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239章

明末汉之魂-第239章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史上没这号人物,靳明虎的人马是黄汉刻意培植的一股山贼武装。
  为何在荥阳开大会的流寇多出这个“插翅虎”营还是七十二营?估摸着事实上根本就未必真有七十二营,文人故弄玄虚杜撰出一个数字罢了。


第六百零七章:兔子不吃窝边草

  靳明虎、赵十三等等头领也率领两千五百人马越过冰冻得结结实实的黄河参加荥阳大会。
  因为太行山里有“插翅虎”部的两三万家小已经定居在屯垦,老巢留下了一半兵力以防不测。
  在众贼头相聚之时,潜伏在“插翅虎”队伍里以大小头目的身份为掩护的几十个旗卫都在仔细看这些反骨仔,争取以后把他们的体貌特征给专业学习西洋绘画的学子描述。
  曹操罗汝才是引荐靳明虎的大头领,此人在流寇阵营中乃是举足轻重的核心人物,极度好色有些战略眼光,他善于调和各部之间的关系,所以谁都愿意与之合作。
  他多次协调流寇大头领之间的纷争,最典型的事例是李自成兵败之后投奔张献忠,险些丧命,罗汝才出手阻挠救了李自成。
  后来张献忠兵败之后投奔李自成,也险些被算计,是罗汝才私下送他五百人马,将张献忠放了出去。
  “插翅虎”部是流寇中的另类,因为这彪人马纪律最好居然在太行山中有老巢,因此不少流寇头领都愿意跟靳明虎和赵十三亲近。
  流寇何尝不知他们都是无根浮萍,不知道何时就会被官军打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太行山中有朋友可以投奔再好不过。
  在没有来荥阳会盟之前,“插翅虎”凶名远播,不少流寇都忌惮。
  因为无论是官军还是其他流寇营头,只要进入太行山到达“插翅虎”实际控制的以平顺县为中心的三百里方圆地盘,都会被打得一败涂地。
  “插翅虎”部还本着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原则做事,黎城、壶关、平顺等等县城从来不去骚扰,还时常接济境内老百姓。
  赵十三、靳明虎前年看中了一个积年老匪盘踞的山寨,把这个易守难攻的地方经营成为巢穴,采取广积粮高筑墙的方针政策埋头发展。
  “红旗军”前年在平顺县打垮了几万流寇救下了这座摇摇欲坠的城池,虽然徐明扬高升后前往荆州赴任,但是许多不入流的吏员还在。
  这些人如今跟“红旗军”关系好得很,三百里外的侯家庄和“忠义堡”的留守人马就是新上任知县的依仗。
  新知县其实是平顺县旧人,原本就是县学正八品教谕,因为参与坚守城池有功被提拔。
  这当然也是由于此地在太行山深处太贫穷,现如今还变成了盗匪猖獗、流寇肆虐,有门路的士大夫根本不肯来这里做官,因此吏部就地提拔了县太爷。
  大明一般情况下都是采取民不举官不究的一贯思维执政,“插翅虎”部以平顺县为中心建立根据地跟老百姓和地方官和睦相处,大家相安无事,因此没有官军闲得蛋疼巴巴的来大山里没事找事。
