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293章

明末汉之魂-第293章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上没有道理可讲,强者生存是唯一法则,与会的众头领都叽叽喳喳议论起来,都认为龙武水师毫无疑问乃是最强者,选择跟他们对抗无疑是自取灭亡。
  十八芝之一的洪旭赞同郑芝虎所言,开口道:“二哥此言不假,大明的好东西太多了,觊觎的西夷不知凡几,眼看着来东方的甲板大战船越来越多,终有一日会跟我们来一场决战。
  咱们都跟西夷干过仗,每一次的损失大家心里都有数,要是一年跟西夷干几场,咱们恐怕根本耗不起。
  而西夷的战船都是属于国家所有,他们肯定还会不断增援,而我们虽然名义上是大明的水师,但是大明连该给的军饷都扣扣索索,要得到战船补充简直是痴人说梦。”
  甘辉发言道:“完全靠我们的力量跟西夷作战不是不可以,但是要量力而行,跟一个国家打一打还勉强能够承受。
  要是跟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格兰、法兰西等等国家都干上了,长期以往肯定吃不消。
  这一段时间在南海已经开始发现打着新旗号的西夷国家战船,毫无疑问西夷已经盯上了大明的产品,以后在南海活动的西夷战船只会越来越多。
  我认为咱们应该依靠朝廷、依靠龙武水师才能够走得更加稳健。至于派遣五十艘战船去了辽海会不会被扣下,我认为未必!”
  郑芝龙知道甘辉在十八芝之中属于智勇双全的头领,见他认为派去辽海的战船不会肉包子打狗,问道:“甘老弟,何以见得?”
  甘辉道:“征虏大将军非池中之物,我断言此人一定能够海纳百川,刘香主动投靠龙武水师,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根据那里卧底兄弟传回的消息,刘香不仅仅没有被龙武水师吞了一艘战船,还在龙武水师帮助下夺了几十艘,其中还有三艘西夷甲板大战船。”
  洪旭补充道:“甘老弟所言不虚,刘香得到的三艘西夷甲板战船有赶缯船双倍大,总共准备火炮多达三十六门,最大口径的是西夷二十四磅长管加农炮,最远射程达到八里。
  如今我们这里可没有如此厉害的战船。”
  甘辉道:“因此我才断言龙武水师犯不着吞了咱们援辽的五十艘战船,我估摸着征虏大将军调我军的目的就是看看我们的态度。
  大哥一直在请熊大人联络征虏大将军至今没有下文,何不如趁此机会直接跟征虏大将军见面谈一谈?”
  甘辉的建议得到了一致公认,几十个头领都纷纷开口议论,认为征虏大将军调遣福建水师援辽其实是给了大家机会。
  何不如利用这个机会交好“红旗军”争取跟他们结盟?
  如果福建水师和龙武水师联手,何惧西夷诸国染指南海?


