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26章

明末汉之魂-第26章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机会来了,后金军入寇,朝廷正是用人之时,一文不名的低级文官连升七八级已经不是神话,由一介布衣摇身一变成为将军也有了先例。
  老谋深算的郑国昌决定为儿子运作,给郑孝文谋求了一个从九品随军见习主簿的差事,就职营伍是黄沂州的把总,具体工作就是核算军功、领发钱粮、起草文书往来等等。
  他给儿子写了书信,把自己的期望跃然纸上,嘱咐郑孝文听从黄汉的命令。
  ————
  新书盼支持,弱弱的问一句书友们,要一些推荐票可否?


第六十章:出色又出众

  朝廷给黄沂州父子的封赏下达的当天,郑国昌就派出四个家丁陪同兵部派去九里台村宣布委任状的吏员离开京师。
  郑按察满怀希望,认为儿子跟着黄汉应该很容易分润到军功得到升职的机会,最起码能够先把见习二字去掉成为正经八百的正九品主簿。
  郑家的四个家丁是陪着家主住在避难所五天的熟人,他们会跟随郑孝文在军中服役。
  郑国昌用心招募的三十骑兵当然会跟着去黄家报到拜见家主。
  又是升官又是扩军,让黄沂州喜不自胜,他邀请兵部来送委任状的几个吏员在避难所盘桓几日被拒绝了,吏员们知道永平府是敌占区朝不保夕,根本不敢在此险地耽误时间。
  黄沂州见无法留客,只好给了喜钱打发他们回去。
  郑孝文得到委任状收到了父亲的亲笔信当然高兴,他是家中次子,本来就比较尴尬,如果不能博取一官半职,以后的日子恐怕不会太好。
  现在父亲给了他一个起点,他当然希望走得远走得稳健。当天就主动找黄沂州要求履行职责。
  人吃马嚼太多耗用需要记账,现在是黄勇和黄义做这些杂事,多个读书人帮着管理当然好,黄沂州安排郑孝文作为随军主簿正式上岗。
  郑国昌的夫人听儿子告知老爷已经安全到达京师,朝廷没有追究丢失永平府城的罪责,这些天一直提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黄汉带着骑兵送郑国昌去京师,本来有个五六天就能够回家。
  可是他半道上去了遵化,家里人左等右等就是不见消息当然人人牵肠挂肚。
  由于有了郑孝文认黄沂州当干爹的这层关系,郑夫人和黄汉的娘黄张氏已经相处熟了,郑秀娥经常带着几个小丫鬟跟黄家的两个女儿、两个婢女小薇、小月一起做女工聊聊家长里短。
  她们无一例外喜都爱听小薇、小月这两个小萝莉讲那段遭遇后金军劫掠的亲身经历,所有人都听得悠然神往。
  因为从小薇、小月口中讲述的故事跟现实有天壤之别,她们说得明明白白,十八个明军家丁骑兵被五个建奴打死一半人后溃逃了,而黄汉一个人打死五个建奴救下了她俩。
  谁不爱英雄?出色又出众!黄汉勇猛无敌的光辉形象已经在美少女心里扎了根。
  郑秀娥出生在书香门第,她家祖上就有进士及第的士大夫,父亲又是学霸级的人物,不仅仅金榜题名还顺风顺水加官进爵已经成为了大明封疆大吏。
  世家的女子断然不是暴发户可比,端庄贤淑那是必须的,气质也跟寻常人家大不相同。
