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兴 >

第190章

汉兴-第190章

小说: 汉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随着江南资本的逐渐介入和齐国市场逐渐加大开放力度,预计用不了多久,民间就会涌出一些能与衙门企业抗衡的原生企业。
    2、合作企业:
    目前这种企业主要是某些特殊行业,比如传统中医药材等有自己特殊技术的企业,齐国朝廷会以投资的形势对其进行支持并且从中分红。
    此外,国有的各种纺织工厂现在也允许民间投资,这也是一种合作企业。
    3、国有企业:
    这方面集中在央行、军火、金银矿藏、盐业、造船等等战略性企业,这些工厂在齐国只允许国家完全控股(但民间也可以开办自己的工厂,比如齐国现在就有很多自己造枪的枪匠),所有收益都归户部。
    4、内府企业:
    这就是徐家自己的产业了,徐世杨有意识的控制着几个玻璃、香水、肥皂、烧酒等奢侈品生产厂家,此外还有一部分纺织厂、煤矿、钢铁厂的股权,就算不是王世子,他也能算是一个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的大资本家。
    何况徐家还有大量内府庄园、牧场、林场以及一直远洋船队。
    还有私人银行。
    就是因为有这些内府企业,徐世杨才觉得,兴修美泉宫并不是一个大问题,至少在经济上不是。
    因为王室完全可以不动用国家财政,完全由自己家支付这个费用。
    况且这样做,还可以拉动内需,把王室储备的钱粮投入到市场正常流通当中。
    实际上,与担心花钱太多而反对的各级官员不同,徐世杨最担心的是为修宫殿征用土地会不会引发群体事件。
    他建议把美泉宫的地址选在泉城城外,反正王宫相当于一座小城,一张白纸好作画。
    这样美泉宫一期完工,齐王入住后,原大都督府齐王宫还可以对外出售,以收回部分投资。
    作为此时齐国的行政中心,泉城的地价房价都不便宜,美泉宫修在城外可以节约不少资金,而城内的旧齐王宫卖出去却能得到更多溢价,何乐而不为呢?
    至此,言官们彻底无话可说了,在他们看来,齐王花自己家的钱修自己家的房子,又不用国家出钱,那旁人自然没权利多说什么。
    对此,徐世杨只能暗中庆幸他们还没学会明朝言官那种以怼帝王为乐,有理没理都要怼的工作态度,否则,就算帝王花自己的钱,也没法通过修美泉宫这样的预案——国家的都是皇帝的,换个表达方式,那就成了皇帝的都是国家的。

第468章 28级
    徐世杨不希望自家未来带上这种莫名其妙的经济枷锁。
    帝王也应该有自己的私房钱不是吗?
    何况这对消除帝王的神性有一定帮助,因此,趁着对美泉宫预算的讨论热度还没下去,徐世杨提出在全国实行公务人员工资定级制度。
    这种制度自然也是剽窃自另一个时代的红朝初期,只不过徐世杨把原来的24级工资制度拉长为28级。
    而且与24级制度相反,28级工资制度是1级最低,28级最高。
    简要来说,齐国的工资制度下,1级在地方上是办事员,比如乡村教师、赤脚医生等,在军队中就是新军普通列兵24级制度中这个位置已经是军官了)。
