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82章

明末汉之魂-第82章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孙承宗奏道:“陛下,黄守备如此年轻却胆大包天,据说年初之时他只不过是一个百户官,那时他就敢主持私分缴获高达四十万两白银,在永平的所作所为老臣认为绝对不是空穴来风,请陛下彻查。”
  徐光启听到这些弹劾心里咯噔一下,他乃是高智商,一下子就想明白了。


第二百零三章:功过相抵

  徐光启终于知道关门弟子黄汉用来救济老百姓的银子不全部是战场缴获。
  还应该有许多是搜刮自那些变节的士大夫、士绅,怪不得黄汉手里有那许多良田,原来有些真的是来路不正啊!
  见许多给事中、御史揪住黄汉的短处不放,连老友孙承宗都当着自己的面表态此人不能大用。
  科学家怒了,他出班朗声道:“老臣收下黄汉作为关门弟子乃是平身最畅快之事,陛下可愿闻其详。”
  崇祯内心里根本不认为黄汉私吞了那些软骨头官员的家产有什么大不了,也知道朝廷办某个官员之时查抄送达朝廷的财产十不存一,罪督袁崇焕才查抄出五千余两的田产、财产就可见一斑。
  他正被御史、给事中逼得不爽,发现挺黄汉的徐光启要说话当然来了精神,赶紧道:“爱卿请讲。”
  徐光启何等才华,君前奏对谈笑自如。
  他道:“老臣两个月前也假公济私了,写了十几封书信给门生故吏,就是让他们为十万石冬小麦北上大开方便之门,算上成本这些麦子到港价应该是一两二钱不足一石。”
  崇祯笑问道:“爱卿如何也做起了粮食生意?”
  徐光启道:“发国难财真的很容易啊!永平府的粮价节节攀升,一石麦子时价已经突破二两银子,诸公可知这意味着什么吗?”
  崇祯大吃一惊,问道:“粮食如此之贵,老百姓如何活得下去?”
  徐光启道:“天子圣明,如此高的粮食价格意味着饿殍满地,意味着盗寇四起,不知诸公可曾在此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圣天子分忧?”
  无人应答,满朝文官武将此时都不在服务区,大殿里只有徐光启在侃侃而谈。
  “老臣调了十万石麦子,如果那时出手恐怕十万两雪花银会轻轻松松赚到手,诸位以为如何?孙督师,这恐怕不算是贪赃枉法吧?”
  孙承宗跟徐光启年纪差不多,俩人以前是东林党同志,私交不错相当于老朋友,今天见一向与世无争的老友居然矛头指向自己,孙承宗觉得不可思议。
  他头脑灵活马上就明白了徐光启的目的,反问道:“徐大人,你这是准备为刚刚收下的关门弟子脱罪吗?”
  徐光启一字一句道:“黄汉有功与江山社稷何罪之有?从江南购买的十万石用来救命的麦子就是黄汉出的银子,到港后他没有卖出一斤全部借贷给了嗷嗷待哺的饥民。
  在这之前他还花了十万余两白银在种植甘薯、马铃薯的农民身上。
  老臣认为即便黄汉的银子有可能来路不正,此时也是殊途同归,这些银子到了朝廷手中,这个时候也会用在赈济灾民的大事上。”
