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兴-第3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他的姐妹都嫁给帝国世字辈宗室,虽说都是侧妃,但毕竟是有点亲戚关系。
高丽郡王做出的反应是,上书帝国,请求内附。
这个做法很讨巧,若是帝国同意这个请求,高丽内附之后,虽然不能关起门来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称孤道寡,但实际权力其实不受太大影响的高丽郡王依旧是郡王级别,只不过从外蕃变成内属,然后把其他帝国并未指染的权利让渡出去而已。
当个无实权的快乐王公,有什么不好的?反正我主动内附了,向帝国表明了忠诚,内阁再怎么狠辣,也不会把之后发生的事牵连到自己身上。
这就相当于用剩下的一半主权换王室一个免死金牌。
若是帝国不同意,当然更好,继续当自己的高丽郡王,老老实实让帝国把持本国的外交、军事、教育、海关等大权,不用担心被外敌欺负,不用担心钱不够花帝国掌管的海关通常是外蕃国家最高效的部门,能给所在国挣来庞大财富,也不用担心屁民起来暴动推翻自己内阁承诺保护外蕃国家王室,若是发生内乱,帝国军队可以直接过境前来镇压,使馆区也有足够的武装力量保障王都坚持到援军到来
一句话,给帝国当狗,不管是养在家里的宠物犬还是放在大门外面的看家犬,其实待遇蛮不错的。
虔诚的高丽郡王得到了帝国的信任,皇帝徐睦河亲自写信安慰高丽郡王,他表示:
高丽想要内附,向往明的心是好的,也可以理解,但帝国没有那么霸道,非得把所有土地全部吞并其实还是因为高丽剩下的地区油水太少。
只要高丽郡王勤修贡事,按照江华条约和江华再约的规定好好统治国家,帝国就会保障高丽郡王的合法权益。
为此,皇帝还专门赐下一方玉印,算作给高丽郡王的权利背书。
至此,高丽郡王算是过关了,其他外蕃国家看到成功的经验,纷纷效仿,上书请求内附。
但对这些人,帝国的手法就严酷了许多,有些外蕃与高丽一样得到他们想要的安抚传国玉印。
但另一些,他们的内附请求居然被允许了!
比如扶桑,原先有包括三河伯国在内的八个外蕃国家,其中四个上书请求内附后,立刻被内阁同意并被除国!
而且皇帝下达诏令,认为相同爵位下,外蕃国应该低于内属国,更加低于国内贵族。
因而,内附之后,从外蕃国贵族转为母国贵族,应当降低爵位两级,而四个扶桑外蕃国都是子爵国和男爵国,降低两级爵位就直接成了普通公民了。
这真是一个悲剧,但包括德川家在内,剩下四个没来得及上表内附的外蕃,也没法松一口气。
因为帝国的直接威胁还在头上,他们可没像高丽郡王那样渡过这道难关。
第749章 周史案
这关卡不过也不行,不得到正式承诺,谁知道帝国什么时候以什么理由来杀全家?
