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兴-第2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之前,徐代炫和他的封国所能够依靠的,只有目前已经过来的五千汉兵,以及以外蕃索伦、蒙兀、吐蕃和西域那些仇视帕尔斯的部族组成的军队。
为了加强部队战斗力,秦军在1795年下半年对所有部队和外蕃进行了一轮大阅和建制整顿。
建制方面,秦军中的汉兵五千人被分为十个营,每个营五百人。
其余各部也是这样,一千外蕃索伦被分成索伦前、后两营,因为投靠的蒙兀人和吐蕃人渐多,因此都是前、后、左、右、中五营,兵力暂时不满员的,用党项和羌人填充。
然后是即将到来的六千外蕃高丽和外蕃扶桑,同样是各五营,但每营六百兵——高丽和扶桑缺乏骑兵,以步兵为主,但他们拥有一定数量的火器(鸟枪),将会成为秦军步兵的主体之一。
还有西域八国的兵马,经过八剌沙衮战役的强化,西域八国各出一个营,每营八百兵,其中骑兵三百,步兵五百(如果马匹有多的,步兵自己带马参战也可以)。
最后就是那些新投靠的铁勒部落,作为不可靠的外蕃,他们并未编营,而是按各自部落派丁派差派粮。
以上,可以确定能随时出动的兵力,合计四十个营23400人——比从西域出兵时预计的人数略多了一点。
而且不计算可以充当辅兵的奴隶、西域各国还未充分动员的部队、以及铁勒部落兵。
四十营中,除了近卫营之外,其余都要自备武器,平时分散在秦国各地,战时集合作战,实际上都不是脱产士兵。
好在帝国提供冷兵器没有丝毫困难,再加上八剌沙衮战役的缴获,至少在冷兵器方面,秦军的装备还是十分奢华的。
整顿和大阅本身也是一个合练的过程,来自东方天南海北各处的外族部落以汉兵为核心,演练如何配合汉军的战术和战法,同时徐代炫也要通过合练结果对新任命的各营营长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奖罚,以加强自己的权威。
由此,秦军正从一个临时拼凑的开拓者加强盗集团,迅速向火力强化版封建强军转变。
……
江南,金陵附近。
徐世松决定趁现在还有一点兵力优势,出城迎战华军第一军团。
实际上他并不想现在打一场赌上一切的决战,然而大周朝堂和形势变化都逼着他必须打这一仗。
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徐世松不想让华军的三个军团会师,那可是将近十五万大军,一旦会合在一起,大周唯一的兵力优势就烟消云散了。
另外,因为他苦心经营了快十年的江淮防线被华军一举击破,大周朝堂上又一次出现了质疑其忠诚的声音。
隆道皇帝倒是没有明确同意这种质疑,但他一天之内连发十三道圣旨,要求徐世松尽快击退华军的进攻,其急切的心里和浓浓的的怀疑,都快溢出那些写着圣旨的黄绢了。
实际上,徐世松自己换位思考,也能明白朝堂诸公和皇帝的疑虑——这个世界上,从古至今,还有如今这种把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大军寄托与敌国皇族的情况吗?
没有,从来没有过。
如果不是大周自己的将领实在太逊,徐世松本来也不该开这个先河。
如果这两个理由还可以理解的话,逼徐世松出战的其他原因就太让人沮丧了——徐世松期盼的援军一直没能到来,那些闽、粤、桂、赣等南方省份的周军虽然因为久不经战阵而战斗力稀烂,但编制数够大,徐世松觉得他们拼凑个十万八万的壮丁应该还是可行的。
但是那些南方省份的禁军到现在甚至还没集结起来!更别说赶到长江边上参战了。
理论上的援军无法指望,连本来应该不是问题的军饷军粮都出了问题——理论上,大周储备了八百万贯钱、三百万匹绢、一千五百万石粮,作为支撑前线军队作战的后勤。
徐世松知道这肯定不足数,但七成总该有吧?
