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要塞之贼主天下 >

第145章

要塞之贼主天下-第145章

小说: 要塞之贼主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江川一个小小的义军首领,他又能干得了什么呢?能将鞑子挡在关外以及很了不起了。
    虽然心中知道有这么一号人,可是姬思远并没有对他抱什么希望。
    毕竟在姬思远的心中,江川再厉害,也只是一个义军首领,虽然有了官身,可是朝廷也没给他一兵一卒,一个辽南总兵的帽子,一个武安侯的空头爵位,又能顶的了什么呢?
    不过在关内一片糜烂,天天都是坏消息的情况下,辽东却再也没有传来任何关于鞑子的坏消息。
    没有坏消息,也就代表着没有好消息。江川那边没有奏章,锦衣卫也没有密报,就连大同总兵李永年那边也没有任何消息。
    好像整个辽东就是一片平静似得。
    关内的糜烂让皇帝也是有意无意的忽略了辽东这片原本也是属于大明的土地。
    其实在姬思远的心中,辽东早已经属于被放弃的地方。他根本没有想过能再取回来,只要鞑子能被挡在关外就已经满意了。
    可是没想到,今天他又看到了那个名字,那个当日让他眼前一亮的名字。
    这个人今天给他带来的消息更加的劲爆,也更加的让人难以置信!
    他竟然攻破了鞑子的盛京城,俘虏了鞑子的皇帝和太后!
    看着捷报上的字,姬思远眨了眨眼睛,他努力的摇摇头,看看自己是不是眼花了。
    可是看了一遍又一遍,那白纸黑字写的清清楚楚。
    他抬起头,看向魏忠贤。
    魏忠贤了解这位主子,迎着皇帝的目光坚定的点了点头道带着满脸泪水笑着不迭的点头大声道:“主子,您没看错,这是真的,都是真的。满清鞑子的京城被破了,满清小皇帝和太后都成了俘虏,满清的两个辅政王一个引火自焚了,一个被杀了,满清鞑子彻底完蛋了!”
    “主子,这些都是武安侯,辽东总兵江川带着他的兵干下的。您看,奴婢手上捧着的这个就是武安侯给主子您送来的,满清鞑子皇帝的玉玺啊!”
    皇帝姬思远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他急步走到魏忠贤跟前,把那个锦盒打开,那方九龙大印一下子就暴露在众人面前。
    所有的大臣都把目光盯住了那个九龙金印,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不可思议的惊愕,也许还带着一丝羡慕。
    姬思远的手有点颤抖,他捧着那方九龙金印上下端详着,半晌后终于呵呵的笑了起来,最后笑得整个人的身子都颤了起来。
    “好,好,好!灭国之功,灭国之功啊!老天到底有眼,不绝我大明江山啊!朕的江山有救了,朕也不用当亡国之君了……”
    皇帝的声音因为激动而高亢起来,捧着那方九龙玉玺在地上走来走去,一会哭一会笑,感觉整个人都有点不正常了。
    他出身皇家,自然看得出来这玉玺是如假包换的玉玺,不管是制作工艺还是用料大小和造型和自己的“皇帝之宝”都不相上下,显然不会是赝品的。
    看着皇帝如此激动,跪在地上的大臣们面面相觑,但是却有大大的松了一口气。不过这一刻,他们心中都记住了江川这个名字,都打算回去之后让人打听关于这个人的消息。
    谁都看得出来,这位爷是要发达了,真正的发达了。
    当然,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明白,这乱世之中,这些手中有兵又能打的实力派才是最值得拉拢的。
    他们要想继续当这大明的官,就得在外有一个强力的盟友互相声援。
    看着皇帝高兴的样子,魏忠贤不失时机的进言道:“主子,武安侯简直就是上天派给陛下的福将啊。辽东被鞑子占了几十年,兴风作浪,无人能挡。
    可是武安侯才一年不到的时间就给鞑子灭了国,他们的皇帝和太后都成了阶下囚,就连鞑子皇帝的玉玺都摆在了主子面前。奴婢以为,这就是大明列祖列宗在护佑主子,让武安侯拱卫大明天下,辅佐主子您中兴大明呢!武安侯可是真正的忠臣义士啊!”
