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兴 >

第126章

汉兴-第126章

小说: 汉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干掉李飞豹之后,稍加修整,齐省水师就能达到70艘船左右的规模,做大柜似乎是少了点,但加上大炮,实力反而超越一般大柜。
    讲道理,原来的十三大柜已经少了三个人李飞豹,以及被朝廷抓住的两人),即使补充上罗海涛,也不过11人而已。
    “还有一件事。”
    徐世杨接着说道
    “如果我真能跟李飞龙达成协议,那么除了不成器的倭寇,我这边海上就不再受到威胁了,江南那边的运输交给你的话,我的舰队大部分会空出来。”
    “你打算用他们去做什么?”李飞虎问。
    这么多船,空着太浪费了不是吗?
    “我有我的战略目标,不过在此之前,我打算先让他们去捕鲸,一个是练练手,另外一个鲸鱼对我来说是个好东西。”
    徐世杨的舰队只能凭借火力优势在近海对抗李家舰队,一到远海,除了罗海涛等少数几个老海狗,其他船长都是菜鸟,很容易出问题。
    为了将来的海上战略,徐世杨需要大量能熟悉远海的船长,这方面李飞虎或许可以一些帮助,但求人永远不如求己,那就不如趁着陆军还没成型,把海军撒出去练练手。
    东亚这边,鲸鱼出没最频繁的地方是白令海和鲸海扶桑海的华夏古称),对齐省舰队来说,都属于外海范畴,海况比齐省近海复杂不少,但又不至于恶劣到成比例的干掉海船。
    在那边捕鲸,除了能训练水手之外,徐世杨有希望获得大量鲸油和鲸鱼肉。
    鲸鱼肉的味道不算好,但那毕竟是肉类,能大量蛋白质,对提高齐省人的身体素质有很大帮助。
    实际上,另一个位面的二战结束之后,扶桑人就曾依靠大规模捕鲸来补充国民的蛋白质来源,对缓解战后饥荒起到很大帮助。
    现在徐世杨没有那么强大的捕鲸船,也没有冷藏技术,但多撒出去一些船,总能获得不错的成果。
    再说徐世杨也不需要捕鲸舰队像另一个位面的扶桑人那样一年杀上万头鲸鱼。
    他甚至没那么多人口来吃这么多鲸鱼肉。
    只要徐世杨的捕鲸船队能在空闲时间给他带来每年50到100条鲸鱼,他就会非常满意了。
    “捕鲸啊。”李飞虎用无所谓的语气说道“行啊,我们李家也捕鲸,就是捕的不多,徐兄你这要是有多的鲸油,可以卖给我,这玩意也很值钱。”
    “你们也捕鲸?”
    徐世杨以前还以为华夏这边没有捕鲸的传统呢。
    “台岛那边和南琼那边都有捕鲸,南琼的鲸油也是贡品,很出名的。”
    “那挺好的,我要需要大量鲸肉,然后把多余的鲸油卖给你,也算是以物易物吧。”
    “可是,从我那边运鲸肉过来需要大量的盐和香料腌制。”李飞虎有些为难的说“从官家那里买盐,那价格……。”
    “我这有便宜的盐。”徐世杨抓住机会赶紧推销自己的拳头产品“要多少有多少,量大优惠。”
    “真的?”李飞虎有些不信。
    两三年前的时候,齐省还要去江南买盐呢。
    虽然现在不买了,不过想来也就是够自己用的吧?能有多少出售?
    “真的,我什么时候说过谎?”徐世杨解释道“我这边有很多盐,别的不说,全力生产的话,几十万石都不成问题,都快比我这的粮食多了。”
    “真有那么多?”
    李飞虎惊讶道
    “那徐兄为什么不把盐出售给高丽或扶桑人?”
    “他们那里也靠海,会缺盐吗?”
    “当然缺。”
    实际上,别说现在的高丽扶桑缺盐,另一个时空,就连已经半工业化的二战前日帝,每年也要进口大量食盐。
    是的,你没听错,穷逼帝国主义作为一个岛国,连盐都要进口!
