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兴-第1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部分到位的兵士已经开始训练。
您说的对,征兵期间,我发现只要给底层高丽人提供上升渠道,然后再给出比以前更高的利益,他们就会忘记之前战争的仇恨,与我们站在一起。
但是,我们这样的行动似乎并不受高丽官方的欢迎,他们不愿意足额为新军提供饷粮,运到军营来的米粮中掺杂着很多发霉的粮食和麸子。
还有,高丽人对奇兵旅大规模招募奴婢,提高奴婢兵的地位似有不满,以前中人和高丽官军为主的正兵旅经常与我们奇兵旅发生纠纷,前几天还发生了一次冲突,正兵旅那边死了一个人。
我去正兵旅那边看过了,有件事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把这事汇报给您:正兵旅那边,替代役兵额也有不少。
几个连队目前都有2成左右是被雇来替别人服役的,还有一些私奴婢替他的主人来当兵的。
有鉴于此,我想请求三哥,能不能给高丽国王施压一些压力,一方面要求他足额为新军提供兵粮军饷,另一方面,我希望能提高正兵旅中的奴婢和替代役士兵的地位,让他们能更好的训练、作战。
弟世桢敬上
“世桢的工作进展挺顺利啊。”
徐世杨笑着挥手,示意赵琳把徐世桢写给他的私信收起来。
文月略有些不满的说道:“私信谈的全是工作,你们兄弟已经生分到这种地步了吗?”
“男人吗,谈工作是好事,我的兄弟们都有自己的事业,我能帮自然会去帮他们,他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我也不会插手,这是信任。”
“你希望你的兄弟们有自己的事业?”
“为什么你会觉得我不希望?”
“没什么,我只是觉得你的想法似乎跟史书上那些人不太一样。”
“哪些史书上的人啊?”
“当我没说。”
“呵呵。”
徐世杨坏笑着走到文月面前,把耳朵贴在她微微鼓起的小腹上,一脸幸福的听了半天:
“也就是你敢跟我说这些话,现在连赵琳都不敢这么说我了。”
“嘁,我只是懒得说而已。”赵琳把徐世桢的信收好,自觉的在桌子上铺了一张纸,提起鹅毛硬笔沾好墨水问道:“怎么回信?”
“正兵旅清理替代役的问题按他说的办,我会通知李倧让他给服役期满的奴婢去除奴籍。”
文月闻言,微笑着摇了摇头,他的夫君已经变得越来越威严了,以至于现在敢于轻佻的用命令的语气来对待一国国王。
“至于军饷问题,让他直接带兵去跟当地高丽官员要缺额,他手里有兵,还都是高丽兵,只要不伤及无辜,有什么好怕的?”
若是齐军威逼过甚,搞不好要跟高丽打一场全民战争,那是徐世杨所不愿看到的。
但高丽兵自己去吃大户,性质就完全不同了,这种行为不会刺激高丽人的民族情绪。
“告诉他,以拿到军粮为目的,可以开官库,但不准抢劫——我们跟高丽是有和约的,我们有义务保护高丽王国,别到时候控制不住局面,高丽国王来请求我履行义务镇压高丽新军。”
“还有,提醒他一下,有些事情他完全可以自己去找李倧谈判,他不是也有一个李倧家的县主吗?有这个权利就要灵活运用。”
说到这里,在文月身边伺候的那个高丽小姑娘不自然的缩了一下,原本就十分瘦小的身体几乎完全被文月遮挡住了。
“又不是说你,你怕什么?”半倚在榻上的文月哼了一声:“练好新军对你们高丽也是有好处的,你应该替你爹感到高兴。何况你现在是徐家的人,别总想着娘家。”
“是……。”那小丫头懦懦的回了一句。
李孝明才15岁,比徐世杨小了13岁,作为和亲的王女嫁在这这陌生的环境里,处处提防倒也正常。
徐世杨看了李孝明一眼,对文月说道:“看来她很听你的话啊?以后让她跟着你吧,算作你的秘书,现在你不方便,妇女工作可以让她帮你处理一下。”
“她能行吗?”
