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汉之魂-第3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本高歌猛进的流寇大小头目和喽啰们得知凶悍的刘宗敏部几乎被全歼,纷纷打听,证实是遭遇“红魔”袭击,士气一落千丈。
顿时谣言四起,流寇们纷纷在传,刘宗敏的五万人马连半天都没撑住就被包圆儿了,“红魔”的人马肯定何止两万,有可能是五万甚至于更多。
不少底层流寇都在商议,干脆投降得了,反正“红旗军”不杀俘虏还给饱饭吃,犯不着替高闯王拼命。
情况急转直下,队伍立马不好带了,逃兵数量越来越多。
再这样下去肯定不行,高迎祥做出了明智的决定,放弃了杀奔京师的幻想,裹挟了七八十万人口,携带着大量战利品撤退。
高闯王亲自带着老营马队两万余骑断后,军心稍安,喽啰逃跑现象被有效遏制住。
被残酷的现实狠狠地打脸,一直紧跟着高迎祥的李岩心事重重,他开始怀疑人生,一展抱负的豪情荡然无存。
本以为强化军纪、收民心能够让义军脱胎换骨,谁知这些人大多数是烂泥扶不上墙,还没见着“红旗军”精气神就全没了。
如果“汉王”平定辽东后率领得胜之师杀入河南、陕西,义军敢战者会有多少?一成还是两成?
这个读书人中的败类,历史上灭亡大明的元凶之一意识到自己的下场不会好,思考是不是带着邢红娘选择时机逃入大山隐居。
相对而言,高迎祥心理素质高出太多。
高闯王的名声是打出来的,他起起落落十几年,曾经登高一呼从者数万,也曾经如同丧家之犬,身边仅仅几十人而已。
如今只不过小输一阵,根本没有伤筋动骨,有人、有粮食就有兵,只要把几十万人口带走,不出半年补充十万人马不在话下。
第九百一十八章:烈火焚城
流寇大规模撤退,动静哪能小得了?很快就被明军侦骑探查到。
周遇吉为了探明虚实亲自参与捉舌头、审讯,确认消息准确后赶来中军向刘之伦汇报,希望能够乘胜追击。
明军大获全胜,伤亡率不高,有“红旗军”医务兵参与救治伤员,伤亡率更低,只减员三千余人马的刘之伦信心十足。
他分析了流寇的战斗力,认为跟驻防“忠义堡”一线的“红旗军”联手,纵然不能确保完胜流寇,至少不用担心被流寇围歼。
他热情邀请黄四方一起追击高迎祥,可惜遭到拒绝。
流寇战斗力弱,绝大多数是乌合之众,跟“红旗军”交手主动投降者占比能够达到一半,如果真联合刘之伦部乘胜追击,肯定能够截下不少被裹挟的老百姓。
可是,此时削弱流寇的有生力量为时过早,黄四方心知肚明,他已经达到了让流寇知难而退的目的当然不肯追。
黄四方用来拒绝的理由很简单,“红旗军”骑兵都被调往辽东战场,没法形成奔袭,步兵要为需要提供保护的几十万老百姓负责,不能离开“忠义堡”太远。
“忠义堡”跟侯家庄之间修建了木遮拦式的寨墙,居住着前来避难的几十万老百姓,基本上没有人感到忐忑,因为他们无比信任“汉王”。
只要能够看得到“红旗军”老百姓就会守纪律,如果“红旗军”开拔了,没有了安全感的几十万人乱起来,后果不堪设想。
刘之伦听了黄四方的解释后,思前想后,最后放弃了穷追猛打,而是率领人马远远地尾随,趁着流寇退却收复失地。
周遇吉、陈皋等等率领骑兵打滑头仗,经常吞掉高迎祥派来诱敌的几十骑后果断止步不追,害得集中老营骑兵准备以牙还牙的高闯王几次部署埋伏都是白忙一场。