  郑秀娥自从跟黄家两个女儿相熟,举手投足就成为了她们模仿的对象,黄馨和黄娉也被黄汉严令读书,并且写下了许多必须掌握的生字,有时候两个姑娘忘记了生字怎么读,都会去请教秀娥姐姐。
  郑家老爹属于虎生犬子,嫡长子磕磕绊绊才中了秀才,次子还要靠祖荫才得了个监生功名,但是这个嫡女却是聪明过人,四书五经琴棋书画一点就透。
  郑国昌经常叹息恨爱女不是须眉,否则郑家又会有子弟金榜题名进士及第。
  在避难所住了一两个月,郑秀娥已经代入了黄家,她同样为黄汉的安危牵肠挂肚。
  过了几天就有大喜讯传来,黄汉安全把郑按察送达京师,郑家老爷不仅没有被问责还得到皇帝褒奖,朝廷论功行赏又给黄家父子加官进级了。
  虽然没有见到回家的黄汉和骑兵战士,但是大家都见到了朝廷的封赏文书,郑秀娥更是一字不漏读给所有的女眷听了。
  现在避难所的女人们再也没有一人悲悲切切,她们都在叽叽喳喳议论黄汉究竟带着人马去哪儿了?会不会又斩杀了许多后金军得了斩获突然出现?
  谁知众人的想象力还不够丰富,再次回家的黄汉人马居然翻了倍,带回来了几百人口和一百车、几百驮马的物资。
  这是如何办到的?不仅仅郑秀娥好奇,黄沂州和郑孝文等等都觉得不可思议。
  避难所里军民都在议论纷纷,后来大家才从送伤员上山的宋鹏飞几个口中得知,兵部侍郎刘之纶部一万明军在黄汉的主导下成功奇袭遵化,并且一举夺城,缴获了无数物资,救下了几万老百姓。
  避难所里的乡亲们轰动了,一个正三品大员郑按察已经让他们与有荣焉,现在又来了一个正三品兵部侍郎甘愿接受黄汉献计。
  难道黄家大郎是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般的人物,不对、不对,诸葛亮一介书生而已,又上不了阵,黄汉应该是赵云、马超、孙策那样能文能武的好汉儿。
  所有人都兴高采烈,那些刚刚加入不久的明军也有了归属感,认为有如此智勇双全的主将,兄弟们以后的日子应该不会太差。
  小姑娘们都盼着再次见到英雄归来,郑秀娥不知怎的,经常梦见一位骑士踏着五彩祥云朝她的方向奔驰而来,可是每一次的梦里那骑士都到不了她的面前……
  黄汉回家立刻得到了一个好消息,父亲和自己都升官了,而且是实授官职和虚衘都升了一两级,黄沂州已经是从四品衘的实授把总,这就意味着麾下有三个百总一共三百三十六个战士。
  黄汉是正五品东胜左卫千户虚职,实授百总,憨子、黄勇都是正六品百户衘的总旗官,宋鹏飞、杨汉威、杨大年、黄四方、刘奋勇、袁思明等等得到了正七品总旗虚衔,实职由黄沂州委任。
  一直在山上帮着管人管物,这段时间热情接待了郑国昌的黄勇忽然得到了官职而且职位仅仅次与黄沂州和黄汉,让所有人都觉得意外。
  这其实容易想通,估计是郑国昌瞧着黄勇为人实在有意提携他,反正有斩首功在手,提拔谁都有根有据,给黄勇官身更加有利于黄家这一支小小队伍,也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
  武官升职大多数都是越往上越难,到手一个总旗、百户有七八级真奴斩获就差不多了,但是再往上需要的军功就大不相同。
  这一次凭借真奴二十二级,控弦鞑子八级,旗丁十一级的斩获让这么多人得到了官职肯定是因为朝中有人的缘故。