“不会的就教,人又不笨,还年轻,想学总是能学会的。”
“你还真是物尽其用啊。”
“这话现在也就你敢跟我说。”
徐世杨开玩笑似得说了一句,然后又对在一旁奋笔疾书的赵琳说道:
“给李倧写一封信,告诉他,他的新军训练完之后4到5个月内,我们将联合发动针对完颜银术可的战争,到时候我会帮助他收复平安、咸镜两道,但为了保证胜利,他必须足额给新军提供饷粮。”
“还有,让他准备三万人所需三个月的粮草,和新军之外三万人的劳工,以备不时之需。”
“他能准备好这么多物资?”赵琳停下笔,好奇的问。
“当然不行,这个数字只是为了让他尽力准备而已,他能备好高丽新军所需物资就不错了。”
徐世杨冷笑道:
“我们的后勤还得我们自己来,别人是指望不上的。”
第406章 徐世杨的野心
针对完颜银术可小政权的军事行动计划早在高丽臣服之前就已经开始制定了。
到现在,这个计划已经基本定型:齐军将出动2万野战兵和海军,加上同样数量的辅兵以及全部高丽野战军和民工,总计8万人上下,彻底消灭盘踞在凤凰城一带的完颜银术可。
根据女真逃人提供的情报,此时完颜银术可大概有5千左右的女真手下,同样数目的汉人、渤海、契丹丁口,以及占领高丽两道后数量不明的高丽丁口。
齐高联军将具备兵力数量和质量上的双重优势,取胜的机会很大。
只是,制定计划的时候,参谋部有人提出保留完颜银术可政权,原因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完颜银术可是女真叛徒,与辽阳方面不共戴天,他的存在至少能牵制几千到一万女真甲兵。
因此很多人认为只要完颜银术可像高丽国王一样降顺,那么保留他比耗费兵力和物资消灭他对都督府更有利。
事确实是这么个事,但一方面,银术可虽然叛离女真,却也没有对齐投降的想法,连一个使者都没派过来。
另一方面,徐世杨个人不希望辽东未来有一个不属于华夏的政权存在,哪怕这是个听话的仆从国。
熟悉另一个位面历史的徐世杨对发源自辽东的野人政权警惕性很高,他可不想做李成梁养虎为患。
因此针对完颜银术可小政权的战争计划最终还是定型了。
按照计划,战争将在四个月以后,齐高两军最好全部准备后爆发。
……
此时的东方,各国间的局势是这样的:
西域方向,帕尔斯人在一场决定性的会战中战胜了党项和高昌联军,就在高丽国王向徐世杨投降的那个月,高昌灭亡。
党项军、高昌残军以及其他西域佛**队不得不退往回鹘,尝试重建对帕尔斯人的防线,在战争中同样损失惨重的帕尔斯倒也暂时满足于刚刚获得的战果,没有继续乘胜追击,双方似乎进入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
齐军参谋部是从跟着王启年一起到齐省来贸易的回鹘商人那里得到这个消息的。
参谋部分析,这证明帕尔斯是个国力很强盛的国家——在长达几十年的高昌战争中,帕尔斯军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其实与党项人差不多,双方基本互有胜负。
但每次战争,党项人即使胜利了,高昌也没法向西扩张,但只要失败一次,对帕尔斯防御线就会向东推移一点,直到今年高昌撑不住彻底崩溃为止。
估计用不了几年,战争在回鹘各部的领土上爆发,情况还是会差不多。
这是国力优势,党项人对此没有什么好办法,而高昌残余势力和回鹘各部现在开始希望引进外部势力帮助自己抵挡帕尔斯人。
比如吐蕃,高昌回鹘皆信佛,与吐蕃关系较为密切,吐蕃军支援的可能性很高。
另一个可能的援助是蒙兀人的古尔汗札木合。
他刚刚在战争中摧毁了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现在已经开始尝试统一蒙兀各部。
根据王启年的说法,札木合之所以能战胜他的竞争对手漠东蒙兀,有两个重要助力:一是山陕汉军世侯为他提供了大量步兵和辅兵,另外一个是他能通过王启年从齐省获得大量食盐。