  虽然太行山区土地贫瘠且基本上都是山地,但是只要不被流寇祸害收成还是能够养活人口比崇祯初年少了三分之一的老百姓。
  何守歆经常带着武装宣传队员来山里宣传,他们带来了玉蜀黍和马铃薯教会山民种植,还出银子购买如香菇、木耳、药材等等山货。
  玉蜀黍在山地种植效果不错,山上有土的犄角旮旯都可以十几株、几十株小块种植,积少成多相当于增加了三成播种面积。
  民以食为天,山里老百姓纯朴得很,吃水不忘挖井人,仅仅才达到一天吃两顿八成饱的生活水平就纷纷念叨东平侯的好处。
  现在“红旗军”在太行山中名声响亮,山区的地方官都愿意跟东平侯拉上关系,赵十三和裴大能发展中的旗卫有不少人混到了巡检、地方团练的官职。
  “插翅虎”部潜入竹帛口外跟建奴干了一仗后得到了不少缴获,最让靳明虎满意的是抢到了四百余匹蒙古战马。
  他们在回师路上还收留了三千余老百姓,其中五百青壮年心甘情愿加入了这支替天行道的队伍。
  靳明虎和赵十三已经跟回到“忠义堡”的裴大能秘密会晤过,知道旗卫下一步任务是配合内地留守人马在中都凤阳府下辖的颍州建立堡垒城池。
  旗卫跟正规军的思路截然不同,他们都知道无论是文官武将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是不见棺材不掉泪。
  好好的协商哪怕花银子都难以买到田亩,也难得到各级官员支持以乡勇名义存在的武装。
  家主在夔州府跟诸位地方官如何分取战后利益,赵十三和裴大能等等旗卫头目都学习、研讨,最后得出了结论。
  旗卫头目都明白打流寇要恰到好处,最好在流寇打下某个城池刚刚开始准备烧杀抢掠之时下手。
  那些眼看着身首异处的士大夫才会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救命之恩,已经逃跑或者投降的官员被救下更加好了,这些大明罪人想脱罪继续当官就会被旗卫控制成为傀儡。
  谷如山和裴大能、马福临亲自带队,何守歆依旧留守“忠义堡”,这彪人马早就越过黄河在一个宗族武装的寨子里等待赵十三传递消息。
  由于有守土职责,留在“忠义堡”的人马不能少了,也因为训练的三四千乡勇热心守卫自己的新家园,未必具备远征的积极性。
  “红旗军”出征自觉自愿相当重要,何守歆宣传鼓动后主动报名的乡勇有一半,这些人训练时间超过一年,具备一定的战斗力。
  最后谷如山率领两个把总骑马步兵,马福临率领骑兵一个把总,从志愿者中选拔征用了青壮年六百参战。
  去年秋天朝廷加强了京畿之地的防御,这段时间“忠义堡”周边真做到了盗匪绝迹,由于用不着进行奔袭战,留守人员加上乡勇有三千余,战马只有十几匹而已。
  体系内自生铳产量已经完全能够满足大规模装备,没有被选上的志愿者一千余人被何守歆瞧上了,全部给了卫所军待遇,组建了一个千户,现在都配发自生铳进行训练。
  留守人马有三千余,其中使用热兵器的达到一半,一半人使用白蜡杆长枪,虽然不具备突袭能力,守卫“忠义堡”、侯家庄绰绰有余。