于是,德川家康又想了个折中的办法他没有请求内附,但主动请求降爵,并移国。
他觉得,只要自己移国到更加边荒,更加远离帝国统治核心的地区,不起眼的苟起来,至少最近帝国应该是理不到自己的。
这个请求最终也得到了同意,包括德川在内的4个剩余扶桑外蕃,被统一移国到天寒地冻的北海半岛勘察加),说起来他们的领土面积还扩大了,不过气候和农业与他们在扶桑的家乡相比都差的很远,也不知道这些扶桑人是否能够适应。
帝国对外蕃的这一系列除国、移国行动,不只是局限在扶桑。
在辽东,原有的九百九十个索伦百户有六百六十个被消除外蕃百户封号,其中一半分散迁徙到其他地区如秦国、楚国、滇省、安南省)戍边。
另外一半定位为庶民,整体并入帝国直辖。
最后三百三十个外蕃索伦百户,被全部迁徙到外兴安岭以北地区。
外蕃蒙兀也是如此,草原的精华地带内蒙)科尔沁、察哈尔、土默特等地被分割合并进辽、冀、晋、陕、甘等省份,至少一半的外蕃蒙兀被强制迁徙或直接以庶民身份被吞并。
剩余的部分,大约三百个外蕃蒙兀百户,不得不前往相对更为苦寒的漠北喀尔喀局限在贝加尔湖以北)。
相对更为细碎复杂的南方外蕃,也被梳理一轮。
荆湖、桂省、粤省、琼岛一带密布的洞蛮部落遭到了帝国军队的分头进击,帝国只给南方洞蛮留下三百个外蕃百户的名额,而这些名额大多被那些很久以前就跟汉地关系融洽的洞蛮提前拿走了。
剩下的洞蛮如果不愿改土归流,编户齐民,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到1799年上半年,借助大理王室行刺案,帝国已经把周边所有外蕃整体清理一轮,唯一得到赦免的,只是高丽郡王和西域跟秦国一起征讨帕尔斯的8个国家而已。
而帝国的外蕃势力,被严格限定在1200个以内。
……
共和1798年年末,徐世杨抵达金陵参加今年的年终会议。
此时,因为大理案而引起的风暴远未到平息的时候,不出所料的是,此案除了把大理王室牵扯进去之外,还波及了帝国国内的许多人。
包括绿林,以及江南的很多豪门勋贵。
前者徐世杨也得承认他们是罪有应得,毕竟当时参与袭击的人中至少有一半是中原来的汉人侠客。
但后者,徐世杨认为这里面有一大半人是被牵连了。
理由很牵强——参与行刺案的侠客里面,有一些给江南的豪族当过护院,而江南豪族大多有亲戚、朋友、同学、师生之类的关系。
于是,瓜连蔓引,整个江南几乎所有豪族、士绅,都被牵扯到这次要命的大案里面。
所有人都知道谋逆是什么意思,大家也能大概想到,新朝肇始,照例应该是杀些前朝的猪吃肉的。
可这次杀猪,是不是能杀到自己头上,或者到底是直接杀死还是只切一块肉尝尝,这都是可以“议价”的。
于是,所有豪族都在倾尽家产,四处托关系走动,想要得到脱罪或赦免的承诺,或者拿些钱财来消灾也行。
但刑部的专案组不为所动,开始按那些被俘江湖人的口供,按远近关系搜查涉案江南豪族的家。
这一查不要紧,一个更大的问题被揭露出来
在浙省湖州,当地一豪门庄氏,累世积富,于前周灭亡后,开始自行延揽名士,编写《周史》。
给前朝编史,一直是汉人士绅最热衷的工作之一,因为若是真的成书,这就是名流千古的大功绩。
只不过编史这种事也有很大的风险,因为你很难揣摩新朝对旧朝历史的态度,但若是屈从与新朝的权威,而修改某些历史,那么参与编写和出书的士绅不仅不能得到士林的赞颂,甚至有可能成为大家唾弃的对象。
庄氏之所以敢编写《周史》,一个原因是帝国毕竟没有对大周的宗室怎么样,这让他们误以为帝国应该不会特别在乎这段历史。
另外一个原因是,参与编写的士绅,都是儒林名流,门生弟子无数,称的上桃李满天下。
庄家觉得,就算帝国再怎么骄横,也不至于疯狂到把这么多名士全问罪的地步吧?