漠东蒙兀是被金军赶出来的,他们早已失去了食盐来源,而札木合可以用齐省盐来拉拢漠东蒙兀的小部落,这让他在最终决战之前,就拥有了绝对压倒性的兵力优势。
他的竞争对手在战场上表现十分出色,甚至一度有反败为胜的可能,但双方实力相差实在太大,最终惜败。
因此,获胜的札木合再次提出与齐省结盟的要求,这一次他的提议是齐与蒙兀半分中原,半分辽东,两国永世修好。
徐世杨对结盟提议毫无兴趣,不过他倒是愿意继续对双方都很有好处的盐马贸易。
徐世杨甚至同意把现在的贸易额扩大到每年2、3千匹马的程度。
但也仅此而已了,徐世杨完全不接受任何外族政权获得中原领土的建议,也不会接受周边任何一个政权在未来以相对较为平等的姿态存在。
高丽就是未来华夏周边所有国家所能获得的最高地位了。
不接受,那就只有灭亡。
女真人最近雌伏了一段时间,他们既没有攻打蒙兀人,也没有尝试消灭银术可那个叛贼,自从盖州被搞成一片荒地后,女真太子们甚至没有继续尝试恢复这个重要的城市,而是任由它继续荒芜。
长达几百里的焦土防线让徐世杨和他的参谋部十分头疼,因此齐军也迟迟未能发动新的攻势(这也是齐军转头先对付高丽和银术可的原因)。
不过参谋部的军官们一致认为,女真人不可能等的太久,他们一定会选择一个目标发动进攻。
因为女真人的自我造血能力不足,不抢劫,他们的原始政权没有维持下去的可能。
目前,参谋部估计女真鞑子还有3到4万甲兵,另有十多万各族奴隶丁口,实力已经下降到三十年前辽国尚未灭亡时期的水准,估计继续这样下去,最多再有五年时间,女真人的大金,就可以迎来他们的灭亡了。
所以,徐世杨认为,从现在开始,都督府和参谋部就可以开始考虑女真灭亡之后的新敌人了。
为此,徐世杨命令在总参谋部内设立情报司,情报司暂时辖下女真、蒙兀、江南一(针对大周)、江南二(针对李家)以及西域五个部门。
其中西域部应该重点关注党项与帕尔斯的战争动态,必要的时候,应该在两个江南部(江南有很多帕尔斯商人,李家也有通往帕尔斯的船队)的配合下搜集关于帕尔斯的各种情报。
现在,参谋部中很少有人不知道徐世杨——以及大都督徐睦河肯定会在某一时期与大周摊牌,因此成立针对大周的情报部门并不令人意外。
真正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徐世杨对西域情报的重视。
这似乎预示着,即使将来顺利替代大周统一天下,徐世杨那扩张的野心也不会终止。
至少不会局限在原来的传统汉地范围内。
第407章 宣传
江南。
吃饱喝足的老百姓最喜欢传播各种不靠谱的宫闱秘闻。
从皇帝的金马桶到东宫娘娘烙的大饼,来者不拒。
但也不是所有民间的消息都这么不着边际,比如最近,临安城的老百姓中就开始流传一个说法:
当今隆道皇帝跟文相公的关系变得有些紧张。
前段时间,高丽使节跑到皇城外哭庭,控诉齐省都督府入侵高丽,威逼王京。
还没等朝廷查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高丽突然又派出一伙使节抵达临安。
这些人明确表示第一批所谓高丽使节是假的,他们才是高丽王国真正的代表,并且出示了有国王印信的国书。
第二伙使节上奏朝廷,高丽确实与都督府发生了一些误会,不过如今误会已经解除了,高丽国王李倧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接受齐省都督府的建议,派使节团来向朝廷朝贡,并请册封。
自从大周南迁以后,高丽就从来没朝贡过,现在主动恢复朝贡活动,这听起来似乎是件好事。
也仅仅是听起来像一件好事而已。
大周朝廷又不是傻子,皇帝和两府一看就能明白这就是都督府一次私自挑起战争,绕过朝廷的许可攻打并迫使高丽屈服。
这意味着,都督府越来越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了。
他们事实上已经成了一个独立的政权,朝廷派遣监军的做法并未限制住都督府的行动。
都督府无视朝廷权威,只在口头上忠于朝廷,每年还要要走大量援助和军饷、皇赏。
这让朝廷怎么忍?
