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兴-第2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秦军主力再次远征的时候,留在家里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可以暂时聚居在一起,依靠火枪震慑宵小。
那样秦军后顾之忧就会少很多。
第741章 南洋大陆
“想要接纳这些绿林的地方真不少啊。”
徐世杨感慨道
“秦国那边想要,楚国那边也想要,北海省外兴安岭以北)、滇省、安南省也是都发信来希望能把人流放到他们那边去。”
“晋王那边没要人吗?”李井槐问道。
“世柳没要,他手下人并不少,而且他的封地在吐蕃,那里地方虽大,但能承载的人口其实不多,而且吐蕃人威胁对他的威胁很小。”
徐世杨在豫省待了一个多月,基本处理完少森寺的事,等来内阁的审查团后,他离开豫省,再次南下,继续自己的巡查之旅。
共和1798年6月初,他在滇省建昌府遇到了北归的李井槐所部。
徐世杨在建昌请李井槐吃饭,算作他个人对李井槐征服大理的表扬——这已经足够了,对李井槐来说,徐世杨既是统帅又是老师,还可以算是养父。
父亲主动请儿子吃饭,什么功劳都能抵的过去,何况这只是私人性质,李井槐回去后,内阁、兵部和总参还会给他更多奖励。
说是父子关系,其实李井槐的实际年龄比徐世杨还大一点,徐世杨在饭桌上也没摆什么架子,两人相谈甚欢,于是徐世杨把他在豫省之所见,对绿林的看法,以及边疆和属国向他要人的信都跟李井槐说了。
“到处都要人,那殿下打算怎么安排那些绿林?把他们流放到哪里去?”李井槐问道。
“还得看到最后有多少人会被刑部流放。”徐世杨回答“我个人觉得,秦国占六成,南洋占两成,大理占两成比较好。”
“楚国那边不给人吗?”
“楚国其实并不缺人,粤省、闽省一直以来都有下南洋的传统,那边汉裔其实很多,再从国内给人实在没有必要。”徐世杨斟酌着说道“而且……,我打算从别的地方给他们调人过去。”
“还有哪里有人可调?”
“草原,蒙兀人。”
“啊?调蒙兀人去南洋的岛子?”李井槐讶然道“殿下要给蒙兀人减丁吗?”
蒙兀人适应不了南洋的生活,徐世松出发的时候带了300蒙兀骑兵,最近他来信说,战场上倒是没有什么损失,但被疫病干掉一大半,现在连50骑都没有了。
按这个比例来看,把蒙兀人调到南洋去,比在一百步外对他们来一轮排枪杀的还多些。
“并不是那样,我虽然给蒙兀人减丁,但减丁不代表要他们的命。”徐世杨说道“我让他们去南洋,不是把他们扔到小岛上。”
“那是去哪?”
“探险队派快船送来报告,说是在南洋群岛的东侧——原满者伯夷国最东侧的岛屿南方,发现一块很大的陆地。”
“很大是多大?”
李井槐有些好奇,太子殿下以往很不喜欢很大、很多之类的形容词,徐世杨对他们这些人的要求就是数字要尽量做到准确。
比如歼敌一千,你就只能汇报说歼敌一千,要是说歼敌甚众,会挨批的。
可这次,徐世杨自己却用了很大这样的形容词……。
“非常大,探险队已经派船尝试环绕那块陆地一周,但两队船相向而行,半个月时间居然没碰到!”
徐世杨说
“科学院的人计算,这块土地面积可能比中原十二省面积还大不少。”
所谓中原十二省,就是指禁枪和限枪的十二个省,这些地区现在被认为是帝国最核心的领土,其他省份,相对来说都显得有些边远了。
“真的有那么大?”这一次,李井槐是真的惊到了。
这意味着,那“岛屿”可能有几百万平方公里!
这已经不能算个岛屿了,按现在科学协会的说法,这是一个大陆!