第七百四十五章:千刀万剐

  听到此处郑芝龙不由得抚掌大笑道:“甘老弟真智勇双全的大将军,看待问题一针见血。
  也是,征虏大将军调我等其实是看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选择抗拒,势必会跟朝廷反目成为了反贼、海盗。
  龙武水师紧接着就会前往福建剿寇,不仅仅冠冕堂皇,还导致我们孤立无援。
  我们选择遵旨前往辽海,见到征虏大将军恭恭敬敬,执行任务不折不扣。
  据说征虏大将军赏罚分明治军严谨,以他的权位应该不会巧立名目为难我们。”
  郑芝虎道:“肯定不会,我耳闻征虏大将军的威名久已,心里佩服这样的英雄好汉,大哥,您干脆派遣我率领五十艘战船北上。放心吧,说不定我还能立功升官回来呢!”
  见郑芝虎如此乐观,郑芝龙唯有苦笑,一山不容二虎,投靠了征虏大将军,保住命不成问题,加官进爵也能够预见,可是独立自主权肯定会丢了毋庸置疑。
  其他都是虚的,唯有独立自主才是命脉,郑芝龙心里叹息,独立自主对于其他将领甚至于自己的兄弟郑芝虎、郑芝豹等等都无所谓。
  因此这些人根本没有这样的觉悟,唯有郑芝龙患得患失舍不下大权在握独断专行的快意。
  议事的结果让郑芝龙灰心失望,麾下发现龙武水师才是大明的强者,纷纷做出了明智的决定,请带头大哥郑芝龙遵旨派遣五十艘战船前往辽海。
  郑芝龙还没有完全服气,他没有让郑芝虎单独前往,而是决定亲自带领船队和郑芝虎、甘辉一起去辽海看看,单看看闻名天下的征虏大将军拥有了何等实力。
  留守福建的将领有郑芝豹、郑芝莞、郑芝凤、洪旭等等。
  四月初,郑芝龙船队从厦门扬帆起航。
  跟郑芝龙心事重重完全相反,郑之惠和甘辉很是兴奋,他们认为能够作为大明将领参与平辽之战善莫大焉,都憋足了劲想着建功立业。
  郑芝龙也是具备无赖精神的枭雄,他要么不做,既然做了就不想弄巧成拙。
  因此他没有挑选船舶,而是随选了五十艘战船带上了,这些船舶拥有的战斗力不低于郑氏集团的平均水平。
  郑芝龙的战船没有外加人力驱动的轮桨,大多是赶缯船、三桅炮船少有西夷盖伦船,大多数是西夷口中的戎克船,都是使用的硬帆。
  戎克船的牢固度和抗沉性好于盖伦船,但是速度拿大量使用角帆增加了受凤面的西夷船舶差了一个等级。
  黄汉开了金手指后,体系内建造的老闸船硬帆、软帆混搭中西合璧速度比戎克船快。
  但是比同样吨位的盖伦船慢半节至一节。
  “红旗军”战船的优势在设计了轮桨,全驱动之时可以比盖伦船快两节有余。
  由于郑芝龙船队中还有速度更加慢的三桅炮船,整个船队平均航速保持三节就不错了。估摸着需要一个月有余的时间才能够到达辽海。
  征虏大将军发动平辽大战,率领“红旗军”大胜清军夺取原朝鲜王国都城的消息刊登在“红旗日报”上发行全国。
  所有的汉人欢欣鼓舞,酒楼茶肆的读报人身边总是围满了听众,如今的场所如果没有读报这个服务就留不住顾客。
  读报人的收入还不错,不仅仅有酒楼茶肆老板提供的月钱,还有一边喝酒一边听新闻的顾客给予打赏。
  有些老顾客养成了固定时间听新闻稿的习惯,类似于后世到点就准时收看新闻联播的观众。
  最受欢迎的当然是“红旗日报”,虽然现在大明朝廷的邸报也有人能够搞到手抄件,但是没有人喜欢哪一种书写方式。
  大家都喜欢听“红旗日报”上的大白话,更加喜欢刊登的连载作品《射雕英雄传》。
  读报人把报纸内容当做评书来读,他们高声读出满清册封的三顺王之一耿仲明再次背叛满清投降大明,杀了三四千建奴和鞑子,然后故意停顿了。
  听众们都愤怒了,想当年耿仲明那小子在登莱杀了多少无辜?后来还投降了建奴当上了汉奸王。
  如今居然杀了那么多鞑子、建奴再次归明,岂不是又会成为大明的达官贵人,被封爵的可能性也有啊!
  苍天啊!大地啊!你为何如此不公,为何坏事做绝的人没有遭到报应啊?
  就在听新闻的人都在骂娘之时,读报人再次慢悠悠开口了,“然,耿仲明那厮却因为坏事做尽遭到了报应,猝死在前往京师面圣的路上。”
  骂声更加大了,但已经不怒骂,而是笑骂读报人太缺德,哪有在关键处停顿那么长时间的道理。
  然后读报人就继续读喜闻乐见的新闻,告诉大家大汉奸张存仁马上在菜市口千刀万剐。
  所有人都兴奋了,京师的军民官宦都要一睹为快,太多人准备了烈酒准备吃一口汉奸肉。
  大汉奸张存仁不仅没有后世当上满清总督的好运气,被吴襄忽悠一通后有了活下去的希望放弃了绝食自尽的大好机会。
  他被解送之时吃得不错养得白白嫩嫩,刽子手下刀之时简直是刀刀见血。
  被割了一天的张存仁这才知道有时候猝死也算碰上了好运气,他有些羡慕耿仲明的下场了,当天夜里张存仁想死却死不了,第二天拖到菜市口继续挨刀。
  负责操刀的刽子手来自东厂,属于拥有家传绝活儿的主。
  他看中了张存仁保养得不错的好皮肉,决定完成三千六百刀,一刀也不能少,如果在这之前张存仁断气了,就对不起祖传手艺。
  历史上间接、直接死在张存仁手上的汉民超过一百万,如今这个可怜虫只剩下了一副骨架,肉都被京师老百姓就着醉不死白酒生啖。
  黄汉得知崇祯没有豁免张存仁,而是千刀万剐了这个汉奸卖国贼心里痛快,总算没有白来大明一趟,终于替千千万汉人出了一口恶气。
  算算账,尚可喜没有成为汉奸为国捐躯,耿仲明被猝死,吴三桂成为了高位截瘫的残疾人,张存仁被千刀万剐,貌似出名的大汉奸下场都不是太好啊!


