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76章

明末汉之魂-第76章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流民们乐意被雇佣,因为得到工作就会得到三餐,还会得到至少十文钱的补助费,干得好被头头瞧上了就会被正式雇佣,那时一天会得到不低于二十文的报酬。
  跟徐光启朝夕相处确实领悟了不少属于这个时代的科技,黄汉觉得受益匪浅,科学家也觉得跟关门弟子谈论解决了心中许多疑窦。
  他如今每天都花小半个时辰练习黄汉教授的一套强身健体的拳法,科学家练得很认真,他相当喜欢这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太极拳。
  后世晨练之时打太极拳的人多不胜数,黄汉也是其中一员。他为了徐光启的身体健康尽绵薄之力,引导科学家喜欢上了太极拳。
  因为历史上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会因病在崇祯六年逝于任上。如今每天练习太极拳强身健体,说不定老人家能够多活几年也未可知。
  眨眼间一个多月过去了。
  这段时间黄汉投资了几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单砖窑就消化掉了三万男女劳动力,妇女、半大孩子都在忙着打砖胚。
  妇孺们会得到三餐还能够领到十文钱一天,壮劳力按照工作量一天到手二十到四十文钱不等,毕竟人是有差别的,有的人力气大干活手脚快,所以就相对应的挣得多。
  砖窑采取计件工的模式发放报酬,自然是奖勤罚懒的一种体现。
  秦砖汉瓦,制砖乃是汉人最古老的传统工艺,发展到了明朝,窑工们早就明白要降低成本就必须充分利用热能,更加高效的轮窑烧砖应运而生。
  只不过如此近现代的工艺大多数是老窑工大师傅们口口相传没有文字记载而已。
  黄汉为了集各家所长为己用,特意亲自找来七八个开平镇子上有名的窑工大师傅。
  这些人都是工匠头目,在类似于后世轮窑的砖瓦窑做工。
  几番闲谈后,黄汉判断出这几个来自不同窑口的大工匠各有所长,对他们负责的窑口都有见解。
  黄汉当场给予每人二十两银子的重赏,这些脸黑手粗的工匠本来见了官就两腿打晃,见这位大人给银子只不过是要得到他们烧窑的经验之谈哪敢怠慢,一个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了一个夜晚,一本十几页纸的轮窑烧砖流程试行版就完成了,黄汉把这个小册子呈给徐光启过目之时,老人家大喜过望,他认为要把这本技术书刊印传播天下才能够让更多人受益。
  黄汉暂时改变不了更多人,他是安排刊印了,不过只是在自己体系的轮窑传播,成为操作规范。
  科学家还是太理想化了,黄汉熟知明末历史,他目前没想着兼济天下,只想能确保自己投资的砖窑都会采用应该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流程烧砖。
  这仅仅是初稿,积累了实际操作经验后还会不断完善。
  开平有得天独厚的优质煤矿资源,烧砖这个技术含量不高,而且需要大量劳力的产业轻轻松松就上马了,解决了太多人的就业难题。


