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373章

明末汉之魂-第373章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年给建设兵团几百转为“红旗军”正兵的名额,就地提拔一部分积极分子,让努力工作的基层兵丁有盼头,管理好这些人不算太难。
  有强大的财力做后盾,又有雄兵几十万武力震慑,精兵简政搞得有声有色,基本上没有出现群体事件,和平过渡正在进行中。
  进京半个月后,“汉王”颁旨,委任憨子为“剿寇大将军”挂印出征。
  孙传庭、陈奇瑜为前线总参谋长、副总参谋长,他俩协助憨子全权指挥入关已经开赴黄河防线的“红旗军”人马十三万和所有内地人马。
  他们的首要任务不是跨越黄河攻击流寇,而是跟刘之伦、方正化指挥的六万京营人马混编,当然,如果有地方军能够通过考核也可以收编。


第九百四十八章:血雨腥风

  其实京城出现了什么变故,基层军民、官吏基本上不去管也管不着,他们只在意收入有没有少了,物价有没有上涨。
  平稳过渡是黄汉既定方针,为此做了大量前期工作,控制好粮价就能够较好的稳定物价。
  这些年推广高产农作物,兴修水利设施,在南直隶南通州、扬州、泰州、海州修建船闸和大量小型套闸,提高田亩的抗灾能力。
  黄汉所做的一切没有付之东流,较好的遏制了天灾,粮食总产量能够基本保证口粮供应。
  这当然也是得益于推广户口本、粮本制度,给原本没有节操的粮食市场制定了最高限价,做粮食生意的商贾想要囤积居奇卖高价绝无可能。
  因为价格超过最高限价就会执行紧急状态,老百姓可以凭借粮本按照人口以平价去“红旗大粮行”购买口粮。
  有了最高限价这个悬着的利剑,粮商们还真不敢触碰高压线,老老实实做买卖,挣零售、批发之间的差价,挣稻麦加工成为米面的辛苦钱、技术钱。
  黄勇率领的龙武水师一直在为海贸保驾护航,每年从大越国、广南国、吕宋、暹罗进口的粮食超过四百万石,而且绝大多数是精米。
  有了这些粮食加上屯田分成获得的两千几百万石,用来遏制粮价打击奸商足够了。
  万民拥戴的“汉王”高调率领完成平辽的“红旗军”十几万进京,用不着刻意耀武扬威,“红旗军”早就威震天下。
  建奴原本是大明北方军民官宦的梦魇,如今被“汉王”打得飞灰湮灭。
  稍有实力的大商家都是官僚资本的代言人,他们不但消息灵通,自己也读书、看报,当然意识到接下来会出现什么情况。
  巴结还唯恐巴结不上,哪有人胆大包天到敢跟“汉王”斗法?
  况且太多大商家的一大半资本进行了实业投资,用来投机倒把的资金本来就已经不多,当然不可能兴风作浪。
  后世的房价为何一涨再涨?
  很大原因就是资本在推动,无他,拥有资本的人群越来越多,投资渠道太少,钞票贬值的速度太快,一个个都认准了屯房包赚不赔。
  最后可怜的想拥有自己窝居的刚需者透支了一辈子的收入,从炒房客手里买高价房,算算账,那些几百、上千万的房子,相当于全部是用白银铸造了。
  黄汉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不仅仅要出台政策法规遏制资本的贪婪,还要引导资本进入实业,国内如果容纳不下,干脆引导资本参与征服、扩张。