    往上看,齐国的23级是六部尚书、24级是内阁次相、25级为内阁首相、26级为郡王、27级为亲王。
    目前齐国没有首相次相,徐世杨虽然是王世子,但在新的工资体系中,只能以两部尚书的职务享受23级工资待遇,当然这一情况很快就会得到改变。
    而名义上的齐国最高领导人,齐王徐睦河,以亲王身份享受27级工资待遇。
    徐世杨并未具体提及最高的28级工资对应哪个级别,不过大家都能明白那个位置是为什么职务准备的。
    工资待遇确定之后,原本户部每年都要编制的齐王贡纳金预算将被彻底取消。
    这样,以后齐王,以及皇帝的家产将与国库彻底分开,齐王不能私用国家的钱,国家也不会去找齐王那内库补贴国库——除非齐王自觉自愿或者强迫他自觉自愿)。
    对徐家来说,这个政策的好处是自己的钱,今后怎么花,言官们都无权干涉。
    坏处是,除了定额工资外,王室成员就算亏本破产饿死,户部也不会补贴他们。
    王室实际上就成了某种可以继承的特殊高级公务人员,而非至高无上的半神。
    为了提高人民的积极性,徐世杨还把工资级别与贵族级别挂钩。
    比如26级郡王以下,25级内阁首相可以封公爵、24级次相对应侯爵、23级六部尚书自动对应伯爵、22级自动对应子爵、21级自动对应男爵、20级自动算作勋爵新增加的爵位)。
    10级以上统统算作国士,1级以上全部都是公民。
    公民有参政议政的权利,有完全政治权利,自然也有相应的义务。
    职务会降低、工资会降低,那么贵族级别自然也会降低。
    除了随工作调动而变动级别之外,退休离职人员的贵族级别不会因为正常离岗而降低,但不在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贵族级别在继承时自动下降一级,除非子孙后代通过自己的努力又重新提升上来,否则一代代直降到平民位置为止。
    这一降爵政策从27级亲王开始执行,也就是说,如果徐睦河不去走出最后那一步登上28级,那么未来徐世杨继承他的王位也只能是郡王。
    当然,现在人人都知道,齐王肯定会走那一步的,无非是时间问题而已。
    徐世杨的建议自然得到了参加齐国年会的各级官员的支持。
    原因倒是很简单新政策拓宽了大家的上升渠道。
    很简单的道理,目前齐王上面还有一级,徐世杨上面还有五级,他们升上去,别人自然也有机会升的更高。
    此外,齐国把封爵的标准可视化了,这样大家都能看出来自己距离贵族爵号还差多远,这实际上等于降低了成为贵族的难度。
    既然大家都觉得自己有好处,那么自然人人都会支持。
    此时,隆道四年末、五年初的会议季已经过去了一大半,在之前的会议中,通过徐世杨推出的公务人员级别评定标准之后,齐国国内进行了一轮官员提拔工作。
    徐世杨本人卸任兵部和工部尚书职务,升任齐国的第一任首相,同时获取了公爵爵位。
    这样他就可以更加名正言顺的掌管齐国的整体工作,成为事实上的齐国“副王”。
    目前的次相只有徐睦江一人按规定应该是两人)。
    兵部尚书的职务由公孙胜接任,工部尚书则是之前在兵工厂表现出色的汤隆。
    徐家三老爷徐睦海暗戳戳的走两位兄长的关系,希望能够获得一个爵位——既然亲二哥是亲王,大哥是侯爵,那么自己作为唯一的嫡亲弟弟,至少一个伯爵应该有吧?
