,或者说对军事抑制的太过,导致将领和士卒的地位都十分低下,士气也十分低落,哪怕他们的装备极为精良,但军无战心之下,自然也不是金、辽,甚至是西夏人的对手!”
李节说到这里顿了一下这才接着又道:“当然上面只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宋朝本身还有其它的许多问题,但在这些问题中,土地兼并引发的问题,并不是他们灭国的主要原因,所以臣以为可以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
“你的意思是说,放开工商业的限制,就可以减缓土地兼并带来的问题?”老朱沉思了片刻这才再次道。
“陛下英明,臣正是此意,其实我大明也有一个现成的例子,那就是海禁逐渐放开之后,沿海各地的工商业也兴盛起来,相比农业,工商业来钱更快,而且也不像农业那么劳累,所以最近几年沿海地区有州府上报,说当地百姓宁夏做工也不愿回乡耕种,地价更是一直往下跌,根本没有人愿意去买,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土地兼并了。”李节再次举了个例子道。
第三百六十六章 要实在的
老朱的疑心病很重,对于他来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个人值得完全信任,第一个是他的老婆,也就是去世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