  接下来的几天,已经渐渐适应了寂寞的崇祯忽然间又见到了大臣,那是黄汉授意下组建的劝退说客团。
  以郑国昌、温体仁、杨一鹏、张凤翼、梁廷栋、吴襄、张之极、朱纯臣、张至发、孔闻诗等等大臣、勋贵组成的三人团轮番进入紫禁城跟皇帝聊天。
  所有人都表达了一个意思,劝崇祯识时务,早日禅位,明确指出整个京城都由“红旗军”接管了,大明锦衣卫、东厂如今都投靠了“汉王”。
  如果皇帝执迷不悟,保不准就会出现某个“红旗军”将领为了邀功直接带兵冲入紫禁城杀害皇帝。
  但是如果崇祯选择了禅让,那时“汉王”会杀白马盟誓护佑皇室周全,谁敢向朱明皇室下手,等待的将是诛灭九族的严惩。
  机深刺骨的温体仁说话很直白,明确指出皇帝如果执迷不悟,众臣也有应对的办法,完全可以宣布当今天子中道崩殂,届时扶植太子或者某个皇子继位。
  那时再威逼年幼的新君禅位还有难度吗?
  温体仁劝皇帝莫要再固执了,何必非得把紫禁城搞得血雨腥风?
  这些大臣、勋贵不仅仅每天上午、下午雷打不动来找皇帝游说,还轮番劝说太子朱慈烺。
  温体仁、张凤翼、梁廷栋等等劝说皇帝还能够保持该有的礼数,劝注定登不上皇位的末路太子就有些倚老卖老了,有些话说出来就是赤裸裸的威胁。
  他们指出“汉王”仁慈,愿意保全朱明皇室,愿意给皇室成员荣华富贵。
  但是谁能保证“汉王”系文官武将在久久得不到崇祯皇帝答应禅让消息的情况下,还能够保持克制!
  朱慈烺本来就不是个硬骨头,被连哄带吓顿时没了主见。
  他干脆来到御书房觐见父皇跪求,明确表态,不求有朝一日当皇帝,只求这辈子平平安安做个富家翁就心满意足了。
  崇祯虽然刚强,但是也有柔软的一面,他其实还是很在乎几个儿子。
  历史上的他逼皇后殉国,流着泪亲手杀了年仅六岁的昭仁公主,断了坤兴公主的左臂,却没有下手杀几个儿子,而是安排他们逃亡就可见一斑。
  如今几个儿子貌似都在“汉王”掌握之中,崇祯莫名的感到恐惧。
  没几天他从郑国昌口中得知黄河防线的六万京营精锐已经被“汉王”整编,待到黄河冰冻之时将要和十几万“红旗军”一起南下收复中原。
  最后的一丝希望破灭了,崇祯这才意识到大势已去,内心里已经开始动摇。
  京城里的龌蹉不会影响“红旗军”将士们的军事行动,憨子和孙传庭、陈奇瑜率领将士们跟已经运动到位的人马汇合后没有急着渡过黄河。
  一是因为此时组织二十万人马渡河费时、费力不划算,还是等一个多月后黄河结冰发动总攻最理想。
  二是“红旗军”要跟刘之纶、方正化的六万京营精锐人马混编,有一两个月的磨合期才能够如臂使指。
  刘之纶和方正化没有奉诏回京师足以表明了他们的态度,二人又得到了黄汉的亲笔信。
  黄汉在信中承诺,刘之纶愿意当京官可以任选去哪个部担任尚书,愿意做地方官,两京十三五省的布政使任选,愿意带兵可以进入总参谋部当总参谋长。
  现在的大明已经不是两京十三省,多出“汉江省”和“辽东省”,暂时是“两京十五省”。
  接下来拿下大越国、广南国还会诞生出“安南省”,巩固了长城北还会建立“北海省”。
  解决流寇后,“红旗军”还得往西攻伐越过天山建立“天山省”、“西疆省”、“西北省”……


