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汉之魂-第2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逼得老百姓走投无路的绝对不是大明正税,而是层出不穷的摊派和苛捐杂税,最关键一条就是最富有的那群人不需要纳税。
黄汉屯田之时都是采取拿屯民、农民一半收成承包如地租、税赋、摊派、徭役等等所有的费用,使得老百姓实实在在得到一半收成自由支配。
只实得一半收成的硬性规定还使得屯民、农民感恩戴德积生产极性空前,由此可见明朝末年升斗小民的负担该是到了什么程度?
崇祯四年的辽饷派银六百六十七万余两,除兵荒蠲免,实征银五百二十二万余两,另加关税、盐课及杂项,共征银七百四十万八千二百九十八两。
现在已经是崇祯八年,粮食价格一路飙升,物价高居不下,银子贬值得相当厉害。
黄汉开口还是按照崇祯四年辽西、蓟镇、天津卫、登莱各路兵马实得的四百八十万两银子的辽饷折色拨付,使得诸多当家知道柴米贵的士大夫暗自舒了一口气。
崇祯皇帝日子过得苦,一直在为粮饷发愁,听见了黄汉开出的价钱,心里好受点了。
黄汉在皇极殿君前奏对之时根本没有跪下,甚至于连躬身都不愿意,他挺直腰杆在大殿上踱步,目光炯炯扫视群臣,很认真道:
“四百八十万两辽饷何其少也,抛去工程款、装备款、标准伙食的开销、训练之时的耗用,可以用做军饷的能有多少?
够给十几万将士们发足饷银吗?没有十五万以上敢战的勇士,五年平辽有可能吗?
臣必须把一厘一毫银子都用于辽事!因此本爵跟诸位大人事先打个招呼,以往种种既往不咎!
本爵接管辽事之后,辽饷再也不可能被谁漂没一丁点!
以后户部拨付辽饷采取直接又‘四方钱庄’走账的模式进行,用不着官员之间用现银交接。
谁敢再动心思吃拿卡要,本爵自然有账可查,贪墨者会大白于天下!”
没有议论之声,金銮殿上落针可闻,太多能够捞到辽饷之中好处的朝廷重臣瞪大眼睛,更多清流小官喜出望外!
黄汉的奏对还在继续,他清了清嗓子道:
“陛下,臣可以保证每个月到手的四十万两白银都会发放到每一个兵丁手中、都会用来购买、打造铠甲、武器、火药,修建工事、城池、堡垒。
如果查实臣有一两银子中饱私囊,臣自愿引颈受戮。
臣管辖下的文官武将胆敢如同以前那样肆无忌惮漂没粮饷,臣不仅仅会下杀手,还会查抄没家产,使得犯官倾家荡产后还得掉脑袋!
为了令行禁止,也为了名正言顺,臣此时就得谈谈第二个条件。”
崇祯已经被黄汉霸气的第一条深深地吸引了,每年四百八十万两银子的辽饷很正常,黄汉根本没有漫天要价。
朝廷这几年实际支出的辽饷还不止这么多,只不过层层克扣各级漂没,最后是不是会有一半辽饷用于辽事就不得而知了。
皇帝恨贪官污吏,太想杀之而后快,可惜要查贪腐实在是困难重重。
官员们都齐心协力蒙蔽皇帝,派出的文官、宦官十有八收受好处被同化,个别人做到了拒腐蚀永不沾却遭受暗算不仅仅事情办不下去,自己还变成了千古罪人。
黄汉扬言出手对付敢向辽饷伸手的文官武将,崇祯自认为黄汉做得到,他甚至于期待黄汉把贪官污吏杀得尸横遍地这才大快人心。
听到黄汉要求正名,崇祯催促道:“爱卿接着讲第二个条件。”
这时黄汉才来到崇祯正前方十步左右站定,然后躬身施礼,厚着脸皮道:
“臣恳请陛下善待功臣,此次臣临危受命应该得到体面,请陛下赐予臣辽国公爵位世袭罔替。
任命臣为征虏大将军,臣要统帅蓟镇、辽镇、东江镇、山海关、宁远、永平、遵化、天津卫、登莱所辖兵马,臣请天子赐予尚方宝剑。
臣会用足先斩后奏的权力,杀光胆敢漂没、贪墨辽饷的任何文官武将,连勋贵、皇亲都不可以放过!”
