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281章

明末汉之魂-第281章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祖大寿投降建奴后得到了归顺王头衔仅仅是表面风光而已,日子却急转直下,他知道所谓的汉人王爷在八旗军事贵族眼里不如一条狗,如今不得不摇尾乞怜。
  大明天子曾经三次传召祖大寿,他都敢赖在锦州不予理睬,但是崇德召见他前往盛京议事,这老小子立刻屁颠屁颠的赶来。
  其实祖家在建奴手中得到的钱粮还不及当时大明给予的十分之一,真是应了升米恩斗米仇这句古话。
  这段时间祖大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原祖家军的将领祖宽、祖克勇判清投明,妹夫吴襄又临阵倒戈投了“红旗军”。
  他得知消息后偷偷地放跑了吴襄留在锦州的小儿子吴三辅,吴家的三个儿子中只有吴三辅才是祖大寿妹妹生的,是祖大寿嫡亲的外甥。
  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也为了些许情亲,祖大寿甘愿冒险放吴三辅一条生路。
  据送吴三辅出逃的祖大弼汇报,吴三辅越过大清的工事区就高举双手,不到半刻就有“红旗军”出现把他带走了。
  这两年日子过得憋屈,祖大寿经常唉声叹气,祖泽润、祖泽溥等等几个儿子也对现状不满,牢骚满腹。
  祖大寿叮嘱儿子和祖家诸将,如今在大清国以混日子为主,万万不能真心替建奴卖命,跟明军交战之时一定要悠着点,发现事不可为立刻投降或者倒戈。
  见带头大哥做了大清国的王爷都不屑于效忠崇德皇帝,祖大弼、祖大成等等去年底有机会反叛建奴回归大明的祖家将领悔不当初。
  他们开始为自己留条后路,毕竟大明那一边又有了吴襄父子和祖克勇、祖宽几个自己人,以后大清国真被“红旗军”灭亡,他们最少能够留下命一条。
  于是乎,投降的吴襄、祖宽、祖克勇等等将领麾下留在锦州的家眷没有遭到迫害,甚至于有几十个青壮年还成功越过防线跑去了“红旗军”那边。
  可惜祖家军跟“红旗军”乃是宿仇,祖家军认为祖家沦落到如此地步完全是拜黄汉所赐,他们没想过向“红旗军”投诚。
  而发动平辽战争的全部是“红旗军”,祖家诸多汉奸对举手投降后是否能够留下性命实在没有信心。