第九百四十九章:潼关攻防战

  给方正化留的位置也不错,“大汉帝国”大内总管,兼管国家安全局督察司。
  通过选拔的原大明东厂番役安全局督察司留用一批,还要选拔一部分经过内操训练的太监充实队伍。
  这个部门的职责就是监管“大汉帝国”所有的文官武将,只对“大汉帝国”的皇帝负责。
  黄汉的信中指出,随着时间推移,谁能够保证“大汉帝国”的文官武将不腐败变质?
  督察司就是悬在所有的官员头上的一把利剑,目的是警钟长鸣,遏制贪念。
  方正化何尝不知大明一步步走向灭亡完全归功于文官武将的贪腐,得知以后自己的工作是监督文武百官喜不自胜,他对“汉王”的忠诚度立刻提升了双倍。
  刘之伦、方正化积极配合整编,周遇吉、陈皋、林大业等等将领当然不会作梗,现如今二十万大军都在厉兵秣马,就差忽如一夜北风来,黄河天堑变坦途。
  靳明虎、赵十三这两年极力在高迎祥面前挣表现,伪装得唯命是从得到了重用,麾下人马不减反增。
  如今地位仅次于李岩、李自成、马守应,远高于田见秀、李过等等。
  流寇兴师动众进攻潼关注定要失败,“插翅虎”部当然不会干这样的傻事。
  只可惜他们这一次被委派在东路归属于“闯将”李自成指挥,恐怕无法在倒戈之时擒拿高迎祥立下剿寇第一功,难免有些失望。
  也难怪,打入流寇内部几年,目的就是算计高迎祥,之所以迟迟不发动乃是服从大局。
  如今平辽胜利完成,到了跟流寇算总账之时,却发现目标不在这里,靳明虎等等将领当然觉得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
  然这几天,靳明虎几个又信心百倍,因为旗卫传达了“汉王”口谕,擒拿、斩杀高迎祥的女婿“闯将”李自成跟擒拿“闯王”高迎祥的功劳并列第一。
  历史上,大明不被“李闯贼”祸害得亡了国,这个混蛋就是个打不死的小强,黄汉怎么能轻易放过那厮,一定要逮住他碎尸万段。
  因此特意下达命令给靳明虎、赵十三,让他们警觉,莫要逃了李自成,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与此同时,总参谋部的计划下达,“插翅虎”部的目标任务是控制洛阳、开封两座大城,免得流寇逃入城池又要面临城池攻防战。
  无论是消耗了双方的兵力,还是造成了城池大规模的破坏,对于“红旗军”来说都是不可弥补的损失。
  海外殖民需要太多人口,开矿、修路、种田需要的劳动力何其多也,流寇中的青壮年都是劳动力,当然不能杀得太多,还要留着他们创造剩余价值呢!
  李自成的心眼多,率领十几万流寇大军攻击潼关东之时吃瘪后不肯蛮干,他准备联络“高闯王”,要确认潼关西打得怎么样,再决定接下来的部署。
  高迎祥的计划是在黄河冰冻之前一举夺取潼关,他带领人马来到潼关西只修整一天就以万人队为单位轮番攻击。
  可惜守军的火力太猛,炮手打出的炮弹如同长了眼睛,流寇们准备的盾车、冲车、壕桥等等笨重的器械根本接近不到壕堑防御网二百步内,途中就被一一轰得散了架。
  这不是自吹自擂,“红旗军”财大气粗,进行实弹训练时舍得花血本,炮弹、火药再加上打报废的火炮,这些消耗没有付之东流。
  “红旗军”炮手的技能得到了飞跃式提升,面对面轰击笨重的盾车、冲车、撞车等等,基本上是炮无虚发,打得兴冲冲而来的流寇肝胆俱裂。
  此时的流寇虽然强化了纪律,但是跟“红旗军”的纪律性没法比,如果仗打得顺风顺水还行,受挫了,眼看着身边同伙不断浑身冒血倒下哀嚎,气势顿时被夺。
  参与进攻的流寇们傻眼了,往前冲那是送死,往后跑“高闯王”督战的老营铁甲骑兵队砍逃兵脑袋可毫不手软。
  没辙,太多流寇干脆就地卧倒,他们知道还有一线生机,因为他们都听说过“红旗军”的仁义,只要不是大头领,选择投降“红旗军”基本上能够有活路。
  意气风发的高迎祥携众而来,本以为能够一鼓作气夺取潼关,谁知打了一天,丢了两三千人马,连潼关外围的壕堑网都没有突破,反差太大了,令人无法接受。
  晚上,高迎祥向狗头军师李岩问计,可是这位堕落文人搞搞政治宣传、玩些阴谋诡计还马马虎虎,真刀真枪参与战场搏杀却是一筹莫展。
  主公问计,李岩这个军师得履职啊!
  他只能硬着头皮献计,趁着还没有天寒地冻,挖壕堑徐徐推进,以壕堑对壕堑!
  明军的铳炮厉害,不仅仅击毁推进中的盾车,还造成大量伤亡严重打击了咱们义军的士气。
  为了减少己方接战前的损失,必须做到尽可能缩短冲击距离。
  咱们采取挖壕堑的方法推进,尽可能贴近炮火犀利的守军。
  义军只要得到两军混战的机会,以义军具有的兵力优势基本上能够奠定胜局。
  高迎祥想了想,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貌似也只有这个耗时费力的办法可以用一用。
  第二天,数万流寇化身为土拨鼠,挖土、挖土、再挖土。
  忽然灰头土脸的流寇们听见了有人在喊话:
  “兄弟们,莫要白费心思了,‘红旗军’何时吃过一次败仗?大家跟我学吧,乖乖的趴在地上不要动,晚上偷偷地爬过来投降,‘红旗军’优待俘虏,给炊饼吃!”
  “做贼会让祖宗蒙羞,还会祸及子孙,兄弟们莫要迟疑,乘早回头啊!”
  “汉王”的最高指示,“内战不已杀戮为目的,尽可能逼降敌人!”所有的“红旗军”将佐都铭记于心。
  当发现了双手抱着头滞留在战场上的诸多流寇之时,米尼枪手没有给他们来个一枪爆头,而是喊话让他们慢慢地爬过来,“红旗军”接受投降给予优待。
  “红旗军”饿死也不抢掠老百姓的光辉形象传遍五湖四海,确认潼关守军乃是“红旗军”后,当天晚上就有一千余流寇成功爬行进入壕堑投降。
  这些人吃饱了肚子休息了一夜,第二天就有一百多大嗓门的被挑选出来拿起喇叭口喊话劝降。
  流寇没有建奴顽强,恐怕连鞑子都不如,听了曾经的同伴劝降的话语后,太多人顿时泄了气,即便没准备爬过去投降,也开始磨洋工。
  他们知道,一旦壕堑接近到了守军的防御网,面临的就是短兵相接,他们这些最低等的兵丁会有几个人能够活下来?


