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驸马 >

第103章

我要做驸马-第103章

小说: 我要做驸马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也辛苦你了!”
  “父亲最近写信也说了要回来的事,而且父亲在信上还说,多亏了太子殿下为他求情,否则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朱有炖说到这里也再次向朱标行礼道。
  不过朱标却一把将他拉起来笑道:“你这小子别老是殿下、殿下的叫,叫我大伯,什么时候和我变得这么生份了,当初你刚出生时,我可还抱过你呢!”
  听到朱标这么说,朱有炖也不好意思的一笑,随即改口道:“大伯教训的是,是侄儿太生份了,这段时间大伯在开封,侄儿也刚好可以聆听大伯的教诲!”
  看到朱有炖表现的如此有礼有节,朱标也大喜过望,当即拉过李节笑着对他道:“看到没有,若是允炆和允熥像有炖这样,我可就省心多了!”
  “这位就是靖海伯吧?”没想到朱有炖打量了李节几眼,随即竟然一口叫破他的身份。
  “在下李节,拜见周王世子!”李节对朱有炖的聪慧也感到惊讶,当即笑着向他行礼道。
  “姐夫太客气了,我在开封也能经常听到姐夫的名字,心中也对姐夫敬佩不已,今日得见,实在是三生有幸!”朱有炖这时也向李节回礼道。
  李节闻言也十分高兴,对方可比朱允熥有眼力多了,直接就改口称自己为姐夫,这让他对朱有炖一下子有了好感。
  寒暄了几句后,朱有炖也请朱标他们入城,城中早就准备好了住处,而朱标和李节他们则直接住进了周王府,朱有炖甚至想把自己的卧室让出来给朱标居住,不过却被朱标拒绝了,毕竟周王府的内宅他也不方便进,所以就住到王府的前殿。
  朱有炖也早就让人准备了接风宴,然后亲自招待朱标一行人,酒宴上朱有炖也表现的相当优秀,虽然他年纪小,但却十分健谈,而且竟然还十分博学,甚至朱标询问开封城的情况时,朱有炖也是对答如流,表现出远超他这个年纪的才能。
  最后朱标也不禁再次感叹,自己的两个儿子比朱有炖真是差太多了,甚至连李节都不得不承认,朱允熥要是像朱有炖这么聪明,恐怕早就哄得老朱与朱标的欢心,朱允炆根本不会有任何的机会。
  其实历史上的朱有炖就以博学多才闻名,特别是对于杂剧戏曲方面极为擅长,在中国戏曲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
  另外朱有炖也颇为重感情,当时明朝的藩王死后,都会让妃子陪葬,而朱有炖却在死时上书请求当时的明英宗,不让自己的王妃等人陪葬,当时明英宗也答应了,可是等到圣旨下达时,朱有炖的王妃等人却已经自缢而亡了,这让明英宗无奈之下只能赐王妃等人贞烈与贞顺的名号。
  遇到这么一个优秀的侄子,朱标也十分高兴,酒宴上也不禁多喝了几杯,最后结束的时候,他已经有了七八分醉意,李节和朱有炖也亲自扶他去了卧室,结果朱标躺在床上就睡着了,朱有炖更是贴心的为朱标盖好了被子。
  随后朱有炖又亲自送李节去了他的住处,路上朱有炖也向李节请教了一些事情,比如热气球、倭寇之类早就流传开来的消息,李节也一一做了回答,而朱有炖遇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时,也会主动询问,对李节的解答也是举一返三,这让李节也暗呼妖孽,这位周王世子也未免太聪明了吧?
  “姐夫,你们一路辛苦了,我就不打扰你休息了!”最后朱有炖将李节送回住处,于是向他告辞道。
  “世子留步,我这里有封信需要你转交一下!”李节这时却忽然叫住朱有炖道。
  “信?”朱有炖闻言也是一愣,实在想不明白李节会有什么信要让自己较交?