    “如果徐兄你有大量食盐可以出口,扶桑那边估计能更好的打开市场。”
    李飞虎琢磨着说道
    “倒是高丽那边可能有些麻烦,他们那边一般会进口些鞑子的盐充数。嗯,这样吧,如果徐兄手上的盐宽裕,先卖给我三万石试试看如何?”
    “没问题!”徐世杨一口答应下来。
    采用晒盐法后,齐省盐业公司的产品成了徐世杨现在唯一有能力大量出口的物资,然而非常遗憾,徐世杨没有市场。
    江南那边还是更信任淮盐,北方大家居然都从女真鞑子那里买盐!
    包括蒙兀人,每年也需要拿出大量马匹和牛羊牲畜,跟女真人换些高价盐。
    这让十分缺马的徐世杨感到有些嫉妒。
    按照李飞虎的情况高丽人转述)鞑子在海州、盖州、复州、金州等地都有盐场,产出十分丰厚,这些盐不仅是鞑子拉拢下属各部落的重要赏赐物,也是鞑子最重要的出口物资之一。
    得知这一情报,徐世杨在心中下定了尽快控制辽南的战略决心。
    除了辽南靠海,可以依靠海路进军避开消耗巨大的陆路补给之外,若是能控制辽南,徐世杨还能获得极大的经济优势。
    因为鞑子的盐场几乎全在辽南,摧毁鞑子的食盐来源,对瓦解鞑子的经济基础有很大好处,也有助于齐省盐代替原本属于鞑子盐的市场,对齐省来说,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第310章 粮食
    李飞虎拉着了2万匹绢(战利品)以及3万石盐,满意的走了。
    这点货物对现在的李飞虎来说不算什么——他来的时候可是给徐世杨送来了价值8万贯的物资。
    何况,这些东西也不是白给他的,下次再来,李飞虎需要把绢和盐都换成徐世杨需要的物资,他只能从中挣到一点倒手的利润而已。
    不过李飞虎仍然十分愉快,毕竟从徐世杨那里,他得到的隐形财富是无价的。
    不说别的,若是能顺利招安,他给徐世杨的所有物资,一年就能都挣回来。
    也许是他们商量好的,李飞虎前脚刚走,李飞凤后脚就又来了。
    这次,海盗大柜的态度放的很低,徐世杨倒也没有得理不饶人的意思,双方迅速达成一个都能接受的约定:
    李家支付给齐省价值200万贯的物资,了解之前的争执,若是徐世杨能让李家重新招安,李家另外支付300万贯。
    之前算作贷款的援助,现在全部取消,已经运来的物资全部算作免费援助。
    李家约束部下,保证不与徐家为敌,若是徐家有需要,李家的舰队应该为徐家提供一定程度的帮助,徐家视情况给予李家一定程度上的经济补偿。
    李家海盗集团的大掌柜更换为李飞虎,另外吸收齐省的罗海涛为新的大掌柜。
    一系列约定谈好,几乎可以说是李氏海盗集团全面向齐省低头,不过为了招安大业,李飞龙也好,李飞凤也罢,他们必须接受。
    “徐将军要的物资,我一定尽快运来。”
    一切谈妥之后,李飞凤长舒一口气,他最怕的就是徐家连谈都不跟他谈,现在虽然要花几百万贯,但对家大业大的李家来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根本不是问题。
    只是,这里面还有些小问题……
    “只是,徐将军指定的物资中,有太多粮食了,如今江南的粮价可不好看。”
    江南也在打仗,何况还是在朝廷的腹心之地开打。
    文官们再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还是知道的,粮食这种战略物资的价格,相较于一年前,已经翻了差不多两倍还多,从江南买米,似乎不是个好主意。
    “我这边还要练兵打仗,粮食自然多多益善,但价格太高确实不美。”徐世杨问道:“李掌柜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吗?”
    李飞凤回答:“南洋有米。”
    “南洋?”