“是的,非常大!具体有多大还不好说,但几百万平方公里确实有,所以科学协会准备把它定名为南洋大陆。”徐世杨继续介绍“探险队的船在南洋大陆的北部建了个小港口珀斯)作为落脚点,他们登陆侦察过,并未发现人类的踪迹。”
“这么大的地方,没有人?”
“应该是有的,毕竟我们并未深入陆地,但肯定很少就是了。”徐世杨说道“这是个很好的机会,我打算用蒙兀人完成对南洋大陆的占领,所以要调蒙兀人去,他们在岛上不行,在大陆上总是有用的。”
毫无疑问,南洋大陆就是这个位面的澳洲。
实际上,把科学协会的人塞进楚国远征军,是徐世杨乾纲独断,目的就是为了找到澳洲。
虽然科学协会的报告说南洋大陆十分荒凉,但那只是因为他们是从西北部登陆的,而澳洲的精华在东南沿海地带。
那里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合发展畜牧业——澳洲的羊毛可是驰名全世界的。
因此徐世杨打算先让世代放羊的蒙兀人先去把地盘占住,等工业革命爆发,就可以移民汉人过去,把澳洲东南部转变为绵羊小麦混合农业带。
若是今后始终没有把南洋大陆丢掉,那么再过几百年,帝国工业的原材料产地就可以多一个矿大利亚了。
“井槐,你有没有兴趣带兵去那里看看?”徐世杨问道“就当一次开阔眼界的旅行了,那里就算有土著,也肯定不厉害。”
另一个位面,澳洲有大约不到一百万处在原始社会的土著,对近代化的华军来说毫无威胁。
徐世杨让李井槐带队去征服南洋大陆,主要是为了开拓将官的视野——与老爹约定的五年之期已经过去一半,再有两年多徐世杨就要登基了,到时候,徐世杨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军队方面。
因此他希望李井槐、冯三虎这些人能够从将领转变为统帅,帮助自己支撑军队的发展。
李井槐现在是中将,有征服大理的功劳,徐世杨打算把他提升为上将,再征服澳洲,过段时间就可以把他提升为元帅了。
至于冯三虎,徐世杨给他设计的路线是征服整个东南亚之后,以他为主帅前往征服天竺。
这两个徐世杨信任的统帅,一个在内,一个在外,能够帮他承担很多重担。
“殿下的命令,属下在所不辞!”
“不用那么严肃,这个任务并不难,你还有时间,回去休息几个月,然后去草原调人,明年之后再出发不迟。”
徐世杨笑道
“我也要先去大理看看,然后尽快北上巡视完剩下的地方,今年年底我要去金陵参加年会。”
第742章 允许试错
徐世杨在登封耽误了太多时间,因此剩下的路只能尽可能加快行程。
6月15,徐世杨一行抵达大理。
按照预定计划,他在这里的主要工作是视察军队的集体农庄(闲暇时种菜养猪改善伙食用的,毫无疑问,又是剽窃PLA的政策),以及帝国征用来,准备交给移民的土地。
被征用的土地大多属于原大理国王族、贵族和寺庙,作为一个封建制度和原始社会并存又崇尚浮屠的国家,大理国在灭亡前,王族、贵族、寺庙占有全国大约7成的耕地,其余则是大量部落蛮族的领地。
大理国的自耕农很少,所有农人几乎全都是依附王族、贵族、寺庙的农奴。
滇省成立后,省布政使鉴于征服大理时并未发生太多血案,大理底层对华夏怨念较小的特点,决定镇压上层,用小恩小惠收买下层,以此绝大理根基。
大理王族被迫北上之后,滇省布政使立刻下令剥夺所有王族土地。之后布政使司又下令把大理国所有贵族逮捕归案,划为庶民并剥夺其全部财产。
等到徐世杨在登封收拾少森寺的消息传来,布政使司方面觉得内阁对浮屠的政策已经很清晰了,于是又下令剥夺寺庙土地。
三项下来,滇省布政使司获得了2200万亩耕地。