    皇帝闻言连连点头,大声道:“你说得对,对于那些奸臣朕要严惩,对于江川这种忠臣,朕要好好的奖赏。朕要让天下人都知道,朕赏罚分明,愿意当忠臣的,朕绝对不会负他。不愿意的,朕就要他后悔。魏忠贤,你说,朕该给江川什么封赏?”

第一百九十八章 大明皇帝的隐秘心思
    关于对江川的封赏直到第二日的凌晨才终于定了下来。
    大明皇帝姬思远一开始本想直接下旨封赏江川的,可是他在话出口的前一秒却改变了主意。
    他要召开廷议,来让内阁六部的大臣和司礼监的五大太监一起商议给江川的封赏。
    他倒不是难以决定如何封赏江川,而是向借机看看这内阁六部之中到底有哪些人是还靠得住的。
    皇帝灵光一闪,他就是想借着封赏江川这个机会,奖励该奖励的,惩罚该惩罚的。他要借着这个机会,告诉天下人,告诉满朝文武,凡是真心效忠朕的,真心为大明朝廷效力的,朕都不会亏待他。
    但是那些一些想着谋取私利,一心想让朕当亡国之君的人,朕也绝对不会让你们好过的。
    在乾清宫的西暖阁,摆着两张长长的红木桌子。
    两张桌子相对而放,对的整整齐齐,几乎不差分毫。
    左手的桌子后面站着五个人,第一个是内阁首辅温体仁,第二个是内阁次辅兼天官周廷儒。第三个是阁臣兼地官刘孔昭,第四个是阁臣兼春官钱谦益,第五个是阁臣兼夏官孟俊泽。
    在五个人下首,桌子之外还单独站着两个人,一个是秋官洪锡范,一个是冬官吕高轩。
    这两人是没有入阁的,所以没有资格站在红木桌子后面。
    所谓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是六部尚书的别名,分别对应的是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和工部尚书。
    吏部主管天下官员选拔,认命,考核,罢黜之事,犹如天覆盖万物,宏大威严,所以吏部尚书称为天官。
    而户部主管钱粮征收调派,钱粮乃是朝廷稳固,天下太平之本,犹如大地承载和生长万物一般,所以户部尚书称为地官。
    礼部则是主官朝廷各种礼仪大典,祭祀,科举选拔等事,犹如春天为万物之始,为万事万物规律的开始,所以礼部尚书称为春官。
    而兵部主管兵戈讨伐之事,兵事刚烈威猛,犹如夏日之酷热,所以兵部尚书称为夏官。
    而刑部主管刑罚诉讼之事,犹如秋日之萧索肃杀,所以刑部尚书称为秋官。
    而工部主管修路架桥,修堤筑坝等建设之事,为朝廷的运行打下基础,犹如冬天是为第二年的酝酿准备一般,所以工部尚书称为冬官。
    而与五大阁臣相对的另一张红木桌子后面则同样站着五个人。
    这五个人也都是绯色衣袍,但是形制形势却与五大阁臣相差很大。
    为首第一个面白无须,形貌憨厚的就是当今司礼监掌印太监魏忠贤,又被称为内相,可以说是内廷之中第一人。
    在魏忠贤之后,则是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黄锦,主管东厂和锦衣卫。
    第三位的则是司礼监第二秉笔太监陈洪。
    第四位也是司礼监排第三的秉笔太监杨金水。
    第五位是拍在末位的司礼监秉笔太监李胜。
    这五人是内廷十万太监宫女之中权力最大的五个人。其中掌印太监魏忠贤那是被所有宫女太监那称为老祖宗,其他四位秉笔太监则被称为祖宗。
    这五人在内廷之中,对于那些太监和宫女可以说是掌握着生杀予夺之权。
    而且如今皇帝即位之后,更是重用司礼监来与内阁和外廷相抗衡,所以导致了司礼监的权势更大。
    去年冬天,整个大明度过了开国以来最难熬的一个冬天。整个冬天,从立冬到腊月二十九一直没有下一片雪,北京城是又干又冷。
    风一吹,全城都是那种鬼哭狼嚎尖叫着的沙尘随着风变成了一股股黄龙,满城肆虐。
    包括紫禁城在内,整个北京城都笼罩在一片昏黄苦涩之中。
