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汉之魂-第2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少脾气不太好,酒品又很差的勋贵有了七八分酒意嘴里骂骂咧咧,殊不知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旗卫记录下来。
大明勋贵很牛掰,乃是大明最大的蛀虫,有的爵位传了二百多年十几代,这些人的家中巨富,拥有百万资产以上者不知凡几。
成国公朱纯臣、英国公张之极、定国公徐允祯、阳武侯薛濂、定西侯蒋秉忠、襄城伯李国桢、清平伯吴遵周等等都是勋贵团体中有实缺在身的权臣。
大明国祚二百几十年,勋贵何其多也,不是每一个勋贵都有权,但是可以肯定绝大多数勋贵家中的钱不少。
只不过这些人比较蠢,不能认识到改朝换代后前朝的勋贵和王爷不仅仅会倾家荡产,还会不得好死。
如果他们肯齐心协力跟崇祯共渡难关,估摸着勋贵集团能够拿出上千万两白银,因为李自成夺取京师拷饷七千万两银子,有一半就是出自于大蛀虫勋贵集团。
现在勋贵们酒后狂言,居然敢骂旗卫心中的救世主征虏大将军。
正在窃听的旗卫们咬牙切齿,暗自腹诽以后跟他们秋后算账之时最好还怎么硬气,别哭得像个娘们儿!
大朝会上,首辅温体仁一一列举征虏大将军的功勋后抛出进爵辽国公辽沈郡王的重磅炸弹后嘘声一片。
八成文官武将和勋贵都拿祖制说事儿,坚决不同意大明出现一位异姓王。
张凤翼和梁廷栋开始跟群臣打嘴仗,最后的结果变成了大家都退一步,如果辽国公在即将开始的春季攻势中再次打得建奴丧师失地收复朝鲜纳入大明版图。
那么为大明拓土千里的辽国公完全可以凭借这个天大的功劳进爵辽沈郡王。
朝堂上的纷纷扰扰没几天就传到了黄汉耳中,没想到张凤翼、梁廷栋会为自己索要王爵,更加没想到温体仁站在自己的阵营。
投桃报李恩怨分明才能够让追随自己的人安心。
黄汉以军中需要补充官员为由头要了三十个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来军中效力,其中就有温体仁的三儿子温佶。
温体仁被史书写得一无是处,可是温家没有坏人,唯一的兄弟和三个儿子都没有恶行,这是何故?
黄汉给出的答案就是,温体仁为了执行皇帝的意图下手搞东林党的手段太阴险,导致东林党恨之入骨,刻意给他扣屎盆子。
朝廷本来就应该派遣官员去军中任职,黄汉这一次要的都是七品、从七品的文官,朝廷没有理由不同意。
况且等朝廷实缺的官员何其多也,吏部尚书谢升能够一下子塞三十人去征虏大将军那里,何乐不为?
温体仁看到了吏部送来的名单,见自己拥有从七品中书舍人品级却没有实授过任何官职的儿子在其中,顿时懂了黄汉提携温家子孙的心意。
为了把自己的儿子弄去参与五年平辽计划,黄汉不惜拉上二十九人陪同,这份心意足以表明征虏大将军乃是盟友。
很明显自己抛媚眼没有给瞎子看,征虏大将军果然是个妙人。
温体仁忽然间有了“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然开朗,天天勾心斗角太累了,放下吧!
他想过段时间卸下首辅这个沉重包袱,学着张凤翼、梁廷栋,主动要求去辽东任职。
说不定那时征虏大将军已经拿下朝鲜,届时可以参与恢复汉时四郡做些实事,为大明开疆拓土青史留名。
原本只要是去辽东任职,绝大多数官宦如丧考妣,现如今截然不同。
被征虏大将军点名调用的陈组绶、周之茂、许文岐、李含乙、宋天显、温佶等等三十人得知消息后欣喜若狂。
夺下朝鲜恢复汉时四郡需要的文官武将何其多也,大丈夫能够获得为国家开疆拓土的机会幸甚至哉!