    然而就是没有,因为他仍然处在监视居住状态,没有为国家做出任何贡献,因此他甚至连1级都未获得,而是以平民身份继续在莒州老家看管王室田庄。
    倒是三老爷与一个尼姑的私生子徐世梓,得到了家族的认可,被录入族谱,并且因为考入中级军校而获得自己的级别。
    除了人员定级之外,会议季最重要的任务始终是年度总结和新年计划。
    到隆道四年低,齐国的各项数据为
    平民级以上人口280万,比去年增加了差不多80万人。
    这其中最大的人口来源还是外地的移民,特别是以往猬集在江淮地区的流民发现,与其去江南给人当奴婢,不如去齐国当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现在齐国已经超过大周,成为流民第一目的地。
    不过,齐国平民的新生儿比例相对较高,再加上各种新的鼓励生育政策逐渐推出,徐世杨认为用不了几年,新生齐国汉人就会超过流民成为最大的平民人口增长点。
    庶民人口30万,最大的增长点来自高丽,隆道四年低,原属于高丽的咸镜道、平安道74姓数万高丽人主动请内附,齐王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并且把他们全部算入庶民。
    其余的增长主要来自其他民族的主动投效,以及奴隶积攒功劳后的升级。
    奴隶人口维持在40万上下,这主要是因为奴隶的死亡率极高,而齐国在这一年并未进行太多的征服行动。
    这样,齐国的人口总数已经达到350万,相对隆道三年底统计的260万,增长比例可谓超速。
    财政方面,应税土地增加到4700万亩,实际税粮折合15亿斤。
    然而,农业税在齐国财政中所占的比例进一步下降。
    此时齐国工业上缴利润和实际缴纳税额实际为9亿斤,超出年初预计。
    单独罗列的盐税收入为8亿斤,另一个收入大项商业税居然直接达到10亿斤,一举超越农业税成为齐国财政的最大支柱。
    这样,齐国在隆道四年的实际财政收入折合47亿斤粮食,这个数字远远超出了年初预计的40亿斤。

第469章 三级兵役制度
    齐国的官员们很快发现,这样庞大的数字再用斤这个单位来计算实在太过麻烦了。
    于是徐世杨趁机提出深化新的度量衡改革。
    这次改革的重点是按照十进制统一计算重量单位。
    以往,大周度量衡中的石,实际上是一种容积单位,徐家崛起之后,徐世杨强行把石变成重量单位,规定一石等于150斤。
    新的度量衡再次改变这一等式,实际比例为
    一石等于十斗等于一百升等于一百斤。
    为配合这一度量衡推行,齐国国家银行将在隆道五年开始发行大额粮票,在原有的一斤、两斤、五斤、十斤基础上,发行五十斤和一石面额的粮票。
    这样,用新的度量衡计算,齐国在隆道四年的财政收入为四千七百万新石。
    而财政支出为三千五百万新石,虽然同样大比例超出年初计划,但并不影响齐国财政的健康程度。
    ……
    隆道五年之前,齐国实际上有两套货币。
    其一是齐国内部通行也在高丽流通)的粮票。
    其二则是主要用以对外贸易的金银铜铁硬币。
    两套货币的兑换以当时的粮食价格即时计算,这样虽然能避开齐国硬通货不足的缺陷,但实行起来非常不方便,每年都要增加户部财务人员极大的工作量,也容易出现计算错误和大额误差。
    因此,徐世杨建议,隆道五年开始,两套货币应该尽量开始合并。
    有鉴于以粮为本依然是现阶段不可动摇的主流,那么金属硬币货币就应该主动融入到粮票货币当中。
    在这方面,徐世杨的建议是,铜铁货币在齐国范围内取消流通,齐国范围内小额辅币完全依赖于粮票。
    然后金银币与粮票直接挂钩,而与硬币本身的材料价值脱钩。
    比如一枚金币等于十枚银币等于十石粮票。
    为了表示区别,银币以两作为单位实际上银币重量没有一两,也不是纯银,金币亦然),金币则以新的货币单位元来代称。
    也就是说,一元等于十两等于十石。
    这样,虽然齐国仍然是外部使用金银货币,内部使用纸质粮票,但两种通货已经有了固定的内在联系,将来条件成熟,两种货币就能正式合并成一种。
    ……