第一百八十八章:炼钢

  永平府地界矿产资源丰富,不仅仅拥有大量优质煤矿,还有蕴藏着丰富的铁矿资源,石灰岩、白云岩、石英砂岩、耐火粘土、石墨等等非金属矿也可圈可点。
  黄汉知道早期水泥的发展,明白生石灰和粘土按三比一混合烧制成的水泥性能最好,这些资源在地方上都很容易找到。
  他安排人用大明类似于烧石灰的立窑烧制水泥,程序不复杂,把石灰石和粘土混合物煅烧成熟料,再经磨细就得到了水泥。
  虽然质量不能跟后世的水泥媲美但是也能够满足徐光启修建水库、沟渠的需要。
  烧制水泥要把石灰石砸碎还得研磨成粉末状,这第一道工序就需要大量壮劳力,还得需要人挖粘土来搅拌混合,最后出炉的块状熟料还得再次砸碎研磨后才能够得到水泥。
  如此繁重的重体力劳动需要的劳动力何其大也?两万多流民很快就得到了作坊式水泥厂的工作。
  这个时代的老百姓其实是最可爱的人,基本上没有懒汉,只要能够吃饱肚子拿到工钱,几乎人人都挥汗如雨努力干活,他们都在争取多得有效工时能够多拿几文钱一天。
  这就是汉民族,任劳任怨的汉民族,勤劳智慧的汉民族,逆来顺受的汉民族。
  现如今,第一批水泥已经投入使用,水泥的使用方法泥水匠掌握起来根本没有难度,在修建的沟渠和在抚宁码头修建的筒式粮仓,泥水匠都以经用水泥取代了石灰。
  在建的从底端出粮食的筒式粮仓好处太多,会减少粮食霉变的风险还能够减少鼠害。
  后世的筒式粮仓动辄储存粮食万吨,目前黄汉没有那个气魄也没有那样的技术,他安排建造的筒仓至多存储粮食三千余石,大概是后世二百吨的库容。
  以后黄汉会不遗余力屯粮,粮食的存储乃是重中之重,有了相对先进的筒式粮仓,会大大减少粮食存储产生的损耗。
  由于没有输送带,粮食入库只能是壮劳力肩挑背扛沿着环绕筒式粮仓的楼梯倒入仓内,出库就容易多了,打开下端的出粮口,黄橙橙的麦子、稻子就会流下来。
  入库慢出库快其实很科学,因为有粮食需要储存说明暂时应该没有饥饿,花时间肩挑背扛完全不用着急。
  需要紧急调粮出库,说不定就有成千上万的老百姓面临饿死,此时抢一天出库时间都能够活不少汉民。
  有两千壮劳力和健妇在专业泥水匠指导下修建粮仓,他们都会得到三餐,一天得到二十文至四十文报酬不等,工作积极性毋庸置疑。
  又由于夏天的施工进度很快,预计在江南的冬小麦送达抚宁码头之时,十个以上的筒仓可以投入存储不成问题。
  忙完了补种农作物,开平附近的农民会相对清闲一段时间,黄汉会开出一天给十文钱以上,并且定量管三餐的优厚条件发动老百姓出劳役。
  这些人会参与修建水库、筒式粮仓、厂房、道路,黄汉目前手里有银子,把这些资金用来加大基础建设投资不但给农民增加了就业机会还会体现出效益,虽然得不到暴利,但是可以持续发展能够得到双赢。
  介于这个时代炼铁都是采取大风箱鼓自然风,炼铁工匠不知道把空气加热使得炉温大大提高。
  黄汉开了金手指设计出了并不复杂的管式热风炉,使得给炼钢炉送风的风温达到了四百度左右。
  这一创新性的技术革命直接导致明朝土高炉的温度提升了三百度左右,炼铁工匠从而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液态钢水。
  明朝人是世界上率先使用焦炭炼铁的存在,发展到了明末焦炭的质量已经趋于稳定,开平有优质煤炭,焦炭的质量当然更加好。
  黄汉在开平这个得天独厚的地方投资小高炉炼钢,由于有了比较低端的风温技术,不仅仅使得钢铁的质量能够强于大明口碑最好的苏钢、闽铁,成本还降低了一大半。
  有了质量上乘的钢铁,杨老实干劲十足,他现在已经不亲自挥锤打制铠甲和鸟铳,而是以相当于质量总监的角色每天都在指导几百铁匠师傅带着学徒干活儿。
  黄汉在百忙之中抽空用了三个上午的时间制定了鸟铳质量标准,并且统一了零部件的验收规范。
  杨老实的成品库里就有标注了重量、尺寸标注精确到了微米的鸟铳、抬枪零部件示意图,并且有一支整铳,两支分解成零部件的鸟铳作为样品和验收参照物。
  徐光启还是个数学家,他不仅仅为铁匠们修订了度量衡标准,还很热心地为工匠们提供了兵部器械局比较先进的量具,类似于游标卡尺的东西在这个时代居然早就有了。
  因此以后黄氏出品的鸟铳、抬枪等等定型产品的零部件都能够通用,这样会大大提高维修速度。
  工种细分是提高成品率减少工时的现代管理模式,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培训工人相对容易许多,工匠成天上手打制研磨几个熟悉的零部件,熟能生巧那是必然。
  在整个打制鸟铳和抬枪的过程中黄汉都强忍着没有再次开金手指,因此黄氏出品的鸟铳还是一支火绳枪而已。
  黄汉明明知道发展燧发枪和燧发线膛枪,使用米尼弹才是前装黑火药火枪的终极产品,但是他不着急准备循序渐进。
  因为现在“红旗军”的力量还很薄弱,开平这个地方比较靠近京师搞出太大动静太容易被猜忌。
  再则开平镇乃是朝廷的,在这里有来往不断的朝廷官员和吏员,谁能保证这些人中没有后金的间谍?
  大明朝的文官武将根本不懂什么叫做军事秘密,连排兵布阵都能搞得尽人皆知,连红夷大炮的铸造方法都著书立说广为传播就可见一斑。
  燧发线膛枪这个跨时代的产品问世容不得一丝闪失,不能被猪队友坑了。
  黄汉准备在拥有自己海边的城堡之时才会在那里悄悄地生产燧发线膛枪,那里离山海关不到一百里,离京师六百多里,而且是一个军事区,要进行保密就会容易许多。


