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兴 >

第304章

汉兴-第304章

小说: 汉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事都尽量从容一些,别赶得这么紧,好像时间不够一样。”
    “就像你去年搞得那么大的案子,几乎得罪了整个江南士林和绿林,还搞得人家来暗杀你。”
    “那是他们活该,做了不该做的事就得承担后果,接受惩罚。”徐世杨淡淡的回答:“我今后还会继续收拾他们,不要以为我放过周史案,就是要对士林妥协,我要打破他们对知识的垄断,剥夺他们对知识的解释权,我们之间其实并不存在妥协的可能。”
    “你啊你,去年一年你没发起战争,又放过了写书诽谤我们的庄氏,朕还以为你改了性子呢,这不还是那个样子吗?”皇帝笑着说:“我看到今年的年度预算报告了,你要发动对占城的进攻,吞并占城?”
    “对,其实我可以一下把东南半岛上所有国家一起扫掉,不过那样一次吃的太多容易消化不良。所以我打算一年灭一国,今年是占城,明年是真腊,后年是暹”
    “明年的事你自己拿主意吧。”皇帝突然打断徐世杨:“还记得当初的五年之期吗?今年就是最后一年了,明年朕就退位为太上皇,剩下的事你自己去办吧。”
    “父亲,其实没必要这么着急,我认为您可以再干几年。”徐世杨皱着眉头劝说道:“我认为您干的很好啊,再干五年也不是问题。”
    帝国的国土面积太大了,徐世杨觉得有人坐镇都城,帮自己完成改革,同时自己在边境地区维持扩张和开拓,这是个很不错的办法。
    老爹有行政经验,这么多年来跟自己的配合也一直不错,那么再让他当几年皇帝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反正自己在乎的不是那个位置,自己是太子也好,皇帝也好,帝国的方向舵还是自己把控的。
    “你当然觉得朕做的很好,朕是你爹,你的一切要求朕也一直满足,能叫你这么省心,你有什么觉得不好的?”
    皇帝一摆手,有些嫌弃的说道:
    “可朕不想做这个皇位了!”
    “朕做过天下的皇帝了,今后必然青史留名!这已经够了,朕其他想要的东西,没必要非得坐在这个位置上才能得到。”

第755章 尚需继续前行1
    徐睦河也是最近才想通这个道理的。
    他现在经常问自己你到底想要什么?
    想要那种掌控一切,把天下握在手中的威势?那他需要先干掉自己的儿子,因为现在能做到这一点的是帝国的太子而非他这个皇帝。
    可如果他真的想要这种东西,那么三十年来他早就该做除掉徐世杨的尝试了,拖到现在,帝国上下有谁能对抗徐世杨?就算自己这个皇帝最亲信的人,到徐世杨面前也不敢对他出手。
    再说,自己早晚是要交出皇位的,没了徐世杨,把皇位给谁?帝国可以说是徐世杨一刀一枪打出来的,就算除掉他,别的儿子恐怕也没法服众吧?
    到时候帝国动荡,影响的不是他徐家的江山?
    所以徐睦河其实一点都不在乎那种威势,他想要的,其实就是作为开国皇帝名留青史,然后安安心心享受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年轻美女环绕身边的安逸生活。
    儿子让他坐在皇位上,满足他的愿望,徐睦河觉得,这生活真的很不错,掌控朝政这种事,徐世杨想干就让他干去吧,自己反而乐的轻松,每天只处理一些日常工作,维护内阁正常运行,给自家儿子和他一手创立的内阁当个橡皮图章,这样也能有更多时间在后宫玩乐。
    可是,去年徐世杨兴起大狱,又一次得罪了天下士人之后,徐睦河突然醒悟过来,原来除了给逐渐成型的内阁当当保姆之外,自己这个皇帝还有替儿子分担骂名的任务啊?