  安静,鸦雀无声,满朝文武此时都不好出面纠缠黄汉在永平上下其手捞银子分田产之事。
  同样有正义感的孙承宗心里其实已经对黄汉减轻了敌意,他认为黄汉是不是枭雄、是不是贪赃枉法已经不重要,活民十数万足以抹杀一切罪责。
  他见老友难得动了真怒决定出面做个和事老,免得徐光启下不来台。
  孙承宗也是清流重臣,人品好官位高,在朝堂上的话语权毋庸置疑。
  他开口了:“陛下,老臣认为黄汉救民于水火为大善,以前种种不法之事可以不予追究,就算功过相抵如何?”
  领头羊发话了,东林党纷纷附和,接下来就是众口一词,黄汉功罪相抵维持现状。
  这很明显不符合皇帝的意图,崇祯是准备给予黄汉更多兵额更高权力更大地盘的。
  而大明往往就是如此,即便是皇帝也不可以为所欲为,不能实现皇帝意图的事情多了去了。
  徐光启忽然大笑道:“罢了、罢了,朝廷不肯重用黄汉,他无可奈何,老臣代他请旨,请圣天子恩准黄汉进京。”
  崇祯很意外问道:“黄守备不去抚宁驻地练兵来京师干什么?”
  徐光启苦笑道:“黄汉准备来京城卖红薯。他承诺包销老百姓种植的甘薯和马铃薯总要言出必践,因此他要来这个有百万人口的大都市卖红薯。请圣天子恩准。”
  朝堂上一阵嗡嗡声响起,有以庶吉士出身的参军御史金声为首的几个文官武将愤愤不平,朝廷不给功臣封赏导致人家沦落到来京城卖红薯,成何体统?
  历史上的金声此时已经不在朝堂,他是被大部分文官武将嘲弄没脸再留下做官,愤而辞官回家了。
  因为历史上刘之纶和金声同为庶吉士,他们向朝廷推荐布衣申甫为将,最后申甫和七千人马全军覆没于柳林成为了笑柄。
  接下来刘之纶又高调带兵袭击遵化兵败战死,八营麾下只跑了一营丢了两万余人马。
  少年皇帝很看重崇祯元年的进士刘之纶和金声给予重用,可惜他们保举的人和自己的成绩实在让皇帝难堪,介于这种情况金声当然无法在朝堂立足。
  现如今大不一样,刘之纶不辱使命奇袭遵化立下滔天大功,这样的成绩当然影响到了金声的前途。
  建奴入寇前,刘之纶就经常和金声在皇帝面前赞画兵事,二人在皇帝心中都是之兵之能臣,由于黄汉横空出世小小的改变了历史,金声很快就会获得崇祯重用。
  历史上的金声乃是赤胆忠心之良臣,崇祯十七年,大明约等于已经亡国了,金声毅然率众在徽州起兵抗清,死守绩溪未果兵败被俘。
  他在南京雨花台慷慨就义,临刑前大呼:“流芳百世,遗臭万年,此一息也!”
  金声不是没有机会活命,洪承畴和多铎都亲自劝降承诺高官厚禄,最后他们发现金声不肯变节又采取变通,只要金声答应出家当和尚就可以放过他。
  但是金声毅然决然选择了殉国,又是一个“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真实版,这才是汉民族的脊梁。
  此时金声终于忍不住了,虽然他职微言轻,还是出班奏道:“陛下,黄守备功不可没理应得到朝廷重用,如此良将来京师做商贾之事岂不是贻笑大方?朝廷还要不要脸面?”