第七百一十五章:去帝号

  倒戈之事祖大寿和叔伯兄弟、儿子、养子、心腹将领也讨论过。
  最后没有达成共识,祖家汉奸们就怕一旦反出满清,祖家军就会陷入“红旗军”不接受投降,建奴、鞑子又追着打的困境。
  才做了大汉奸两年而已,祖大寿已经白了头,如今萎靡不振面容憔悴。
  每一次崇德召见,祖大寿都做足了被扣留在盛京或者干脆下狱、杀头的准备,谁知如今的大清国朝堂上气氛诡异,没有人出面追究汉军投降之事。
  让祖大寿觉得莫名其妙的是,原本从来没有给他一个好脸的睿亲王多尔衮态度和善许多,这一次给睿亲王行礼根本不是等来两声哼哼,而是双手搀扶。
  眼看着汉军在崇德皇帝帮扶下实力见长,多尔衮当然萌生出拉拢祖大寿这个归顺王的心思。
  八哥身体每况愈下,貌似时日无多,而多尔衮跟比他还大三岁的皇子和硕肃亲王豪格势如水火。
  如果八哥死后继承人是豪格,多尔衮自知不会有好下场,因此决定争夺皇位。
  豪格平时眼睛长在额头上,对汉奸王和汉臣嗤之以鼻,因此多尔衮准备折节下交拉拢汉军,对待祖大寿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使得祖大寿受宠若惊的同时又有些摸不着头脑。
  范文程、宁完我、高鸿中等等汉奸一直负责收集大明情报,向大明用间。
  可是如今传递情报太艰难,不能混上来盛京海贸的商船就得从延绥镇绕三千里路送达盛京,往往情报到达已经失去了时效。
  满清明明知道如今来盛京贸易的商船都是获得“红旗军”许可的,运来的货物价格昂贵且不说、还大多数是些没用的东西。
  但是黄汉太狠了,居然严密封锁了两千里边墙,控制了五千里海岸线,直接导致满清抢来的银子、金子眼看着真没有地方花。
  能够花高价买些烈酒喝也算是心里安慰,八旗军事贵族很是担心“红旗军”的封锁更加严苛,导致运白酒、丝绸、茶叶、白糖来盛京贩卖的商贾被封禁。
  奸商无处不在,“红旗军”严格检查运货去建奴那一边销售的商船,计算出船员的食品耗用。
  但是这些奸商为了利益最大化,甚至于在海上捕鱼吃把核定的肉类罐头省下来买高价,甚至于回来时吃干粮,把船上携带的铁锅都卖了。
  也就是因为能够从商人手中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违禁品,使得有见识的崇德忍受了被奸商盘剥,一直没有下达禁止海贸的命令。
  范文程和宁完我、高鸿中经常和来往于天津、盛京的商船水手和船长交谈,把通过旁敲侧击得来的消息汇总,再根据“红旗军”这一两年的表现分析,得出结论,黄汉有不臣之心。
  朝议之时宁完我向崇德和文武百官呈报了他们总结出的结论,提议拿此事大做文章。
  又准备搞什么离间计,阿巴泰不胜其烦,多尔衮眉头紧皱,多铎当场就骂骂咧咧。
  济尔哈朗嘲讽道:“几位大人如今能够派得出人手赶去明国京师散布谣言吗?黄汉实力如此之强,明国皇帝知道他有不臣之心又待如何?”
  宁完我道:“郑亲王有所不知,那黄汉反意昭然若揭,如果此时我大清加把火导致他早日反叛大明。
  接下来就变成了我大清、明国、黄汉三方博弈,变数会增加太多。我大清的机会自然多出不少。”
  高鸿中道:“用不着去大明京师散布流言,我们直接请明国商船的船长、水手给黄汉带话,我大清意图向他臣服愿意去帝号遵黄汉为皇帝。”
  这句话杀伤力强大,满清朝堂上立刻炸锅了,文官武将吵成一团,随即都目光转向崇德,都想看看主子是不是勃然大怒。
  崇德没有暴跳如雷,他思索一番后笑道:“大丈夫能屈能伸,为了我大清子民,朕不在意虚名、不怕假戏真做,可以去帝号遵黄汉为帝。
  朕还可以承诺出兵协助黄汉全取大明江山社稷,以后我大清愿做黄汉的藩国,朕不求分得大明领土,只要辽东、朝鲜这片我大清现有地盘。”
  血气方刚的多铎虽然跟十四哥亲近提防八哥,但是见八哥居然甘心受辱向黄汉称臣怒不可遏。
  阿巴泰、济尔哈朗、杜度、彻尔格、阿山等等八旗王公贵族都觉得义愤填膺,这一刻到是有了同仇敌忾的觉悟。
  见八哥居然如此表态,智商值高于百分之九十九通古斯野人的多尔衮颇为欣赏。
  他认为给予黄汉承诺仅仅是画饼充饥而已,无伤大雅,只要能够让大清国渡过眼前危机赢取几年时间,以后就会有变数。
  多尔衮率先跪下赞誉道:“陛下宅心仁厚,为大清子民谋福祉肯牺牲虚名,臣等铭感五内!皇上万岁、万万岁!”
  见主子不计较自己的虚名为了大清国利益着想,此刻满、蒙、汉、高丽诸臣都跪下唱道:“皇上圣明,万岁、万万岁!”
  崇德同意了散布遵黄汉为帝的消息,并且表态如果黄汉肯谈判,大清国就肯化敌为友协助黄汉夺取大明江山。
  抛出的利益太大了,取代崇祯、取代大明做皇帝的诱惑该具备何等杀伤力?黄汉那厮不被动摇简直是不可思议。
  万一八旗子弟能够变成“红旗军”的盟友,以后在跟他们一起作战之时认真学习,就跟当年老汗跟着李成梁学了一手终于成为辽东之主那般。
  摸清了“红旗军”的底细,再学到他们的战法,讨要到他们的火炮、火铳,即便以后结盟破裂,重新学习过的八旗子弟兵也不是能够轻易被征服的。
  决定了使用离间计只不过是想拖延时日,排兵布阵那是必须的,一系列军队调度和人事调整立刻展开。
  崇德何尝不知多尔衮、多铎俩兄弟比较危险,有自己在,他们翻不了天,万一……
  早作提防才能够避免事到临头乱了方寸,先把这哥儿俩分开再说,崇德下达旨意,介于阿济格驻防朝鲜的时间太久了,轮换多铎率领人马去替换……