虽然设伏计划失败,但是在战争中学会了打仗的高迎祥已经具备了本能,他通过询问成功逃回来的麾下,从而判断出尾随的骑兵肯定不是“红旗军”。
为了重新提振士气,高迎祥组织了一次大规模反击,他亲自率领老营马队返身扑向如同跗骨之蛆的明军骑兵。
没想到流寇马队忽然掉头,尾随的明军骑兵有不少没有来得及跑掉,被高迎祥吞了几百人马。
高迎祥追杀了一二百里见好就收,虽然战果有限,但是吃了亏的周遇吉为了避免损失,不敢跟得太近了。
李岩趁机进行宣传,鼓吹高闯王亲自率领老营精锐打得明军退兵二百里,斩获三千余。
以文盲为主的流寇队伍好骗,在无良文人李岩的忽悠下,不少喽啰又恢复了信心,逃亡现象被遏制住了。
十一月十五,刘之伦的捷报送达京师。
京营人马跟流寇先头部队在彰德府血战,一举击溃十万之众,斩首七千余,俘获近三万,活捉大头目刘宗敏敏以下一百余头目。
刘之伦早已不是单纯的愤青,而是身居高位超过十年的官场老油条。
他接受黄四方建议,在捷报上绝口不提跟“红旗军”联手,但是该要的军需、赏银、粮草一样也不能少。
可以要求自己高尚,但是把高尚强加于别人进行道德绑架乃是领导的大忌。
麾下将士们提着脑袋打仗不是为了大明事业无私奉献,而是为了养家糊口,为了升官发财光宗耀祖。
况且人家“红旗军”客气,管吃、管喝还让出斩首功,自己总不能坦然接受,多要来银子、粮食,也好还掉一些人情。
崇祯已经有了在京师打响保卫战的心理准备,谁知刘之伦在撤退的途中设伏吃掉了冒进的流寇,使得流寇进攻受阻,逼迫撤退。
这个意外之喜使得皇帝为之振奋,他此时一点点也不小气,立刻安排内阁拿出封赏章程,并且命令户部以最快速度送去粮饷和赏银。
仿照“红旗军”模式训练的京营人马,在刘之伦、方正化带领下屡建功勋,崇祯把希望全部寄托在这支部队上。
他想好了,哪怕砸锅卖铁也要保证这彪人马衣食无忧,财政略微宽裕一些,就得大规模扩军。
很快封赏就下达,刘之伦晋升内阁次辅得到了太子太师殊荣,周遇吉得到了剿寇将军衔,成为了挂将军印的八大将军之一。
方正化不仅仅是司礼监秉笔还提督京营,陈皋、林大业等等将领都官升一级、两级不等。
其实参战的京营将士们都心里有数,如果不是七千“红旗军”正兵迎头痛击,一顿炮火轰得流寇吓掉了魂溃不成军,哪有接下来的摧枯拉朽。
他们跟“红旗军”联手作战数次,知道内地“红旗军”根本不是主力,绝大多数来自于乙种营,战斗力比关外甲种营差了一个等级。
因为相互了解,故而知己知彼,绝大多数京营兵将不会肯跟“红旗军”作战,崇祯的梦想注定要破碎。
同样是十一月十五,辽东伪满清国,全面战争已经发动一百多天。
西北风刮了三天后,天气好转,风力减弱。
一轮明月当空之时,热气球升空,飞行军出动了,烈火焚城即将开始。
演习几十次,建功正是此刻,所有的飞行员都努力争取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为了携带更多燃烧瓶,选拔飞行员之时比较搞笑,同等条件下体重轻者优先。
其实最早训练空袭之时飞行军都是俩人一组,后来发现这样做太浪费资源。
一个训练有素的飞行军足以在预算时间内扔光携带的燃烧瓶,减少一个人的负重能够多携带一百二十明朝市斤何乐不为?