第二百零四章:天子口谕

  徐光启见终于有人出班为黄汉仗义执言老怀大慰。
  他道:“老臣与黄汉朝夕相处三个月,此子混迹于农民、匠户之中毫不在意,他要来京师卖红薯不是为了泄愤,是真心要把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农作物卖上好价钱。”
  金声打心底里佩服黄汉,希望能够帮到他,这当然也是因为好友刘之纶跟黄汉交好的缘故。
  这时他听出了徐光启的意思,原来黄汉是真要卖红薯换钱不是自甘堕落,只得向徐光启拱了拱手退下了。
  崇祯少年心性觉得黄汉的奇思妙想很有趣,想看看这位冲锋陷阵的将军如何帮助老百姓卖产出,道:“为了老百姓的生计,此乃善举啊!朕准了。”
  “陛下,老臣已经收下黄汉为关门弟子,观其这段时间所作所为,老臣心里高兴,不知能否为他讨个恩典?”
  “爱卿请讲。”
  “老臣认为黄汉文武全才,故而恳请陛下恩赐功名与他。”
  这事有趣,崇祯看了看群臣问道:“不知诸位爱卿有何建议。”
  首辅周延儒也是东林党代表人物之一,此时哪能不照顾曾经的党员徐光启的老脸,连忙施礼道:“陛下,黄守备赈灾有功,可赐予士子功名。”
  温体仁、梁廷栋等等不结党人士也出班道:“臣附议!”
  就这样根本不知八股文为何物的黄汉被读书人了,他也可以穿青衫摇折扇附庸风雅,即便没有从四品武官的身份见到低级文官士大夫也不用行跪礼。
  一个现任武官是不可以到处乱跑的,私自跑去京师更加不行,因此黄汉写信说明了自己准备亲自去京师指导销售烤红薯和炸薯片,希望恩师想办法。
  没想到徐光启居然在早朝请旨并且得到了圣天子口谕,现在黄汉可以堂而皇之来京城,可惜不是如上一次那样打马长安街风光体面,而是来卖红薯。
  接到徐光启回信的那一刻,黄汉想起来后世某电影的一句经典台词“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其实这句话应该是编剧犯了常识性错误,那部电影的时代背景根本没有红薯这样的农作物存在。
  黄汉想着塑造自己的光辉形象,因此他当着郑国昌和永平府文官武将高调说了一句话“当官要为民做主,赶去京师卖红薯。”
  郑国昌当然有意为准女婿扬名,他多次在公开场合重复黄汉的这句话,并且大加赞赏。
  没多久永平府的老百姓就知道“红旗军”主将为了升斗小民的生计,去京师不是为了跑官,而是为了卖红薯,赞誉之声不绝于耳。
  十月二十一日,黄汉带着四个家丁骑士出现在广渠门外,这四人都有共同的特点,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他们是武术家出身武力值爆棚,可是读书识字实在是差强人意,至今都默写不出二百生字。
  因此他们虽然都是老资格也算屡立战功但是只可以得到赏银却得不到提拔,如今只是没有品级的小旗官。
  黄汉为了鼓励麾下习文练武两不误,规定死了在一般情况下,不能掌握二百字以上的战士当上小旗官就到头了,要更进一步唯有学文化。
  但是总有太多人真的不适应读书识字,他们没有高大上的追求,容易满足。
  这一次跟着黄汉进京的顾奎、严从优、何勇庆、雷鸣春四个就是这样的人,黄汉看中了他们的武力值,留他们在身边做亲随。
  原来一直追随身边的王展鹏、张扬、王志诚几个因为文化水平得到提高、又因为战功彪炳已经分别升职为总旗官、百户官,此时跟随“红旗军”骑兵拉练。
  中秋节后,“红旗军”体系内部招募了一百六十几个少年学兵。
  其中有七八成是烈士子弟,还有几十人乃是大工匠或者有军功的现役军人的直系亲属,其中就有这一次推广种植马铃薯和甘薯有功的谷满仓的长子谷如山。
  谷满仓得到了黄汉亲自给予的工作机会后相当卖力,现在由于推广种植甘薯和马铃薯的技术有功得到了提拔。
  他不仅仅带着十几户示范种植样板田还在努力识字,学兵小旗官安小乐就是负责文化帮扶的教员,除了谷满仓还有两个农民、四个工匠跟着安小乐学习算术和识字。
  谷满仓从安小乐口中得知了“红旗军”内招少年学兵的消息,立刻就想到了自己的大儿子谷如山已经满十二岁身体健康、脑子好使符合条件。
  谷家大小得知自己有机会成为威风凛凛的“红旗军”少年学兵更加激动,担心父亲舍不得送他去从军,多次跪求。
  谷满仓本来就考虑让长子奔个前程,见他如此热心当然不遗余力。他找到了扩招的负责人之一出言求肯,因为他认识招兵负责人之一王志诚。
  当时就是王志诚给谷满仓安排了种植示范田的工作,最后谷如山如愿得到了一个名额。
  内部扩招其实相当于走后门,对体系外的少年很不公平。
  但是这样做有利于团结,会让“红旗军”体系有优越感增加认同感,黄汉从来不认为世界上有绝对的公平,能够做到相对公平的已经是圣人。
  黄汉不是圣人,他很现实简直俗不可耐。
  他的眼里目前只有小团体利益,他需要把“红旗军”势力范围拧成一股绳,让他们为了“红旗军”集体利益而战。
  甘薯、马铃薯收获之时少年学兵无一例外参与劳动,他们主要是进行管理、统计和宣传,他们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要让老百姓快速掌握妥善保存甘薯和马铃薯的方法。
  这两样东西不适合大规模储存,更加适合一家一户存放在恒温地窖里。
  因此黄汉下达命令给所有的种植户,由于黄家没有用于存放马铃薯和甘薯的大型仓库,请各家各户分四次售卖产出,一次相隔一个半个月。
  老百姓很理解这样的做法,他们每一家去售卖总量四分之一甘薯和马铃薯都无一例外得到了真金白银。


