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兴 >

第195章

汉兴-第195章

小说: 汉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仅从这几个数字来看,山陕世候的实力似乎不在齐国之下。
    然而实际表现上来看,这差的可就太远了。
    毕竟当初大周还在江北的时候,山陕的西军子弟就是朝廷最强的军队,既然山陕的世候们处于自己的利益,帮助女真人牛皮哄哄的吹嘘什么满万不可敌,那么大家也就不得不信了。
    但是自从7、8年前齐军突然崛起开始,世候们发现,鞑子强于汉人的牛皮被人戳破了。
    从来都是压着蒙兀人打的女真鞑子在齐省连战连败不说,最后甚至被人打到辽东老家,最近几年更是被压的连门都出不了了。
    这就引发了一个不太好的趋势,十三世候家中一些对鞑子威势没啥印象的年轻人,赞叹与齐军取得的辉煌胜利,逐渐形成一个观点:
    齐军也是汉人,大家都一样,既然他们能打败鞑子,那么自己这些曾经的汉人最强军队西军的后代为什么不行?
    家族的很多老人为此操碎了心,生怕这些血气方刚的小伙子跟蒙兀人爆发什么冲突让二十年的和平局面变得不可收拾。
    然而随着齐军胜利的消息一次次传来,年轻人渐渐变得更加冲动,以左家、贺家几个小字辈为首的年轻人整天穿甲佩剑,带着一帮佃户家的孩子在大街上闲逛,甚至好几次与来贸易和接受贡赋的蒙兀人爆发斗殴事件。
    老人们为平复这些斗殴引发的后果,不得不给蒙兀人更多财帛,然而年轻人乐此不疲,让各家都十分头疼。
    今年齐军突然出关扫北,更是让那些躁动的小年轻兴奋不已。
    左家的左鹤林就曾经直接跑到家长面前,大言不惭的要求主动与齐国联系,驱逐蒙兀人,结果气的左家家长狠狠给了左鹤林一顿鞭子。
    可是,打自家小子,跟打外人是不同的。
    靠皮鞭无法让人心服口服。
    而且,无论心里怎么怕鞑子,无论怎么压制家族里要求驱逐鞑虏的声音,齐国派王启年来的时候,世候们终于不能继续缩头了。
    王启年带来的消息非常明确:
    或者站在齐国一边,或者站在鞑子一边,没有中间地带。
    对于齐国的通告,老人们唉声叹气,年轻人欢呼雀跃。
    左鹤林立刻要求自己带队去齐国,各家也都有一些小子要求去泉城看看。
    然而老人们担忧这些年轻人被人大话一骗,就把自己家的基业双手奉献给别人,因此坚决不允许他们代表家族前往齐国。
    最终各家都选了一些“老成持重”的人,组成一个代表团准备前往齐国。
    世候们的目的非常简单:
    一定要试探出齐国的底线,他们到底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让齐王殿下承认山陕世候们的独立地位。
    世候们给代表团透露的心理底线是:每家每年给齐国10万贯,共130万贯的税赋。
    齐王家的婚丧嫁娶,各类节日等日子,世候们另外准备厚礼上贡。
    这基本上也是大周南迁这二十多年,世候们给蒙兀人开的价格,蒙兀人对此十分满意,双方也就大体保持着和平。
    世候们希望拿出这么一份厚礼,就能收买齐王。
    ……
    “大哥,额爷不听额的!”
    大同府某处左家的别院里,一个劲装打扮,腰间别着弯刀的年轻人正焦急的对着坐在上首处的另一个年轻人叫道:
    “额爷让九叔带队去泉城,不让额去!这咋办?”
    “额也是,额家里不让额去泉城!”
    “额也是!额大让额大哥去了!”
    “饿也是……”
    屋里的一种青年都在嚷嚷,明显对自家长辈十分不满。
    那个被人称呼为大哥的年轻人端起茶碗,轻轻抿了一口,砸吧砸吧嘴,之后才放下茶碗说道:
    “不让嫩们去,嫩们就不去啦?”