三面包围,由西北往东南顺风飘,飞行军完成空袭后的着陆点在己方营地内,那里将要燃烧几十个火堆为凯旋归来的飞行军指明方向。
夜间飞行训练过多次,从三千飞行军中选拔的一千实战人员技术、心理素质过硬,只要不忙中出乱发生事故,战损应该微不足道。
半夜三更,又是寒冷的冬夜,盛京城里,绝大多数军民官宦早就进入梦想,连神经衰弱经常失眠的崇德都在辗转反侧一个时辰后昏昏入睡。
第九百一十九章:最漫长的一夜
三个多月,明军从来没有发动夜袭,也没有尝试攻打清军的外围阵地,清军原本紧绷的神经有些松懈。
天气越来越冷,在盛京城头巡逻的清军已经减少了许多,巡查的频率越来越低。
几拨三十人左右的巡逻队漫不经心走在城墙上,有些清军瞧见西北方的天空有星星点点的火光,根本没有在意。
谁知这火光居然在移动而且距离城池越来越近。
值夜的清军巡逻队根本没有意识到大限将至,都停下脚步傻呵呵的当做异样的风景看着。
清军甚至于没有把这个反常现象及时报告给主子,他们在城头指指点点,都在议论那些是不是流星?
为何今天看到的流星不是迅速划过天空?
乘着好风而来的飞行军按照计划分梯队扔点燃的燃烧瓶,每一组空袭的范围都大致圈定,即便有死角也无伤大雅,大火燎原之时,神仙也救不下来。
眼看着星星点点的火光越来越近,终于瞧清楚了那不是星星,而是不明飞行物,看在眼里的所有清军都目瞪口呆,他们吓傻了,不知如何应对。
就在此时第一批热气球已经飘过盛京城中心,不少清军瞧清楚了,尖叫道:“妈呀!快瞧啊!上面居然有人!”
“兄弟们,看到了吗?有人在天上!”
“天哪!是神仙下凡吗?”
“会不会是天兵天将?”
“说不定是明国‘汉王’撒豆成兵的法术!”
答案在下一刻揭晓,空袭正式开始,时间计算恰到好处。
热气球顺风漂移的速度不快,飞行高度在一二百米之间,飞行员当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空袭城外之时燃烧瓶基本上仍在窝棚、帐篷区,有些直接扔到了草料堆上。
大军草料场的防守自然严密,防火措施必不可少,可是谁能够预料天降大火,当然瞬间燎原。
城里的房屋更加密集,草屋比比皆是,几个燃烧瓶掉下就能够火烧连营。
刹那间,盛京城里、城外火光冲天,“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果然不假,这其实是正常现象,空前陡然升温加速流动造成风力加大而已。
无知的清军终于终于明白被袭击了,不少建奴惊叫道:“敌袭!是敌袭!我的天,明军从天上扔火球!快快报告主子!”
一个牛录额真大叫道:“弟兄们,敲锣,快敲锣,叫醒大家救火啊!”
几个慌了手脚的甲兵嚷嚷道:“火势太大,哪里救得下来?”
一群抱头鼠窜的清军哭喊道:“不行啊!天上还在往下直掉火球,沾哪儿着哪儿啊!”
一个反应过来的马甲道:“不行,我要赶紧回家救老婆孩子!”
牛录额真喝止道:“不许乱,赶快组织人救火!混蛋,你往哪儿跑?不要脑袋了?”
乱了,全乱套了,惊叫、哭喊、哀嚎声中夹杂着马嘶声和噼里啪啦的爆燃声,顿时嘈杂不堪。
“妈呀!着了!救我,快救救我!……”
“傻看着干嘛,等死吗?找水啊!”
“娘!娘!你在哪里啊?呜呜呜……”
“哇哇……爹爹救我!哇哇……”
满语、蒙古语、汉语、高丽语的哭喊声撕心裂肺,无情的大火在迅速蔓延,即便不在火场之中的清军也被浓烟熏得睁不开眼,不少人被呛得涕泪横流……
飞行军分为五个梯队,每个飞行队二百热气球,每个吊篮里携带的燃烧瓶足五百斤,当第一梯队飞行军越过沈阳城之时,携带的燃烧瓶恰好扔了一大半。
为何不一下子全部丢下去?那是因为还要留一部分给驻扎城外的清军尝尝鲜。
接下来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描述,只有一个字“惨”!