第六十一章:直达天听

  至于军中多了一位文官——见习主簿郑孝文,所有人都能够理解。
  本来营兵和卫所军中都会有文职,只不过大多数是充当吏员的秀才公,有品级哪怕才从九品也比较少见而已。
  但是看看郑孝文的老子是谁,就不会有人少见多怪。
  其实黄汉根本不在意其他,他尤其满意郑国昌送来的三十位弓马娴熟的骑兵,当天就跟这些人喝接风酒。
  一群粗犷的汉子一起喝了顿大酒,再听宋鹏飞和憨子几个讲奇袭遵化的故事,讲所有人都到手了最少四十两银子。
  这些骑兵一个个两眼放光,他们很快就转变了态度,都准备既来之则安之,也争取砍几个建奴脑袋升官发财。
  永平府城被攻破,九里台村离府城只有十几里路,正月初五这一天又有几十明军逃到这里,这些人选择往这里奔逃,究其原因当然是那段佳话。
  明军认为九里台村有郑按察在,跑到这里就算找到组织了。
  黄沂州是大明军官,当然会收拢残兵,但是他很谨慎,逃来的明军中有说不出来历或没有人认识的一概先绑起来再说。
  其实这一天根本没有奸细混在明军败兵里,建奴刚刚夺下永平府城,他们忙着抢劫、睡美女呢,哪里顾得上算计一个荒僻山头。
  逃来九里台的明军大多数是骑兵,其实遭遇后金军攻击之时也只有骑兵才能够得到逃脱的机会,步兵要靠两条腿跑赢战马谈何容易。
  这些永平骑兵有许多人伤势不轻还需要时间修养,现在已经有足二十没有负伤或者是已经养好伤的骑兵被黄沂州收留做了家丁。
  这些人能够冲出来并且不溃散主动来寻找组织应该是好兵,骑术也不会差,否则根本逃不出来。
  第一批三十人的明军骑兵自从跟随黄汉后就开始脱胎换骨,幸存者都是猛士,黄汉更加认识到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道理,收下永平败逃的骑兵打散到几个小旗,假以时日他们也会被这一支部队的军魂感染。
  在努力扩充人马的黄汉此时不知道他这个小人物已经简在帝心。
  紫禁城平台召对春意融融,当梁廷栋念出夺取遵化第一功臣是东胜左卫试千户黄汉之时,崇祯就有些愕然。
  崇祯皇帝刚刚解决完郑国昌由于机缘巧合,当东奴来攻打永平府之时,他恰好不在因此躲过一场劫难的扯皮之事。
  那个只要郑国昌去他家陪老娘过年,就觉得被重视愿意舍生忘死以斩首功报答郑按察使知遇之恩的总旗官黄汉崇祯至今还有些印象。
  等梁廷栋读完了夺取遵化的功臣名单后,他立刻问道:“梁爱卿,你可知道东胜左卫有几个名字叫做黄汉的试千户?”
  知道皇帝会有此问,精明干练的梁廷栋早就备了课。
  他也是发现兵部刚刚给一个叫做黄汉的东胜左卫试千户官升一级,文书才下发了不到三天,又有一个东胜左卫同样叫做黄汉的试千户立下了夺取遵化城的第一大功劳,被刘之纶写在请求封赏的武将第一位。
  梁廷栋跟郑国昌是老交情,他立刻带着几个遵化来报功的骑兵找好友核实。
  郑国昌只知道黄汉送他到达京师就回去了,之后会发生什么一无所知。
  但是他通过盘问刘之纶派来的人后,确认是走在回家路上的黄汉加入了刘之纶的队伍,并且在黄汉的提议下全军奔袭遵化取得大胜。
  郑国昌了解到前因后果后老怀大慰,那段佳话以后还有谁敢质疑?他慧眼识珠已经是板上钉钉,圣天子也会褒奖啊!
  于是乎他跟好友大谈了足一个时辰,连黄汉父子的家世以及体貌特征都讲得明明白白,并且请好友多多提携后生晚辈。
  所以梁廷栋应该是大明朝堂上为数不多熟知黄汉父子的大臣。
  皇帝开口询问,梁廷栋的回答当然得体又有料。
  他把遵化之战的形势描述得入木三分,把黄汉被刘之纶看上竭力邀请他带着铁甲家丁加入队伍的故事讲得如同刘玄德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崇祯很满意这位新官上任的兵部尚书,趁着心情好,好好夸奖了梁廷栋几句。
  遵化大捷来得太及时,大明朝廷急需一个胜利振奋人心,在皇帝的暗示下,在兵部的推动下,京师城内街谈巷议都是遵化大捷。
  梁廷栋为了更加具备说服力,居然把一千多建奴首级摆放在兵部大堂门前示众,效果好得出奇,京师的老百姓如同赶庙会般涌向兵部衙门前大街,亲眼看到了一颗颗首级的升斗小民大呼痛快。
  朝廷邸报也浓墨重彩描述了这空前的大胜,还旗帜鲜明指出得此大胜的关键所在是圣天子慧眼识英才,破格提拔刘之纶真的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决定。
  接下来大明开始时来运转,后金军围攻抚宁县城几天居然铩羽而归,坚守抚宁不失的援兵营就是刚刚立下攻取遵化首功的黄汉所在部队,由此可见这一支队伍是大明为数不多的强军劲旅啊!
  于是乎,历史上坚守抚宁立功的参将黄维正没有如历史般被忽略,他的援兵营直接升级为奇兵营,他终于得到提拔升一级,由从二品参将变成了正二品副将也就是现代人理解的副总兵。
  明朝的军制很奇怪,武将之间基本上没有隶属关系。
  九边的营兵高级将领包括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所直辖的兵马,即正兵、奇兵、援兵和游兵,其实貌似官职最大的总兵官根本指挥不动除了归自己直辖的正兵营以外的其他营伍。
  而且大明一营的人马不是以主将官衔来决定人数,正兵营、奇兵营、援兵营和游兵营的足额人马数量大多数都在三千至五千上下。
  根本不是现代人理解的一个军肯定不会少于两个师,一个师怎么着也得有三个以上的团……
  建奴入寇京师,赶到的总兵官和副将、参将、游击恐怕不会少于几十,可是指挥调度反而都是文官在进行,由此可见一斑。
  如此搞法有可能是朝廷对武人的戒心极重的缘故,防微杜渐,总兵官只是名义上可以节制副将、参将、游击等等下级武将。
  ————
  新书盼支持,弱弱的问一句书友们,要一些推荐票可否?