    “可是……”
    “没有可是。”
    说话的人名为左鹤林,十三世候中左家鹤字辈老大,因为功夫高超,年纪轻轻就创下过很多名声,因此被世候家族年轻一辈视为领头人。
    “嫩们不去随便,额要去泉城,谁都拦不住额。”
    “嫩爷让嫩去?”
    “哼,额手下六百好汉,就是此时用的。”
    左鹤林略带些得意的说道:
    “额告诉嫩们,嫩们不去拉倒,折可大、折可求他们说好要跟额一起去泉城。”
    他说的这两个人出身折家,这个家族类似汉军世候,也是世居秦省,跟十三家汉军世候也是世代联姻,但他们本身不是汉人,而是独立于大夏之外的党项人。
    也是因为如此,折家不算是汉军世候,王启年来传达齐王的命令时,也没有通知折家——党项人也是鞑子,对徐世杨来说,他们爱降不降。
    可是听左鹤林的说法,折家年轻一辈似乎也有人想要换条路走了。
    “额爷额大不让额去,无所谓,额带着六百好汉,加上折可大、折可求他们,凑上一千人,谁敢拦着额就揍谁。”
    “额告诉嫩们,两天后额们就出发,想要好好活出个人样的,到时候跟过来,想继续给鞑子当狗的,倒时在家困觉就成了!”
    要是别人说谁拦着就揍谁,那八成是说大话。
    但在座的年轻人都知道,左鹤林不同。
    因为他确实是个桀骜不驯的家伙,他在左家也是庶子,但从小就颇有勇力,几次顶着家法暴揍过几个嫡亲哥哥,以至于左家的嫡子一直到现在都怕他。
    左鹤林十六岁的时候就曾经带人去草原上跟蒙兀人,去银夏跟党项人,以及去川省跟大周做过生意。
    他为左家赚了不少钱,花钱也是大手大脚,特别爱好结交各路豪杰。
    左鹤林手下的所谓六百好汉,有汉人、蒙兀人、党项人、吐蕃人、回鹘人、高昌人、羌人等等民族,都是他亲手招募的勇士,而且只认左鹤林,不认左家。
    相当于军阀之中的小军阀,他说不在乎家族的阻拦,那就是真不在乎,除非左家的家长想打一场内战。

第481章 推进战略
    当然,左鹤林从小就特立独行,他去参加蒙兀人的那尔幕大会,跟蒙兀人摔跤,赢回一个蒙兀台吉的女儿外加一匹宝马。
    他也曾经带着他那些好汉组成的小部队(实际上就是他个人养的亲兵队),跑到西域去支持高昌、回鹘人抵抗帕尔斯,并且取得过令人惊叹的胜利——当时他从西域带回来三百多匹马、一百多封骆驼,五百套铠甲和近千件兵器。
    这件事情是如此出名,以至于最近几年,蒙兀古尔汗札木合每次出击,不管是统一草原还是东征女真,都曾经点名要求左鹤林带兵参战。
    如今年仅26岁的左鹤林已经走南闯北十年之久,在徐世杨之下,他似乎就是江北汉人的武力巅峰(尽管完全被大他两岁的徐世杨的光芒盖住了)。
    左鹤林一定要去泉城,就像他去西域当雇佣军一样,家里再反对也没用。
    其他世候家族的年轻人互相看看,在家族中也有完全属于自己势力的左鹤林确实敢违抗家长们的命运,他们这些人却不能如此跋扈。
    两天后是否能放下家中的一切跟着左鹤林去齐国,还真是个难以下定决心的问题。
    ……
    隆道五年八月,徐世杨视察了冀省新开拓地的情况。
    在今年的扩张中,冀省这边顺着渤海湾一路推进到宁远一代,并且开始在宁远修筑驻军要塞。
    新的要塞依旧是新式棱堡,虽然预定驻军只有不到一千人,但是徐世杨认为宁远要塞足以在数万女真人或蒙兀人的围攻下坚持到援军到来或粮水彻底耗尽为止。
    实际上,就以女真、蒙兀两路鞑子的补给能力,来上几万大军,谁先把粮食耗尽简直是不用多想的问题。
    何况,除了宁远要塞,齐国还在附近渤海上的觉华岛上建立一个海军基地,在此地驻防海军陆战队和一支快速舰队,只要渤海不上冻,这支部队就是任何围攻宁远要塞的鞑子侧翼最现实的威胁。
    在宁远要塞的后方,山海关附近有齐军冀省驻军的主力,以及通往宁远的一连串小型驻军烽燧堡,这些小堡子外围是一些有围墙和至少一百民兵的屯堡。
    这意味着齐国实际上已经把冀省北方边境线推进到宁远一线。
    另一方面,辽南齐军已经趁着春季攻势女真鞑子手忙脚乱期间,一路向前推进到耀州,与冀省方向一样,耀州也是坚固的新型棱堡要塞,外加一连串烽燧堡和民兵屯堡据点。
    稍有不同的是,因为不靠海,补给相对较为困难,耀州要塞的驻军有超过两千人,而且有重型炮兵驻扎,随时可以支援耀州的辽南驻军也相对多了不少。
    耀州距离海州有大约100多里路程,距离女真的统治核心辽阳也只有250里。
    齐军已经事实上已经深入辽中平原,开始威胁完颜金国政权的心脏!
