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39章

明末汉之魂-第39章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世龙和吴自勉都眼睛一亮,纷纷催促道:“黄大人再把如何排兵布阵讲仔细些。”
  黄汉谦虚道:“没什么了不起的计划,二位大人有两千余骑兵,如果鞑子、建奴跟得紧不要急着回城。
  放心,从三屯营城出来的敌军人马不会超过我军的骑兵人数。
  你们只需要紧贴着城墙根儿跟敌骑兜圈子,刘大人一定会指挥城头火炮、火铳打击追兵,卑职估摸着绕一圈恐怕就会扭转局势,那个时候谁追谁还说不定呢。”
  遵化城下没有掩埋鹿砦、拒马,也没有挖陷马坑之类的陷阱,有可能是因为天寒地冻,做这样的工程不容易,而敌人攻击时要破坏弹指一挥间的缘故。
  鞑子、建奴骑兵要拔除鹿砦动作很简单,只需要骑在马上扔出套马索、挠钩,套住或者钩住拒马和鹿砦策马奔腾,那些明军辛辛苦苦埋下去的障碍物就会被连根拔除。
  要填陷马坑更加容易,威逼被裹挟的汉人扛着装满泥土、沙石的袋子,承受城头箭矢、鸟铳打击带来的伤亡去填坑,被打死了也会成为填坑的材料。
  刘之纶布防的着重点在城头和城里,城外四周路况良好,骑兵绕着城墙奔驰完全可以做得到。
  这个主意不错,马、吴二人高兴得一拍大腿站了起来,大笑道:“是啊!绕着城墙根儿跑,建奴、鞑子能奈我何?遵化城头的火炮不少啊!给建奴们来几炮说不定又会扩大战果。”
  黄汉继续给他们增加印象分,谆谆诱导道:“这就是协同作战精诚团结一致对外的优越性,汉人何其多也,这里不是大草原,咱们只要选择对了地方,利用好己方的巨大优势,让更多人发挥出作用,打建奴、鞑子得斩获应该是手到擒来。”
  刘之纶听明白了,他若有所悟紧锁眉头在消化黄汉的忽悠,脑海里在构思一种全新的守土战术。
  以点带面,以坚城为依托诱使敌军来到城头火力覆盖范围作战,明军再也不是完全龟缩防守,而是攻守两相宜。
  他想通了一拍大腿喝彩道:“妙哉真妙哉!黄将军真乃智勇双全啊!”
  马世龙感叹道:“黄大人,怪不得‘红旗军’能够屡建功勋越打越强,你的战术构想真是登峰造极!本官佩服之至。”
  吴自勉和八个营头的主将以及吴应龙都站起身躬身施礼道:“下官受教了!”
  古人的战略构想和战术布置比黄汉高明何止千万倍。其实黄汉这些所谓的计谋完全是狗臭屁不值一提,只不过是把孙承宗凭坚城用大炮的战术构想略微延伸罢了!
  黄汉认为明军其实什么都不缺,就是缺少了敢战的勇气,他大言不惭只不过是为了忽悠马世龙、吴自勉等等将领鼓起勇气率领骑兵出城而已。
  骑兵出去了,城门关闭了,他们不想拼命也得拿命去拼,不把追击的敌人干死,就是自己死翘翘。所谓至死地而后生就是如此!
  ————
  书友们这段时间猛砸推荐票导致小作在历史类推荐票排名进入前六十,把诸多大神超越了,谢谢书友们,咱们齐心协力继续砸推荐票,咱们来个乱拳打死老师傅。