第一百八十九章:一方乐土

  没有蒸汽机作为原动力、更加没有电力的年代,在枪管内壁加工膛线谈何容易,费工费时那是肯定的。
  即便黄氏出品的工具钢比同时代大明工具钢的质量提升了不少,次品率底也不容忽视,估摸着以后造一支线膛枪的成本最起码达到一支鸟铳也就是火绳滑膛枪的三四倍。
  由于“红旗军”体系已经生产出了质量好于苏钢、闽铁的钢材,现如今打制鸟铳的原材料都是自给自足用不着花银子外购。
  原本使用外购苏钢打制鸟铳定价是八两银子一支,现在由于原材料成本大幅度下降直接导致造价降低。
  即便黄汉采取厚待工匠和产业工人的基本原则,给予铁匠和劳力们高于同行业标准五成以上的报酬,现在一支鸟铳的成本也不足六两银子。
  其实只要鸟铳质量过硬,出战之时的天气状况良好,训练有素的鸟铳手击发速度和有效击发率大大高于燧发枪。
  只不过鸟铳乃是滑膛枪的一种,枪管内没有膛线,因此出膛的圆形铅弹是翻滚着向前运动,准头大打折扣,距离远了是否打着目标基本上靠蒙。
  所以使用火绳枪的两支军队打仗之时都是排队站着面对面开火,这样做的目的是以密集的弹雨弥补准头不足的弊端。
  黄汉和宋鹏飞已经制定了“红旗军”鸟铳手作战的基本阵列,因为一伍鸟铳手会拥有一辆独轮车,有这东西挡在列队射击的鸟铳手前面不但能够阻挡敌军骑兵冲击,还能够多多少少为鸟铳手提供一些掩体。
  这样做还有一个巨大好处,面对敌人骑兵密集冲锋之时,鸟铳手的阵列前有一道障碍物,这会大大提高鸟铳手的安全感。
  开平镇的火器制造虽然还很原始,都是作坊式工厂,但是已经有了现代管理的雏形,预计杨老实这个月会出厂一百七十杆鸟铳,十五支抬枪,修理一百副铁甲,新打制三十副全钢胸甲。
  黄氏出品的胸甲结构简单,主要部件就是由前片、后片两块根据人体弧度打制的薄钢板。
  但是强度足以承受步弓三十步直射,能够得到如此强度,当然得益于钢铁质量提高了。
  铁匠们通过人力千斤锤持续锻打增加钢铁密度,达到强化的效果,最后淬火定型后的胸甲质量好于这个时代可遇不可求的百炼钢打制有“宝甲”虚名的铠甲。
  百炼钢顾名思义就是古代将炒钢经反复折叠锻打变形而制成的精钢,其特点是经过多次反复加热锻打可排除或减少钢铁中的夹杂物,从而使其成分趋于均匀,组织趋于致密,从而改善钢的性能。
  黄氏钢铁作坊得到了全液态的钢水后钢铁里的杂质残留已经少了许多,再经过重锤锻打,得到的材料硬度和纯度完全不亚于百炼钢。
  人力千斤锤的构造不复杂,也不是黄汉开的金手指,是铁匠大师傅集思广益自己设计定型。
  组成部分是钢铁支架支撑起一个重量达到千斤的铁疙瘩,一端是锤头,它沿着垂直且被钢铁支架固定的线路上下起落。
  使用这个千斤锤之时都是十个壮汉喊号子同时拉手里的十根绳索,绳索通过一道滑轮组尾端的钢铁连接环紧固在锤体上设计的拉环上。
  十人合力把锤体拉到一步距离的卡位之时一起松手,这个重达千斤的铁疙瘩自由落体砸向铁砧板上需要重锤锻打的钢铁,周而复始,中途采取轮班换人的办法,最大化利用这个大型设备。