    参谋部对此欢心鼓舞,春季攻势顺利结束后,年轻的军官们就开始连夜制定下一步作战计划:
    秋季攻势开始之后,冀省方面至少前进到广宁一线;辽南方向争取占领海州;辽东方向威慑抚顺、沈州,如果能占领更好。
    然后隆道六年春季,辽西、辽南两个战略方向会师;明年秋季攻势的时候争取前进到鞍山。
    最后,隆道七年上百年,收复辽阳,再争取用一年时间,到隆道八年年中之前彻底解决女真鞑子。
    这就是齐军参谋部所谓的三年平辽计划。
    然而,徐世杨看到今年春季攻势各部队的战报汇总之后,他突然觉得,与另一个位面明末某鞑子之友的三年平辽相比,齐军参谋部的计划似乎过于保守了。
    整个计划实际上是建立在防守反击战术之上的——凭借经济优势,一路建造堡垒推过去,直到鞑子退无可退为止,逼着鞑子主动攻击驻军要塞。
    徐世杨不能说这个计划不好,因为这实际上是必胜的战略,但他觉得这是在是太拖延时间了,而且女真鞑子也肯定能考虑到这一点。
    他们若是继续向后退,同时狠下心来制造焦土区,实际上鞑子能够拖延更多时间。
    设个世界上,时间久了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比如江南朝廷终于无法忍受齐国的独立态势,主动北上帮助鞑子牵制齐军。
    不要说这不可能,徐世杨对朝廷的节操那是一点信心都没有。
    ……
    根据参与春季攻势部队的战报,齐军此时已经在包括骑兵在内的各个方面全面压制金军。
    现在唯一的问题是骑兵的数量依旧不太够。
    前线部队的建议是,如果有更多的战马补充,那么请参谋部尽可能增加轻骑兵,特别是龙骑兵部队的数量。
    因为实战经验表明,龙骑兵的作用最大——不是战斗力最强,而是勤务使用范围最广。
    比如龙骑兵都有卡宾枪装备,实际上可以下马步射,在这时候,金军骑兵没有步兵支援,完全无法撼动龙骑兵的阵型。
    但金军步兵机动性不足,无法追上骑马的龙骑兵。
    因此,金军对龙骑兵具备一种“打得过的跑不过,跑得过的打不过”的战略劣势。
    而且龙骑兵具备侦查功能,实际上也可以客串猎骑兵使用。
    其勤务的广泛性上,龙骑兵是最好的,因此也成为齐军将领们最喜欢的骑兵兵种。
    猎骑兵在机动性方面跟龙骑兵差不多,但在战斗力方面就要差了不少,这不是给猎骑兵增加卡宾枪装备就能行的,因为猎骑兵没有进行过步兵列阵排枪射击训练。
    想要让习惯只执行侦查和追杀任务的猎骑兵具备能够下马用燧发枪近距离击溃敌军骑兵的能力,他们必须进行更多步兵战术训练。
    当然,即使这样,猎骑兵的作用也比只能进行骑兵列阵冲锋的胸甲骑兵强的多。
    实际上,按照前线汇报的情况,现有的胸甲骑兵就已经被很多将领视为某种负担了——作为骑兵,他们的补给消耗远超步兵,但实际上又发挥不出骑兵战术机动力强的作用,战略机动力也远远低于步兵。
    似乎只能作为某种威慑性兵种——女真人基本不敢与铁人一样的胸甲骑兵对冲,只要胸甲骑兵出现,鞑子基本就会主动撤退。

第482章 筹备大战1
    前线所有将领,都暗示参谋部,目前来说,胸甲骑兵的数量已经足够用了,有多余的马匹,应该尽可能补充给龙骑兵或猎骑兵。