第七百四十六章: 汉江省

  安定了大半个朝鲜,春耕进行到了尾声,大太监郑之惠和张凤翼、梁廷栋又赶去京师面圣。
  由于加大了投资力度,京师到达天津卫的道路完全是混凝土大马路,道路经过的所有河流都用不着摆渡,全部架起了大桥。
  本来汉民族的桥梁技术就领先世界,有了黄汉出银子购买、收集大工匠的祖传绝活儿形成文字,向整个“红旗军”体系的建筑工推广技术,效果杠杠的。
  黄汉不会利用权势逼迫大工匠献出祖传秘籍,但人总是有弱点的,不为名利的少之甚少。
  比如旗卫打探到一个叫做贺鸣春的大工匠家里珍藏了不少知名石拱桥的图纸。
  貌似连赵州桥的维护图纸都有,可以确定正德年间整修小商桥的图纸就在贺家,可是不管旗卫如何开价这个大工匠都不肯拿出图纸。
  汇报到了黄汉这里后,黄汉给王徵去了书信,把事情经过写清楚了。
  自从来到“红旗军”体系搞科研教书育人,科学家王徵就焕发了青春,工作热情高涨。
  得知了这个好消息,老人家第二天就出发了。
  王徵声名赫赫,贺鸣春如雷贯耳,见这位大家上门哪敢怠慢,又得知王徵能够保证给予他和两个儿子正九品官身,哪敢给脸不要脸?
  七天后贺鸣春一大家子都跟随王徵来到了虎穴城住入人才楼。
  黄汉手里有大明科学界的泰斗“南徐北王”,有这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家、士大夫上门就不会出现谈不下来的条件。
  “红旗军”体系拥有了水泥,拥有了钢筋混凝土,拥有人才,拥有研发团队,这六七年里不断积累经验,新一代建筑工的架桥技术日趋完善。
  建造大桥的跨度也越来越大,以贺鸣春和两个儿子为首的研究团队已经有了在黄河之上建大桥的宏伟构想。
  如今来往于京师、天津卫对于郑之惠、张凤翼等等来说简直是一种享受,一路上还能够看到京畿之地的新面貌。
  他们乘坐的乃是黄氏出品的高级四轮马车,减震效果杠杠的,由于车尾外部安装了取暖的蜂窝煤炉子烧开水为内部暖气片供热,哪怕外面寒风刺骨,马车内也是温暖如春。
  他们再一次来京城乃是为“红旗军”将士们邀功请赏,也要尝试劝文武百官和皇帝早早给予征虏大将军郡王爵位。
  还有一件事情也很重要,征虏大将军拿下大半个朝鲜纳入大明版图,这里将要设立一个承宣布政使司,还叫做朝鲜不合时宜。
  黄汉的提议叫做“汉江省”,并且提名了不少官员担任汉江承宣布政使司左右布政使、左右参政等等,还有提刑按察使司正副按察使,下辖州府的知府、知州、知县。
  被提名当相当于高官的左右布政使的第一人选比较搞笑,乃是当朝首辅温体仁。
  第二人选乃是前五省总督陈奇瑜,第三人选乃是已经去云南赴任的卢象升,第四人选就是差一点被崇祯杀了的前户部尚书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的大员杨一鹏。
  徐明扬、张国维、朱大典、阎升斗、李诗圣、王本立、张文魁、倪可大、张有俊、何炳等等黄汉有耳闻的忠义官员全部上了“汉江省”选官名单,而且都是建议提拔一级调用。
  朝廷肯定不会完全满足征虏大将军的愿望,点名的官员能够给三分之一就不错了。
  但是这里留下了伏笔,朝廷给予这些人提拔,于国于民大有好处。
  他们中不少人原本就受到过“红旗军”恩惠,再次升官又是因征虏大将军而起,他们当然应该知恩图报。