第二百零五章:下一步行动

  赶去开平卖红薯和马铃薯的老百姓还得知一个让他们更加安心的消息。
  黄家居然安排在老百姓最后一次售卖产出之时才会扣除已付的二两银子定金。
  将心比心,老百姓没啥说的,用心存储好剩下的甘薯和马铃薯,不懂的就赶紧去问那些经常在田间地头进行指导的吏员和徐大人的家丁,找不到这些人找到“红旗军”学兵也能如愿。
  老百姓的思想纯朴,要是辛辛苦苦收获的甘薯烂在地窖里,岂不是空欢喜一场?
  少年学兵走村串户宣传正确存储马铃薯和甘薯的方法,还告诫大家出芽的马铃薯有毒不可以实用,搞不好会吃出人命。
  收购来的马铃薯和甘薯一部分在做烧酒,一部分在加工粉丝、粉条,还有一部分当然是跟随售卖烤红薯和炸薯片的妇女进入北直隶的所有城镇。
  预计一个半月时间消化掉五十万石马铃薯和甘薯不在话下,在入夏之前把种植户所有能够售卖的产出销售一空不成问题。
  七百六十多少年学兵积极性毋庸置疑,他们在收获马铃薯和甘薯之时工作表现突出,有一小半人得到了跟随恩师去京城见世面的机会。
  被选上的三百六十学兵其实都是留下的种子,即将到来的战斗不会带上他们。
  这些孩子中有一大半人没有去过县城,这一次得到了去京师的机会人人乐得合不拢嘴。也难怪,他们中有三百多人都不满十四岁,只不过是个半大孩子而已。
  现在他们乐滋滋跟四五百妇女一起推着二百辆烤红薯摊位车和一百八十辆满载马铃薯和甘薯的独轮运输车走在官道上,预计三天后会到达京师。
  黄汉有意没有安排“红旗军”骑士护送,三百六十学兵中有近四十人是上过战场的少年,他们也是第一批装备黄氏出品鸟铳的学兵鸟铳手。
  这些人都是学兵小旗官、总旗官,他们带着三百六十少年,手中有足二百支鸟铳,如果这样的武装力量遇到流寇和山贼还打不赢,也就没有必要再发展壮大了。
  这几个月由于人力资源足够,又由于钢铁产量、质量突飞猛进,黄氏出品的武器和农具、工具质量数量都增长迅猛。
  黄汉的装备也进行了升级,量身定制全钢胸甲必不可少,手中的斩马刀是杨老实亲自挥锤用锻钢再千锤百炼精心打制,质量超过百炼钢的水准。
  特别需要提一提的是黄汉亲自动手在杨老实团队的帮助下打制出了精钢滑轮弓,弓背是采用材质类似于后世弹簧钢的优质钢材,弓弦是这个时代做钓丝的桑蚕丝合股而成。
  用作钓丝的桑蚕丝不是桑蚕自然吐出的细丝,而是古人掌握了把蚕体内的丝浆取出拉成单股粗丝的技术,这种人为加粗的桑蚕丝晾干后作鱼线使用坚韧而且耐浸泡。
  精钢滑轮弓有些类似于现代复合弓,采用单轮滑轮系统,因为太过复杂的滑轮系统黄汉也不会做。
  这种滑轮系统的结构是一个单轮在弓的上部,另一个椭圆形状提供能量的滑轮在弓的下部。这种弓手感好、可靠而且便于维护。
  用古代工艺做现代产品真的不太容易,黄汉亲自动手参与制作还是报废了不少,现在有五张弓符合黄汉心中的装备标准,但是这样的弓成为大路货装备部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