怡春院被楚楚买到手重新装修后作为“崇祯大字典”的总编辑部,如今这本工具书已经家喻户晓。
为了掌握汉语拼音主动学习啊、哦、饿等等拼音字母的读书人不知凡几。
由此可见,哪怕黄汉不能扭转乾坤,仅仅给这个时代留下了“崇祯大字典”就能够惠及整个大明的莘莘学子。
第七百二十三章:排兵布阵
文化的传播就是文明的传承,汉语、汉字、汉族、汉文化奠定了汉文明的基础。
“崇祯大字典”能够使得汉字更加容易掌握,汉语拼音能够使得“红旗军”体系官话风靡天下,就是为汉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
巧了,被黄汉调用的三十人都曾经参加过编修“崇祯大字典”,他们在离开京师赶去天津卫之前在怡春院高歌取醉……
因为除了温佶之外的二十九人都认为是自己在编修字典之时被征虏大将军瞧上了眼,故而才有了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
春季攻势的计划已经完善,黄汉原则上是采取让“红旗军”轮战,绝大多数去年参加过会攻朔州城的将士们开始换防替下留守营伍。
水师陆战队大量吸收新毕业的少年,如今扩编为七个营,主将分别是黄义、沈明、安小乐、彭怀义、俞飞、皮小虎、曾同享七人。
在黄汉心目中水师无比重要,是以后全球殖民的武力保障,水师陆战队的七个主将清一色都是在自己身边言传身教的弟子,陆战队员超过八成都是学院派少年兵。
黄义、沈明等等七位营官不仅仅率领水师陆战队,他们包括陆战队麾下的镇抚官、千总、把总在海战之时同样可以是船长、大副、二副等等指挥官。
沈明、黄义七人文化水平本来就高,又在基层锻炼几年,都是“红旗军”中的全能指挥官,能够分别领导骑兵、步兵、炮兵、水兵、工兵。
龙武水师一直在走年轻化的路子,由于学校有地理课,少年们都能够开眼看世界,知道离大明很远的地方大着呢,许多地方至今还没有文明人。
因此太多少年渴望远渡重洋畅游世界,主动要求成为水手、炮手在水师服役。
由于战船不间断远航南海,水师的整体素质提高得很快,水手、炮手不仅仅都能够熟练打炮、操帆,还人人能够打枪、放铳。
所有的水手、炮手都能够担任水师陆战队员,但是陆战队员中能娴熟操帆的只有一半人,能够把火炮打准了的队员比例更加低,不超过三成。
调整防御后,水师陆战队都用不着守土,除了黄义的营伍随同二哥黄勇跑南洋去了,剩下的六个营伍两万四千人参与春季攻势。
水师陆战队跟陆军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骑兵千总增加了两个把总工兵、一个把总使用哨船、炮艇、舢板在内河进行探报的侦察兵。
除了人数不限的亲卫营外,其他营头绝大多数正兵上限就是四千,憨子的直属营多一个骑兵千总编制。
不算上在内地发展的营伍和亲卫营,现在陆军正兵营三十七个,水师陆战队营七个。
山西、宣大留守的任务交给以憨子、杨大年为首率领的六个正兵营。
跟建奴对峙的塔山防线留足四营,主将是杨国兵,另外三营主将分别是王志诚、桑羽等等。
宁远、山海关、蓟镇需要六营布防,主将当然是黄沂州,除了他的直属营,还有黄峰、张扬、袁思明等等五营。
天津卫留下杨汉威一营正兵。登莱驻守的一营人马主将是杨坚。
旅顺口、东江镇诸岛需要两营正兵驻守,主将是由于在山西作战立功由实授千总被提拔为营官的卢凯军和黄农生。
金州前线跟清军对峙的部队是王展鹏、黄峰等等的四个正兵营。
减去驻守的二十四营,黄汉将要出动“红旗军”正兵营十五个其中水师陆战队两个,总数六万人马进行登陆战,这不包括亲卫营。
各营主将分别是宋鹏飞、杨国恩、黄龙、毛承禄、高忠义、郑学伟、刘四海、杨谷、王根生、刘奋勇、尚可义、李惟鸾、郑学武、彭怀义、安小乐。