第六百零八章:英雄气短

  挺进中原的人马绝大多数获得“红旗军”正兵待遇,连随军医务兵一共一千七百人。
  骑兵都保持拥有两匹健硕的战马换乘,绝对能够发动骑兵突袭。
  这彪人马拥有自生铳超过一千五百支,其中有一千二百支是长铳、一百八十支米尼枪,还有二百余支自生短铳,约等于是全火器化部队。
  谷如山、马福临率领麾下偃旗息鼓通过黄得功防区渡过黄河之时没有被明军驻防人马盘查。
  一心想跟“红旗军”处好关系的京营参将黄得功心思活络,他根本不问这些人马准备干什么,还派遣一个把总骑兵给他们打前站送过黄河。
  四方快运里的旗卫已经在距离颍州三十里外联系好了一个宗族武装的庄子,届时谷如山和马福临的人马会在那里等待最佳出击时机。
  不是每个地方的守将都如黄得功这样友好,没有调令“红旗军”不可以擅自行动,况且谷如山知道家主如今处境不好,怎么能够给言官抓住把柄。
  因此他们只能悄悄地等待,发现流寇把河南东北搅得乱成一锅粥之时悄悄地往联系好的庄子急行军。
  出手夺取被流寇攻破的颍州之时也不会承认这彪人马就是“红旗军”,他们会以押运粮食的“四方快运”镖师武装的名义出现。
  估摸着死里逃生的士大夫即便心里有数也会乐得装糊涂,东平侯的现状所有的士大夫心知肚明,总不能得到了东平侯麾下的即时救援却恩将仇报?
  靳明虎和赵十三目的明确,他们当然跟着高迎祥、张献忠往东杀奔中都凤阳。
  虽然“插翅虎”部人马少,但是两千五百都是青壮年,人人有正儿八经的武器,还有一半人拥有铁甲和皮甲,拥有马匹一千二百,其中有一百余马匪居然身穿建奴正蓝旗的盔甲。
  这彪人马一路上也抢劫,特别喜欢抢马匹和骡子、驴子,但是基本上不肯滥杀无辜,其他营头的贼头觉得奇怪,提出疑问之时,靳明虎高调给予答复。
  “‘插翅虎’打出替天行道大旗与尔等不是一个层次,以后会如同梁山好汉那样接受朝廷招安混个一官半职衣锦还乡。”
  原来人家有理想,许多贼兵不以为然,一时间把靳明虎的话当做笑料。
  “插翅虎”部我行我素军纪不亚于正规军,一路抢劫而来居然做到了人人有坐骑,最不济也有一匹驴子替主人驮运物资。
  这彪人马数量不多行动力却是数一数二,他们还成天集体行动,从来不抛弃一个人,高迎祥、李自成等等都刮目相看,李自成甚至于想拉拢靳明虎投靠。
  杀人最凶残的张献忠部由于多次跟“插翅虎”部发生摩擦,导致两军互相看不顺眼经常由互相谩骂发展到大打出手。
  高迎祥和李自成其实也瞧不上张献忠穷凶极恶的做派,他们认为杀人应该是不得已而为之,不应该以杀人、把人活活折磨致死为乐。
  只不过大家都是陕西老乡,又一起干了杀官造反的买卖走上了不归路,大家是合作关系没有隶属关系,犯不着闹得不愉快。
  现在有了“插翅虎”这彪人马跟八大王的麾下对着干,包括高迎祥在内的十几个头领都不干预选择看笑话。
  往东攻击的流寇应该是最有战斗力的,看看贼头是什么人就可见一斑。
  高迎祥现在约等于是流寇大盟主,李自成就是以后葬送了大明江山的“嫁衣王”伪大顺皇帝,张献忠乃是杀了几百上千万湖广、四川军民官吏的伪大西皇帝。
  这路人马一路裹挟流民,发展到了几十万,轻轻松松打下固始、霍邱,霍邱县丞张有俊、教谕倪可大、训导何炳若被张献忠部抓获。
  靳明虎和赵十三刚巧看见霍邱县教谕倪可大被俘满身血污不肯跪下犹自大骂不已,眼看着就会被张献忠的麾下活活打死。
  他们立刻带领手下把几个被俘没有变节的霍邱地方官武力接管。
  张献忠的麾下见靳明虎攻城之时不肯出力,此时居然抢他抓获的官老爷勃然大怒,几百人冲上前跟靳明虎的人马大打出手。
  本来骂声不绝的倪可大见两股流寇为了抢人起了内讧顿时傻了眼,一时间忘了继续怒骂。
  赵十三原先就是明军家丁,后来是“红旗军”骑兵,接下来被提拔为军官,他训练的卫队中一大半都发展成为旗卫,此时下手打流寇根本不留情,完全是往死里打,打架的张献忠部没有讨到便宜。
  流寇打架、抢缴获乃是家常便饭,一场冲突过后,几百人打不动了也就消停了,最后不了了之。
  赵十三干脆好人做到底,派遣旗卫带着人马去把张有俊、倪可大、何炳若三人的家小也裹挟到了军中。
  三大家子除了已经逃掉的一些长随、小厮人口超过八十,被流寇抓来和家主关在一起自然哀声不绝于耳。
  准备慷慨就义的倪可大见到了妻子和儿女难免英雄气短,已经不敢开口怒骂,免得刺激了流寇给家人带来伤害。
  县丞张有俊和训导何柄若凭借一股血勇准备以死殉国,此时看到了白发苍苍的老母,牙牙学语的儿子精神完全垮了,把幼子搂在怀里一大家子抱头痛哭。
  就在此时来了三个一身戎装个女子,为首的问张有俊道:“请问这位大人,霍邱县太爷现在何处,是不是已经遇害了?是你一直在组织霍邱军民抗击流寇吗?”
  这个女子是旗卫大头目韩满枝,另外两个是新发展的旗卫,二人因为有武艺被韩满枝瞧上了留在身边做亲随。
  三个芝麻官被流寇俘获后还保持气节不失,“插翅虎”队伍里潜伏的旗卫认可了他们的行为顺手救了这三人,但是旗卫组织不是慈善机构,不会做好事不留名。
  韩满枝是来找这三位低级士大夫谈条件,肯合作者确保他们活下来,还给他们创造飞黄腾达的机会,不肯合作者只能选择扔下他们,任由其自生自灭。