    如果有更多战马,那么请组建新的轻骑兵单位。
    齐国确实是有马的。
    这一点,不接触户部的将领们不太清楚,但以往就喜欢以王世子身份干涉其他部门工作,现在更是名正言顺的首相的徐世杨有明确的数据清单:
    到隆道五年八月初为止,齐国马匹存栏量为六万两千匹,其中军方使用的战马和驮马合计一万两千匹,政府部门役马五千匹,民间马存量两万两千匹,合计三万九千匹。
    剩余马中,有一万五千小马和老马不适合服役,可役使的马匹还有八千匹左右,把现在齐军所有轻骑兵扩充一倍以上并无问题。
    然而徐世杨并不想这么无脑的扩充骑兵部队。
    在他眼里,目前齐军最重要的主体依旧是步兵和炮兵,未来统一天下后的扩充重点应该是海军和民兵系统,常备军中的骑兵并不需要太大的规模。
    何况,徐世杨已经酝酿好了一个新的战争计划,这个计划需要给步兵装备大量马匹以增强机动性。
    原本这个计划还只是徐世杨的突发奇想,不过等到山陕世侯的代表逐渐到来后,这个计划在徐世杨脑海中彻底挥之不去了。
    隆道五年八月底,徐世杨把自己计划的大体框架提交给参谋部评议。
    按照流程,总司令或总参谋长提出的战略计划需要参谋部审核,首先是审核可行性,如果参谋部认为可行,那么由参谋部向下属各部门下达指令,制定具体执行方案,最后由高级参谋们负责查找、修补计划中的漏洞。
    这个流程并不复杂,特别是如今的参谋部仍然未学会如何合理的推翻徐世杨提出的战略框架。
    因此徐世杨的计划很快通过:今年例行秋季攻势不再进行,改为实施一场大规模冬季总攻!
    而且,攻击的主要目标也不再是海州这一类次要城市,而是金国的统治核心,辽沈!
    按照徐世杨的要求,此次作战的主要目的是:
    第一:通过一次或数次战略决战,彻底,不可逆的摧毁女真军队主力。
    第二:占领辽阳、沈州,把残余女真人赶出辽中平原。
    第三:使女真人不再作为一个主要战略威胁存在,让齐国获得平定辽东的荣誉,具备再造中原的美名。
    非战略性目的:让所有野战军得到实战锻炼。
    徐世杨的计划实际上推翻了三年平辽计划,直接在今年冬季与女真人决战,然后隆道六年辽东战争就要进入扫尾阶段。
    这个计划看起来野心勃勃,实在有点过于激进。
    但实际上,参谋们经过仔细计算和思考,发现计划的目标其实有很大达成的可能性。
    参谋部认为,齐军在以下几个方面具备优势:
    首先,齐军常备军已经超过十万,如果进入战略总攻,那么齐、冀、辽三省可以动员八十万预备役和男女民兵!
    要面对这九十万大军的女真鞑子,能战之兵不超过四万,其中还有一万是新组建的,不可靠的阿哈火器部队。
    其他只能充当辅兵,一点战斗力都没有的阿哈不超过六万。
    而这十万丁已经是女真鞑子的极限了。
    然后,齐国纺织业的发展,已经能够让齐军在辽东令人生畏的冬天发动进攻性战役。
    与大部分鞑子到了冬天只能用一件破布衣裳裹着乌拉草在屋子里熬过冬天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