作为对原大理国民的安抚,凡是编户齐民的原大理国农奴,每户发放20亩土地。滇省地方60万户庶民,因此要陆续分配出去1200万亩。
剩余的1000万亩,将会分配给即将到来的汉人移民,以及国有农场——本来还应该有内府一份,不过徐世杨下令今后不得直接给内府献土,内府农杨要扩大,得皇家自己掏钱买土地或者组织开荒。
在帝国当庶民自耕农,虽然生活条件和Z治权利等方面远远低于平民,但却比给大理本地权贵当农奴时好得多。
帝国庶民的农业税很高,但却比大理贵族收的少,加上滇省的水土条件不错,20亩土地虽然不能小康,温饱却是不成问题,因此除了少数被寺庙煽动起来的狂热信众,其他大理人都觉得在帝国治下反而比大理国时强得多。
徐世杨专程来大理,就是来看看这里相对较为先进的治理经验,是否能够推广。
按照滇省布政使司的估计,滇省发放到民间的1200万亩耕地,今年可以获得大约500万石农业税,这个数字稳稳超过大理国全国的农税。
而这还是不计算属于汉人的1000万亩,以及尚未有完整统计数据的,属于地方土司的几百万亩。
“我们这样做,地方土人抵抗情绪少了很多,没有贵族在中间侵占,国家所得甚至还比大理国时候高了不少。”
布政使本人有些得意洋洋的对徐世杨说道:
“我认为,这比大肆屠戮,镇压当地土人有效的多。”
实际上,徐世杨一路行来,确实发现滇省受战争的影响很少。当地底层人民对汉人的态度远比其他边疆省份的土人好不少。
“但是民兵武装的建设必须抓紧,这也是你的工作。”
徐世杨吩咐道: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没有数百年持之以恒的教化,给再大的好处他们都不会跟我们一条心。记住,对待异族,给糖吃是可以的,但一定不能丢掉手中的大棒!”
“臣对此保留异议。”布政使回答:“不过臣一定会完成分内的工作,汉人移民来后,臣会按照标准组建民兵部队。”
民兵很吃地方财政,省级大员能做这种保证已经很不错了。
“好好干吧,把滇省当做一块试验田,别怕犯错,但一定要有总结,同样的错误千万别犯第二次。”徐世杨承诺道:“若是你的办法更适合消化类似的新领土,将来我会调你入阁。”
随着领土面积的扩大,帝国势力范围已经超出自然界限,在最边荒的地区,纯粹的武力征服虽然并不困难,但实施有效统治的成本却已经大于收益。
比如秦国,虽然是属国间接统治,但帝国每年仍要投入不菲的人力物力财力给予支持,以免秦军站不住脚。
这笔投入并不是小数目,只比直接统治稍微少一点而已。
但秦国方面的回馈却很少——秦国面积很大,河中、碎叶也都是水草丰茂的地方,粮食、棉花产量都不小,但没有铁路的情况下,把粮食和棉花运到内地来的运输成本实在太令人揪心了。
如果不是为了强行捆绑秦国的产业链,徐世杨都想在秦国就地开工厂了。
可惜不行,秦国汉人太少,那点人用来打仗、管理农场就一点都不剩了,若是开工厂,几乎可以肯定必须利用当地人力。
工厂利用当地人力,就是给当地民族培养工业化人才,这是徐世杨绝对不能允许的!
所以秦国人只能过类似红脖子的生活——家里有大块土地,骑着马,扛着枪,带着来自蒙兀和女真的冷兵器随从,平时监督奴隶耕种,摘棉花,战时当兵打仗,是虔诚的儒家信徒,对其他信仰都不感冒。
虽然儒家已经被徐世杨通过查抄奉圣公府和统一天下两次绝好的机会改的面目全非,但没关系,他们只需要有那么个东西来信仰就可以了。
这样的统治并不稳定,秦国面对的战争次数比当年华夏还在保育之中的时候也不逞多让,几乎是无日不战。
战争需要大量耗费,秦国本身的收入不足,那就只能跟华夏这个当娘的伸手要,虽然要的不多,可那就是亏本,帝国现在的经济条件还不错,若是哪一天帝国的经济出点问题,这负担到底还承不承担?
