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驸马-第1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标也知道除非自己亲自去,否则别想让朱棣与朱樉和好,但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所以最后也只能分别给朱棣和朱樉写了信,劝他们要多顾念一下兄弟之情,不要发生太大的争执之类的,至于有没有效果那只有天知道了,反正李节对此不抱太大的希望。
上元佳刚过去没几天,早已经准备多时的求真书院也终于开始正式招生,李节的两个堂弟也从江浦来到京城,临安公主送他们来京城后马上就回去了,因为最近李祺的身体又有些不舒服,需要她亲自照顾。
对于自己那位五叔的身体情况,李节也十分担心,可又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只是希望日后李芳他们兄弟二人争点气,在书院学出个样子来,这样也能缓解一下李祺心中的郁结。
书院开始招生,暂时还没有开学,李节也趁着这个时间带着两个堂弟来堂堂参观一下,主要是让他们熟悉一下学院的环境,便于更快的融入到学院。
新的学院并不在京城,毕竟京城的地价实在太贵了,哪怕是租也需要一大笔支出,虽然李节承担了学院的大部分费用,但郭监正和解缙他们还是不愿意大手大脚,毕竟学院花钱的地方太多了,有些不必要的花费也是能省就省。
新学院在外郭城的江东门旁边,也就是莫愁湖的西侧,这里虽然偏远了一些,但地价比较便宜,刚巧这里本来有一座富商的别院要出售,于是李节就做主买了下来,然后修缮了一下后做为书院之用。
李节带着李芳和李茂兄弟来到这座新书院,只见书院的大门上已经挂上“求真书院”的匾额,门前也有几个老师摆开桌子,有想要求学的人报名就需要在他们这里登记。
李节和门口的几人打了个招呼,然后又把李芳和李茂的名字登记了一下,这才带着他们进到书院。
相比原来那座老书院,新书院的面积扩大了近十倍,毕竟这座别院的规模相当不小,特别是原来前院的位置,更是修建了花园、流水、假山,这些景观也没有被拆除,显得书院也更加别致。
李节带着李芳与李茂先来到教室转了转,新的教室比前更加宽敞,黑板也已经挂了上去,说起来黑板与粉笔虽然不起眼,但绝对是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因为有了这两样东西,老师就可以更加直白的将所教的内容讲解出来,而不是像大部分私塾那样,老师念一句学生念一句,顶多就是再解释一下句中的意思,能否听懂学会全看学生的记忆力。
除了教室外,还有食堂、寝室和学生活动的操场,一切都是按照后世的学校来规划了,这也是李节之前独力出资的原因,因为他平时不参与书院的管理,但又以想让新学院按照自己所想的来规划,所以就只能出钱了。
李节最后带着李芳和李茂来到老师们的办公区,以前书院的老师大都是兼职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官员,他们只是在有空的时候才会来书院讲上几节课,不过现在书院正式招生后,老师的情况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首先是有人开始把老师当做自己的正职,甚至解缙还带头辞了官,当然主要也是因为解缙在官场上得罪了太多的人,早在去年他就被人逼的想要辞官,后来还是李节护着他,才让他暂时安稳下来,不过他在官场上也难有什么太大的作为,索性今年就辞官来学院教书。
老朱虽然感觉有些可惜,但也看出解缙身上的缺点太明显,再留他在官场上也没什么用,反而可能会害了解缙,所以也没有挽留。
除了解缙外,书院也大力招收了一些非官员出身的老师,这些人以前大都是科举不顺,因兴趣来到求真书院后,感觉像是打开了一道新的窗口,在各自的学业上也表现十分出色,通过书院的考核后,他们也正式成为书院的老师。
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愿意辞去官职,但也不想放弃书院,于是书院就将他们聘为特约讲师,他们只会在有时间时才会来书院上几节课,李节其实就属于这一类。
现在解缙成为了书院的副院长,袁监正虽然是院长,但他也有官职在身,所以平时书院的管理大都交由解缙来负责。
李节刚来到办公区,解缙就立刻找上了他,只见他一脸焦急的将李节拉到一旁低声道:“李兄,招生出了点问题!”
“什么问题?”李节闻言也惊讶的问道。
“本来我们计划的很好,今年招生一百二十人,分为四个班级,可是从开始报名到现在,却只有六十多人报名,勉强只招了一半,而且大部分都是书院以前的学员,以及老师的子侄之类的,照这么下去的话,恐怕咱们根本招不满名额啊!”解缙说到最后也露出沮丧的神色。
求真书院本来只是一个闲散的学术交流组织,后来因为名声渐起,所以才决定正式招收学生,本来在解缙他们看来,招收一百二十人应该并不难,却没想到报名的人竟然这么少,甚至许多以前听课的人也并没有报名,这让解缙也大受打击,甚至怀疑书院是否还能开下去?