    天干的北京城的人们都快绝望了。
    这是天灾,最让人绝望的是不断传来的兵败,城池不断失陷的消息,这更加让人绝望。
    刚即位没几天的皇帝姬思远招来了钦天监监正周云逸,向他询问天象。
    结果周云逸说这都是大明朝历代皇帝不修德政,所以才会导致天灾人祸,兵祸不断,城池失陷,这是上天借着干旱来警示的。
    只要皇帝趁早顺应民心,不要逆势而为,才能有一线转机。
    新皇帝暴怒不已,认为周云逸根本就是李自成派到朝廷的奸细,妄图用这番话来蛊惑人心,颠覆他们姬家的将士,盛怒之下命令人将周云逸施行廷杖。
    廷杖是大明皇帝用来责罚那些冒犯皇帝的臣子的一种办法,一般是由司礼监派人监刑,由专门的掌刑太监施行。
    当初监刑的就是还不时掌印太监的魏忠贤。
    魏忠贤对于新皇帝的心思是洞若观火,他知道新皇是想从周云逸嘴里听到更多的名字。
    没想到周云逸嘴巴太硬,被一顿廷杖给当场打死,整个五脏六腑都被打烂了,血在身下汇成了一条小河。
    说来也奇怪,周云逸刚被打死之后天上就飘落下来一片六瓣雪花。
    这场大雪从腊月二十九一直下了整整三天,雪下来了,北京城的人们心也活了过来。
    小皇帝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周云逸死的太应该了。
    魏忠贤也因此成为了掌印太监,一步登天,成为了内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老祖宗。
    只是皇帝心中却留下了一根刺,这根刺就是周云逸至死都不愿意说的那些名字。
    可是皇帝相信,就算周云逸不说,他的后台他也知道。那些人就藏在朝中,就在内阁之中。
    只是那时候他刚刚继位,觉得人心不稳,也没有足够的证据去收拾那些他心中的奸臣。
    现在机会终于到了,他有了一个忠心耿耿,而且立下了泼天功劳的江川。
    江川的崛起让他有了勇气,有了底气,有了跟这次人摊牌的信心。
    他觉得是时候收拾这些藏在朝廷之中,霸占着高位却尸位素餐,却意图颠覆大明江山的这些奸贼们。
    他倒要看看,内阁和六部之中有多少人是奸贼。
    有一个他收拾一个,有一双他收拾一双。如果全部都是奸臣,那么他也会咬着牙把这些人全部给清理出去。

第一百九十九章 可加封异姓王?
    廷议开始了,一面屏风将西暖阁隔成了内外两间。
    外面的七个大臣和五大太监相对而立,在屏风后面却坐着一个隐隐约约的人影。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着屏风后面的人影,没有一个人先开口说话,似乎都在等待着什么。
    半晌,屏风后面终于传出来了一声清越的钟声,所有人都是精神一震。
    司礼监掌印太监魏忠贤先开口了:“诸位,那现在就开始议吧。想必诸位都知道,今天皇上叫咱们来是为了议一议如何封赏武安侯,辽南总兵江川在辽东屡胜满清鞑子,攻破鞑子盛京。俘虏满清皇帝和太后这件泼天功劳的。这件事如何办的漂亮,既不能失了朝廷体面,也不会寒了功臣之心,也能让天下人领会朝廷的法度和气度。大家都来说说吧。”
    魏忠贤一开口,这事情就已经算是定了调子。
    能够站在这里的人都不傻,他们都知道魏忠贤的话代表的是谁的意思。
    但是不傻并不代表着就要赞同司礼监的意见。
    大明朝从中叶以后就开始党争不断,朝廷之中各个党派互相攻击。浙党攻击楚党,楚党攻击苏党。外廷攻击内廷,纷乱不断,党争不断。
    而且这种党争越到后来越严重。
    有人的敌人就有斗争,朝廷更是不例外,更是斗争的重灾区,这是避免不了的。
    一开始皇帝还乐见其成,臣子们之间有了争斗,皇帝就好从中渔利,可以用一种超然的态度去更好的控制臣子们。