清军在今晚之前没有呈现出绝对弱势,“红旗军”也没有完成对盛京的团团包围,甚至于一次都没有进入盛京城墙十里内。
原本只有四座城门的沈阳卫城成为了满清都城盛京后,红歹是进行了加固和扩建,不仅仅增加了炮台若干,还增加了四座城门。
八座城门都没有被堵死,在城里、城外大火蔓延之时,不少反应足够快的满蒙骑兵冲出火场,北面的两座城门冲出去最起码有一两万人马。
驻防盛京北郊的三万左右人马应该是最幸运的,这彪人马组成部分乃是两黄旗和科尔沁部,主将豪格,副将乌克善。
这也是红歹是存了私心的缘故,盛京被“红旗军”东、南、西三面包围,城北显得尤其重要。
因此他安排了长子豪格率领两黄旗精锐和葛布什贤超哈营驻守,人马一万五千,大舅哥乌克善率领科尔沁骑兵一万余协防此地。
就在豪格在犹豫要不要入城寻找父亲之时,严阵以待的“红旗军”骑兵和蒙古轻骑兵发动了集团冲锋痛打落水狗。
大火映红了半边天,黑压压的铁骑奔腾而来,先是一阵阵排枪射击,然后雪亮的马刀挥舞。
算上蒙古轻骑兵两万五千,“红旗军”出动了人马足六万,骑兵基本上是倾巢出动。
而此时北门外集结的满蒙骑兵至多五万,其中有两万人惊魂未定,一部分还有烧、烫伤在身,直接影响了战斗力。
纵然如此,在黎明之前的这一次十几万骑规模的骑兵会战依旧杀得无比惨烈,太多建奴和鞑子恨透了“红旗军”,全然奋不顾身冲上来拼命。
无他,傻子都能够看出来大清国完蛋了,看到了自己的妻儿十有八九将要死于大火,生无可念之时爆发出的临死一击真不可小视。
幸好“红旗军”可以放铳,近距离打倒了不少近似于疯狂的建奴,两军陷入混战之时双方兵力对比已经变成了二打一。
生死在二马交错一瞬间就会被定格,只要落马就是九死一生。
此时没有战术,唯有比狠,憨子、王志诚、桑羽、张扬等等猛将仗着准备工作充分,所有人都被包裹成了铁人,带着麾下横冲直撞……
两军撞在一起,混战在持续,“红旗军”骑士越战越勇人数越来越多,清军越打越是胆寒,渐渐地变成完全被压着打。
第九百二十章:红日升起
熊熊火光掩映下如同杀神般的憨子一边挥舞战斧大砍大剁一边呐喊道:
“兄弟们,奋勇杀敌啊!建奴已经穷途末路,亡国灭种就在眼前,把他们尽可能诛杀在沈阳城外,以后的辽东才有可能长治久安!”
浑身浴血的桑羽怪叫道:“今日一战肯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兄弟们加把劲,争取立大功,以后再也不可能有这样的好机会!随本官冲啊!”
王志诚依旧是默不作声,但是他手里是夹刀棒一刻也没闲着,就数他这彪人马冲得最猛。
施琅此时已经没有了思维,他的长枪、短铳早就打空了,面对着层层叠叠的清军,他毫不退缩,手中马刀已经砍得卷了刃。
袁思明愈战愈勇,手中的斩马刀上下翻飞,被他劈死的建奴、鞑子已经不少于十人。
由于他的骑战技能出类拔萃,战马又是万里挑一的阿拉伯战马,故而冲得太块,导致他的卫队已经不能保持队列,陷入混战之中。
忽然间一个声音响起:“老子乃是亲卫营主将顾奎,亲卫营兄弟们,跟着老子使劲儿冲啊!咱们是最好的骑兵,莫要让杨大郎的直属营比下去喽!”
已经被鲜血、尸体刺激得浑身燥热的亲卫营少年顿时发出如同狼嚎般的呐喊:“亲卫营无坚不摧,亲卫营无敌天下!杀……”
满蒙骑兵也红了眼,蒙古语、满语的叫喊声如同嘶嚎:“‘红魔’太歹毒,我们的妻儿老小完了,兄弟们,拼了!临死之前拉上一个垫背啊!”
“报仇!报仇!杀汉狗啊!”
“郑亲王?谁瞧见了郑亲王?刚才还在厮杀呢,这一刻怎么不见了?”
“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