太不要脸了,东平侯得陇望蜀,居然公开向皇帝要官职要位极人臣的国公爵位!
此时没有人接茬,连皇帝都沉默了,大殿上许多位高权重的大臣在喘粗气,很明显他们已经到了发作的边缘。
这个女婿太不省心了,太不知廉耻,皇帝给予封赏还得半推半就,哪有当着明朝朱紫公开要爵位的道理?
郑国昌觉得满朝文武都在偷眼瞧自己,他此时只觉得羞愧难当,恨不能找个地洞钻进去。
第六百三十一章:孙传庭
老脸皮厚的黄汉有意不看老丈人涨红得如同猪肝的脸,继续开条件:
“第三个条件就是臣要确保整个对建奴作战的体系如臂使指,还要保证军队需要的本色米粮不拖后腿。
臣为国举贤不避亲,推荐郑孝文担任顺天巡抚、高有谋担任山永巡抚、金声担任登莱巡抚、杨一鹏担任天津巡抚……
特别推荐目前赋闲在家的前吏部清吏司主事孙传庭任职登莱兵备道,由他接替金声驻东江镇大本营皮岛就近监军、现场解决东江兵的粮饷。
顺天府、登莱二州、永平府以后可以豁免朝廷的所有正税和其他苛捐杂税,只需负责为对辽作战的大军提供本色。
从山海关到居庸关的八百里边墙的防御责任都由臣全权负责,布防人马的粮饷和耗用以及维修关隘、城池、边墙的费用皆在辽饷预算之中。
如果建奴在五年内突破由臣负责防御的边墙,臣立刻自杀谢罪!”
黄汉此话说出顿时使得文官武将和皇帝不约而同想到了那个信誓旦旦五年平辽的袁崇焕。
那小子在辽西跟奴酋眉来眼去妄图媾和,不惜下手害了东江镇总兵官毛文龙。
袁崇焕没想到奴酋是在玩他,在派人跟他谈判之时后金军忽然绕道蒙古从蓟镇防区的关隘杀入京畿之地,一直打到北京城下。
现在黄汉把话说死了,蓟镇所辖长城关隘只要出了纰漏他都愿意以死谢罪。
有了这个承诺足够了,东平侯要加官进爵要给予权力都可以接受。
郑国昌由暴怒已经往暴走边缘发展,眼看着要跳出来暴揍女婿,听到此处傻眼了,儿子能够从危如累卵的洛阳知府任上脱身,高升顺天巡抚,不仅仅安全有保障还会建立不朽功勋。
饱读诗书的郑国昌熟知历史,当然知道被后人称颂名垂青史的都是抵抗外辱的民族英雄,儿子参与辽事再好不过。
他曾经带兵从建奴手中夺回永平府,见识过“红旗军”的战斗力,从来没有怀疑过女婿的本领,认为皇帝肯予以重任,女婿大有可能五年平辽。
郑国昌是官场老油条,至于五年后是否真彻底平辽谁也说不好。
但是如果女婿真被朝廷委任为征虏大将军专一负责辽事,他四五年后最起码能够做到率领兵精粮足的“红旗军”把建奴压着打,那时即便没有完成五年平辽又有谁敢叽叽歪歪?
相信只要在女婿率领下,大明由被动防御转换成为主动进攻,群臣和天子就会接受现状,不会有人纠缠有没有真做到了“平辽”。
如此滔天大功,自己的儿子会是主要决策层之一,郑家也会名垂青史,郑国昌老怀大慰,看向黄汉的眼神变得柔和了。
黄汉公开保举的大臣如郑孝文、高有谋、金声都曾经跟着“红旗军”上过战场,跟建奴干过仗,都有军功在身,可以理解。
让文官武将百思不解的是名不见经传的孙传庭为何被黄汉看中了?
孙传庭一个文官,只不过是吏部从六品验封主事而已,没听说过跟东平侯有交情啊?也没觉得此人知兵。
为何东平侯指名道姓要他去担任登莱兵备道,负责东江镇的粮饷和点验?