    这种党争一开始还算是就事论事,可是越到后来越荒诞,最后就是为了攻击而攻击。双方攻击对方的角度从公事上上升到个人私德,甚至很多人开始挖坟,就连对手父辈甚至祖辈身上的丑事错事都成了他们攻击对方的借口。
    党争越演越烈,最终变成了一个长在大明江山这座巨人身上的一个巨大的毒瘤,既然割不掉,只能继续承受越来越严重的痛苦。
    到了最后,朝中的外廷大臣们形成了一个集团,以江南的东林书院为基地在朝中,在地方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清流集团——东林党。
    在东林党的人眼中,只要不加入东林党的就是奸佞,小人,奸臣。
    东林党人为了出名,为了他们所谓的正人君子盈朝的愿景,跟疯狗一样,只要跟他们意见不合的都会被他们疯狂攻击。
    被他们攻击的人除了没有加入东林党的官员之外,司礼监就是最大的一个对象了。
    这种情况到了如今,更是愈演愈烈。
    双方见了面虽然都拱手问好,可是心中却都恨不得把对方全部弄死才好。
    而周云逸其实就是东林党的一个骨干分子,更是东林党魁首顾玄武的弟子。
    当今皇帝当太子的时候就对东林党很是不爽,东林党自然也对他没有好感。如今他当了皇帝,心中早就立志要把东林党收拾干净。
    东林党也在防着皇帝下黑手,所以腊月二十九打死了周云逸的事情表面上看是皇帝因为周云逸诽谤君父,但是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皇帝在向东林党下战书。
    周云逸的死的确激起了东林党的愤怒,在东林党魁首顾玄武的策划之下,东林党筹划着准备要发动一波反击。
    只是在京城之中暗流涌动的时候,袁崇焕的惨死让东林党人看到了新皇帝的狠毒,都有些害怕了。
    他们沽名钓誉是不错,可是没人想去死,而且像袁崇焕那样去死。
    所以那场所谓的反击风波最终不了了之。
    只可惜锦衣卫和东厂毕竟不是摆设,东林党的筹划传到了皇帝的耳中,这让皇帝对于东林党更加的痛恨了。
    再加上周云逸的事情,在皇帝心中东林党甚至比起李自成更可恶更值得痛恨了。
    这更加坚定了他收拾东林党的决心。
    只可惜形势变化太快,李自成兵锋锐利,各地沦陷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
    在这种糜烂的局势下,他更是没有了铲除东林党的机会。
    所以,年轻的皇帝只能用愤怒的咆哮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甘。
    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本已经被他在心中放弃的辽东竟然给了他一个绝好的机会。一个重整大明江山,重新给朝廷换上新鲜血液,荡清东林一党的绝好机会。
    他现在就坐在屏风后面冷眼旁观,看看到底哪些人会跳出来去颠覆他的大明江山。
    魏忠贤说完之后,目光看向了旁边的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黄锦。
    黄锦会意,眉毛动了动用略微尖细的嗓音道:“按照朝廷规制,武安侯立下这种泼天的大功劳,最少需要一个国公的爵位才能酬答。这是一般情况。如今情况却特殊,李自成逆贼步步紧逼,我大明朝廷更需要武安侯这种栋梁之才来力挽狂澜。所以,咱家以为应该在这基础上再高一些为好。”
    “黄公公说的好,咱家以为武安侯应该获封异姓王才能酬答他灭了满清国的功劳。”黄锦下首的陈洪也尖着嗓子说道。
    “咱家也同意黄公公的意见。”后面的两个秉笔太监也尖着嗓子附议道。
    待司礼监这边的人说完,魏忠贤带着似笑非笑的表情看着对面一直垂着头盯着桌面的内阁首辅温体仁道:“温阁老,您老也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