第六十二章:天使来了

  大明总兵官如若能够如臂使指调动多个营伍,恐怕要有数万人马,朝廷害怕尾大不掉,故而有意让各营分权。
  所以各路将领都注重建设自己的家丁队伍,与其跟其他将领磨嘴皮子请求援助,还不如自己带着家丁队直接上去干,历史上的李成梁据说有三千铁甲家丁,连努尔哈赤都曾经做过李成梁的奴才。
  因此黄汉努力培养铁甲家丁战士很符合当时的国情,也不显得过于突兀。
  其实豢养弓马娴熟的铁骑作为家丁太耗费钱粮了,大多数总兵官、参将都力有不逮。
  虽然每一位武将都知道家丁队的战斗力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钱,奈何如此庞大的钱粮仅仅靠克扣已经被层层盘剥后到手的营兵军饷也是杯水车薪啊!
  黄汉要打造出一支机动力无与伦比的铁军,需要的钱粮不知凡几,人吃马嚼、训练耗用、铠甲、武器、军服加上军饷,豢养一位铁甲骑兵平均每年恐怕少不了一百两银子的花费。
  一千双乘铁骑,军饷和马料银子一年就需要五六万两雪花银,算上两千匹战马的价值、一千铁甲、一千棉甲等等武器和装备又需要多少银两?不给将士们吃饱并且吃上肉,他们的体力如何保证?
  毫无疑问汉人做不到上马即刻可以战斗,下马又是牧民,以农耕为主的汉人皇朝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无疑是要供养一个巨大的吞金兽。
  没了打后金军黑吃黑抢金银财宝的福利,钱粮问题很快就会制约黄汉的发展,等建奴退兵后,黄汉就要面临如何搞银子养家丁的大难题。
  这一次给予驻防抚宁的立功将士加官进爵不是兵部下委任状那么简单,而是正经八百经过司礼监披红的圣旨。
  冒着风险赶来敌占区传旨的太监叫做方正化,锦衣卫缇骑足一个总旗人马护送天使,百户衔的总旗官是崇祯元年的武进士李若琏。
  黄维正和抚宁的文官武将各有封赏,官升一级者有十几位,不仅仅保住抚宁城池保住了身家性命和财产,还得以加官进爵,满城文武都弹冠相庆。
  大家都联合起来邀请天使和天子亲军多留几日,因为准备宴请他们的文武太多,估摸着低级文武已经排到了十天之后。
  谁知天使不为所动,要求明天一大早就离开抚宁,因为他还有一道圣旨要赶去九里台村下达。
  这道圣旨当然是给黄汉的,方正化没有要求黄维正宣调黄汉来抚宁接旨,他坚决要求赶去黄沂州部的驻地传旨。
  这不是方正化这个刚刚被提拔为御马监掌司的中级宦官多事,而是曹化淳耳提面命指使他要亲眼看看黄沂州父子为何屡建功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