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364章

明末汉之魂-第364章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以上的股份制公司。
  “大汉帝国”建立后,政府只管收税制定政策法规,当好裁判,适当引导投资方向,避免投资过热和产品过剩。
  刚刚往工业化过度之时,投资失败的可能性本来就很小,又有黄汉这个先知掌握着大项目的最终审批权,更加不会让投资人血本无归。
  原大明的王公贵族、官僚集团只要参与了投资,靠股息都能基本上不愁做个富家翁,抵触新朝的情绪应该不会太大。
  黄汉发展到现在,崇祯已经成为了最大的绊脚石,是时候架空这位皇帝了。
  一下子冒出如此多的爵爷,使得不少大明文官武将羡慕嫉妒恨,搞不清为何皇帝变得如此大方?
  让崇祯皇帝始料不及的是,接下来几天,酒楼茶肆都在热议封爵之事,不少军民充满了万里觅封侯的向往,下定决心追随“汉王”者比比皆是。
  两千骑兵接受检阅后没有出城,而是以保护“汉王”家眷的理由驻扎不夜城。
  杨大年上奏朝廷,“汉王”完成平辽后理当朝天阙,最迟明年下半年会进京。
  两千骑兵留在京师做前期准备,以后就是“汉王”在京师的近卫队。
  有钱粮的“红旗军”用不着搭理朝廷是否同意,驻扎不夜城训练警卫和乡勇,也算是大战过后来繁华的京师放松几个月。
  让这些有知识、有实战经验、有军功、经历过生死考验的知识青年换个环境再次历练,以后全部作为重点培养的军官分到各地驻防。
  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让军民感觉到身边的变化?加强治安管控,提升城区卫生水平是最简便的方法。
  杨大年、顾吉祥为了展示“红旗军”风采,在黄四方指挥旗卫暗中配合下,主动带领麾下维护治安打击流氓恶势力。
  李三娘子发动外城的所有堡垒户参与治理环境卫生。
  仅仅几天,在市井间横行无忌的十几个具有帮派性质的黑社会团伙就被一锅端。
  这不是吹牛逼,军队,而且是当今世界战斗力最强的“红旗军”,对付黑社会团伙如同碾死几只蚂蚁。
  几百以前凶神恶煞的黑老大、打手、流氓、混混被“红旗军”捆成粽子,挂着牌子游街,围观的京师老百姓叫好不绝。
  杨大年只请旨处决了十几个血案累累的黑老大,其余人犯都没一杀了之,而是把他们送去西山煤矿劳动改造,明年送他们去美洲大陆戴罪立功,争取宽大。
  杀了十几个,流放几百,有“红旗军”为京师老百姓撑腰,大力号召老百姓举报涉黑团伙得到了万民拥护,又有不少来不及逃跑的黑老大、流氓被抓捕。
  五城兵马司、锦衣卫、六部衙门甚至于勋贵府邸,没有“红旗军”不敢抓人的地方。
  一百多为黑恶势力提供保护伞的衙役、胥吏、官员被缉捕,等待他们的命运是携家带口流放海南岛割胶。
  杨大年出手如此准确,完全得益于旗卫搜集了大量现任官员的罪证。
  花了短短十几天时间为民除害,京城简直做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只要是良民都希望“红旗军”永远驻扎在京城。
  崇祯又被威逼、又无力化解,两千功臣用不着朝廷给粮饷滞留不夜城,如果不想跟“汉王”立刻撕破脸,还就真没法驱赶。
  皇帝只能布置李若琏暗中提防,也挤出粮饷加大锦衣卫的训练,争取提高锦衣卫的战斗力。
  可惜李若琏、娄允、张超、田弘遇等等根本没有跟“红旗军”为敌的想法。
  甚至于整个大明的文官武将都没几个会考虑跟“汉王”对立,当然一部分食古不化所谓的“清流铮臣”除外。
  其实这两千至少有三级斩获的“红旗军”骑士战斗力不亚于建奴精锐中的精锐“葛布什贤超哈”,真跟明军骑兵冲突,两千破一万不是虚言。
  然京营人马大部分精锐都在刘之伦、方正化军中效力,留在京师的人马不多,能够组织七八千马队有可能做得到,达到骑兵标准的恐怕凑三千都困难重重。
