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331章

明末汉之魂-第331章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起码哈宁阿率领的三百人占了便宜,由于“红旗军”主力在跟豪格接触,哈宁阿率领的人马通过在建设中的防线之时只遭遇几股已经效忠于“红旗军”的蒙古部落武装袭扰。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事和坏事,黄汉分解蒙古部落,不许部落的控弦人超过二百,是有利于防止他们谋反,也使得他们无力对抗达到三百的满蒙骑兵。
  因此发现满蒙骑兵的蒙古部落只有能力留下哈宁阿的尖兵和断后人马,根本挡不住他们通过蒙古部落放牧的草场。
  虽然因为蒙古人为了得到人头赏和加入“红旗军”的机会主动截杀,导致满蒙骑兵一路减员。
  但是还有接近二百人在经验丰富的哈宁阿率领下成功跑出了“红旗军”势力范围到达锦州。
  第二天,哈宁阿就在盛京见到了主子。他亲眼瞧见了好几座正在修建中的堡垒,当然明白这是“红旗军”在构筑墩堡防御体系。
  崇德终于知道“红旗军”的目的,可是知道了又待如何?豪格率领五万人马都无法完成破袭,还打草惊蛇,接下来恐怕唯有全国总动员才有一战之力?
  有这个可能吗?老家不要了?准备放弃盛京?
  思前想后崇德有了决断,他给哈宁阿补充人马,依旧派遣哈宁阿绕道回陕西给济尔哈朗、阿济格、范文程传达命令。
  哈宁阿的人马达到五百,其中有八十人是从陕西返回的,一半人都是八旗精锐,其中有五十人来自于葛布什贤超哈营。
  多花时间不要紧,万万不能被“红旗军”围歼,崇德指示哈宁阿多带补给和饮用水绕道戈壁外围,争取绕过“红旗军”的防线。
  哈宁阿率领五百人再次踏上未知路,这彪人马都是精锐,每人都拥有三匹好马,携带的补给足够他们消耗三个月。
  他们的任务是传达主子的命令,在陕西的满蒙骑兵再坚持几个月,等到天寒地冻之时踏过冰封的黄河杀入明国腹地,为期两个月。
  在这个时间段能够打多远就打多远,能够调动“红旗军”来围追堵截最好,如果做不到也不要紧,只要达到协助流寇占领更多城池的目的就是胜利。
  流寇得到了更多地盘肯定会患得患失,此时满蒙骑兵不能犹豫火速退兵,争取在年底退回陕西,争取在春天退回辽东。
  崇德的计谋有些歹毒,从哈宁阿口中得知明国流寇如今兵强马壮,而且占领一地就能够扩军几万。
  他意图让阿济格等等把战火再次燃烧到河南、北直隶甚至于一直打到山东,流寇实力不容小觑,在明国无兵可调,诸多州府岌岌可危的情况下,“红旗军”不可能坐视。
  崇德有理由相信明国可以暂时放弃陕西,可是在河南失守、中都沦陷、大运河将要被截断的情况下,明国皇帝肯定要倾尽全力,调动“红旗军”就成为了可能。
  如果此时黄汉不听皇帝调度,势必就会举起反旗,即便所有的“红旗军”都没有二心共同反明,他们将要敌对明国、流寇和大清国三方。
  原本是大清国独对“红旗军”变成了三对一,这当然有利于守稳辽东,使得黄汉的五年平辽计划成为泡影。