只是,他的手下拿着他写的批条去调用这些物资的时候,那些管库的官吏毫不客气的一口回绝了!
理由是:这些钱粮是给大周的经制之师禁军准备的,新军不是禁军的一部分,而是脱胎于民间义军,因此无权调用这些物资。
这个理论其实没有错,新军的物资供应应该出自江淮一代新开垦的军屯。
但是这些军屯现在都落到华夏帝国手中了,而有权利调用储备物资的禁军,现在前线只有好不容易逃出来的不到三万人。
而且这三万人没有一位真正的统帅——童贯和大部分禁军高官都没能回到江北,同样无权调用这些物资。
徐世松气的想要派兵接管这些仓库,但那些官吏族不敢对抗华夏大军,却一点都不惧怕徐世松,他们在江南大户豪族的支持下重重封锁仓库,一副新军敢开仓就要火并的架势。
一些有能力的官员还上书皇帝,要求治徐世松跋扈之罪!
皇帝没有治徐世松的罪,但对他的怀疑变得更大了。
徐世松都没法跟隆道官家解释:大周现在最后能打的部队已经快要在大周自己的土地上断粮了!
徐世松悲哀的发现,他想做忠臣,就没法对抗士绅阶层。
若是想对抗士绅阶层,就得做反贼——而做反贼最好的办法,则是直接投靠北方他的弟弟。
现在,一心想要做大周忠臣的徐世松都觉得,大周没救了。
鉴于继续撤退也无法拉长华军的补给线——那些官吏不给他补给,华军来了他们倒是很痛快的把仓库打开了。
但继续撤退周军自己就要饿肚子了。
因此,多种原因刺激下,徐世松做出了在金陵城下决战的决定——不是他不想依靠城墙防守,而是金陵的豪族肯定会为华军开门。
第669章 金陵之战,其实没打起来2
作为军队统帅,指挥部队投入一场必败无疑的战斗很是悲哀。
在出城决战前,徐世松不得不提前对自己的后事做一些准备。
比如把自己的妻子仁福公主和他们的一对儿女都送到北方自己父亲那里,再比如给隆道皇帝和文仲写信,请求他们尽快放弃临安,向南迁都。
徐世松现在连自己能牵制华军南下的脚步多长时间都没什么信心了,但是他又不想让自己效忠的君主落到北军手里,那就只有赶紧逃了说不定逃着逃着,局势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大周再在什么地方苟个几十年呢?
这样至少能证明自己的坚持还有点意义,对不对?
不管隆道天子和大周朝堂怎么看待这封劝说迁都的信,徐世松都不在乎了,他在七月十五带兵出城的时候,华军第一军团距离金陵已经只剩下半天的路程首发
徐世松在大营中就可以看到骑马的北军斥候在附近行动,而且他毫无办法因为他手下那点骑兵根本没法驱逐对方,而本来应该为周军提供一定情报支持的本地居民,心里也根本不向着大周朝廷。
几乎所有人都盼着北军尽快消灭大周,好结束这场战争,过上安稳平静的日子。
可能唯一例外的,就只有跟大周朝廷紧密捆绑在一起的宗室了。
决战之前的几天,就是徐世松刚把迁都的信送出去之后,隆道皇帝给徐世松派来了一位监军一位宗室亲王,吴王,隆道皇帝的亲弟弟。
吴王毫无疑问是大周的忠臣不见得效忠皇帝,但是这位宗室大王没有一丝一毫的军事经验,他也没能带来徐世松所盼望的补给、军饷和援军,只是带来了隆道皇帝给前线将士的嘉奖令说是只要打败华军,前线每人连升三级。
可是,吴王当着全军的面宣读了这份皇帝赦谕之后,一个新军的低级军官忍不住当场大声质问:连徐世松大帅都被文官们看不起,想要调拨些粮草都不行,他们这些“贼配军”升了三级又有何用?还不如多给点赏钱和酒肉!
吴王的脸色顿时就冷了下来,他这次来,偏偏就是没带赏钱和犒军的酒肉!
