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兴 >

第295章

汉兴-第295章

小说: 汉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世杨目前的初步想法是,把帝国本土所有省份划分为内地和边疆两个等级。

其中有现实威胁的边疆地区继续执行以前的开放枪支政策——为了边区的整体安定,社会治安问题就只能忍受。

但在不受外部军事威胁的内地省份,徐世杨打算把所有枪支全部收归民兵和预备役仓库,集中保管。

登记在册的预备役和民兵,只在每年军训的时候才允许持枪,其他时期,以及预备役民兵以外的所有内地百姓,今后都将严格禁枪。


第735章 要严!要打!
    徐世杨的新想法,会让预备役以及民兵的战斗力和动员能力有所下降,但这也是迫不得已,毕竟两害相较取其轻,现在内地最大的问题是治安,而非武力下降。

当然,帝国是内阁制,徐世杨有巨大影响(甚至是决定性影响)但现在已经很少直接对内阁下达命令了,要推行禁枪令,还得等到这次全国巡查结束,回到燕京后,跟兵部、工部的高官代表们进行商议,之后在新一年度年会上提出,正式通过后才会对外发布。

除此之外,徐世杨还会对国内的豪杰、大侠,以及所有绿林门派进行政策打击和武力限制。

毕竟,这次与军方武装对抗的人,其实主要是这伙极易被煽动,而且特别喜欢热血上头的家伙,而非少森寺的武僧(这不是说当初僧人没有煽动对抗)。

这次大案之后,少森寺等于被直接铲平,所有僧人不是被处决就是被流放,十年之内根本没人有权利返回中原。包括庙宇在内的所有财产全部被没收,即没人也没钱,少森寺这个所谓正派第一等于已经覆灭。

对于其他所谓绿林门派,徐世杨也准备从最大的开始,一个个收拾。

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组织松散,但人数极多,成员成分最为复杂,覆盖面积极广的丐帮。

大周时期,丐帮号称有十万弟子,其中有一部分其实并不行乞,他们只是在丐帮中挂个名分以便得到丐帮的庇护,平时有自己的产业经营。

这种人通常是没有功名的地主和商人,因为没有功名,无法挤进士绅圈子,找不到合适的靠山,所以只能依靠江湖人的武力保护自己。

对国家来说,这些人是可以争取的对象,只要他们明白今后丐帮无力给他们任何帮助,也无法给他们造成伤害,那么让他们跟丐帮做出切割并不困难。

另一些人则是普通乞丐,这些人穷困潦倒,每天乞讨而来的少数钱财都要上缴丐头,自己靠半餐馊饭维生。

帝国从统一开始到现在,一直在努力消灭这种普通乞丐,办法就是见到一个抓一个,然后把他们全都流放到边疆去拓荒。

徐世杨打算让内阁发布更严格的禁止乞讨命令,今后刑部将开展几次严打乞丐的专项行动,孤立地方抓捕乞丐并发配边疆。

丐帮的核心成员,各地的那些丐头们,其实并非义薄云天的大侠,虽然他们跟少森寺一样,在绿林同道中有很好的名声,但在底层民众眼里,这些家伙一个个都是凶残的恶棍。

平时指使底层乞丐堵门唱莲花落也就罢了,他们甚至还利用一些丐帮成员做拍花之类的勾当。

他们拐来的孩子,直接卖掉的其实算是运气好,很大一部分甚至是打断手脚,人为制造畸形儿,带出去猎奇赚钱!

而女孩,都是侮辱之后卖给姬院盈利。

甚至上次在扬州爆出来的采生折割大案,刑部认为其中也有一些丐帮的影子——至少肯定有不少受害者,是丐帮拐来的。

因此,徐世杨对这些人绝对不会手下留情,一旦确定有一起人命或者拐卖等要案在身,他就会直接判处这些人死刑!若是再有采生折割之类足以轰动全国的案件爆出来,判凌迟也在所不惜!

