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兴-第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是阿虎迭此次出征最大的收获,两匹马,两个奴才。
此外就是一些羊皮、酪和少量糜子,不值一提。
不过这已经足够了,作为一个刚刚成丁不久的新手女真战士,阿虎迭此次跟随大汗出征之前,只有一张弓,一把铁刀和谋克大人接济的行粮而已。
没有马,没有铁甲,也没有奴才。
现在就好了不少,跟蒙兀人作战过程中,阿虎迭所属的谋克立下战功,完整的抢到一个猝不及防的蒙兀人大部落。
阿虎迭在战斗中表现出色,斩杀了两个试图抵抗的蒙兀骑手,因而分到两匹马,两个奴才。
谋克大人还答应,回家之后再分他一件甲衣——铁甲是不可能的,不过布甲或亚麻甲应该没问题。
虽说这些玩意只能远距离挡挡轻箭,不过总比只有一身单薄的衣服强得多。
有了这些,下次再出征,阿虎迭就可以作为真正的甲兵参战了。
嗯,听说同谋克的邻居们说,下次出征应该是去扫荡汉地的青州?
那他可得好好抢几个婆娘——身后牵着的那个蒙兀女人一股子羊骚味,阿虎迭一点都不喜欢。
进了自己的村子,谋克也不废话,一打马,直接回了自己家,他的战利品自然有奴才收拾。
阿虎迭全家只有他刚刚抓来的两个奴才,因而没有办法,只能跟相熟的甲兵打声招呼,自己牵着马带着奴才向家中走去。
到了门口,阿虎迭扯着嗓子大喊一声“阿玛,阿玛快看,俺抢来这么多好东西!”
连续喊了几遍,屋里面鸦雀无声,没有任何人回答。
阿虎迭意识到情况不妙,赶紧扔下马匹缰绳,自己打开柴门,向屋中跑去。
他看到,自己的阿玛缩在屋中的大炕上,身上围着两床被子,一动不动。
“阿玛!”
阿虎迭惨叫一声,最近几年,这样的场景他已经见过许多了——因为女真人不善耕种,加上对境内汉民的不间断屠杀,辽东粮价腾贵,每月每日都有饿死人的,多是跟他阿玛这种情况类似。
阿虎迭的阿玛当初出征中原,被人砍断了腿,虽说死里逃生,但再也无法跟随大军出征。
不跟着大军出征,自然没有战利品补贴家用,家里又没有奴才帮衬,结果阿虎迭出征,没法动弹的老头居然连去谋克家里借粮或典当些衣物被褥都做不到。
阿虎迭留的粮食一吃完,生生给饿死在家里。
……
建兴十三年八月,辽东金国主动对草原蒙兀的攻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蒙兀军队损失惨重,整个漠东被金军横扫,漠东诸部不得不向西方退却,女真人终于解除了自己入关抢劫时的侧翼威胁——虽然只是暂时的。
金人的攻击获得了大量战利品,包括最重要的人口、马匹,也包括能多少缓解一下辽东悄悄蔓延的饥荒的牛羊牲口,粮食干酪。
虽然后者数量很少,但裁汰些老弱,剩下的吃到下次出征并无太大问题。
对女真贵族们来说,这就足够了。
至于那些吃不到下次出征的兵士,完全可以拿战利品来换吗。
金银财帛、马匹、奴隶都可以。还有牛,这是大牲口,不能随便杀,但卖给贵族换些粮食是允许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阶级,何况女真这种并未脱离奴隶制度桎梏的原始政权。
奴隶主是不会在乎手下人死活的,女真的奴隶主其实也不例外,像阿虎迭这样唯一壮丁出征,家中就要饿死人的情况屡见不鲜。
底层兵士手中的财富正在迅速向贵族阶级集中,士兵生活其实并不比江北农奴强多少,唯一的好处是,女真人好歹能有个地方抢劫一点,补贴家用。
第241章 回家3
李逵身强力壮,用扁担挑着几十斤的东西走路,对他来说纯粹小菜一碟,一口气走到日照靠近莱州的原王家坞堡附近,额头上连汗水都没有。
他站在一处小坡上,眺望原本王家的坞堡,却发现原本坞堡围墙外面,也有很多小小的建筑物——大多数是稻草房子。
不过重点不在房子的材质,而是为什么这种明显没有任何防御能力的建筑物会盖在坞墙之外?