  徐光启看到这个大锤也是赞叹不已,他认为太奢侈了,整个千斤锤耗用钢铁超过三千斤,铁匠加劳力一天需要投入一百人。
  科学家看到经过重锤锻打后的钢铁强度截然不同这才认为物有所值。
  因为经过锻打加工出来的钢铁制品硬度高,坚锐耐磨,质感好,耐腐蚀性佳,可保证胸甲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较长的使用寿命。
  骑士穿上胸甲,配上铁臂手和护腕、护肩,防护力强于建奴装备的精铁甲,重量足减轻了十斤,身体的灵活度还大为提高。
  经过测试,本来武力值不相上下的两个骑士分别装备胸甲和缴获自建奴的精铁甲重新上马对决。
  他们用一头包着软布的长枪格斗,最后由于负重大身体灵活度差,穿着建奴精铁甲的骑士终于体力不支无一例外败下阵来。
  由此可见,“红旗军”骑兵全部换装胸甲会提高战斗力、增加防护力。
  即便经过成本测算,一副胸甲加上配套的头盔、面甲、铁臂手、护膝、护肩成本价就达到四十两白银,黄汉也毫不犹豫下达了满负荷生产的命令。
  银子算什么,只要能够减少“红旗军”战士的伤亡率,花多少都是值得的。
  可惜由于打制胸甲不容易,需要许多工序,以目前的人手和工艺水平一个月保持一百副出厂已经是极限。
  不是铁匠不卖力,他们自从被黄家雇佣得到了良好的待遇,又是以成品率和工效结算报酬,人人竭尽所能多干活、多出精品。
  而是人力有穷时,在没有增加人手和技术革新的情况下,这已经是极限。
  现在,黄汉管理下的开平镇应该是一方乐土,因为这里没有穿制服的吃拿卡要,没有身上刺青的流氓、混混收取保护费,这里还有太多工作岗位。
  黄家一下子得到了许多田亩,还私吞了许多无主荒地,需要的劳力何其多也,因此开平镇里无闲人,无乞丐流民,人人都用汗水换食品。
  所有的乞丐都被集中起来参加劳动,人人都能够吃三餐七成饱,好吃懒做的职业乞丐被送到砖瓦厂强制劳动,那里对劳动力的需求永无止尽。
  强制劳动不是嘴上说说,懒汉真的有可能被打死。
  对此黄汉没有异议,因为在工作效率低下的古代,人人都要为了生存而努力劳作,没有财产的赤贫乞丐,得到了工作机会还敢不珍惜,就没有必要继续做寄生虫了。


第一百九十章:全钢胸甲

  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开平镇上的原有住房都安置了平时双倍以上的人口。
  原本一户人家两进六间的房子,一般情况下也就九八口人居住。现在都是睡大通铺,这样的房子住二十几人也大有可能。
  要彻底改善居住拥挤的现状短时间内做不到,等到黄汉在海边修建的堡垒可以使用之时才能够分流一部分开平镇的人口。
  一个超负荷运转的城镇不加强卫生管理,一旦时疫出现就悔之晚矣。
  发动群众齐抓共管是不二法则,现在开平镇上连五六十岁的妇女也会为了得到每天十文钱的报酬争着参与清扫街道维护治安。
  她们发现乱丢垃圾、倒马桶不倒入封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