第九百五十章:受挫

  瞧见挖掘进度很明显的慢了下来,一个中等头目带着几个亲兵跑过来查看。
  立刻发现十几个小卒都蹲在地上闲扯淡,没有一个人在干活。
  他勃然大怒,挥舞刀背砸向一个没瞧见他还在扯家常的小卒骂道:“闯王给尔等分田地,让尔等一大家子有饭吃,尔就是这般态度来报答?”
  还没有等到挨打的流寇回答,忽然间“呯”一声脆响,那个头目顿时脑袋开了花直接栽倒。
  一个声音响起,那是十几个大嗓门齐声喊话:“兄弟们,‘红旗军’的铳能打一里多,只不过他们心存善念故意给你们留一条活路,都是选当官的下手。
  ‘汉王’仁慈,爱民如子,投降‘红旗军’就是归顺‘汉王’,以后会不愁吃穿,每家每户都会拥有五十亩旱地。”
  简单训练统一了劝降内容,十几个人的声音传出老远,前沿的流寇基本上能够听得清。
  狙杀流寇头目是隐藏在前沿米尼枪手的任务,几里长的战线上埋伏了一二百狙击手,每个阻击组合为两人,他们都划分了责任区。
  这个中等头目在流寇队伍里应该管千把人,衣着光鲜,带着几个亲兵往前面跑的时候就被“红旗军”狙击手注意了。
  得到目标进入三百余步距离的机会,狙击手怎么可能放弃,果断将其击毙。
  几个亲兵听见铳声,还没有反应过来,温热的鲜血溅了满脸,他们被吓得“妈呀!”一声,立刻扑通一声趴在地上。
  有一个离得最近的亲兵眼睁睁瞧着朝夕相处的千总被打得脑浆迸裂只觉得下面失控了,屎尿横流,顿时臭气熏天。
  挨打的流寇惊叫道:“娘的,‘红旗军’太神了,铳子如同长了眼睛般,凭我等想要战胜他们哪有可能,我想好了,晚上爬过去投降。”
  旁边的几个流寇附和道:“对对对,‘汉王’杀得建奴、鞑子亡国灭种,岂是‘高闯王’‘李闯将’能敌,早投降早解脱,我们晚上也跟着去。”
  几个亲兵此时不敢说话,也不敢抬头,生怕也被对面的“红旗军”一铳爆头。
  挨打的流寇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