第七百一十六章:阳谋

  范文程、宁完我等等汉奸信心满满。
  他们立刻执行这个可真可假的离间计,亲自带着家丁疾驰盖州港口走访来满清贸易的大明商贾。
  满清的大官言辞灼灼要遵征虏大将军为皇帝,大明商贾们哪里肯相信,全当做了听笑话。
  谁知真有委托他们转交有满清崇德皇帝用了印玺的圣旨送到每一位船长手中,上面就是这样的内容,船长和水手怎么可能不相信?
  为了离间,为了扩大影响力,崇德皇帝内容统一的圣旨下达了几十份。
  几十艘跑盖州港口转陆运去盛京的大明商船的船长、东家都得到了把这份圣旨,得到了转交征虏大将军的请求。
  获知这个消息的水手都震惊了,一众满清汉官刚刚离开,他们就围在船长身边听他大笑着读出圣旨的内容。
  得知建奴如今怂成这个样子,连皇帝都不敢做了,要让位给征虏大将军,所有的汉人都兴高采烈。
  水手们当然会把这个新鲜出炉的故事讲给所有能够遇到的人听。
  没几天,建奴准备去帝号,意图遵大明征虏大将军为皇帝的消息就在天津卫、虎穴城、山海关传开了。
  “红旗军”将士们听到这样的消息再亲眼看见伪满清崇德皇帝服软欲遵家主为帝的圣旨后,绝大多数人极度亢奋。
  于是乎,这一次“红旗军”不仅仅没有在第一时间辟谣,还成为了造谣、传谣的积极分子。
  因为他们也在议论纷纷,有些人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还把家主有可能登基做皇帝的喜讯写信告诉了父母、妻子。
  很快体系内的军民都知道了这样的好事,不少人家和商家居然燃放鞭炮庆贺。
  黄汉给体系内带来了幸福生活,升斗小民是朴实的,他们愿意看到家主成为自己的帝王。
  这一次,谣言传播的速度惊人,二月初已经传遍了北直隶往山东、山西扩展。
  整个京城的人都知道了,甚至于有茶楼说书人能够背诵伪满清崇德皇帝下达的意图退位遵黄汉为皇帝的圣旨。
  大明满朝文武都知道这无疑是建奴的离间计,可是由于事出有因,这已经不是阴谋,变成了十足的阳谋。
  梁廷栋、张凤翼、杨嗣昌、郑之惠等等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哭笑不得,建奴此计虽然儿戏,明眼人都知道是个离间计而已,但是足够恶心人啊!
  崇祯皇帝是什么德行,这些大员和大太监嘴上不敢说,心里明镜似的,薄情寡恩刚愎自用,杀大臣如同杀鸡。
  别看征虏大将军如今风光无限,若是哪日弄丢了兵权,恐怕不仅仅是他不得善终,一家老小的命运都难说难讲。
  黄汉如今在张家口办公,行辕设在没收的一处豪宅内。
  这座宅院是范永斗在张家口置办的不动产,为了彰显范家头号大商家的风范,这座宅子除了规制不同,美轮美奂的程度堪比王府。
  大宅门里需要用很多人,经过曾经混入范家的旗卫指认,一大半原本这个宅子里的丫鬟、仆役被留用。
  这些人跟着范家就是打工而已,不是核心层,谈不上对范家的忠诚度。
  晋商以刻薄闻名,大多数卖身为奴的丫鬟、仆役打心眼里仇视东家。
  现在换了主人,变成了为征虏大将军服务后,不仅仅被打骂的情况基本上排除,收入还增加了不少,伙食也好了许多。
  因此黄汉带着已经跟着身边学习了一年多的黄昂、李知恩、施显、徐尔路、毛承斗、刘刚勇、杨九鸣、黄雨生八个贴身少年亲卫。
  带着徐妙茹率领的机要秘书班底、带着顾吉祥千总中一个把总的三四百近卫营少年入住之时,丫鬟、仆人伺候得很尽心,一切井井有条。
  八个少年亲卫中杨九鸣、黄雨生来自于九里台村,他们就是听着“红旗军”杀建奴、鞑子的故事长大的。