李节闻言却是毫不意外,只见他淡定的一笑道:“这很正常,毕竟咱们书院教的并不是科举之道,就算吸引了一些感兴趣的读书人,但他们的重心依然在科举上,如果真进了书院,恐怕他们就无法将全部精力放在科举上,这肯定会影响到他们的前途。”
“这倒也是!”解缙闻言愣了一下却又赞同的点了点头,做为一个科举出身的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那些读书人的想法,如果换做是自己还没有中进士时,恐怕也不愿意把精力分到其它事情上。
“如果真是这样,那岂不是意味着我们真的招不满学生了吗?”解缙这时忽然反应过来,当即再次沮丧的开口道。
“未必,其实我倒是有解决的办法!”李节再次一笑道,当初解缙他们商量招生的事情时,他就考虑到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只不过当时他不想打击解缙等人的热情,所以也没有多说,只是提前想好了应对的办法。
“李兄你快说,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招生的问题?”解缙闻言也大喜过望的道,他对李节的能力可是心服口服,只要李节说有办法,他的心也一下子放了下来。
“确切的说是有两个办法,其一是扩大招生的范围!”李节再次一笑道。
“扩大招生范围?”解缙闻言再次一愣,但随即他就苦笑一声道,“可是我们之前就已经把招生的消息散布了出去,整个京城中的读书人几乎无人不知,这还怎么扩大,总不能派人到其它城市招生吧?先不说其它,光是时间上也来不及啊。”
“不用去其它城市,光是京城一地就行了,我说的扩大招生范围,其实主要就是一条,那就是减免学生的束脩费用,让那些愿意前来读书,却又家境贫寒的学生也能有机会来书院。”李节再次笑道。
书院的招生也不是白收学生,而是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而且这个费用还不低,至少也要家境中上的人家才拿得出来,这也将许多穷苦的学生排除在外。
要知道当初在老求真书院时,前去听课的学生可是络绎不绝,其中有不少人都是家境贫寒的学生,他们对知识更加渴望,平时却连买书的钱都没有,只能厚着脸皮找别人借书抄写,更没有老师可以指点他们,一切只能靠自己,现在有免费的课听,虽然课的内容与科举无关,但也能增长他们的眼界,所以当时去听课的学生中,有大半都是家境贫困。
“减免费用?不行,这绝对不行!”解缙闻言却立刻摇头拒绝,随即他又有些无奈的解释,“我知道李兄你是一片好意,以前我也不把钱财这些阿堵物放在眼里,可当我真的掌管书院才发现,钱财真的是不可缺少的东西,要不是李兄你慷慨解囊,恐怕我们现在都办不了这座新书院。”
解缙说到这里顿了一下接着又道:“但书院不能总是靠着李兄你的资助,想要让书院正常的运转下去,就必须有收入,而这个收入也只有学生交的费用,如果免去了学生的费用,那日后学院吃什么、喝什么,甚至可能撑不了多久,书院就要关门了。”
看到解缙的反应如此强烈,李节也暗自一笑,因为解缙能想到这些,已经比当初强多了,不过解缙说的也有道理,如果光靠减免学生的费用的确不是长久之计,而且学院减免了贫困学生的费用,那家境富裕的学生是不是也要跟着一起减免?如果不减的话,会造成学生心理的不平衡,恐怕日后还会酝酿出新的问题。
第272章 三国成书
“如果不能减免的话,那就给学生们放贷!”李节想了想再次回答道。
“放贷?这绝对不行,咱们堂堂书院,怎么和那些无良的僧人做一样的事?”解缙听到“放贷”这两个字时,立刻更加激烈的反对道,似乎放贷比之前的减免更加难以接受。
其实解缙的这种反应也正常,因为在这个时代,放贷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高利贷,所谓的“九出十三归”绝不是一句虚言,而是真实存在的情况。
最初放贷主要是一些寺院的僧人在做,而且利息极高,甚至放出去几天就要翻倍,后来钱庄出现后,也同样开始放贷,不过无论谁放贷,利息都高到离谱,所以解缙听到李节要给学生放贷时,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解兄误会了,我可不是那帮吃人不吐骨头的僧人和钱庄,咱们给学生放贷可以不要利息,在他们上学期间,也不会要他们还钱,只要等到他们毕业后有了收入,然后在一定期限内把借的钱还上就行了,毕竟他们能从学院毕业,哪怕再没出息,做个帐房先生每月的薪俸也足以把钱还上了。”李节急忙笑着解释道。
这个时代的识字率极其低下,虽然李节平时接触的人大都识字,但在中下层的百姓中,却绝大部分都不识字,所以一个人只要会读会写,那就代表着超越常人的能力,日后也更容易得到出人头地的机会。
“不要利息的放贷?”解缙闻言也露出惊讶的神色,这点他还真没想到。
“可这样真的能行吗?”随即解缙却还是有些担忧的道,毕竟这种事没有前例,而且书院借给学生钱,总让他感觉有些怪怪的。
“解兄,求真书院设立的目标是为了求取世间的真理,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毕竟光靠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借助大众的智慧,才能寻找到世间更多的答案,而那些穷苦人家出身的学生同样也有一颗求知的心,我们不能因为区区钱财就将他们挡在真理的大门之外!”李节这时表情严肃的再次道。
解缙也终于被打动,当即点头道:“好吧,就按李兄你说的办,不过刚才你不是说有两个办法吗,第二个是什么?”