    他都能想象的到,百年以后,也许会有某些士人在史书上这样写共和xx年,兴大狱,名士xx被戮,xx等被流放……。
    幸好帝国的年号是从周召共和直接顺延下来的,而非传统的一帝一号从中也能看出他确实不是掌控欲很强的人),否则,这事应景就直接扣在自己头上了。
    徐睦河有时候甚至觉得怪委屈的,这事,还有之前抄圣人府邸的事,明明都是自家儿子做的,怎么他这个当爹的得在青史上背锅啊?
    不行!哪有这样的!这锅要背你自己背去吧!
    “五年之期,今年是最后一年,朕绝不失言,你要做好准备,不要再到处乱跑了,明年你就登基。”
    徐睦河坚定的说道
    “剩下的事,扩张也好,内敛也罢,都交给你们年轻人去处理吧,朕不想再管了。”
    荣华富贵,美女如云,这些当太上皇和当皇帝都一样能享受的到,甚至当太上皇还能更轻松一些,毕竟皇帝是国家的代表,不能整天想着在后宫与胡妇厮混。
    确定自己确实没有更多政治野心之后,徐睦河就已经做出这个决定了,如果不是换位需要时间做一些准备,他甚至想现在就把所有工作丢出去。
    “可是,父亲……。”
    徐世杨对自己老爹突然做这种决定有些不适应,他已经习惯了老爹在上面当挡箭牌,同时不给自己设置任何阻碍的格局了。
    现在这种情况……,老爹要尥蹶子?
    “没有可是,你留在燕京的家眷,趁还有时间,让她们把手头上的工作交接一下,然后赶紧来金陵。”
    徐睦河的话透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味道,这可是徐世杨第一次在自家老爹身上见到这种气势
    “你刚才不是说接下来的主要战事都在南方吗?那正好,你留在金陵也能距离战场近一些。”
    好吧,确定了,他真的下定决心要尥蹶子了。
    其实,对占城那算什么战场啊,海陆军各自抽调几千兵马就能轻而易举的干掉对手,根本用不着自己坐镇。
    那边的战场甚至还不如秦国那边针对帕尔斯的战争更值得人担心。
    真要坐镇,还真不如去西京长安呢。
    不过在金陵其实也不差,不是因为战争需要他坐镇,毕竟西边的战事毕竟是属国秦国的事,跟本土还隔着一层,国内民众也缺乏感同身受的情绪,何况自家儿子有自己的班底,人家一帮人创业,当爹的帮帮忙也就罢了,犯不着去指手画脚。
    至于占城,就像刚才所说的那样,那根本不是个事,小场面而已。
    徐世杨坐镇金陵,其实更有利于接下来的经济发展——徐世杨已经打算在长三角地区划出一大片土地,作为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和开拓的总窗口。
    没错,就是魔都,这个背依长江面向世界,同时还交通帝国南北的经济中心,即将提前数百年在这个位面问世。
    这里才是帝国将来一段时间重点发展的绝对核心,远比万里之外收拾几个小国要重要的多。
    ……
    兴州城以南十里外,有一片幽静的树林,站在树林边缘,可以看到林间一座高高竖起的石碑。
    那是帝国灭亡党项伪夏之后,以军工总监汤隆牵头,一些在帝国也算有头有脸的前西军官兵或他们的后代凑钱修的西军无名将士纪念碑。
    说起来,给牺牲的将士立碑这种事,还是当初徐世杨引领的风气,比如齐省莒州有帝国的阵亡将士纪念碑,从前朝建兴年到现在,所有为帝国征战而牺牲的将士名册,并且统一立碑纪念。
    汤隆没有数过,不过据说那十几座刻着名字的纪念碑,上面已经有快三十万个名字了。
    另外燕京还有无名烈士纪念碑,是为了纪念那些找不到名字和籍贯的牺牲战士。
    帝国重军功,各地方上还有纪念自己家乡出身的著名劣势的小号纪念碑。
    以及类似于这座西军纪念碑一样,遗族自行筹资修建的碑——这种与帝国无关的纪念碑需要礼部和兵部特批,能建起来,也是因为西军当年好歹为对外作战付出极大牺牲,总归也算是民族气节。