而且,徐世杨并不忌惮连坐他们的家人,这种畜生被处死后,他们的家人如果不知情,那就全部变为庶民流放边疆。如果知情,那么不问罪犯家属年龄大小,一律同罪!

若是民众有发现拐卖人口的罪犯,允许用一切手段就地击毙,击毙罪犯者不会受到任何惩罚,甚至可以获得罪犯全部家产的一半以示奖励。

徐世杨就是打算发动全体人民,根绝这种让人深恶痛绝的犯罪,绝不姑息!

对待这种令人深恶痛绝的罪犯,要严!要打!

而且打的要重!越重越好!

徐世杨认为:法律不是佛经,法律是用来惩恶的,而不是用来挽救坏人的。法律应当而且必须以强制、惩戒为基本手段,以救济被害人、恢复法律秩序为主要目的,以公平正义为首要原则,将追责作为对待违法犯罪者的基本态度,而不是相反。

在被害人未得到完全救济,公平正义未得到完全实现之前,没有必要也极其不应该过多考虑施害人、违法者的损失和困境,因为这是他们违法本应承担的代价。

所以,在不法侵害未确信受到足够惩戒前,徐世杨绝对不会去苛责防卫过当;在犯罪未得到惩处之前,没必要过多考虑未成年保护;在罪犯未身败名裂之前,没必要考虑隐私权保护,否则,就是以牺牲被害人利义,牺牲公平正义为代价放纵施害人,以博取立法者文明、博爱、宽容之虚名。

为此,如果有必要,徐世杨甚至准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几次严打,彻底扭转以往的风气!

不管是丐帮还是少森,或者其他在江湖上有威望的名门大派,也不管他们有什么人脉,有多少弟子家产,谁敢来触碰法律底线,尽管试试!

当然,谭三甲的事,也让给徐世杨提了个醒:

他的官员并不可靠!

那些地方官,在帝国起于微末之时,能够挨过最艰苦的岁月,经历最危险的战斗而面不改色,但如今帝国完成统一,国力蒸蒸日上之时,他们反而产生了某种“该享受享受了”的情绪。

这种情绪非常危险,地方官有太多机会品尝腐化生活的甜美滋味,并且迅速沉迷其中。

而这个时代悲催的通讯手段,也无法像网络时代那样迅速向全社会揭露官员违法违纪的现象。

因此,徐世杨必须做出一些取舍,改变以往的官员任用政策。

除了继续强调所有官员和公务人员必须有基层工作经验以外,徐世杨打算限制官员在同一个岗位上的任职年限。

至于具体年限……,遇事不决剽窃TG。

下到基层,上到内阁,除了皇帝和皇太子之外,其余职务,包括首相在内,最多两届各五年,共十年时间。

当然,对于一个刚刚统一不久,基础教育还不够普及,公务人员又多的一匹的政权来说,没有那么多干部可供浪费。

因此徐世杨打算十年期一到,就调他们转岗。

比如户部的官员也可以去管理帝国银行等重要内阁企业,或者转到礼部去继续工作。

另外还要加强离任前的离任审计工作,这方面甚至可以让接替岗位者参与进来——毕竟,若是离任者真的有什么大窟窿,接岗者是最不愿意接受的。


第737章 阴谋1
   共和1898年4月,大理城。

“殿下去了豫省,一直没有离开。”李井槐有些失望的说道:“我们没法提出我们的建议了。”

远征军是各个野战军各自抽调部分部队,加上在川省、赣省、桂省临时征募的预备役和民兵组成的,征服大理之后,野战军主力部队将会各自返回驻地,只在几个重要据点和城市保留轮换的少数野战军作为核心,预备役和民兵为主体在本地驻留屯垦。

再过几年,等新的滇省汉人人口增长到一个数值的时候,帝国就会在这里组建一个新的野战军。

帝国对新征服的领土一直是这个流程。

可在滇省野战军组建之前,本省的防务主要还是依靠少数野战军,大量预备役和民兵。

因此,滇省已经不需要一位中将驻守了,李井槐即将离开,前往燕京总参谋部所在地报道,顺便汇报对大理战争的经验教训。

“那个建议啊,不提就不提吧。”