  只见李节伸手从袖子里拿出一封书信,然后交给朱有炖道:“宋国公知道我要来开封,于是私下里托我将这封信交给周王妃,因为是私信,所以刚才我也不方便在酒宴上拿出来。”
  朱有炖的母亲姓冯,正是宋国公冯胜的女儿,也就是说,朱有炖其实是冯胜的外孙。
  “姐夫你还认识外公?”朱有炖听到是外公的书信也立刻兴奋的接过来道,他没想到李节竟然还藏着这么一个惊喜。
  “呵呵,我与宋国公都在新成立的武学中任职,我来之前的几个月,一直都和宋国公商议着武学的事,再加上我也算是宋国公的晚辈,所以宋国公才会托我带信。”李节笑着回答道。
  “原来如此,多谢姐夫!母亲见到外公的信后,定然会万分欣喜!”朱有炖当即也是喜形于色道。
  朱有炖说完也立刻向李节告辞,然后拿着书信兴冲冲的往内宅走去,李节看着朱有炖的背影也微微一笑。
  朱有炖倒是没什么问题,不过他父亲朱橚可就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了,朱标死后,朱橚就不太老实,甚至建文帝登基后,朱橚就想要谋反,他的长史王翰察觉到,曾经多次劝说,可朱橚就是不听,最后逼的王翰不得不装疯逃跑。
  不过还没等朱橚造反,就被自己的次子举报,结果朝廷派李景隆突袭开封,将朱橚抓了了起来贬为庶人,后来朱棣夺得皇位后,立刻恢复了朱橚这位弟弟的爵位,还加禄五千石。
  可是朱橚只是表面上感激朱棣,暗中却开始积蓄力量想要再次谋反,结果被朱棣察觉后召到京城问罪,最后朱橚痛哭认罪,朱棣毕竟是他一母同胞的亲哥哥,最后也没舍得杀他,朱橚也十分识趣的将自己的三卫上交朝廷,这才终于逃过一劫。


第203章 黄河水患
  李节站在堤坝上极力远望,只见脚下的长河如同一条黄色巨龙一般,从西向东滚滚而下,一路挟裹着无数的泥沙土石,厚实的河堤在河水的冲击下也似乎在微微发抖,好像这头黄色巨龙随时都可能脱缰而出一般。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入海不复回!”朱标这时也不由得低声吟道,这是他第一次见到黄河,虽然长江丝毫不比黄河差,但黄河毕竟是华夏的母亲河,在所有炎黄子孙心中都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
  “黄河虽壮阔,但却已经成为一条地上河,只靠着河堤束缚着河水,万一哪天河堤决口,对于河两岸的百姓来说,就是一场灭顶之灾!”李节这时却叹了口气道,这里是距离开封最近的一段黄河,他和朱标在巡视过开封城,第一站就是跑来欣赏黄河的雄姿。
  “地上河?这个说法倒是新鲜,不过也十分准确,据管理河务的官员禀报,黄河每年带来的泥沙淤积河道,使得河道不断抬升,甚至河床都要比开封城还要高了,他们也只能不断的加固河堤,可老这么下去也不是办法啊!”朱标说到最后也露出发愁的神色道。
  “光靠加固河堤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再这么下去,黄河迟早会决堤,到时河水改道,只能在新的河道两侧修建河堤,然后泥沙淤积抬升河道,再次开始之前循环!”李节这时也无奈的道。
  历史上黄河改道十分频繁,甚至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说法,光是后世统计的比较大的改道,就有二十多次,小的改道更是不计其数,甚至连入海口都发生过数次变迁,可以说黄河的历史就是一部洪水泛滥史。
  “那有没有彻底解决黄河泛滥的办法?”朱标自然而然的向李节问道,自从李节出现后,朱标和老朱都养成了一种习惯,只要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们就喜欢询问一下李节的意见,往往都会有意外的收获。
  “有倒是有,但很难做到!”李节却是微微摇头。
  “什么办法?”朱标闻言也是精神一震追问道。
  “黄河之所以难治,就在于泥沙太多,导致河床不断抬高,所以想要治黄河,就必须治理泥沙,而这些泥沙大多是从黄河中上游,也就是陕西、西北一带冲刷下来的,殿下可知为何那里的泥沙会被河水冲刷到这里吗?”李节说到最后忽然向朱标反问道。
  “为什么?”朱标再次好奇的问道。
  “其实在春秋战国之前,黄河并不像现在这么混浊,因为那时的河道两岸到处都是密林草木,这些植物的根可以固定土壤,雨水也不容易将泥土冲进河中,所以那时的黄河被人称为大河而不是黄河。”