第九十三章:降低危险性

  时光荏苒,曾经驱逐蒙元的明军到了崇祯年完全退化了。
  想当年戚继光在蓟镇之时是何等威风,李成梁的铁骑横扫辽东怕过谁来?
  兵书战册大家都读,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从选兵到练兵再到排兵布阵可谓是经典教材,可是有什么用呢?
  明军文官武将被一个大字都不认得的野猪皮打得丧胆,野蛮人中崛起了一个个文盲名将,读兵书战册貌似然并卵。
  说一千道一万兵书洋洋洒洒数万言还没有“敢战”两个字来得有效,明军现在就是缺了敢战的勇气。
  现在很明显马世龙和吴自勉等等将领的敢战思维被撩拨了一点点,这就足够了,只要他们能够占到便宜没有吃亏,接下来就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刘之纶其实巴不得建奴来硬啃遵化,好让他检验一下五六万军民花了一个多月加固的城防是不是效果非凡。
  他还是个火器专家,连木头大炮这样的奇思妙想都敢去实践。
  遵化城的布防是刘之纶亲自安排,木头火炮配合红夷大炮加上抬枪组织的火力网可以打到二三百步,给沿着城墙根儿跑的明军骑兵提供火力支援完全做得到。
  建奴、鞑子的骑兵接近到遵化城外围一里就会面临炮火袭击造成伤亡,恐怕用不着绕着遵化追一圈,角色就会互换,如此安排真的能够确保出击部队不会吃大亏。
  刘之纶认为遵化骑兵出城袭击建奴哨马应该是万无一失,他干脆给马世龙、吴自勉下达军令。
  他道:“马经略、吴总兵,本官命令你们各带本部骑兵明天午时出城肃清遵化城外的建奴哨马侦骑并且追击三十里不得有误。”
  刘之纶只不过是个正三品兵部右侍郎,他居然堂而皇之给超一品正一品武将下达命令,是不是很诡异?
  这不奇怪,宋朝和明朝都是以文治武,最后都被蛮族灭了国,恐怕武人地位太低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遵化城多了千把“红旗军”的虎狼之师,马世龙和吴自勉心里其实安定了许多。
  他们也知道三屯营城驻守的建奴和鞑子不是很多,现在两军属于战略僵持阶段,明军出其不意率先发难,算计几十游骑应该有十足把握。
  二人乐滋滋领命,他们表态明天会亲自带领家丁参加突袭。
  黄汉来遵化的目的就是准备再打几个便宜仗抢些战马、金银,顺带着让给予“红旗军”打马长安街殊荣的崇祯皇帝一个连战连捷的好印象。
  在赶来遵化的路上,有备而来的黄汉就已经跟麾下商议好了先从哪里下手便宜一把立刻跑路。
  黄汉的麾下就有十几个战士家乡在遵化北一带,他们对这里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制定的行军路线和得手后的撤退线路都经过集思广益认真推敲。
  现在的黄汉胆子比三个月前壮了许多,实力完全不同,十几个业余骑兵拿六七百服役超过三年的职业骑兵的战斗技能当然不好比。
  在明知后金军主力根本不在遵化、三屯营附近的情况下,在已知守三屯营的后金军主将瓦克达需要大量人马留守的形势下,给后金军往关外送物资的队伍来一下狠的貌似比较酸爽。
  打完了运输队,应该还会有足够的时间拿上缴获转移。
  这个年代又没有无线电通讯,等漏网之鱼跑回三屯营城报告遇袭经过,再从三屯营城点兵派将赶几十里山路到达遇袭地点恐怕没有大半天根本做不到。
  况且瓦克达面临西面遵化方向出动了两千余明军骑气势汹汹往三屯营城方向杀来,他短时间应该还没搞得清明军意欲何为。
  紧接着又闻报押运物资经龙井关出边墙的队伍被“红旗军”打了,物资丢得一干二净,阿哈跑得无影无踪,押运的披甲人死得七七八八。
  这个乐子应该不小,瓦克达应该头大如斗吧。黄汉很好奇困坐愁城的建奴守将接下来会如何调兵遣将?
  明军有了只花费一个时辰一鼓而下遵化城的战例,瓦克达守三屯营城恐怕会害怕重蹈覆辙不得不小心翼翼。
  他必须留下足够的兵力防止明军突袭夺城,能够派多少骑兵去西边跟马世龙和吴自勉的骑兵厮杀?又准备派出多少骑兵往北去追踪不知来了多少夺取后金军抢掠成果的那支“红旗军”人马?
  一切都是未知数,恐怕以通古斯野人的低级智商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刘之纶积极配合黄汉的行动,遵化城自从“红旗军”进入就采取准进不准出的严格管制,目的当然是防止间谍防止暴露我军行动计划。
  黄汉为了保持行动的隐蔽性,所有的出击战士都早早的吃晚饭睡大觉,凌晨之时悄悄的上路往山区钻。
  选择在赶到遵化的第二天就发动奇袭战是为了避免夜长梦多,毕竟明军的保密意识模糊,大事小情容易搞得尽人皆知。
  万一自己的谋划暴露,后金军来一个张网以待,“红旗军”一个也跑不了都有可能,因此玩迅雷不及掩耳最科学也能够把危险性降到最低。
  “红旗军”选择的这一条进兵线路只有三分之一的道路可以骑马,有大概三十几里需要牵马步行,预订的伏击点是一个叫做双鱼峪的大概一两千亩面积的小盆地。
  这里是三屯营城到龙井关的必经之地,那里有一个不小的村庄叫做双鱼村,没被建奴祸害之前应该有一百余户人家,人口不少于一千。
  黄汉的战士中就有一位名字叫做裴大能的骑兵是双鱼村人,也是他提议安排在这里伏击狗鞑子。
  双鱼村紧靠边墙,这里的老百姓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如今这个村子已经荒废了,少量老百姓逃进了茫茫燕山,大多数人或是被杀或是成为了后金阿哈。
  还不到四更天,又是月底几天没有月亮的日子,黄汉带着麾下趁着满天星光深一脚浅一脚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红旗军”没有人叫苦喊累,甚至连一个说怪话的都没有,人人都兴奋莫名。
  ————
  书友们这段时间猛砸推荐票导致小作在历史类推荐票排名进入前六十,把诸多大神超越了,谢谢书友们,咱们齐心协力继续砸推荐票,咱们来个乱拳打死老师傅。