李井槐的参谋长用无所谓的语气回答:

“我现在突然觉得,让皇帝继续在上面做几年挺好的。”

“为啥?”李井槐问道。

“因为这次殿下在登封做的事啊,你没发现吗?处决数百人,流放几万人!而且还有可能借此扩大化。”

参谋长笑着说道:

“这些事,搁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惊天大案,能上史书的那种。”

“这么大的案子,说实话我现在很怀疑将来史书上会怎么描述,也许会把我们现在这个时期描述成暴虐成性?如果是那样的话,让皇上承担这个骂名其实也挺好的,等过几年这些糟心事处理的差不多了,殿下再上去,那样殿下的雄才大略可以用在更重要的地方。”

“更重要的地方?现在还有什么更重要的地方?”

“扩张啊。”参谋长回答:“让陛下承担骂名,在此期间理顺国内事物,将来殿下登基,我们说不定会又一次更大规模的扩张,那时候就是我辈军人建功立业的机会了。”

“呵呵,还有什么值得扩张的地方?现在很多地方都分封出去了,再扩张还能管得过来吗?”

“我不知道到时候会向那里扩张,也许是天竺?也许是更西方的某些地方,间接控制也得控制,因为我现在觉得我们的扩张停不下来。”

李井槐想了想,有些不确定的说道:“你是说,我们已经成了殿下的负担?”

扩张为什么停不下来?只能是军功集团的胃口越来越大,只能继续扩张,满足军功集团的胃口。这种情况下,哪怕没有对手,也得创造一个对手。

“中将阁下觉得呢?您之前都在想给殿下黄袍加身了,为什么?不还是觉得陛下登基后能给军方争取更多利益,给你更多机会?说实话,我之前选择支持你,也是这个原因。”

“所以你现在不想支持我了?”

“嗯,就是如此,这次大案一出,我觉得等几年也没什么不好。”参谋长回答:“我想,之前我们军方有你那种想法的人不少吧?而现在,我估计有我这种再等等的想法的人同样也不少。毕竟,我们军人也是人,也不会喜欢名声太差,对吧?”

“我倒是觉得,史书上的名声没有什么意义,何况史家也未必会像你想的那样骂我们。”李井槐嘟囔着:“至于我们的计划,我回去后会跟其他人谈谈的,若是他们也不支持,那就再等两年——不过我先说好,只等两年!”

……

帝国军不是PLA,在作风问题上比PLA管的要松很多,特别是野战军士兵的待遇都很高,平时假期也多,因此一旦某个地方建起野战军军营,附近就会迅速出现一些专做士兵生意的人。

这些人中有专门来收购士兵手中小件战利品,并向士兵出售酒肉的小商贩,以及为士兵提供服务的姬女。

这都是很好的生意,紧张的战斗和训练过后,士兵们总是愿意花些钱放松一下的,而军官们也不会对有假期的士兵管理太过严格。

在这军营附近做生意的商贩中,最常见的是那种一两个管事,带着7、8个外族女孩(因为便宜,而且不会引发麻烦,若是汉人女孩,被人告了以汉为奴,就死定了),在军营附近临时支起几个帐篷或者租几间房子,就开始接客。

大理驻军附近的这个小小的流动姬院就是这种情况:3个商人同时兼职看管女孩的打手,带着3个扶桑和4个本地大理女孩,在距离驻军不过半里的地方租了一间院子,开门迎客。

不过,这个姬院与别家有些不同之处,那就是这里似乎经常爆满,因而暂停接客。

今天就是这种情况。

在这家小姬院的二楼上,一个面色阴沉的汉子通过窗子悄悄向军营方向看了一眼,夜色中,野战军大营仍有部队在训练。

按照华夏的兵制,大概是一个连的人马?他们打着火把,背着枪,全副武装,喊着口号,列队离开大营,开始围绕大理城墙跑圈。

那汉子隔空看了一会,之后才把窗子关上,对屋里的其他人说道:“得承认,华贼的兵确实精锐,这些日子,就没有见过他们一日不练的。”