第八百四十二章:厚积薄发

  也不知是不是老天爷刻意跟大明作对,经常遭遇旱灾的陕西今年被流寇占领后却是风调雨顺。
  而依旧在大明控制中的京畿之地、山东、河南却遭遇旱情。
  流寇、明军在陕西继续拉锯战十几年,造成了大量人口损失,这里变成了地广人稀,没有了大地主,不存在土地矛盾。
  由于高迎祥一时高兴分发田亩给流民和流寇家属耕种,不少撂荒了不太长时间的田地里麦子长势喜人,只要熬到收获,流寇就暂时不缺粮食。
  瞧当前形势,明军完全采取守势无力反攻陕西。
  内地“红旗军”力保实际控制区能够得到收成争取少要总部贴补,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没有进攻陕西的意图。
  流寇得到收成可以储备大量粮食应该是板上钉钉。
  这年头有粮就有实力,就能够拥有大量兵力,流寇成军太简单,给一杆价值只要一钱银子的木杆长枪就能够得到一个乌合之众。
  虽然这些人战斗力、军纪都不咋地,但是恶虎也怕群狼,这些人堂堂阵战或许不行,打顺风仗、搞破坏、烧杀抢掠都很行。
  可以预见真有五十万流寇突破防线杀入河南、山东、湖广、京畿之地,造成的损失难以想象,被裹挟的人口多不胜数。
  这完全是因为黄汉横空出世,这八九年大面积推广高产马铃薯、屯田、进口,使得大明粮食总量增加了几千万石,使得大明腹地上千万本该死于饥饿或者战火的汉人存活。
  也就意味着底子厚了,流寇祸害之时得到的战果会倍增,能够裹挟的人口多出几倍。
  五月下旬,郑国昌、刘之伦回京,他们向崇祯呈报了“红旗军”在大草原跟清军五万骑兵接战,成功击退满蒙骑兵并且斩获一千级的战果。
  二人无法判断豪格、杜度率领五万人马西进的目的,干脆认定是东奴往陕西派遣的后续部队。
  很明显由于“红旗军”的阻截,东奴增援陕西的计划破灭了。
  皇帝和群臣得知这个消息唏嘘不已,如果陕西的清军增兵一倍,再加上流寇的人马,死守防线的难度何其大也。
  “红旗军”虽然没有入陕参战,但是在大草原的行动殊途同归,大明无疑是得益方。
  刘之伦还有好事呈奏天子,“汉江郡王”计划在八月初发动收复锦州的大战,人马调度、物资准备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并且旗帜鲜明地指出,此时征调“红旗军”远征陕西不合时宜。
  郑国昌也给崇祯分析了“红旗军”劳师远征的弊端,强调只要在锦州打得好,远在陕西的满蒙骑兵就会人心浮动,最后不战而逃就是他们的宿命。
  崇祯虽然不懂军事,但是能够意识到陕西清军获知老巢被“红旗军”攻打后的心情,他暂时放弃了黄汉率领主力进入陕西的打算。
  结果如何谁能预料?唯有等到八月份“红旗军”开打之时才能够见分晓。
  时光荏苒,眼看着进入七月份,“红旗军”主导京畿、山东、河南军民抗旱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成功保住六成收获可以预见。
  “红旗日报”大书特书,“汉江郡王”的光辉形象再次被拔高。
  与此同时在许昌闹起来的流寇被赵坤、谷如山、裴元武率领的内地“红旗军”打得丢盔弃甲往东逃窜。
  他们进入大别山区后攻取宿松、绕过庐州、杀奔滁州再次威胁京杭运河。
  巡抚史可法手中原本有凤泗总兵官牟文绶的人马两万余,现如今这彪人马跟着熊文灿进入陕西大败亏输不得已退守商州,如今恐怕残存三成就算万幸了。
  本来就不懂军事的史可法手里没有善战之将、敢战之兵,唯有据城死守。
  这一次崇祯终于做对了一件事,史可法由于剿寇消极被治罪丢了巡抚的职务,连降三级调任南京正五品兵部郎中。
  郑国昌、刘之伦联名保举湖广兵备道徐明扬连升三级接替史可法,他们言辞凿凿徐明扬善守,曾经以不足千人守卫被几万流寇围攻的平顺县城。
  只要徐明扬巡抚江北四府,短期内一定能够遏制流寇蔓延的趋势。
  郑国昌、刘之伦从关外回京后,俩人关系更上一层楼。运河不稳天下大乱,是他俩的共识,唯有把这里的防御交给“汉江郡王”才能够让人放心。
  他们知道直接提名交于“红旗军”内地将领接管驻防根本行不通,皇帝不可能同意把朝廷命脉交由黄汉控制。
  因此他们做了变通,提名徐明扬这个跟“汉江郡王”关系非同一般的湖广兵备道。
  受制于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崇祯纵然觉得用徐明扬担任江北巡抚很不理想,可是运河岌岌可危,没有哪个文官武将能够勇于承担责任。
  兵部尚书陈新甲只想着明哲保身,他跟刘之伦、郑国昌协商后得到了徐明扬去淮安赴任一定能够确保运河安全的肯定答复,也支持任用徐明扬。
  军情急如火,没有时间留给崇祯深思熟虑,徐明扬真得到了圣旨,当上了江北四府巡抚,治所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淮安城。
  大运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大明朝廷断了漕粮运输国将不国。
  这一次内地“红旗军”打流寇不仅仅是纯粹的军事行动,还有更加重要的任务,染指运河是最终目的。
  刚刚获知徐明扬被朝廷委任为江北巡抚的消息,“红旗军”就大爆发了,赵坤、谷如山、裴元武一反常态,原本稳打稳扎的模式变成了骑兵奔袭。
  虽然他们能够集中的骑兵只有三个千总,但是因为得到了全套制式装备使得战斗力飙升太多,纵然跟建奴正兵对阵不占优势,对付流寇这样的乌合之众如同儿戏。
  出击迅猛,围追堵截及时,被俘获的流民、流寇逐渐增多,徐明扬到任七天就给朝廷送去了捷报,计斩杀流寇大头目马世秀、杜应金、开山斧、黑煞神以下五千余,俘获高达五万。