再联想到文相公的小女儿嫁到齐省……。
呵呵。
有人说,圣上冲文相公摔了金杯,而且大骂文相公是奸臣,要求他解释与齐省都督府的姻亲关系。
文相公也是倔脾气,直接回家称病不出了。
文相公一走,朝堂上群魔乱舞,为推翻主和派而捏合在一起的主战派分裂成七八个小党派,互相倾轧。
最终是翁书平获得了部分胜利,皇上亲自下令彻查去年的江淮军兵变(翁书平一个亲戚因为贪污军饷过甚被乱兵杀死)。
因包庇乱兵,原本花了三年时间就做到大周武人顶峰的徐世松太尉又在三个月内连续跌了几级,成了淮南西路宣抚使。
政治上跟徐世松产生对立的翁书平担任淮南东路宣抚使,品级上已经与徐世松相等。
而徐世柳则担任荆湖北路宣抚使。
这样一来,原本由徐世松一手操办的开拓江淮,被切成三份,徐世松、翁书平和徐世柳各自负责其中一个部分。
原本由徐世松编练的二十万江淮军,同样也被分成淮西、淮东和荆湖三军。
三位宣抚使中只有一个武人,这似乎也成了隆道朝的特色——文相公多次疾呼要“重将权”,而朝廷又坚持以文御武,于是干脆把高品级武职给较低品级文官担任。
朝廷还是比较信任文官而防着武人的,在这一点上隆道皇帝与建兴皇帝也没有多大区别。
他大概是想着先把自己人拆散,搞成以小制大,以文御武的熟悉样子吧?
当然,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朝堂之上的政治斗争无论怎么玩,都跟他们关系不大——只要别再搞个根括之类的混账事就行。
其他都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仅此而已。
既然是谈资,那么前线胜利的消息自然比失败更容易被人传颂——比如齐军在辽东和高丽的连续大胜。
在这方面,都督府本来就有很好的基础。
一是徐世杨几年前在江南火烧都亭驿的名声实在太大,临安,甚至整个江南的老百姓都还记得他。
二是徐世柳在政变之夜表现出来的酷烈,给饱受根括之苦的老百姓出了气的同时也加深了老百姓对齐省徐家的印象——大家都觉得齐省徐家特别能打,甚至能打的鞑子跪地求饶。
最后,徐世柳在江南,本来就附带着宣传齐省的任务,因此最近几年,他大力收买各种戏班、青楼名姬,结交诗词达人,通过他们的笔,他们的唱词对整个江南宣传齐省的形象。
现在的徐世柳不仅仅是年轻有为的新晋文官和宣抚使,实际上还是江南娱乐业巨头和绿林领袖。
现在,如果如果徐世柳想要给大周的民众输灌点什么观点,不管这观点是不是事实,整个大周能反驳他的人,根本不存在。
当然,宣传也是要讲策略的。
比如徐世柳不会说齐省是人家天堂,人民安居乐业繁花似锦,但他会通过戏班子暗示是齐军在前线的奋战,才使得江南免遭鞑子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