    “没错。”怕徐世杨不清楚情况,李飞凤解释道:“南洋诸国,交趾、占城、真腊、暹罗、三佛齐等国,虽然国小民贫,但水土丰厚,稻可两年七熟,那边有大量的粮食。”
    水土丰厚,有大量粮食的地方国小民贫,这似乎有些矛盾。不过现实就是如此,那边的老百姓两年可以种出七季稻子,不代表他们就能积攒下足够的财富。
    这里面还有个贫富差距问题。
    嗯,还有人的勤劳程度之类。
    当然,那跟徐世杨没啥关系,知道那边有粮食就成了。
    “我不管贵方从哪里买粮食,只要你们能按时保质保量的把粮食给我就行了。”
    徐世杨没有保护江南农业的想法,哪里的粮食不能吃啊,管它从哪里来做什么。
    李飞凤又长舒了一口气。
    南洋粮食价格极低,但之前为了招安,李家所需的粮食基本都从江南地主那里高价购买,这也是一种利益输送。
    现在看起来,徐世杨这个人似乎不怎么在乎江南豪绅的利益。
    “那就没问题了,我每年可以给将军运来至少一百万石稻谷,按两石一贯的价格抵消援助。”
    “就这么说定了。”
    ……
    打败鞑子的全面进攻后,齐省进入一个难得的战略休整期。
    除了海军出动一次,拦截李飞豹,以及陆军以旅建制为单位,轮换进山剿匪之外,齐省老百姓再也不用担心战火的骚扰了。
    徐世杨从都督府那里得来的数据,今年编户齐民的土地,一共有890万亩,粮税合计2600万斤。
    这个数字比之前各坞堡主的收入合计少了不少,原因很简单——坞堡主的收入是拿走农奴的所有收获,然后返还给农奴定量的口粮。
    而编户齐民之后,都督府的税收平均下来差不多相当于每亩两斗的水平。
    只有以前坞堡主强征数目的五分之一左右。
    农民们获得了大量劳动剩余价值,再加上无论当兵还是务工,都督府都支付薪资,即使是普通齐省人,今年的收入也比以往翻了好几番。
    虽然现在还看不出什么,但徐世杨估计,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三年之后,这个世界上就再也没有什么人,能摧毁都督府地方政权,让齐省人过回原来的生活了。
    徐世杨已经开始憧憬自己治下的每一个人都通过各种方式,踊跃保家卫国的景象。
    到那时,就是他纵横天下的时候。
    都督府定下的粮税不高,因此收齐就显得容易许多。
    到11月初,2600万斤的定额粮税已经入库2000万斤以上,入库比例达到77%,这个数字大概能让任何一个封建政权心生嫉妒。
    高比例的入库税金,较低的收税成本,让新生的都督府政权经济上宽裕许多。
    即使按照2000万斤粮食计算,也差不多够齐省的五万农业脱产人员(新任命的官员、地方公务人员、新军士兵、水师、工厂工人等)实现粮食自给。
    当然,工厂还得扩大,军队还得扩编,新来的流民也得给些赈济,只凭这2000万斤还是不够用。
    不过没关系,齐省还有外援啊。
    拦截和亲船队获得的30万匹绢,如今已经差不多销售一空。
    除了跟帕尔斯人换了些种马之外,其他大部分都交给李飞虎、李飞凰用以交换急需的物资。
    这其中,仅仅粮食就有3000万斤(合20万石上下)。
    运河、海上,两次拦截岁币,从船上搜出来的,江南豪绅走私给辽东的粮食,有差不多1500万斤。
    李飞虎、李飞凰直接给徐世杨的援助中,有900万斤粮食。
    江南主战派悄悄运来的援助,也有300万斤以上。
    这些粮食全加起来,足足有7700万斤,对于一个在册总人口只有百万、脱离农业生产的人口只有5万多的小政权来说,这个粮食收入甚至可以说是海量了。

第311章 水利
    按照徐睦河的估计,即使考虑到发放贷款、作为银行准备金的粮食,新军和工厂扩招,以及新招抚大量流民,甚至把即将开始重建的齐省教育体系都算进去,今年的粮食剩余量也不会低于3000万斤。
    这还是建立在民间还有一部分存粮的基础上。
    如果计算明年,那在粮食方面就更富裕了。
    现在已经定下的,李家明年一年就要运来100万石,合约15000万斤的粮食!