第九十四章:双鱼村

  “红旗军”为了提升机动力提高打劫效率,参加行动的所有战士都是一人双马,去时备用马都是空载,想必回来时应该驮运满当当的财货。
  为了赶夜路时身体灵活,铁甲骑士都没有穿铁甲,而是穿着棉甲牵着马走路上了羊肠小道,铁甲都在马背上驮着呢,所有的战士临战前才会着甲。
  为了多给战士们实践的机会,黄汉这一次带出了八百余战士。
  除了所有的骑兵还有一百人是挑选的骑术比较好的骑马步兵,他们没有铁甲也没有战斗任务,对他们的要求不高,只要他们在骑兵兄弟们跟建奴接战之时管好八百余匹备用马。
  介于“红旗军”人马的扩充太快,装备很明显已经跟不上。
  有铁甲和铁面甲装备的五百骑兵战士才被允许直接冲杀建奴,二百余只有棉甲和鸳鸯战袄的明军骑兵只允许他们在发现建奴逃窜之时尾随掩杀。
  虽然起大早赶路越走天色越亮,但是五十里山路实在不好走,在付出了七八个战士摔伤的代价后,队伍在中午才赶到空无一人的双鱼村。
  有可能后金军想留着这个叫做双鱼村的村子作为休息地,因此这里没有被刻意焚毁。
  一个完好的村子听不见鸡鸣狗叫,瞧不见人影,哪怕是在这早春二月的中午也给人带来凉飕飕的寒意。
  裴大能远远看见故乡的村庄就热泪盈眶,进了村子再也受不了,嚎啕大哭起来,许多家乡遭受后金军洗劫的袍泽都心有戚戚焉,他们也纷纷红了眼眶。
  反而是九里台村出身的老家丁没有那种义愤填膺的感觉,这足以说明大部分人都是屁股决定脑袋。
  后金军劫掠永平府,九里台村提前做了准备没有一个乡亲遇难。
  成为黄汉家丁战士的九里台村子弟在这几个月里最起码挣了几十两之多的银子,家里的生活条件肯定会大为改观。
  家丁战士们吃得饱活得滋润,他们都爱上了砍后金军抢财物,内心里倒是希望这样的痛快仗能够多打几年才好呢!他们根本没多想后金军的财物是怎么得来的?
  什么火疖子不疼?长在别人身上的火疖子不疼就是这个道理。
  黄汉把老家丁的表情看在眼里了,很明显这些人觉悟还不够啊!
  大战过后需要狠抓思想教育,要以后大用这些人,从现在开始就要培养他们保国爱民的拳拳之心。
  打游击不确定性太多,黄汉这一次出击只携带了三天粮草,这就意味着潜伏三天没有目标出现计划就落空了,如果不赶回遵化就得忍饥挨饿。
  但是历史上的记载应该不会有过多偏颇,后金军入关的主要目的就是劫掠,因为他们被大明的四方布置困死在辽东,再加上小冰河恶劣气候导致北方过于寒冷,粮食的产量锐减。
  其实天启年的辽东经略熊廷弼才是难得的帅才,算得上是雄才大略,他采取的经济封锁效果斐然,导致后金的粮食匮乏,如果能够长期以往,建奴真的会被困死。
  否则丧心病狂的野猪皮也不会下达汗瑜屠杀无谷之汉人。老奴努尔哈赤在天启四年正月丧心病狂下九次汗谕,清查所谓的‘无谷之人’。
  并谕令八旗官兵应将无谷之人视为仇敌,抓捕他们送到老奴定都辽阳时所建的都城东京城。最后老奴于正月二十七日下令,杀光从各处查出送来之无谷之尼堪。