  如果朝廷不放人,而且对这些人没有交代甚至于不闻不问,怨恨的情绪就有可能埋下了,想去征虏大将军治下大展拳脚的愿望会更加强烈。
  归根到底还是崇祯皇帝太老实,真不适合当皇帝,黄汉出招又太刁钻,往往不管崇祯如何化解,“红旗军”都是受益方。
  还有莫名其妙的几人也上了黄汉选官的名单,一人被提名为汉城府第一任知府,此人叫做宋应星,乃是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
  还有北直隶通州人阎应元、南直隶金坛人冯厚敦、浙江上虞人陈明遇,这三人分别被黄汉提议委任为汉城府同知、推官、知州。
  黄汉记得阎应元的绝命诗,“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感佩这位英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熟悉明末历史的人都不会钦佩被吹上天的民族英雄史可法,而是追捧江阴抗清三公,前者绝对是个眼高手低的坑货。
  史可法手中拥有军民上百万,拥有钱粮丰足的大城、坚城扬州,拥有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的光环。
  可惜这个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守卫扬州连半天都没撑住,最后的结果是造成“扬州十日”大屠杀,八十万汉人罹难。
  以后黄汉得了天下,如史可法这样的民族英雄一定要把他留在京城做官。
  给予他相当于城管局的官职,管管环境卫生和市容,管管戴着红袖箍的小脚老太太。
  这样做才是人尽其才,用这样的人担任封疆大吏绝对是被他坑死了都没地儿喊冤。
  因为他没有投降敌人属于哪一种“平时袖手谈心性,临事一死报君王!”的高风亮节之人。
  而如阎应元、冯厚敦、陈明遇这样的人一定会给予他们驻扎海外殖民地的军政大权,有他们驻守新领地,一定能够安定一方。
  江阴抗清三公如今默默无闻,黄汉布置旗卫进行打探才得知他们的近况,如今他们都是布衣,唯有冯厚敦拥有秀才功名。
  黄汉举荐了几十地方官,其他人甚至于温体仁和陈奇瑜是否能够如愿黄汉都不在乎。
  唯有宋应星、阎应元等等四人志在必得,为此黄汉还派遣旗卫跟老丈人沟通,也给刘之伦去了信。
  拿下大半个朝鲜国原有领土纳入大明版图,征虏大将军居功至伟,他举荐的官员虽然让人根本看不懂也得着重考虑。


第七百四十六章: 阎应元

  新版图“汉江省”的地方官完全由征虏大将军举荐不太现实。
  内阁班底和六部大员在朝堂上跟征虏大将军的代言人张凤翼、梁廷栋、吴襄等等谈判高手讨价还价,终于开始妥协。
  最后的结果是同意一小半官员由征虏大将军推荐,朝廷肯定必须委派超过一半以上两榜进士出身的地方官。
  大明的办事效率高不起来,总要扯皮一段时间才会落到实处,张凤翼、梁廷栋、吴襄等等早就习惯了。
  他们不急于回去,成天呼朋唤友在不夜城聚会,不少文官见卸下兵部尚书担子的张凤翼貌似越活越精神啧啧称奇。
  朝廷一下子多出几百上千百实缺,跑官的士大夫趋之若鹜。
  这不是夸大其词,“汉江省”从无到有,由军管逐渐向文官治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