这些人不怕的吗?
别说鞑子山贼倭寇什么的,就算小股流民或附近其他的坞堡主逮住机会也有可能来抢一波的。
自从朝廷南迁后,江北已经十几年没有出现过这种防御体系之外的建筑物了。
“叔父!”
这时,一个活泼的童音叫醒了正在疑惑中的李逵。
他回头一看,发现自己的侄子正提着一个大篮子,里面装着一大捆猪草,跟男男女女7、8个小伙伴站在李逵身后,瞪着大眼睛惊喜的看着他
“叔父你回来啦!”
小家伙似乎对见到李逵非常非常惊喜,他小跑着来到李逵身边,拽着李逵的衣角,对小伙伴们炫耀道
“这就是我叔父哦~~~,我叔父是新军的勇士哦~~~,我叔父是司令的亲兵队长哦~~~”
童音拉的很长,李逵却觉得略有些不习惯。
叔父?现在的小孩子都叫的这么正式吗?
不过小侄子这么一炫耀,确实收获了小伙伴们阵阵惊叹,这居然也让李逵觉得自己似乎真是个了不起的英雄人物。
所以喽,也不能给小侄子丢脸不是?
李逵放下扁担,从怀中摸出一个小小的油纸包,打开之后,小心翼翼的捏出一捏红糖,放进侄子嘴里
“尝尝,这可是好东西!”
小家伙舔了舔,又仔细砸吧砸吧嘴,片刻之后,脸上释放出灿烂的光芒“真甜!”
“是吧?”
李逵乐呵呵的把小侄子抱起来,让小孩骑在自己脖子上,再提起行礼,向家里走去
“叔今天买了细面,回家让你娘烙饼子吃,还有红烧肉!”
“哦~~~,吃饼子喽!”
一大一小俩人欢快的走了,身后还跟着一大串直流口水,羡慕不已的小不点……。
一刻钟以后……
“不行!吃啥烙饼子!”
李逵那看着跟他一样粗的嫂子掐着腰,指着耸拉着脑袋的李达、李逵还有小侄子仨男人一顿臭骂
“刚吃几天饱饭不知天高地厚了是吧?吃烙饼子?还想吃红烧肉!你们咋不上天啊?”
李逵的兄长李达是王家的佃户,以前两兄弟住在一起的时候,穷的叮当响,这个婆娘还是王家看李达老实本分,勤劳肯干活的份上,赐了个家中粗使的婢女给李达,这才让李家留了个后。
因为这事,李逵的老娘对王家一直感恩戴德,连带对这个儿媳妇也是百依百顺,特别是她生了个儿子之后,李家的内政大权实际上已经落入李达媳妇手中。
别说李达和他儿子,就连李逵这个实际上已经独立出去的,回到家中也得老老实实挨训——没办法,谁让老娘就是支持人家呢?
李逵这个人,别的不说,至少在孝上,做的还是没问题的。
“细面留着过年再吃!”
狠狠训了家中男人一顿后,李逵的嫂子开始着手张罗做饭,当然,否决了烙饼子和红烧肉,不代表今天不能改善一下。
“俺给你们焖干饭,李达,你带着兄弟拿肥肉去熬油!”
肥肉在这个时代是难得的好东西,但贫民一般不会像大户人家那样直接做来吃,而是拿来熬油,剩下的脂渣也能做菜,一举两得。
屋子小,草棚也不适合做太多与火有关的工作,李达和李逵兄弟俩就在屋外支起一口大锅,把肥肉切成小块,加上少量清水放在锅里熬煮。
“哥,家里啥时有自己的锅了?”