孙传庭是明末牛人,只要略知明末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他是个悲剧人物,《明史》称“孙传庭死,而明亡矣!”
修撰《明史》的九成九都是汉奸卖国贼,他们的屁话不可信!
孙传庭有才能,但是没有达到能够力挽狂澜的程度,他不死明朝一样的会被灭亡。
因为孙传庭没有办法改变明末现状,即便有军事统帅水平,也仅仅是局部战例获得胜利罢了,不会影响最后的结局。
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李自成丢了全部兵马仅仅剩下十八骑还能够短时间内东山再起,主要原因就是天灾人祸的明末民不聊生。
在不被打死也会饿死的情况下,成百上千万饥民被流寇蛊惑,最后总会发展成为势不可挡。
况且孙传庭是干流寇干出的名气,没有跟建奴、鞑子干过仗,历史上干流寇很厉害的文官是洪承畴和卢象升,他俩的水平恐怕不亚于孙传庭。
这两人后来都跟建奴干过仗,无一例外都是为大明效力的谢幕之战。
卢象升乃是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他兵败犹自死战最终战死,气节长存让人敬仰。
洪承畴率领人马十几万跟建奴在松山交战大败亏输,最后被俘做了汉奸卖国贼,人人唾弃。
谁能说得准孙传庭就会比洪承畴和卢象升更加厉害?况且孙传庭就是因为被李自成打败手里的人马丢光了才愤而自杀。
李自成人马的战斗力在一片石跟建奴验证过,所谓的大将刘忠敏、李过、田见秀等等都不咋地。
那时的闯贼刚刚夺取大明京师不久,应该是最鼎盛的时候,抢了千家万户钱粮充足士气旺盛,可惜被建奴一战打光了本钱,再也没有了翻盘的机会。
黄汉不想让孙传庭这个将才在内战中白白消耗掉,故而举荐他来东江镇以登莱兵备道的身份参与即将开始的朝鲜争夺战,为大汉民族开疆拓土。
只是不知黄汉横插一杠子后,大明少了孙传庭这个剿寇急先锋,少了把高迎祥活捉、把李自成打得只剩下十八骑麾下杀妻逃遁的统帅,大明的剿寇局势往什么方向变异?
第二个条件讲出来,满朝文武倒是不惊讶,因为当年扬言“五年平辽”的袁崇焕就是获得了这些权力,黄汉保举的人倒也没什么,按照朝廷吏部的提拔程序也差不多到了这个级别。
皇帝和大臣都没有出声,静静地等黄汉的下文
“第四个条件,五年内臣麾下的所有文官武将都不得轻易调动,除了臣,任何人都不可以调动薊镇和辽西、辽南、东江镇的兵马。
第五、第六…………第九……
最后一个条件,臣五年平辽后请陛下赐予‘辽沈郡王’爵位,臣从此以后驻防辽东防止建奴、鞑子死灰复燃。”
第六百三十二章:奴酋称帝
黄汉先要国公爵位才肯离开京师去辽西领兵,完成五年平辽计划后又要求皇帝许诺给予郡王爵位。
这其实是自污罢了,目的就是让崇祯觉得自己有所求。
在朝堂上提了诸多条件归根到底就是一个意思,黄汉准备承包打败建奴重新夺回辽东。
承包期限五年,每年大明户部必须出饷银四百八十万两,相关州府提供本色粮食和草料折合为一百五十万石杂粮。
看上去不少,其实不多,大明这些年用于辽东的耗用还不止这些,但是如此搞情况截然不同,那就是承包给了黄汉之后真正用于辽事的粮饷翻倍了,各级文官武将的好处全部没有了。
崇祯不傻当然明白辽饷里的龌蹉,可是他多次要求点验辽西兵马按实发饷都无果而终,如果真的全部走四方钱庄流水由黄汉统一支配未尝不可。
黄汉是个另类,搞钱粮的本领无人能及,富可敌国,以前就不屑于贪墨朝廷核发的粮饷,还拿出大笔钱粮倒贴,皇帝早就知道。