    当然,天下无敌的帝国军有点看不起当年西军的战斗力和战果,因此也只有汤隆这样的西军余孽才会对这纪念碑上心。
    虽然因为工作的原因,不见得非得是清明节,但自从这座碑建成之后,汤隆是每年都要来祭奠一次的。
    今年也不例外。
    只不过今年稍早了一点,三月份的时候,他就来了。
    因为他觉得,也许自己今后几年都没空再来祭奠了。

第757章 尚需继续前行2
    命令几个专门买来的党项奴隶在碑前跪好,汤隆和负责照顾这座陵园的老人们一起把各种祭品摆放整齐。
    “汤大人为何今年来的如此之早?”一个老人轻声问道。
    他们也都是老西军,几十年前那场溃败之后,这些人流落民间,虽然颠沛流离,可也总算活了下来。
    汤隆这样混出头来的老西军,一起凑钱建了这座陵园之后,就花钱把这些生活能力下降的老战友找来,照顾这座陵园,也算给他们找了个不算太坏的出路。
    作为老战友,又是出资人、老板,汤隆在这些前周西军老兵心中的地位很高,几个老头自然也都认识他,并且知道他的一些习惯。
    “我明年可能就来不了了。”汤隆在纪念碑前倒了一壶烈酒,算是给死去的兄弟们敬酒。
    “为何?”老人焦急的问。
    汤隆是这些前周西军遗脉的领头人,他若是不来,这座跟现在的帝国无甚关系的陵园根本维持不了多长时间。
    汤隆淡淡的回答:“我已经辞职了。”
    “老大人为何要辞职?”老人们更加焦急了:“可是恶了上官?”
    “那倒没有,只是我到退休年龄了。”汤隆回答:“老哥哥们也不用担心,我虽然退了,却也还有发挥的地方。”
    “退休?就是以前官们说的致仕吧?”一个老头问。
    “差不多吧,我那边工作交接都做的差不多了。”汤隆说道:“不过我家小子要去秦国,秦王也答应让老夫负责总督军械,所以老夫打算去那边。”
    徐代炫本来不打算在秦国搞工业,免得与母国形成竞争,让母国感到不快。
    这也是一种自我限制,避免几代人后,秦国对母国构成威胁。
    但现在是在打仗,持枪的汉人越来越多,有些事情就得放开一点秦人的十几万条各种枪械,不可能有点毛病就抛弃或者运回国内修理。
    还有前膛炮前膛枪必须的火药,也得自己补充一部分,全都麻烦本土,那成本就上天了。
    所以,作为对外开拓的前线,秦王最终还是开了这个口子,允许在秦国国内建造兵工厂其他工厂还是不行,而且只能雇佣汉人。
    兵工厂可不是铁匠铺,不是有几个铁匠,备好锤子凿子就行,特别是帝国的兵工厂,野战炮、击发枪哪一个都不是铁匠能够搞定的东西。
    材料方面还好说,西域几乎什么都有,但懂技术的军工人才就是个问题了。
    正好帝国军工总监汤隆到了退休的年龄,于是秦国方面发来了邀请函,希望他到新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老大人一定要去吗?”另一个老头不安的说:“秦国远在海外,而且还在打仗,您的身体”
    “就是因为远在海外,我才要去。”汤隆认真的说道:“不瞒几位老哥哥,我去那边,就是因为那里离得远,还在打仗。”
    汤隆是有私心的。
    他是那种传统的工匠,因为加入帝国早,三十年来累积功劳才当上了军工总监。
    然而他却不是那种能搞新技术的人,徐世杨定下军工厂需要生产什么,他能把细节安排的很好,但徐世杨没有做决定的东西,基本别指望汤隆能主动搞出来。
    比如去年年初,太子殿下从西北送回一个叫做戴梓的枪匠,那老头用标准三型击发枪改造了一款后膛枪,太子殿下对此人的射击赞不绝口,认为这人很有创新能力,值得重点培养。
    徐世杨不知道的是,戴梓曾经拿着他的设计去军工厂求见汤隆,当时汤隆拒绝了大规模生产戴梓步枪的提议。
    原因吗,戴梓步枪的性能还算不错,但汤隆认为标准三型步枪已经够用了,再重新铺开一种新步枪并无必要。
    另外,徐世杨不知道这个事,他没吩咐步枪更新换代,汤隆不敢做主进行创新。
    而且连上报都没上报!