“第二个就更简单了!”李节再次微微的一笑道,“解兄你可是解元出身,对科举文章想必也十分精通,另外书院中的一些官员也都是进士出身,如果你们愿意的话,可以专门开一个新科目,专门教授学生一些应对科举的技巧!”
“应对科举?那这……这岂不是和那些普通书院没什么区别了?”解缙闻言也再次不解的问道。
大明可不止他们一个书院,事实上除了公立的国子监外,还有许多或大或小的私人书院,里面主要就是学习儒家经典,为将来的科举,而且人家更专业,求真书院本就不是为科举准备的书院,就算是教授科举之道,恐怕也抢不过别人。
“不一样,我们不教授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而是只教授一些在科举时的技巧,比如文章的转折承接,用典与遣字造句的技巧等等,这些东西解兄你应该比我懂得更多!”李节再次解释道。
老朱在洪武三年时诏定科举法,规定应试文仿宋“经义”,其实已经形成了最初的八股规格,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极大的限制了考生的自由发挥,使得他们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发挥自己的才华。
当然老朱这时的科举还不能叫八股文,真正的八股文要到成化年间才会彻底的定型,那时的八股文才叫恐怖。
但无论是不是叫八股,明朝科举的文章更加严格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在严格的规定下,也就使得考试衍生出更多的技巧,只要懂得这些技巧,虽然不能说绝对能考上,却也能在考试中占很大的便宜。
解缙本就是进士出身,而且还高中过解元,自然也立刻明白了李节的意思,这让他也不禁眼睛一亮道:“这个办法的确不错,考生们就算是别的书院毕业,但也很难请到一位进士帮他们讲解科举时的技巧,若我们开讲科举之道,肯定能吸引不少的考生前来求学。”
“解兄,这个办法虽然能吸引学生,但也有一个缺点!”李节忽然再次开口道,他之前把这个办法放在第二,就是把它做为一个备用的方案。
“什么缺点?”解缙惊讶问道,他虽然聪明,但主要是在做学问方面,有些事情上反而十分迟钝,比如他在人际关系方面。
“解兄您想啊,这个方法只能吸引那些为了科举而来的人,与咱们书院的目标并不一致,所以就算来再多的学生,对书院的发展也并没有太大的用处。”李节十分耐心的解释道。
“对啊!我怎么忘了这一点!”解缙闻言也一拍脑门道,如果只是为了教授科举之道,那他们干脆办一所普通的书院算了,这与他们办求真书院的实心完全是相背的。
“所以这个办法只能做为备用,如果第一个办法依然无法招收到足够的学生,到时再用第二个办法吸引一些学生过来,至少先把书院的架子撑起来,日后等到书院的口碑确立起来后,也就不用担心招生的问题了。”李节说到最后也拍了拍解缙的肩膀。
如果有可能的话,李节其实很想亲自主持书院的事务,毕竟教育可是百年大计,甚至毫不夸张的话,他之前做的那些事,加在一起都不及求真书院日后的影响力大。
但李节实在脱不开身,根本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所以只能把书院交给袁监正和解缙,自己顶多在一旁出出主意,虽然解缙身上有一些缺点,但他也在成长之中,希望日后他能撑起整个书院的运转。
“我明白了,多谢李兄指点!”解缙也感觉肩头的责任重大,于是再次向李节道谢。
聊完了正事,李节也把李芳和李茂兄弟二人叫来,然后给解缙介绍了一下,得知这两人竟然也和李节一样,都是李善长的孙子,解缙也露出惊讶的神色,随后也十分热情的欢迎他们入学。
值得一提的是,解缙对李善长竟然十分尊敬,去年王国用上书替李善长喊冤,那份奏本就是出自解缙之手,当时如果老朱怪罪下来,估计解缙也要受牵连,但他依然亲自执笔,为的就是替李善长鸣不平,却没想到老朱竟然没有怪罪。
解缙现在事务繁多,特别刚才李节提的建议,他也必须要尽快吩咐下去,所以解缙也很快告辞离开,李节则带着李芳兄弟二人又熟悉了一下书院,最后这才带他们回到家中,这段时间他们兄弟当然也要住在李节这里。
不过就在李节他们三兄弟刚进大门,就见一人兴冲冲的从客厅中冲出来,兴奋的向李节大声道:“李伴读,大好事,我的三国终于印刷出来了!”
“真的!有没有样书?”李节闻言也大喜过望,冲出来的人正是罗贯中,自从他得到老朱的任命后,就去印书局赴任,每天都是早出晚归,连李节都很难见到他。
“有,李伴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