    仅这一个数字,就相当于齐省今年两倍的收入。
    都督府认为,就算今后三年连发大灾,整个齐省颗粒无收,粮食方面也不会产生太大问题。
    当然,颗粒无收也是不可能的,即使掌握着海量的粮食,都督府对农业生产仍旧无比重视。
    徐睦河连续颁发数条命令,要求领地内的下属各县修理农具,喂养牲口,为明年开始的豆麦高粱套种做好准备。
    另外,都督府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开荒。
    老话说得好,手上有粮,心中不慌。
    还有句话,磨刀不误砍柴工。
    徐世杨认为,在有大量余粮的情况下,齐省应该继承之前动员大量劳动力修筑黄河防线的有效经验,在控制区范围内兴修水利,改造土壤。
    之前,齐省的土地盐碱化非常严重,除了少数耕地常年有人照顾之外,其他很多荒地就算开垦出来,没有足够的水源浇灌,没有渠道泄洪,所得肯定也会非常有限。
    在没有大规模化学工业的情况下,治理盐碱化只能依靠水利系统——用灌溉系统把矿化地下水深度保持着25到3米的临界点以下;然后用排水系统把土地中的盐分排出。
    另一个位面,建国后一穷二白的tg就是依靠劳动人民的双手,硬生生建立起一个相对较为发达的水利系统,在逆转土地盐碱化方面做出辉煌成就。
    徐世杨没有那种号召力,但他觉得利用大量余粮,鼓动劳工们在这齐省建起一个简易版水利系统,倒也不是做不到。
    自古以来,兴修水利就是王朝强盛的根基和证明,一心想要坐上那张椅子的徐睦河自然也明白这一点。
    徐世杨提出兴修水利的计划后,齐省大都督咬着牙说道
    “修有郑国渠,关中皆为沃土,无凶年,秦以此富强,并吞诸国!”
    “此诚乃暂费而永宁也!”
    于是,齐省开始大规模兴修水利的工作。
    为了表示对水利工作的重视,徐睦河亲自兼任治水官,并请隐居的徐睦江重新出山,负责治水的一线工作。
    徐睦江毕竟是徐家嫡脉,也曾做过徐家族长,不掌握军权财权的情况下,出来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徐世杨也没有反对。
    这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按计划,齐省将会每年动员至少2000万个工指一个劳力一天的工作量)用在兴修水利上,而且将会永久持续下去。
    为了保证这么多劳力不被白白浪费,军方将会出动镇抚兵,与官方一起管理水利工地,以镇压不法。
    水利所需的所有劳力、畜力,都按标准给予粮食补偿。
    为此,都督府制定了一个工作量标准,如果每个工按时完成工作量,这个工人将获得定量粮食补给。
    如果工作量超出,补给也会随之增加。
    在徐世杨的影响下,都督府给予民工的补给定量标准接近与另一个位面,tg淮海战役时给支前民工的粮食补助。
    而且根据劳力的不同,牛、马、骡、驴、骆驼等大牲畜也会给予粮食、草料、豆料补助。
    再加上盐和印度土布,徐世杨希望参加水利工作的劳工能把这繁重的劳动当做一项重大收入来源,而不是一项苦差事,更不是要人命的旧式劳役。
    这种大规模人力动员,除了能提升几年后齐省的农业水平外,还能给给参与水利工作的大量壮劳力输灌起码的纪律和协作概念。
    一旦有需要,这些人将是十分优秀的兵力来源。
    当然,这样动员下来,仅仅水利工程,就要使大约十万劳力脱离农业生产。
    加上持续扩大化的军队、各级工厂、矿山以及日趋完善化的地方政权机构,不出意外的话,明年脱离农业生产的人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