于是,他们壮着胆子开始编写《周史》。
一开始,帝国确实没有对参与这项工作的士绅怎么样,只是有人暗戳戳警告他们,不要把一些事写进史书中。
大家觉得如果只是这种程度的警告,那么事情应该没那么坏,因此工作得以继续。
结果,到了《周史》基本编写完毕的时候,却突然爆出大理刺驾这种惊天大案,一切就突然急转直下。
首先是,刑部查明,当初去大理参与刺驾案的武林豪杰中,有几个曾经是庄家的座上宾,所以很难说他们去大理是不是受了庄家的指使。
庄家对此事不断喊冤,那几个大侠确实曾经在自家住过几天,庄家也确实给了些盘缠,但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而且只是略尽地主之谊罢了,不单单是他们,别人上门,不管是成名的侠客还是游学的士子,乐善好施的庄家也会帮衬一二。
但这些话无法说服刑部,更何况,一个叫做查继佐的前周举人,突然上告刑部,说他有庄家谋反的证据。
而证据就是那部《周史》,这本书上,明确标明,帝国皇帝曾经当过大周的节度使,理论上应该是大周的臣子。
那么,华夏帝国自立又反吞并大周,实际上应该算是谋反。
好了,这一下彻底说不清了。你在书上说帝国谋反,那么自然就是对帝国心怀不满,对帝国心怀不满的人参与谋反,这简直太正常了对吧?
庄家只能高声喊冤,帝国皇帝当过大周的节度使,这本就是天下皆知的事,把这事写在史书里不是很正常嘛?
至于评价,书的注解处写的很明白,那是前周首相文仲的看法,站在他的角度上,帝国可不就是谋反吗?
庄家只不过是收录了大家对此事的看法而已,所谓华夏谋反,真不是庄家的观点啊!
第750章 徐世杨的意见
自打太史公开始,汉人写史书这种事,本就讲究一个兼听则明。
一个最简单的问题这个时代的人未必能搜集到足够详实的史料,很多事情必须通过别人转述或者议论来旁敲侧击,获得最接近真相的历史片段。
另外,对某个历史事件,不同立场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若是只取一家之言,未免有失颇偏。
所以最好的史书,应该是把所有能够搜集到的观点和对事情的论述,都尽量编入史书,以供后人评判。
当初太史公就是这么做的,他在一些更接近上古传说的历史上,也只是抱着姑且信之的观点记载的。
庄家写《周史》,也是同样的做法,他们不可能不收录作为历史亲历者的大周宰相文仲对那段历史的看法,不管他们自己是否赞同。
然而,就是这个写史的传统,让庄家还没洗清刺驾案的嫌疑,就又陷进了另一个巨大的漩涡。
虽然都有些牵强,但这两个案子坐实任意一个,都足够把庄氏抄家灭族了。
徐世杨本人是1798年底,抵达金陵后才得知有这么一件案子的。
他看了刑部对庄家各人的初期审讯记录,以及内阁诸位成员对此案的评价,然后又看了看庄氏编写的《周史》。
根据审讯记录,庄氏曾经的门客确实参与了大理刺驾案,但那个大侠也确实已经五年没跟庄氏联系过了。
所以,如果说庄氏是刺驾案参与者之一,那么的确还需要更多证据。
但若是真的所有参与者都诛九族,那么庄氏作为嫌疑人之一的确应该受刑。
至于《周史》案,这个事实认定非常清楚,庄氏确实在他们私自编写的史书中收录了文仲对华夏的评价,那评价也确实是把华夏对大周的吞并说成谋逆。
但是否因此定罪,以及如何定罪,这个就不是下面的办案人员能够决定的了。
内阁对此事的看法有些两级分化。
礼部、吏部、户部三位尚书认为此事根本不值一提,文人写个史就算谋反的话,这谋反未免也太容易了一点。
但刑部、工部和兵部三位尚书认为这就是谋反,不能因为对方孱弱来否定对方谋反的意图。
何况,再小的威胁也是威胁,应该扼杀与萌芽之中。
三位辅政大臣中,首辅认为庄氏算是谋反,两位次辅认为不算,看起来似乎是为庄氏开脱的人略占上风。
但两位更关键的人物中,皇帝认为应当严惩庄氏,而太子徐世杨刚刚得知此事,尚未表态。