    实际上,徐世杨到现在也不知道几年前汤隆就见过戴梓,戴梓不愿招人怨恨,也没主动告知。
    但汤隆见到戴梓时,他就绝得,自己确实已经有些跟不上时代了。
    戴梓的年龄跟他差不多大,两人都是工匠出身,汤隆现在身居高位,而戴梓不过刚刚起步,汤隆却有了一种自愧不如的感觉。
    这种感觉让汤隆很不舒服,所以,他决定不是真的退休,而是到更能发挥自己能力的地方去。
    秦国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那里不需要一个新发明层出不穷的军工总监,只要一个能保证按时完成生产任务的工头,汤隆觉得这特别适合自己。
    “老哥哥们,不用担心!老夫还年轻着呢!”
    汤隆大笑道:
    “咱们老西军什么时候缩过?前周时咱们就是国之柱石,现在华夏朝咱们还是!看老夫再去闯出一片天来!”
    共和1799年春天,帝国军工总监汤隆退休,前往秦国担任这个属国的军工总监职务。
    临行前他买了几个党项奴隶,送给那些在兴州看顾西军阵亡将士纪念碑的老头,让这些党项奴替老头们耕种陵园附近的土地。
    他认为,让西军曾经的死敌给西军老人做牛做马,这就是对阵亡同胞们最好的告慰了。
    李逵回到家乡。
    就是那各齐省日照县附近小小的乡村。
    如今那里已经大变样了,村里到处都是砖瓦房,各家都是独门独院,像李逵家这种有钱的,甚至还起了两层的小楼。
    不过,李逵不太想回家。
    因为他娘已经去世了,这个家里只有他的哥哥、嫂子和几个侄儿。
    所以他觉得,这其实不能算是他的家了。
    “兄弟这次回来可要多住几天!”兄长看到李逵,显得很是兴奋。
    他确实有理由兴奋,在李逵的娘去世前,帝国每年都要给他家送来米面肉油,说这是犒劳军属的年货。
    老人心疼孙儿,这些东西不是进了孩子的肚子,就是拿去集上换了钱,留给他的儿子娶媳妇用。
    十几年积攒下来,这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何况李逵是近卫队长,在他成亲之前,只有老娘和兄长算是李逵的亲属,因而他的兄长沾了不少Z治上的便宜比如曾经当过两任村长。
    如今李逵的兄长也算村里,甚至县上有头有脸的人物了,怎么可能不欢迎这个让自家家道兴旺的弟弟?

第758章 尚需继续前行3
    “兄长莫要破费,俺最多待一天,然后就要走了。”
    兄长的热情让李逵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记得小时候,嫂子经常因为他吃得多而发脾气,连带整个家都不得安宁。
    不过,自从他成了徐世杨的近卫兵后,这种情况就有所改变了,毕竟兄长家的家业其实是建立在李逵的功勋之上,如果不是李逵当了十多年的太子近卫队长,李家哪有现在的荣耀。
    要知道,现在连县令见了李达都得给三分薄面呢。
    所以自打李逵一进门,他嫂子就忙里忙外张罗席面,还指挥两个家养的扶桑丫鬟帮李逵整理一间大屋子出来。
    “为何这么急?有任务?”李达奇怪的问“兄弟要南下去打仗吗?”
    报纸上说了,由于占城贡事不恭,帝国将于今年发起对占城的进攻,这是今年帝国唯一一场战争秦国的战事在老百姓眼里不算)。
    不过,大家也早就都听说了,占城兵很弱很弱,当初安南省还是交趾国的时候,占城就经常被交趾贼欺负,而交趾贼在帝国大兵手上也不过是群猴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