  九里台村的几百人是黄家崛起的最大受益者,忠诚度无可挑剔,但凡家中的少年无论男女都入新学读书。
  杨九鸣、黄雨生这俩孩子三年小学、三年中学毕业,由于品学兼优,又由于根正苗红,被选拔来到家主身边镀金。
  刘刚勇也是中学毕业,他还是为数不多的拥有骑战技能的优等生,主要原因是他经常在军中跟着大哥刘奋勇练习骑战。
  徐尔路、毛承斗这两个亲卫更加特殊,徐尔路乃是大明读书人,在八人中汉学底子不弱于、甚至于强过从小就开蒙读四书五经的黄昂。
  他的爷爷就是黄汉的恩师,退休后在虎穴城大学堂教书育人、研究科技的阁老徐光启。
  从松江府知名书院把年纪最小的孙子接来虎穴城读新学,是徐光启拿的主意。
  见孙子爱上了新学渴望远渡重洋后,徐光启又做主送徐尔路去爱徒黄汉身边做亲卫。
  由于松江府徐家、孙家的子弟开始读新学,带动了几十个江南少年跟随他们来到虎穴城大学堂就读。
  原本这些人是冲着这里有名声赫赫的“南徐北王”徐光启、王徵任教才不远千里来此地求学,后来就被这里的教学内容吸引了。
  因为这里的教学没有虚的,传授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知识,连军事课上的野外生存技能都是能够救命的法宝。
  新学内容广泛,不枯燥具备实用性和吸引力,直接导致更多江南学子慕名而来。
  相信不久以后,八股取士就会成为过去式,最起码“红旗军”体系的地方官就会从有了社会实践的新学毕业生中选拔。
  毛承斗是毛文龙的独子,毛承禄对义父念念不忘。
  朝廷给予毛文龙平反昭雪后,毛承禄就派遣心腹家丁去杭州接来已经在书院读了五六年书的毛承斗,送入虎穴城大学堂读中学。
  黄汉身边的亲卫乃是重点培养对象,“红旗军”体系众所周知。
  眼看着毛承斗中学毕业,为了义父的骨血能够出人头地,毛承禄去年正月特意找征虏大将军开后门,做法跟施大瑄如出一辙。
  得知毛承斗是英烈毛文龙的儿子,又得知这个孩子品学兼优,黄汉当然要留在身边细心调教。


第七百一十七章:煽动性

  黄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虽然地盘很大、人口很多、民事、军事、杂事一大堆,但是他每天处理公务绝对不肯超过两个时辰。
  层层负责制,各级文官武将都有权力、都知道应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如果在他们职权范围能够处理的事情,文官武将由于不肯承担责任写公文或者口头请示。
  结果会很不好!推诿责任的文官武将会被冠以尸位素餐的评语,如果不能快速改正变得有担当,就会被降级使用,一直降到他的担当能够管多少人、多大地盘为止。
  其实最搞笑的就是赞誉某些高级领导日理万机,忙得废寝忘食,好像万一这个领导人猝死这个国家就会民不聊生,甚至于亡国。
  事实证明,死了所谓的日理万机累出一身病还强撑着的领导人,国家运作正常,老百姓的日子蒸蒸日上。
  关键所在就是以制度管理国家,不能如同崇祯那样什么事都自己来,死抱着权力不敢下放。
  皇帝又不是百事通,崇祯更加不是,甚至于狗屁不通。
  他乃是由于出现了意外,还是高中生的年纪就过早掌握了一个当今世界地盘最大、人口最多帝国的最高权力。
  崇祯给予的批示十有八九都是一己之见、估摸着有一半都是想当然尔。
  特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