李逵好奇的问。
以往坞堡民都是几户共用同一口锅,每年还得为此给王家老爷一点粮食做租金。
“王家老爷赏的。”
李达有些不好意思的回答
“你去当兵算是主动报名,王家老爷很高兴,就赏了咱家这口锅。”
日照王家与莒州徐家有姻亲,算是最早投靠的外系坞堡主,因此也是最早进入青州核心层的外系坞堡主。
如今的王家家主老爷已经由徐世杨的亲舅舅王平接任,王家关于家主的竞争也早已经结束,作为青州的核心家族,王家一项以紧贴徐家,服从青州节帅府的一切命令自傲。
当初新军第一次在日照征兵,大家对此还有很大疑虑,王家为了征兵顺利进行,向徐家展示自己的忠诚,就暗示会给主动参军的家庭一些好处。
这口锅就是当初给的好处之一。
别的不说,有了这口锅,李达家可以自己生火做饭,不用浪费时间与人合作煮饭,可以把更多时间放在手头的工作上,也不用花粮食租锅。
甚至左邻右舍若是有需要,还会来租李达家的锅,这样每年居然还能多饶上几升粮食。
可别小看几升粮食,很多时候,这几升粮食就是能救命的!
大锅里传出阵阵油香,李逵的侄子蹲在一边帮着添柴烧火,李达掀起锅盖,用一个竹漏勺在锅里搅拌几下,捞出一块小小的油渣,溺爱的塞进儿子嘴里。
被烟熏成花脸的小孩立刻眉开眼笑“爹,真香!”
看到儿子的笑容,做父亲的,也满意的笑了。
“哥,我来的时候,看到墙外面有些房子,那是咋回事?”李逵接着问道“就不怕土匪抢?”
“现在谁敢来抢咱们王家?”李达慢悠悠的回答“王老爷跟徐家是啥关系?土匪一早就被清了,莱州那边有仇的老爷,咱们不去抢他们就该烧香念佛喽。”
“还有流民……”
“流民?住在围墙外面的那些都是主动来投的流民,下了山有地种,有屋住,不用担惊受怕,不用吃了上顿没下顿,咱们这边地面上平靖下来,那些流民都跑来投靠喽。”
“今年咱们堡子里有好多光棍娶了媳妇,很多都是流民女人,有些寡妇,也有姑娘,人家也不傻,能过安稳日子,干嘛不过呢?”
第242章 进军1
有人说兴亡都是百姓苦。
但也有老话说,乱世人不如太平犬。
其实两句话都对,只是对应的标准不同而已。
若是相对徐世杨前世来的那个时候,华夏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是标准的兴亡百姓苦。
但若是对比历史上那些外敌入侵的悲惨时代,或者直接对比这个世界之前十年江北的平民生活,那就真的是乱世人不如太平犬。
即使在日照王家的坞堡附近生活依旧困苦不堪,必须忍受自然灾害的威胁,必须忍受王家的压榨。
但只要能有一块地种,不用担心各路土匪强盗的攻击劫掠,能够在一年辛苦,缴纳高昂的税粮之后能够享用剩下的产出,这就比做个流民,居无定所强无数倍。
徐世杨这种出生就在地方豪强之家的人也许不太明白这种底层人民的想法事,他做的只是尽可能安靖自己的领土而已。
不过,李逵和李达这种出身底层的老百姓,确确实实是能理解流民这种找到机会就要下山过稍微安定一点的生活的心情的。
“兄弟你既然在新军中当兵,就做的好点。”
李达感慨道
“现在不是以前,在咱青州当兵不是贼配军了,你若能做的好点,咱家的日子就能过的好点。”
“以往能吃个半饱已是很好,现在农忙时至少还能多吃碗干饭,若是没了青州军,咱家再过以前的日子,咱们老娘,还有虎头,可不一定能挨过去了。”
战乱时期,一个老人,一个孩子,都是折损率最高的。
而李家,现在正处在这种最敏感的时候——有老娘,也有没长大的孩子,一旦出事,至少要损失一个,全折了都不是不可能。
“俺知道。”李逵认真的回答“不管是鞑子还是土匪,若想再来咱们家,都得在俺尸首上踩过去!”