  京师的将佐中有太多勋贵子弟或者门人,而勋贵集团中绝大多数如今跟“汉王”系存在着合作关系,基本上不会有谁傻到跟“红旗军”为敌。


第九百二十六章:卖直取名

  “汉王”得寸进尺,满朝文武心知肚明。
  超过八成大臣见怪不怪,其中有一半多多少少怀有期待。
  武官没有浪漫主义,很实际,知道明军跟“红旗军”之间的差距太大了,与之为敌乃是以卵击石,绝大多数有了投靠“汉王”的心理准备。
  有不足两成文官是那一种“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道德君子。
  历史上就是由于这些人的口水有可能把人淹死,导致没有决断的崇祯畏首畏尾。
  皇帝不敢公然跟满清谈判承认建奴既得利益先稳住辽东局势,腾出手专心对付流寇。
  在“李闯贼”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而来眼看着杀到京师之时,崇祯又迫于压力没有果断放弃京城撤往南直隶。
  要知道当时大明半壁江山还在,把京城暂时丢给闯贼,崇祯去经营南方还有机会。
  大明本来就有南北二京,也有两套班子。
  崇祯坐镇南京未必就没有翻盘的可能性,最起码不会因为拥立谁当皇帝自己人内讧,南明也有可能如南宋朝廷那般延续一二百年。
  然就是这些道德君子坑死皇帝、坑得大明亡国,却赔上了自己的性命彰显了气节,让后人唏嘘感叹,爱恨两难。
  如今以范景文、黄道周、刘宗周、倪元璐、孟兆祥、王家彦、李邦华、施邦耀、凌义渠、吴麟徵、申佳胤等等为首的清流铮臣,都在横眉冷对。
  只不过他们暂时隐忍没有发作,他们想好了,等“汉王”来到京城之时看看情况而定。
  如果“汉王”有不臣之心,他们会用干瘦的身子阻挡“汉王”的篡位之路,用吐沫狠狠地啐“汉王”,做一个高风亮节,致死不食周粟的忠臣。
  如果“汉王”仅仅是跋扈没有不臣之心,他们会集体跪在“汉王”面前直言不讳,劝他知礼仪、识大体做回大明忠臣良将万古流芳。
  大明建国二百几十年,根深蒂固,亡国后狗尾续貂的南明政权乱得不可开交还跟满清对抗了几十年。
  黄汉眼看着准备以“汉”代“明”,要是也直接导致叛乱不已烽火连天,罪莫大焉。
  提前布置,防患于未然只争朝夕。
  在黄四方亲自布置下,旗卫活动更加频繁,他们抓紧时间收集至今没有表明立场的文官武将、勋贵们的不法之事。
  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胁之以威,很有必要,总而言之要争取绝大多数,如果自己屁股不干净还胆敢跳出来坏“汉王”大事,只得绳之以法。
  但是有些清流还真做到了洁身自好安贫乐道,抓不住把柄。
  对付这些卖直取名的士大夫,需要注意舆论,虽然这些人无能又无用,但是有虚名在外。
  京畿之地的老百姓心里没有那许多弯弯绕,“红旗军”在总决战中大获全胜,满清崇德皇帝死了,意味着盘踞辽东为祸大明五六十年的建奴灰飞烟灭。
  他们的喜悦之情发自肺腑,腊月里置办年货都大方了许多,这当然得益于不少京师居民在车辆厂、钢铁厂、水泥厂等等股份制企业做工,能够拿到足以养家糊口工钱的缘故。
  京师官场暗流涌动,民间却是一片祥和。
  无他,城里没有恶霸、流氓、混混、乞丐,没有了黑白通吃的胥吏、衙役,街上几乎看不到垃圾和马粪。
  经常看到的是二人成列、三人成行的“红旗军”,在这样的氛围下,京城居民当然身心愉快,可以预见这个新年一定会热闹非凡。
  憨子、王志诚等等率领的骑兵军团追击满清败兵,打了一个月追逐战后撤回修整,此时沈阳彻底化为焦土,辽阳成为了中军所在地。
  转正的蒙古轻骑兵很多,立下战功的人数高达五六千,黄汉没有亏待他们,该给的赏银不少一毫,但是该给的提拔受到了限制。
  无他,“红旗军”军官年轻化、知识化,纵然是蒙古部落中的勇士,无法通过军官考试也只能做士官。
  即便如此,归心的蒙古人在拿到了雪白的硬币、黄灿灿的金币之时,还是激动不已。