如果不是担心黄汉有异心,崇祯真的愿意把辽饷完全交给他支配,唯有如此才能够做到把钱粮用到了实处,不是变成了文官武将的一大笔灰色收入,让他们挥霍过着骄奢淫逸的日子。
朝廷重臣更加精明,从辽饷中分一杯羹的人多不胜数,岂能让这些好处都给东平侯一家占了。
黄汉刚刚把条件开出来,朝堂上立刻炸锅了,朝臣反对的声音简直是一边倒,理由多种多样,目的无一例外是让黄汉的主张黄了。
然而有一大半官员选择了沉默,这些大多数是没有实权在手,或者当官的部门本来就没有油水,跳得凶的大臣要不就是实权派,要不就是得了肥缺。
把话题挑起了,群臣义愤填膺,皇帝愣在当场,黄汉知道如此大事,办事效率低下的大明朝廷不可能及时给予答复。
他此次挑战皇权,公然索要权力,连跟皇帝摊牌这样的事都做了,黄汉更加不会给文官武将面子,惩治贪污腐败先从辽饷的支配做起。
万一皇帝真给了自己权力,黄汉下定决心把还敢从辽饷中分一杯羹的文官武将斩尽杀绝,省得最后历史重演,这些人积攒的银子大多数变成了李自成的饷银。
黄汉施礼道:“陛下,如此大事不可能一言而决,臣乃是当事人,此时应该回避,臣告退等候陛下和诸公商议后的结果。”
东平侯很潇洒的走了,回家等消息,这一等就是一个多月不见下文,眼看着进入十月份。
去年十一月来京师接受培训的教师已经在五月中旬回去教学,现在又有一批新教员四百余人接受了五个月培训眼看着就要结业。
一百个少年骑兵火枪手更加成熟了,黄汉重新选拔了一百少年留在身边当亲随,把跟在身边两年的一百个少年火枪手下放到了把总、百总担任镇抚官兼职文化教员,有五十人分配到了水师陆战队。
这些少年军官忠诚度和知识面都可圈可点,在基层领兵一年半载完全能够胜任百总甚至于把总的官职,三五年后就会有出类拔萃者被提拔为游击将军。
将领年轻化,知识化很重要,“红旗军”拥有大量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将领,岂是通古斯野人的奴隶军能够战胜?
崇祯八年十月底,辽东有军情送达京师,那是孔闻诗获得可靠情报,上奏朝廷奴酋红歹是预备称帝。
布局辽东建奴控制区的情报网困难重重,旗卫随同商贾进入辽东之时工作很难展开,因为建奴管控很严,人员根本不可以自由走动。
汉奸马光远经常跟大明来贸易的商贾接洽,范文程、石廷柱、高鸿中等等都跟商贾有来往,他们也有策反商贾为大金国效力的任务。
因此旗卫有机会接触到了马老二、马小八和马十六这三个马家家丁。
这三人跟已经投奔“红旗军”得到了士官待遇的马老三、马小九、马小七有过命交情。
马家是顺天府大兴县人,马老二几个家丁不是辽东人,一直生活在京畿之地。
他们来到辽东这个苦寒之地不仅仅日子差了,还变成了人下人,后悔不迭,得知回归大明的马老三几个活出了人样儿,无比羡慕,很容易就被旗卫策反。
马光远俩兄弟死在义州,当时马老二几个就没有跟明军作战,他们自己围了一个小圈子自保。
反正漆黑一片也没人发现,只要有人接近到他们的防御圈,他们一声不吭直接斩杀,根本不管来人是后金军还是明军。
混战中选择这样作战行之有效,马家战死了一大半家丁,但是马老二率领的十几个人活了下来,他们一个个满身血污,人人都在战场上寻找、辨认尸体,砍下了几颗明军或者朝鲜军首级。
孔有德和耿仲明、张存仁等等将领看过战场后,认为他们经历过恶战,不需承担家主在混战中阵殁的责任,没有问罪马家所有的幸存家丁和兵丁。
几天后马二带着十几个家丁和几十个兵丁护送马光远和马光辉的灵柩回盛京安葬,后来他们就留在盛京跟着继承了官位的马家长子马思文。
马光远断子绝孙没有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