承担的话哪来的钱?不承担的话,难道要放弃秦国那几百万平方公里?
所以必须摸索出更好的统治办法,控制那些当地人占绝对优势的新领土。
也正是因为这些隐患,徐世杨允许现有的边疆各自做些实验,比如秦国就是高压统治,也说不定这政策就是比别的方法更持久呢?
而大理这边的怀柔手段也可以用,帝国现在有试错的本钱,都试试总没坏处。
第743章 突发
按照原定计划,先跟滇省布政使详谈后,徐世杨离开布政使司,前往大理郊外的农庄视察,这里曾经是属于大理王族的土地,理所当然是最肥沃,最容易灌溉,也是收成最好的上等耕地,现在则归属与帝国农业总公司滇省分公司。
现在这些土地只有几十个管理者提前到来打前站,负责耕种的农业公司工作人员会在今后2到3个月内陆续到来。
徐世杨走在因为没有人,而尚未开耕的田埂上,脑子里想着刚才跟滇省布政使的谈话。
这次谈话涉及到帝国今后用何种政策对待新征服的领土,——到底是秦国高压模式,还是大理的怀柔模式。
徐世杨此次来大理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实地看看大理模式的成效是否真的可行。
现在,他已经决定把大理模式加入考察范围之内,等十几或者二十年后,看看大理模式的运行状况,再与秦国模式做一个对比,到时候再来决定哪种模式更合适。
当然,更大的可能是两种模式做一下结合,只保留各自的优点,摒弃缺点。
在那之前,徐世杨觉得自己还应该给两种模式——特别是大理这边,设定几个底线。
‘得确保汉人在帝国的统治地位,想要全民平等,等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国内出来几个袁大德鲁伊之后再说吧,否则,别人多占一点资源,本民族就得少占一点。’
毕竟帝国是汉人的帝国,华夏的基石到底是什么,这一点作为开创者的徐世杨还是很清楚的。
即使怀柔,也得有个上限,不可能无限制善待那些被征服的民族。
‘而且,若是让外族一开始就有跟帝国人一样的权利,这如何提高自己人的自信心?大家筚路蓝缕的奋斗了二十多年,好不容易把帝国从莒州一隅发展到现在的天下第一,结果那些外族现在加入就能享受到同样的好处,这不成了早g命不如晚g命,晚g命不如不g命了吗?这种事,别说别人,就算我自己都想不通。’
那么,得设置哪些怀柔的上限呢?
首先是选择怀柔的对象,上层和底层只能选择一个。
若是拉拢底层,就得狠狠收拾上层,就像这次滇省把王族、贵族和寺庙的土地全都没收,再分给农奴一部分一样。
若是选择上层,就得维护他们旧有的压迫体制,不给异族底层反身的机会,堵塞他们的上升渠道,即使最有能力的异族人,也只有来到华夏,为帝国效力,立下足够功勋之后才能改变人生。就像在高丽等外蕃国家做的那样。
嗯,这方面其实很好确定,那些异族若是成为外蕃,那就拉拢上层。若是吞并为帝国的领土,或者分封给属国,那就收拾上层,拉拢底层。
嗯,再以南北为界限,北方异族危险性通常比南方大一些,所以北方尽量实行秦国模式,对南方的异族则可以使用滇省模式。
实行滇省模式的地方,如果是外蕃,就以维护他们高层的统治交换,把他们纳入帝国的经济体系,把他们改造成原材料供应地。
如果是本国或属国吞并,就用本地权贵的财产收买下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