    现在仍然是战争时期,军队依然是齐国上下最关心关注的焦点,因为大家都是从苦难中走过来的,都很清楚强大的齐军才是安身立命的本钱。
    隆道四年的扩军计划自然早已不打折扣的彻底完成,但隆道五年,军方却没有继续大规模扩军的要求。
    徐世杨主导的兵部新一年度工作计划,只是提出有限加强骑兵、工兵、炮兵和海军等技术兵种,把总兵力夯实在十万左右。
    野战军兵力总数可以不增加,但兵役制度还得改进。
    兵部的新计划是
    实行义务兵役制,齐国每位18岁以上健康的男女平民都要参加兵役选拔,从中挑出野战军新兵。
    如果没有成为军士官,那么每位野战军列兵在部队中服役三年技术兵种为五年),到期立刻退伍,但要在预备役部队中登记为预备役。
    预备役人员服役到四十岁为止,然后还要当做民兵继续服役到六十岁。
    到了年龄未能选入参加野战军的男女青年,直接转入预备役,同样在预备役中待到四十岁转民兵。
    这样,齐军士兵的服役期虽然短暂,但有过军事经验的国民总数却大大增加每个成年人至少有在预备役服役的经验),在需要更多兵力的时候,齐国能迅速把一线兵力扩充到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规模。
    这种兵役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三级兵役制度的变种,比较接近与另一个位面的二德子。
    徐世杨敢于这样做,主要是因为他觉得目前十万野战军在数量上已经足够对付所有敌人了,但他仍然需要为未来的大扩张做一些准备工作。
    另外徐世杨也需要大量经过军队纪律和文化洗礼的人才回馈社会,帮助齐王政权加强对社会基层的控制。
    一线野战军兵额不增加,那么大量经费自然要花在改进官兵待遇和更新武器装备方面。
    特别是武器装备。
    兵部打算,在隆道五年,彻底取消野战军中的锐士长矛兵和神机兵火绳枪手编制,把他们全部升级为燧发枪兵。
    现在之所以能够这样做,主要是因为齐国兵工厂已经可以完成火药颗粒化的规模生产,燧发枪手已经不再需要把引药和发射药分开储存,现在他们完全可以使用同一种火药完成这两项工作。
    这样,燧发枪手每次作战的备弹数目已经可以达到标准的60发,因此把所有轻步兵都升级为燧发枪兵已经不存在任何瓶颈。
    为了配合这一装备升级计划,齐国所有国营兵工厂开始全面停产标准制式火绳枪,从今天开始,只生产制式燧发枪和对外出口用的简易火绳枪鸟枪)两种枪械。
    而现有的制式火绳枪,除了对民间出口一部分外,其余部分将会回收,全部改造成燧发枪——制式火绳枪与燧发枪除了枪机机构不同外,其他规格完全相同,换上燧发枪机就是只是燧发枪,此时齐国享受到这一标准化的好处。
    炮兵的装备升级计划更加复杂一些。
    首先是飞行炮兵装备的神机炮将被彻底淘汰,更换成一种发射3斤炮弹的新式长身管火炮。
    然后,分配到野战军中的火炮,规格限定为
    营级为新式3斤野战炮4磅);
    旅级为6斤野战炮9磅);
    军级为10斤野战炮13磅)。
    此外,陆军独立重炮兵依旧装备20斤攻城炮和30斤臼炮。
    所有新式火炮都采用铁心裹铜内膛为铁铸,外包裹一层厚厚的铜),这种火炮比纯粹的段铁炮要重一些,但炮壁可以做的更厚,因此可以承受更大膛压。
    相对铜炮,这种火炮发射寿命更长铁比铜耐磨损),可以说是目前技术条件下性能最适中的炮兵武器。
    淘汰下来的火炮,大部分将会被融毁成铜铁件另作他用,少部分可以特批出口给友好政权,用以加强盟友的军备。

第470章 巡逻队
    隆道五年四月二十。
    齐国,冀省,古北口以西五十里外的田野里。
    这里属于齐国冀省顺天府的密云县,往北不远处就是长城,过了长城就到了蒙兀人的草原,因此是齐国重要驻军据点。
    又因为这附近有密云水库和潮河,灌溉较为方便,因此齐国控制冀省之后,这里也成了最先开始恢复生产的地区之一。
    从前年末到现在,齐国在这附近安置了五个屯垦村,总计四百多户,一千九百多人口,一年下来开垦土地一万五千多亩。
    由于抛荒已久,这些田地大部分都要先种一年苜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