  阮大铖带领六套班子赶到辽阳,剧组将要为将士们演出三部新戏贺岁迎新。
  专业对口,阮大铖干劲十足,他年初跑了一趟江南,网罗了不少各大院子的红牌,包括黄汉提到的柳如是、李香君、董小宛、寇白门等等。
  他甚至于还特意跑去扬州找被妈妈从小调教的“瘦马”,如今已经超额完成了黄汉布置的扩充演出班底的任务。
  现在,除了他亲自带来辽阳为“汉王”和将士们演出的六套剧组,还有十八个戏班子分别在京师、南直隶巡回演出,不仅仅寓教于乐,还名利双收。
  演戏不是免费,黄汉虽然严令不许追求高额利润,但是允许保持门票总额的一成作为盈利。
  阮大铖是一位八面玲珑之人,有能力,会经营,不怕利薄只要多销,一样的财源滚滚。
  他搞出了二十几个剧组轮番外出巡演,不断推陈出新,每月总演出场次达到七八百而且在增长中。
  使得剧组每个月得到的门票收入高达几万十几万两银子,一年盈利超过十万两甚至于更多大有可能。
  原本优伶没有地位,搞不好在某次演出时就会被某个公子王孙瞧上眼纠缠不休。
  然加入“红旗军”体系的剧组就成为了宣传员,有了“汉王”这个大靠山。
  哪个不开眼的敢用强迫手段威逼优伶就范,弄不好真会丢了脑袋。
  原本有些红倌人是迫于压力加入剧组,经历过几个月的排练、演出,她们不仅仅拿到了不菲的酬劳,还体会到了做人的尊严,乐在其中,纷纷写信给以前的姐妹。
  直接后果就是阮大铖再也用不着千里迢迢去挖人,总有不少自认为有姿色、有才气的佳丽毛遂自荐。
  曾经被温体仁差一点整死,最后削籍归乡的钱谦益不甘寂寞。
  他多次乘船来往于“汉江省”、“虎穴城”、旅顺口、天津卫等等“汉王”实际控制区,目的不言而喻,想寻找机会投靠。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柳如是主演的新戏,钱谦益为之倾倒,居然一直追到了辽东。
  腊月二十六,黄汉颁布命令,论功行赏,发斩首银、福利、解除禁酒令,全军修整二十天,安排好酒好肉文娱节目,让将士们开开心心过大年。
  明年正月十六全军兵分十路,扫荡大草原。
  每一路都配一个把总“飞行军”携带一百热气球,计划花费六个月时间,征服、歼灭、招降曾经投靠建奴的外藩蒙古。


第九百二十七章:重见天日

  崇祯十三年正月初一,黄汉带着上千文官武将在辽阳原总兵府现在的“汉王”行辕门前的广场上见证“传国玉玺”重见天日。
  这真不是弄虚作假,而是经过二十几天清理、挖掘,从“清宁宫”废墟中找到了疑似装传国玉玺的柜子。
  经过娜木钟仔细辨认,确定无误后,刘在旗、姜新亲自大张旗鼓押运送达辽阳。
  黄汉为了搞得有仪式感,特意选在正月初一开箱,而且是在上千文武百官和上万军民注视下开启。
  当然,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提前做了一些准备,刘在旗怀着藏好了一个玉匣,里面也有黄绸包裹的一方“传国玉玺”。
  这东西谁也没见过真货,只是通过文字记载得知尺寸和历代刻字,弄个假的鱼目混珠没有什么难度。
  黄汉的运气不错,用不着在众目睽睽之下作弊,刘在旗打开的红木匣内还真有一只玉匣。
  当刘在旗把玉匣高高举过头顶高呼“万岁!万万岁!”之时,军民官吏都异口同声响应。
  原大明文官武将没有谁露出异色,他们同样跟着欢呼,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既然好事成真,当然要做得更加坦荡,省得被猜测。
  黄汉没有接玉匣,而是让郑孝文、孙传庭二人当众打开,让他俩拿出“传国玉玺”后先向文武百官和军民们展示。
  这一刻,郑孝文犹豫了,他心里没底,实在担心玉匣里根本没有传说中的先秦“传国玉玺”。
  孙传庭看出来端倪,他笑着安慰道:“郑大人,玉匣里肯定有'传国玉玺',‘汉王’让我俩开启,乃是给予我俩最大的信任,难道这等小事我俩都办不好?”