  努尔哈赤的强盗思维作祟,应对粮食危机简单粗暴,他没办法打破大明的布局获得大量粮食,只能采取从汉人口里夺食养活八旗子弟。
  老奴认为当时的辽东有几十上百万汉人,汉民们如果没有粮食吃一定会揭竿而起,与其要忙于平叛还不如防范于未然,先把有可能饿肚子的汉民杀个干干净净再说。
  成为后金大汗的红歹是意识到如果大金国不能得到大量粮食,势必会饿死大量阿哈和包衣奴才,这又会使得种田的免费劳动力不足,会加剧粮食的减产。
  要解开这个死结唯有利用八旗子弟强大的机动力和无与伦比的野战能力,于是冒险打进大明关内狠狠地抢一把成为了奴酋的选择。
  如今这些野蛮人做到了,但是两千余里的长途运输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他们必须建立多个转运站,遵化城由于他们的骄狂被瞧不上眼的刘之纶的花子军夺取。
  建奴现在经营三屯营城再也不敢大意,大量从京畿之地抢来的钱粮在城中堆积,不断有甲兵押着几千汉人壮劳力牵着牲口、赶着大车或者肩挑背扛往北经过龙井关往关外运输。
  黄汉估计建奴在龙井关北二百里之内应该还有一个大型物资囤积地,但是他不敢带兵前去突袭。
  因为来到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万一被鞑子轻骑兵缠上,再被建奴堵了长城的破口,好不容易才积攒起来的这些人马有可能会全军覆没。
  黄汉没有自大得认为“红旗军”天下无敌,在有几万建奴、鞑子骑兵能够快速调动进行围追堵截的地方,他不能造次。
  如果建奴回了辽东,蒙古左右翼骑兵也回老家了,黄汉倒是敢出关以奇袭战的方式讨伐那些助纣为虐的鞑子部落,把他们劫掠的汉民和物资抢回来,外加夺取他们的战马和牛羊作为利息。
  “红旗军”到达目的地即刻吃饭检查装备穿戴盔甲,宋鹏飞依旧负责侦察。他带着赵坤、刘四海几人已经上山瞭望,手语接力的战士已经配合过多次,如今已经有了默契。
  一直等了近两个时辰,在山上瞭望的宋鹏飞才有情报传来,一支大队伍出现在离双鱼村十里的山路上,他们前进的速度不快,估计到达时间需要半个时辰左右。
  队伍里牛马大车很多,有两三千汉人,押运的后金军人马里应该有一个鞑子百人队,领头的应该是不足一百建奴披甲人,旗丁、包衣奴才的人数有二百几十。
  如此可见往口外运输乃是后金军有组织有计划的行动,再也不是零零散散的各牛录私自行为。


第九十五章:突袭

  出现在这里的队伍完全不是零散后金军带着劫掠的财货归来,而是组团运输。
  很明显这队后金军熟悉这条道路,他们此时才到达这片盆地应该是选择夜晚在双鱼村扎营。
  这就比较有意思了,黄汉此刻也带着人马驻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