因此,徐世杨的态度,就成了决定庄氏命运最关键的一票。
这不仅仅是内阁支持哪一方的人多的问题,还因为徐世杨才是帝国真正的最高统治者。
简单来说,徐世杨拥有一票否决权。
实际上,徐世杨觉得,大家对此时的评价,完全取决于各自的立场,或者说p股。
比如刑部,非要定庄家的罪,主要是为了显示刑部工作的积极性和成效——破获这种谋逆大案对刑部来说是可以对外宣扬的功绩。
而工部和兵部,主要是因为他们属于徐世杨的嫡系,代表帝国的军功贵族集团,是当初灭周以及其他国家)的主力,因此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功绩被人抹黑成“谋逆”。
皇帝想要严惩庄家的理由也是如此——他不希望自己被人说成得位不正。
至于反对严惩庄家的内阁成员,理由就简单的多了——礼部认为史家写史书本来就是这样,这件事情很正常。
就算是官方今后编写周史,最好也把文仲对帝国的评价收录进去,这样至少能显得帝国大度。
吏部、户部,以及两位次辅大臣也是差不多的想法,而且他们觉得帝国吞周算不算谋逆,其实是件很无所谓的事,因为事实就是帝国赢了,大周输了,这就足够了。
至于徐世杨……
真有意思。
这是帝国皇太子对此案的第一个评价。
大家不明白此案到底有什么有意思的地方,因为他们都不知道徐世杨的记忆中的历史上也有一个与之非常类似的案子。
他记得,那件案子似乎也是湖州一个庄姓财主延揽天下文豪,给已经灭亡的前朝续史,结果被姓查的告发,引来了族灭之祸。
不过,那个时代,庄氏遇到的是以残暴著称,以蛮夷代华夏的鞑子政权。
而这个时代的庄氏,很幸运的遇到了以民族主义立国的华夏。
“汉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我们自然也有把这个时代发生的事完整而正确的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权利和义务。”
徐世杨在案件样本的背后写到
“我的意见很简单,不管那些对帝国的评价是不是他们自己的看法,这都构不成犯罪,自然更不是什么谋逆。”
“何况我可以确定文仲确实说过这些话,若是要定谋逆,那得先从楚国把文仲抓回来。”
“实际上,这个案子反而让我觉得那些旧文人也并非完全一无是处。所以我允许庄氏继续编写《周史》,而且我允许他们查看前周的馆阁档案,和帝国内部十年前的档案资料——我不是不允许他们查看更多资料,而是因为帝国会议档案有十年保密期,等秘期过了之后他们再逐年查看吧——反正编写史书这件事,也不是一年两年能够完成的。”
“所以,周史案根本就不该存在。至于刺驾案,请刑部查找切实证据,如果庄氏并未参与,那就不要牵连过广——即使连坐,我认为牵连三辈人父辈、子辈、平辈)就已经很严酷了——要记住,对待汉人,我们应当有更多耐心和同情心,以后只要不是十恶不赦,对汉人罪犯,应当本着‘少杀少判,宽大处理’的原则办事。”
“还有,跟庄允诚明史案主犯)说一声,我希望有机会亲自给《周史》做序。”
“啊,还有,派人查一查那个诬告庄氏的查继佐。”
最后这句话纯粹处于徐世杨对这个人的私人恶感,但估计得到暗示的刑部不会对他手下留情。
这样的人,说他一声光明磊落是不可能的,总有些把柄可以抓住,然后就能让他尝尝上纲上线的滋味了。
第751章 民心1
徐世杨对周史案的裁决,让很多人感到十分不解。
按理来说,这样涉嫌诽谤皇家的行为,就算不入刑,应该也不至于还能得到皇太子亲自作序这样的支持才对。
这绝对算得上对庄家的赞扬了。
当然,这决定,让那些旧文人也觉得,徐世杨这个人虽然嗜杀好斗,野心勃勃,但这气量确实够大度。
若是再仔细想想,就会有人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