  李节说到这里顿了一下接着又道:“可是后来人口渐增,特别是从秦汉开始,一直到隋唐时期,关中平原,再加上西北方向的高原等地,人口不断扩张,土地也开始被开垦出来做耕地,导致泥土裸露,雨水很容易将泥沙冲进河水,如此一来,河水自然也就变混浊了。”
  “你的意思是说,除非把黄河中上游的百姓迁走,然后把土地都种上花草树木,才能让黄河恢复原来的清澈?”朱标说到最后也不由得暗自摇头,这个难度简直太大了,根本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除了这个办法,还有另外一个办法,那就是在黄河上建造一座大坝,把河水拦腰截断,使泥沙在大坝前沉积下来,然后再定期放水,到时下游的水自然也就清了,而且也不用担心洪水的问题。”李节再次回答道。
  “别胡闹,黄河怎么可能被截断?”朱标闻言却是白了李节一眼,在他看来,李节根本就是在开玩笑,除非是有神仙帮忙,否则怎么可能截断黄河?
  李节无奈的一笑,自己明明说的是实话,历史上黄河受到控制,就是从黄河上的第一道水坝,也就是三门峡大坝的修建开始,虽然三门峡大坝有许多的争议,但它的确控制住了黄河下游的洪水泛滥,造福了无数的百姓。
  当然了,以现在技术水平,想要在黄河上修建一座水坝根本就是异想天开,不过时代在发展,仅仅几百年后,就能出现修建水坝的技术,所以现在提前设想一下也没什么坏处。
  “大伯~,大伯快看,我打到两只兔子!”正在这时,忽然只听远处有人兴奋的叫道,紧接着就见朱有炖骑马飞奔而来,一手拿着弓箭一手提着两只中箭的兔子。
  今天巡视黄河可不是只有朱标和李节两人,朱有炖也亲自陪着来了,只不过他毕竟是个孩子,玩心也比较大,刚才来到这里就发现附近有不少野生动物出没,于是就跑去打猎,说是要亲手打几只猎物款待李节他们。
  “哟~,这兔子还挺肥,刚好李节有一手好厨艺,你来帮我们做个烤兔子如何?”朱标看着朱有炖手中的兔子也不由得笑道。
  “姐夫还会做饭?”朱有炖闻言也有些惊讶的道。
  “略懂一些家常菜而已。”李节笑着对惊讶的朱有炖解释道。
  “那太好了,刚才护卫说在附近发现了野猪的脚印,他们已经去追了,不知道能不能抓到。”朱有炖闻言也再次笑道。
  “黄河边为何有这么多的野物?”李节这时也好奇的问道,刚才他来到河堤上时,就见到河边有一些动物喝水,朱有炖能轻易的打到两只野兔,而且还发野猪的脚印,这都说明附近有大量的野生动物。
  “开封附近野物的确很多,我听府中的老人说,以前的动物更多,甚至还有老虎出没,直到后来人口增多,那些动物才少了许多,不过黄河边因为太过危险,许多人都不愿意住在河堤附近,如此一来,野物也都聚集到河边了。”朱有炖再次回答道。
  李节闻言也不禁有些唏嘘,战争虽然给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但却让其它动物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开封这种地方竟然出现了老虎,这在后世恐怕根本无法想像。
  “大伯,黄河水患严重,不知道朝廷有没有办法治理?”这时朱有炖竟然也问到了水患的问题,这让李节和朱标也是惊讶的对视一眼,心中对朱有炖的评价也再次提升。
  “黄河水患是个痼疾,朝廷也只能调拨人手修建河堤,疏通水道,想要彻底解决实在太困难了。”朱标这时叹了口气回答道。
  “其实刚才我与殿下也在聊着黄河水患的问题,只是都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李节这时也接口道。
  朱有炖听到这里也露出失望的神色道:“黄河水患不但百姓受苦,开封城更是年年被淹,比如去年夏天时,因为雨水太多,导致河水没过河堤,结果整个开封城都被淹了,连王府里的积水都有一尺多深。”
  听到朱有炖的话,李节也不禁有些同情,周王治开封,也许在别人看来,开封是个好地方,毕竟号称是八朝古都,但只有周王府的人才知道,开封其它都好,唯独老是被水淹,府里的房子每隔几年就要大修,否则根本抗不住水泡。
  另外李节还知道,明末李自成打开封时,就再次引黄河水淹开封,最后一任周王却踩着积水顶住了义军的进攻,逼的李自成撤军,只不过这位末代周王也积劳成疾,最后死在满是积水的周王府中,也算是与大明同休了。


第204章 人口过盛怎么办?