李达的儿子,小名虎头的男孩不太明白父亲和叔叔之间说话的是啥,小孩子心性也简单,他只是盯着熬猪油的大锅,口水之流,似乎还在找机会再摸块油渣解解馋。
李达却是不打算再满足孩子的愿望了,他很不客气的拍了儿子的脑袋一下,训斥道“好好看着火!别偷吃了!你娘还得拿来做菜呢!”
小孩子撇撇嘴,看起来很是失望。
“虎头虎头!”
一帮小家伙又不知道从哪里钻了出来,大声叫着李逵侄子的小名
“快去看快去看!”
“咋了?”
“过大兵了过大兵了!”
一帮小家伙又跳又叫
“咱们青州兵去打莱州了!好多人,快去看啊!”
虎头立刻用期待的眼神看向自己的老爹,李达无奈的摇摇头“想去看就去吧,早点回来吃饭。”
“谢谢爹!”虎头高兴的对李达鞠了一躬,转身跟小伙伴们又叫又跳的向青州军路过的坞堡北面道路那边跑去。
李逵感慨道“虎头长大了,真有礼貌。”
这话从李逵听到侄儿叫他叔父的时候就想说了——以往坞堡里的孩子都是呆呆的,一点灵性都没有,感觉不是小孩子,更像是木头。
现在这些坞堡民的小孩子显得活泼多了。
“府城派下来教书先生,现在到了晚上会交虎头这样的小孩子读书识字。”
李达接过自己儿子向锅底下添柴看火的工作,表面上看着似乎满不在乎,不过说话的语气中充满了浓浓的炫耀
“虎头现在都能写自己的名字了,李虎,先生给起的大名。”
跟虎头真没多大差别,不过乡下人,有个读书人给起的大名,已经算是很不错了,更别说现在居然能写自己的名字。
这是李达、李逵这一代人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你不去看看青州大兵?”
李达问道
“今天过的兵你认识不?”
“俺是近卫兵,跟营兵不在一起,应当是不认识的。”
李逵回答
“不过去看看也好,左右都是战友。”
“嗯,我这边烧些温水,你顺便给送过去吧。”
李达感慨道说
“以往不论是鞑子还是朝廷,过兵跟过灾一样,还是咱青州的大兵好,也不扰民。”
“好。”
李逵拍拍手,去屋里提水桶。
……
日照王家坞堡北面,负责进攻莱州的青州军部队正在依次从坞堡围墙前通过。
走在部队最前面的是致远骑兵,之后是相当于雇佣军的大周禁军,再往后是半个来远营,然后是民兵部队,最后是另外半个来远营。
摆出这样一个奇怪的行军队形,就是要用纪律最严明的新军钳制禁军和民兵,不给他们扰民的机会。
这也是莱州攻略部队司令徐世松刚刚学到的教训
出发的时候,他是把禁军安排在队伍最前列的,因为这些禁军士兵装备最华丽,铁甲金瓜,长刀硬槊,还有战弓羽箭,头盔上高高挑着红缨。
徐世松觉得,仅仅这身装备,估计就能唬的莱州坞堡主们先矮三分。
可惜,还没走出莒州地界,徐世松就接到差不多数十起来自行军路上路过的坞堡和村落的投诉。
事都不算大,有说是少了几只鸡的,也有说是狗被偷了的,最多的是农人的田地被大兵踩踏了,损失了许多庄稼……。
直到这时,徐世松才明白过来,禁军士兵在江南的政治地位如何先不说,至少待遇是超高的——伙食里有酒有肉,还经常能拿到各种赏赐——至少部队开拔的时候,是有开拔费的。
在百废待兴的青州,这些当然都不会有,而这些参战的禁军都不打算留在江北,因此也就没把青州的军纪当一回事,大错怕犯众怒,小错确是绝对不会断的。
这让徐世松愤怒不已,最后甚至在半路上停了一天,派出新军的镇抚兵对禁军惊醒了一次大范围肃整。
那一天,徐世松至少揍了五十人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