第八百四十三章:闭关锁国

  原本朝堂上诸多大臣对于徐明扬的任用颇有微词,只不过因为是强势的郑国昌、刘之伦两位阁老举荐故而没有强烈反对。
  没想到只要是“汉江郡王”的人都容易建功立业,徐明扬一到任原本岌岌可危的江北局势,顿时就被逆转。
  如此明摆着的例子使得不少头脑灵活的文官武将有了决断。
  他们开始给去了“汉江省”任职的同年、好友、门生故吏写信,基本上都是表明愿意为“汉江郡王”效犬马之劳。
  徐明扬立功了,他刚刚高升不可能再次升官,下达圣旨给予褒奖那是免不了。
  与此同时,保障运河安全的“龙武水师”内河分遣队正式成立,徐明扬争取到的朝廷编制是洪泽湖水营,是个相当于守备营的编制,拥有两千人左右。
  朝廷核发多少饷银不重要,内河分遣队不仅仅活跃在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微山湖、独山湖还一直延伸到了济宁府、扬州府。
  彻底剿灭流寇确保长江、黄河之间的大运河沿线长治久安是内地“红旗军”的任务,使得沿线上千万农民耕者有其田是徐明扬和所有的民事官的工作重点。
  这里便于灌溉,是大明的膏腴之地,加大水利设施投入,应该做得到旱涝保收,“红旗军”染指后断然不会变成赤地千里民不聊生。
  抓捕到手的几万流寇加上他们的家小人数超过三十万,除了斩杀几百罪大恶极的头目,其余人全部被判处劳动改造三年到十年不等。
  这些人将要分批送去赤峰卫做矿工,接下来还会在矿工中挑选两千表现好的青壮年,明年这些人会带上家小前往大洋彼岸的“汉威城”成为开拓者。
  流民、饥民被裹挟成为了流寇,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饥一餐饱一顿没有未来,不知道一大家子就会在哪一天死于非命。
  许多人得到了劳动改造的机会,混得到饱肚子,干完了活儿能够睡个踏实觉,一个个觉得日子好了许多,绝大多数不抵触劳改。
  得知表现好会得到自由、得到工钱、能够和一大家子团聚,努力工作挣表现的青壮年不知凡几。
  利用做过流寇、见识过刀光血影,又做过矿工懂得了团体合作的劳改犯前往美洲殖民再好不过。
  这些人不好欺负,敢下手杀人,万一遭遇野蛮人袭击之时肯定能够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总而言之殖民者不能太懦弱,甚至于太善良都要不得。
  由于有了沈明、阎应元、李国助的干预,倭国爆发的内乱愈发不可收拾。
  古代打仗机动力很重要,倭国是个岛国,集结军队本来存在着不确定性。
  拉偏架的“红旗军”组织战船运送教徒军完成集结,以西夷甲板大战船乌德沃特号、芬洛号等等九艘战船组成的船队轰击运送幕府军的倭国船队。
  仅仅是这个动作就使得幕府军连续三次处于兵力绝对劣势被天草时贞率领的教徒军打得丢盔弃甲,教徒军缴获到了大量武器和粮食,士气更加旺盛。
  至今为止,倭国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光都不知道是大明在捣鬼,因为九艘战船都是倭人司空见惯的西夷船型如假包换。