  朱标在开封停留了五天,这五天里,朱有炖陪着朱标走遍了开封城,虽然城中还有不少的古迹,但因为多年的黄河泛滥,当年的那个东京汴梁大部分都被埋进了黄沙之中,开封的地面也因此抬升了数米。
  地面上能保留下来的古迹并不多,甚至就连后世十分有名的开封铁塔,这时也显得有些残破,不过李节却知道,就在几年后,朱有炖的父亲在回到开封后,就会让人将这座铁塔大修,这也是开封铁塔最为重要的一次修缮,再加上后世的保养,这才使得铁塔能够传之后世。
  除了古迹之外,朱标与李节还重点考查了一下开封内外百姓的生活情况,别看现在的开封城只剩下二十多万人口,城中的人口甚至不足十万,哪怕是把开封治下的县加在一起,整个开封府的总人口也没有超过百万,但这已经是整个河南最为繁华的城市了。
  在开封府治下的百姓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从外地迁来的移民,因为开封比较靠近山西,所以这里也是最早接收移民的地区之一,其中有些移民的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了。
  不过就算是这样,开封府周围依然有大批的荒地没有开垦出来,这些以前可都是良田,但现在人口不足,根本没有足够的人力来开荒。
  面对这种情况,当地的官府也开始鼓励生育,比如生两男就赏钱两贯,生三男则奖励一头猪,而百姓也都愿意生孩子,一来土地多,不用担心生孩子没饭吃,二来孩子长大后,也能帮着家里干活,所以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到处都能见到奔跑嬉闹的孩童。
  其实不止是开封,整个河南、河北甚至是山东,几乎都存在类似的情况,朝廷甚至把州县的生育人数做为官员的考核标准之一,如果某一地的人口增长快,那么对当地的官员来说就是一大政绩,日后也更容易得到升迁。
  五天之后,朱标也决定再次启程,朱有炖表现的十分不舍,但他是个懂事的孩子,最后也没有说挽留的话,只是让人准备了不少物资,然后亲自送朱标的队伍出城。
  不过在分别的时候,一向成熟稳重的朱有炖也抱着朱标痛哭起来,虽然只是短短几日,叔侄两人间也培养起颇为浓厚的感情,朱标对这个侄子也越看越顺眼,甚至李节怀疑,如果朱标没有儿子的话,肯定会把朱有炖要过来当成儿子培养,日后也会把大明的江山传给他。
  最后朱有炖向李节告辞,李节也勉励了他几句,随后队伍开始启程,然后缓缓的离开了开封城,只不过走出去很远时,回头还能看到朱有炖在向他们挥手。
  其实李节也能理解朱有炖,他爹朱橚是个不省心的货,前年被软禁到京城,导致周王府上下都是惶恐不安,偏偏老朱还把偌大的周王府交给年幼的朱有炖管理。
  要知道明初的藩王可不是后世那些混吃等死的藩王,而是个个手握重兵,虽然周王镇守的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