“这话就不用说了,这是早就知道的事。”一个白净的年轻人说道:“坐吧,赵天师,我们不可能在战阵上赢他们。”

“是,小王爷。”被年轻人称为赵天师的人鞠了一礼,老老实实在他面前坐下。

“我们在战阵上赢不了,却可以用别的办法为我们大理报仇雪恨!”那年轻人继续说道:“本王已经得到消息,大理附近的华军正在北归,用不了多久,本地华贼的兵马就会降到最低。”

“而那个时候,徐世杨那贼差不多就该到大理来了。”

年轻人略有些得意的笑道:

“原本他应该早点来的,那个时候大理城内有数万华贼,我们功夫再高也没什么办法,但现在不同了,徐世杨被少森寺的事绊住了手脚,耽误好几个月时间,等他来的时候,城内没那么多驻军,小规模对战,正是我们一身功夫的用武之地!”

“所以,本王决定,徐世杨来到大理之日,就是我等取其项上人头之时!”


第738章 阴谋2
   听到这位小王爷的决定,屋子里几个人都是精神一震。

“小王爷说得好!在下等着一天早就等的不耐烦了!”一个壮汉兴奋的叫道:“老子一定要把徐世杨的脑袋扭下来当球踢!”

但也有人有疑虑。

“切莫大意!即使华军大部分都调走了,城内也有上千之数!加上徐贼亲卫,他身边少说还有两千人!”

“崔大侠所说极是,不过也无需太过担心。”

那小王爷得意的宣布:

“若是没有登封的事,就算徐贼来到这大理城,我们也是成不了事的,不过现在不同了,徐贼倒行逆施,我们已经有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协助!”

“哦?”屋里的人更加兴奋了。

毕竟,突然得知“吾道不孤”,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好消息。

这个屋里的人是大理遗族,作为主事人的“小王爷”,是大理国主的小儿子,他是庶子出身,并不怎么受重视,从小代父出家,因而华军押解大理王族北上的时候,谁都没想起来段氏还有这么一个王子流落在外。

不过庶子也是王子,作为唯一一个还留在大理的段氏子嗣,这位“小王爷”成了大理遗族底下抵抗组织的精神领袖和旗帜。

不得不说,这位小王子做的还不错——他一直告诫大理遗族不要冒头对抗华军,要忍耐,再忍耐,甚至主动配合华军的某些行动也在所不惜,目的就是为了保存实力。

然后他命令几个核心手下在这大理城驻军附近的地方租房开了这家小小的姬院,以姬女来收集关于驻军的情报,同时掩护他们暗地里的联络。

也许是因为灯下黑,也许是因为抵抗者们把敌意隐藏的很好,一直到现在,华军都未发现军营附近就有这么一个小小的隐秘组织,正在策划如何才能给他们造成最大的损害。

作为一个无兵无将,只有几十个自诩功夫高超的江湖人士和大理国士绅(大理也有科举)拼凑的小组织,指望他们掀起大规模起义对抗华军是不现实的,他们自己也清楚这一点。

但,有心算无心,暗杀几个华军高层,以此提振士气和名声,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加盟,他们倒是认为自己做得到。

抵抗组织的机会并不多,但哪怕只能杀一个人,所有抵抗者的目标也都会定为一个人——那就是徐世杨!

“你们尽管放心,本王已经派人去联络中原的同道了,等徐贼进入大理城,到时候他们会吸引那些护卫鹰犬的注意力,到时候,我们就有机会直接突袭徐贼本人!”

……

案子越来越大了。

由少森寺牵扯到丐帮以及整个中原武林之后,更多的违法事件被暴露出来。

经过刑部深挖,内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