  战船上不仅仅悬挂十字军旗还悬挂着西班牙、荷兰、英格兰国旗,甲板上出现的水手大多数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
  天主教的传播就是来源于西洋人,袭击幕府军的还是西洋人,教徒军造反始作俑者也是西洋人。
  德川家光对西洋人恨之入骨,他决定报复,下达了闭关锁国的命令,与此同时屠杀在倭国土地上的所有西夷正在进行中。
  沈明几个利用缴获的盖伦船型的西夷战船,使用金发碧眼的俘虏做水手攻击幕府军收到了奇效,直接导致倭国跟西夷诸国结仇,好处不言而喻。
  马赛劳斯少尉已经为龙武水师效力五六年,他在“虎穴城”安了家,有了妻子和一双儿女。
  他如今是乌德沃特号的大副,得到了相当于“红旗军”把总的级别,每年至少拿到五百两银子折色,三十石精米、麦子各半的本色。
  有了这个收入,马赛劳斯的不足十口人的家庭小日子过得很富足。
  他也是天主教徒,当然同情被幕府军屠杀的倭国教徒,攻击幕府军之时绝对是积极主动。
  攻击幕府军船队使用的西夷战俘绝大多数是教徒,都有同仇敌忾的觉悟,再加上他们不断发现在倭国经商、传教的教徒被野蛮屠杀,他们的报复性攻击更加狠毒。
  甚至于有些虔诚的教徒主动请求拿起火绳枪加入倭国教徒军的队伍。
  此消彼长,幕府军不仅仅是没有如历史上在崇祯十一年,倭国宽永十五年三月份彻底剿灭教徒军,还被天草时贞率领大军完成了割据。
  教徒军发展到八万,其中青壮年有一半,五千人拥有火绳枪,他们实际控制了天草、上天草还占领了一半鹿儿岛,有三十几万虔诚的教徒死心塌地追随。
  为了得到大明的好武器,教徒军和幕府军都在大量开采铜、黄金、白银,因为他们必须使用这些硬通货购买价格昂贵的火绳枪。
  倭国打得热闹,沈明几个当然不会坐视,“红旗军”顺手牵羊拿下对马岛、五岛列岛、平户岛、伊伎岛。
  把这些岛上的原住民统统送去赤峰卫做矿工,什么时候能够成为自由民就需要看看他们汉化得是否彻底。
  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参与拓土有功再次被提拔一级,由于增加了新领地,“汉江省”再设一府,府治在济州岛管辖五岛县、平户县、对马县,陆地总面积三千余平方公里。
  阎应元担任济州府知府兼职守备,麾下有一个千总正兵,两个千户卫所军。
  张溥由于认清了现实,也有可能是他看到了“汉江省”的勃勃生机,这段时间很识相没有搞串联。
  他踏踏实实做事得到了认可,被提拔任用,当上了从六品同知直接治理对马岛、伊伎岛。


第八百四十四章:包围锦州

  对马岛上有银矿和铅矿,附近渔业资源丰富,这里将要大力发展矿业和捕捞业。
  百废待兴,赴任的张溥有太多实实在在的事情要做,相信他把过剩的精力用在治理一方,一定能够把这里治理成为一个富庶的乐土。
  陈明遇被任命为五岛县县太爷,兼职把总、冯厚敦当上了平户县令,兼职卫所军千户。
  其他文官武将暂且不论,经过历史证明的阎应元、张溥、陈明遇、冯厚敦这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