士兵们大声喧哗,有人吆喝着自己已经很久没见过荤腥了,有人吵闹着说现在连粮食都不够了,一些禁军士兵甚至还要求“开拔钱”,没有赏钱就不去迎敌!
吴王的脸色越来越差,徐世松不得不命令自己的近卫兵弹压骚动。
徐帅的面子,士兵还是给的,但是,虽然没人再继续吆喝了,士兵的士气也跌到了无可挽回的谷底。
而且,徐世松依靠个人威望压制了士兵,却没法安抚愤怒的亲王。
吴王当着全军将士的面,当场呵斥徐世松:
“看你带的好兵!”
“这不能怪他们!”徐世松忍不住反驳道:“我军已经断粮两天了!金陵城中就有堆成山的粮草,却不许我们取用!士兵们要点赏很过分吗?”
“这点困难你们都坚持不了吗?”吴王的愤怒溢于言表:“没有粮食你们不会吃肉吗?”
此言一出,徐世松连反驳的心情都没有了。
“把那些带头的兵油子抓出来!”吴王却还在大吼大叫:“把他们处以极刑,以儆效尤!”
“请大王去后营休息。”徐世松转头对自己的亲卫说道:“解除大王手下的武装。”
徐世松的亲卫立刻围了上去,吴王惊恐的大喊:“徐世松!你要做什么!?我让你抓那些乱兵!你听到没有?不是抓我的人!”
吴王带了五百御龙骨朵子直和御龙弓箭直的士兵,然而这些皇帝直属亲卫已经几百年没上过战场了,早就成了大周高层安插自家子弟当官的单位,装备倒是精良,但实际战斗力那是一点没有。
这些穿着明晃晃札甲的士兵看到徐世松的亲卫围上来后,很自觉的丢掉武器,没有一丝反抗的意思。
“收缴他们的铠甲、兵刃和马匹。”徐世松不管吴王的叫嚷,继续吩咐:“告诉他们,等我们这边开战,他们就赶紧带上大王向南逃,也许还来得及。”
“徐世松!你这个武夫竟敢违逆宗室!你是要抵挡叛逆吗!?”
吴王的喊叫声越来越远,最后终于听不到了。
“我是大周枢密使。”徐世松用只有自己才能听到的声音小声嘟囔一句:“你怎么还把我当普通武夫?”
金陵大营中数万周军将士沉默的看着这一场闹剧,久久无言。
过了很久,一名军官突然走到徐世松面前,直白的说:“大帅,您带我们投北军吧!北军当兵的受重视,大周根本不把咱们武夫当人看!”
“那样我们就真成了叛逆了。”徐世松回答。
“我们不在乎!”
真是毫不留情的反应。
“如果你们真的不在乎,就自己去投降吧。”徐世松疲惫的说:“我不投降。”
“我们不是投降,是投靠!”
结果就是,当天就有周军成建制离开大营,向正在朝此处挺近的华军投降。
此时,徐世杨就在第一军团司令部里,得知周军开始大规模投降的消息后,他命令暂时不发起针对徐世松的进攻,给周军的士兵留出更多时间决定去留。
徐世杨还给徐世松写了一封公开信。
信中,徐世杨要求徐世松尽快放下武器,结束这场兄弟阋墙的战争。
于此同时,徐世杨向全体周军士兵保证,华军不会苛责他们,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投靠华军,或者放下武器回家。
为此,徐世杨命令停止进军三天,等待周军的反应。
徐世松个人的回答来的很快,而且答案十分简单,只有一行字:
徐世松不降。
但是他的士兵大多降了。
到七月十九,华军准备进攻的时候,徐世松的金陵大营已经基本空了。
连新军带禁军,总计十三万大军,到这天早上,徐世松命令御龙骨朵子直和御龙弓箭直的少爷兵们赶紧带着吴王逃往后,大营中一共还剩下不到一千行动不便的伤员和觉得什么时候都饿不死的厨子,以及对徐世松忠心耿耿的一千亲卫兵。
这些人相当于徐世松的家丁和亲兵,他们恐怕是唯一愿意跟着徐世松一起去死的部队了。
第670章 大周孤忠1
七月十九当天,徐世松率领最后的周军野战部队出营应战华军,此时华军第一军团已经派遣不少人在新控制区维持治安,但同时北方也有不少新部队加入,总兵力维持在4万人左后的规模上。
而徐世松,加上他自己在内,能够参战的总兵力还有997个人。
要不是对面的人不对,徐世杨恐怕真的很想调侃一句:“你想做一辈子的懦夫,还是想做个英雄,哪怕只有几分钟?”