  郑孝文看了看一边说话一边挤眼睛的孙传庭,立刻明白了。
  瞧见真东西给大家展示一番未尝不可,如果里面没东西,直接装作被“传国玉玺”震惊了,然后哆哆嗦嗦双手高举玉匣山呼“万岁!万万岁!”即可,谁敢窥视?
  黄汉不关心“传国玉玺”,而是在关注孙传庭,发现他精神抖擞容光焕发,心里有数了。
  很明显这位明末俊杰已经归心,以后可以放手委以重任。
  没有出现意外,大火来得突然,崇德皇帝都来不及穿鞋就往外跑,谁还有空琢磨着跑入内室打开柜子、红木匣、玉匣取走“传国玉玺”再把它们锁好?
  郑孝文打开玉匣,“传国玉玺”确实存在,这时没有人专门考证这方玉玺,先入为主认为这就是先秦遗物。
  连一向淡定荣辱不惊的孙传庭都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
  接下来气氛达到了最高潮,郑孝文、孙传庭轮流高举“传国玉玺”给大家展示,数万数十万军民官宦顶礼膜拜山呼“万岁!万万岁!”
  只不过没有人肯当着成千上万军民官宦的面揭开最后一层面纱,大家究竟是膜拜“传国玉玺”还是叩拜“汉王"?心照不宣尔!
  毫无疑问,“汉王”得到了“传国玉玺”给体系内军民官宦带来的归属感无与伦比,甚至于超过了打得建奴亡国灭种。
  私下里,太多军民在议论改朝换代,“汉王”登基称帝在体系内乃是众望所归毋庸置疑。
  贪腐成风国将不国,参与贪腐的士大夫心知肚明,士子、举子、进士来到“汉王”治下做官、做胥吏后用不着迎来送往、用不着贪赃枉法,收入能够保证。
  用心做事的官员、吏员不会被忽略,考绩都是依据老百姓口碑,参照政绩公平对待,贿赂、收受贿赂同罪。
  因此太多士大夫、士子放下私心杂念认真处理公务,基本上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他们虽然没有参战,但是也有许多人得到了提拔。
  况且“汉王”体系不拘一格用人才,哪怕是担任吏员的士子,只要工作做出成绩,一样的可以一步步升迁不封顶,做到封疆大吏布政使、巡抚皆有可能。
  辽东何其大也?“红旗军”岂肯依托原辽东长城建立防线故步自封?
  第一步目标就是全取漠南,恢复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接下来谋取漠北,把实际控制区往西伯利亚推进。
  辽东很快就会变成关外腹地,地方大着呢,最少设一个承宣布政使司,早晚要往文治过度,需要的县丞、知县、知州、知府等等官员少不了,带来的升迁机会自然多。
  黄汉以后根本不考虑修建长城,只会定期维护保留下这个历史遗迹。
  而是把精力、财力用在训练骑兵,只要发现某个草原上的部落贼心不改还胆敢入关打劫,等待他们的命运——灭族。
  大草原何其辽阔?宣誓主权必不可少,紧靠长城的草原、山林相隔一二百里必须修建一座城池,更远的北方可以掌握二三百里范围内就会出现一座汉人的城堡。
  关外所有的城池、堡垒都不是单一用来驻守仅仅起到防御作用,因为以后的“大汉帝国”不懂如何防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