沈明、皮小虎、曾同享、俞飞的四营陆战队不参加登陆战,他们的任务是利用朝鲜半岛的海岸线和江河、湖泊率领麾下袭扰清军,炸毁、拆毁浮桥袭击敌人的补给线。
卫所军有四十五个千总参战,总人数五万,已经在皮岛、深弥岛、旅顺口、青泥洼口等待的移民足五十万。
第一批移民中的十万青壮年给予钱粮作为随军劳役率先登陆朝鲜,这些人全部已经集训超过一年,具备一定的军事素质,也有些战斗力。
打败了清军主力,一个千总卫所军率领两千随军劳役参与拉网搜寻密林山岗,消灭残敌。
这些随军劳役就是以后保甲联防的中坚力量,等拿下的地盘没有了抵抗力量之时,立刻接四十万家小前来团聚、屯垦。
为了鼓励移民,黄汉承诺率先移民的每家每户可以优先挑选五十亩土地屯垦,如果劳动力不够还可以从“四方钱庄”借贷银元购买高丽、鞑子俘虏作为农奴使用十年。
“红旗军”体系原则上不存在奴隶制,但是被劳动改造的人其实跟奴隶没有区别,他们也是在得不到劳动报酬的情况下被强迫劳动。
不被处决的战俘绝大多数劳动改造十年就会获得自由,不服从劳动教养的会被延长改造年限。
获得农奴十年使用权的汉人不得无故打骂、虐待农奴,要给予农奴基本生存条件,违反规定者剥夺农奴使用权。
为了防止使用农奴的主家为了更长时间占有廉价劳动力,歪曲事实,指控抗拒、消极劳动改造的农奴被查实后,延长劳改期的同时重新为他们选择主家。
早就多次观察过清军阵地的宋鹏飞、孙传庭、孙元化、黄龙等等文官武将都知道一旦开打就会面临壕堑争夺战。
为此他们特意加大了冷兵器刀盾手和米尼枪手协同作战的演习科目。
十万青壮年劳役这段时间的演习内容是用工兵铲挖土装袋填壕,用预制的木板在工兵指挥下快速在战壕上搭建能够承受一磅弗朗机小炮车通过的便道。
大家都知道驻防朝鲜的大汉奸孔有德、耿仲明等等用了两年时间把那里的几个主要城池周边挖得沟壑纵横,“红旗军”先头部队必须在推进之时为主力开辟出通天大道。
第七百二十四章:人喊马嘶
训练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临战之时的伤亡率众所周知。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不是口头上说说,已经深入人心,军民们都在军歌声中加强训练一个个挥汗如雨。
崇祯十年二月初,中原大地春寒料峭,通往南阳的官道上人喊马嘶。
那是天雄军和已经壮大到了六千人马的唐王部、发展到了接近两万人马的“红旗军”赵坤、顾准、裴元武、谷如山部杀回来了。
流寇擅长破坏,他们不需要任何已经夺取的城池。
高迎祥、张献忠等等已经在襄阳、南阳这片区域蹂躏了四十天,简直是掘地三尺,所有能够发现的金银财宝和粮食、牲口都被他们抢了。
得知卢阎王和“红魔”一路杀来人马超过四万,他们哪里肯留下拼命再次开始了流窜作案。
黄汉知道存在大量饥饿的难民就无法剿灭流寇。
分析旗卫总结的河南情报后,能够预知流寇不会选择跟天雄军和“红旗军”硬碰硬。
卢象升和唐王收复失地应该是弹指一挥间,消灭流寇肯定是遥遥无期。
“红旗军”不会傻兮兮地跟在流寇屁股后面武装大游行,还是采取收复一地就得把这方百姓从即将饿死的边缘拉回来的一贯方针。
襄阳、南阳这片区域应该是河南相对富庶的地方,地肥水美,如果不遭遇兵灾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比其他地方好多了。
长江水系中最大支流汉水迂回在江汉平原,直通襄阳。
这段水路完全可以通航一百吨以下的平底江船,由襄阳往东北方向的南阳有唐白河联通,有一百余里水路也可以通航排水量低于三十吨的内河船舶。