徐世杨在战场北方一座小山丘上竖起自己的帅旗,直接给徐世松指明进攻方向,
这仿佛也是某种挑衅来吧,我给你做个英雄的机会。
对大周的存续来说,这其实不是什么机会,哪怕徐世松能够直冲徐世杨所在的位置,击杀徐世杨,华军也还会继续这场战争帝国本来就是个双头龙。
但是对徐世松向世人表现忠诚的需要来说,这个机会就很不错了。
果然如,上午9时一刻左右,徐世松亲自率领996个骑兵对徐世杨帅旗所在的方向反动冲击。
因为接收了十多万大军和御龙骨朵子直等部队的马匹,此时的徐世松亲卫队也成了人人有马的奢华装备。
不过,装备再奢华也不过千人,面对乌压压的四万大军和上百们大炮黑洞洞的炮口,这真的成了为了荣誉的自杀攻击了。
“杀徐世杨!”
徐世松把佩剑笔直的指向徐世杨的帅旗,周军骑兵跟着他狂奔,同时齐声呐喊:
“杀徐世杨!”
近四千只马蹄踏着大地,气势看起来居然还算不错,身处队列正中,徐世松微微转头向左右看,所能看到的只有满脸怒容的手下这些年轻的战士大多是他到了江南后,从流民孩子中挑选出来的勇士,他们的一切都与徐世松休戚相关,所以哪怕明知必死,也没有任何一个人退缩。
徐世松觉得,如果自己有一万这样的士兵,那么他这次的突击成功几率会很大当然,若是有一万这样的士兵,那么他其实应该防守淮河,或者长江,而不是莫名其妙在平地上野战。
可惜了,今天,这些勇士都得陪他去死。
前方一声炮响,一枚黑乎乎的铁球呼啸而来,在骑兵前方数米外落地,然后猛地弹起,一头撞进骑兵队伍中。
周军顿时一片人仰马翻,徐世松听到一阵抑制不住的惨叫声,他微微眯眼,完全不为所动。
无需为牺牲者悲伤,反正今天大部分人都得去陪他们。
或早或晚而已。
紧接着,更多炮弹带着凄厉的啸声撞进周军阵列,人的惨叫和马的嘶鸣阵阵响起,炮弹在周军骑兵队列中开出一条条血肉胡同,身处其中者必死无疑。
随着距离接近,华军火力越来越准确,一枚十斤重的炮弹从徐世松身边飞过,打碎了一名亲卫骑兵的马头,然后切断其上半身,无头的战马凭着惯性又前冲几步,这才带着只剩半截身体的骑士轰然倒地。
温热的鲜血溅了徐世松满头满脸,甚至把他的视线染成红色,炮弹带起的狂风挂飞了徐世松的头盔,他披头散发,状若恶鬼,但仍旧不死心的狂吼:
“杀!杀徐世杨!”
与近乎疯狂的徐世松相比,华军阵地一片肃静,对他们来说,一千骑兵再怎么狂热,其气势也不过如此,很多军官和老兵都见过上万敌骑的冲锋,女真、蒙兀、党项发起最后反扑的时候,哪一个气势都比周军强很多。
眼前这个场景,实在不值一晒。
只有军官们仍旧在按部就班的命令:“换霰弹!”
1795年7月19,周军发起反攻11分钟后,被华军击溃。
含大周枢密使徐世松本人在内997名大周官兵中,371人战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