古代运输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就是船运,也就是因为这一点,黄汉一旦有了立足之地和资本之时就不遗余力发展造船业。
七八年的发展,侵吞、抢劫、建造,黄汉不仅仅拥有了大量用于跑海贸的商船、战船。
还拥有了成百上千艘适用于长江、汉江以及具备通航能力的内河航运的货船、客船、炮艇。
黄汉下达命令给赵坤、顾准等等将领,特意从亲卫营中选拔了三百少年提拔为军官,这些少年军官将要担任基层军官和镇抚官,加强内地“红旗军”的组织架构。
之所以挑好苗子加入亲卫营,是因为黄汉把这几千人当做后备军官培养,相当于后世的军官教导队。
放出三百基层军官,给予钱粮武器,六个月后,这些年轻人就会带出一万正规军。
一旦收复襄阳、南阳以及附近的城池,“红旗军”就赖在此地不走了,接下来会救济难民,圈无主土地屯垦,首当其冲就是侵占襄王以及他这一脉郡王的封地。
唐王本来就是个有担当的人,现在家逢变故更加不会在意那些封地,“红旗军”牵头组织难民屯垦圈了属于唐王家的田地应该不会遭遇抵制。
况且“红旗军”种王爷或者地主官僚的地,都是按照跟潞王、周王签订的租种协议的标准交租交国税,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权。
只不过“红旗军”提供种子、耕牛等等收取一半收成大包大揽了农民需要承担的所有苛捐杂税,避免了农民被盘剥的山穷水尽面临饿死之时铤而走险。
三年前的“红旗军”就很霸道,圈了十几位藩王、郡王的地直接安排屯民耕种,事后才补办协议交租,效果很好。
连潞王、周王、福王等等都捏着鼻子认了,最后大小地主都只能接受现状。
不是地主们觉悟高,而是他们识相,知道“红旗军”不是浪得虚名,能够到手平均一年土地产出的一成作为地租,而且旱涝保也就忍了心头恶气。
毕竟天灾人祸不断,没有强大的武力作为保障,没有规模化的屯垦,不花血本建设用于灌溉、排洪的水利设施,田亩大面积荒芜是不争的事实。
乱世之中谁能够组织流民安心屯垦?唯有拥有“红旗军”的黄汉有这样的财力、武力和统御力。
现在的“红旗军”又发展了三年多,人马倍增,处理染指地区的土地纠纷更加霸道。
无主之地当然收入囊中,有主之地只要发现没有人在进行春耕都会视为即将荒废的良田及时安排屯民耕种。
襄王传承了十几代,封地何其多也,生意做得何其大也,家中的现银何止百万两之多?
高迎祥、李自成没有杀襄王朱翊铭、贵阳王朱常法、福清王朱常澄、进贤王朱常淦等等,但是没有放过他们,拷饷那是必须的。
榨干了襄王一脉,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马守应、罗汝才等等贼骨头率领麾下过了四十天钱粮充足的好日子,又裹挟了不少青壮年。
流寇中有武器能够战斗的人合计超过二十万,其中核心人马超过五万。
他们不肯消耗刚刚积攒起来的实力跟天雄军和“红旗军”拼命,选择避战。
内地的官军真的很穷,早就不是大明标配骑兵三成步兵七成。
大部分明军中只有主将为数不多的家丁队有马,其余都是步兵,而且绝大多数是没有盔甲只有冷兵器大刀、长矛的步兵,连弓弩都很少。
为什么崇祯七年后就不是明军追着流寇打,而是流寇不断包围明军斩杀大明将领?
究其原因乃是大明越打越穷,明军的素质和装备越来越差。
而流寇越打越有钱,老营人马的装备越来越齐整,大小头目经过不间断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军事素质提高得很快。
高迎祥审时度势决定不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