第六百零九章:趁火打劫

  张有俊不知来人说出这样的话是什么意思,试探道:
  “原知县大人任期已满就在三天前离任,新知县未到,城中军民、官吏乃是自发组织守城,本官也是其中一员。”
  韩满枝道:“如果城池守住了参与守城的官吏都会获得守土大功,可惜你们的才能有限使得一座还算坚固的大城旦夕之间就丢了,导致近十万躲入城池的老百姓被流寇祸害。
  你们死在城破之时一了百了,如果活着朝廷必将问罪,届时充军发配恐怕免不了。”
  这不是韩满枝瞎掰,而是大明律的条文,地方官有守土职责,城池丢了老百姓被屠杀,活下来的地方官十之八九会被朝廷杀头,被判充军已经属于法外开恩。
  张有俊听出来话里有话,又听见韩满枝口称流寇大为奇怪,他们又是被“插翅虎”部救下,意识到这彪人马与众不同。
  他问道:“不知女将军是什么意思?难道你们不是流寇吗?
  “我不是什么女将军,更加不是流寇,只不过是东平侯在崇祯三年春天救下的一个无依无靠之人而已。”
  “东平侯?女将军是‘红旗军’的人?”
  “不错,东平侯前年进入河南、湖广、四川剿寇,他高屋建瓴意识到流寇会死灰复燃,因此留下了不少人手收集流寇情报,打入流寇之中劝降一些流寇头领归顺。”
  张有俊大喜道:“怪不得今天你们冒着跟其他流寇火并的风险施以援手,下官谢女将军救命之恩。谢你们救下我张家老老小小二十几口性命。”
  韩满枝苦大仇深,其实打心眼里憎恶达官贵人,她冷冰冰问道:“东平侯在彰德府侯家庄屯田安民,以这种方式减少饥民从而达到遏制流寇蔓延的效果,不知张大人知否?”
  “这在前年就上了朝廷邸报,下官当然知道。”
  韩满枝责问道:“既然知道东平侯的安民方法行之有效,为何霍邱县不效仿?如果这里的老百姓也跟你等官吏亲如一家,县城根本不可能被流寇瞬间攻破?”
  张有俊满脸羞愧道:“地方上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下官只是一个小小县丞,人微言轻怎么可能有东平侯的气魄,即便想有所作为也不可能付诸行动。”
  韩满枝停了停,也顺带着压了压心头怒火,尽可能心平气和道:
  “如果我们救下你还想办法让你立功成为霍邱或者某个地方的知县,你有没有信心在我们暗中支持下屯田、训练乡勇守卫好管辖的城池?”
  官场上派系何其复杂,张有俊这样的小官刚刚入流是路人甲的存在,想投靠某个势力都摸不着门路。
  得知投靠东平侯不仅仅能够保障一大家子的安全还能够逃脱朝廷追责,还能够继续做官甚至于做更大的官,张有俊没有一丝犹豫,高调表态道:
  “为官一任能够守土安民造福一方我所愿也,下官以后就是东平侯的人,一定竭尽所能效仿东平侯安民、养兵。”
  韩满枝接下来跟倪可大长谈一次,内容大同小异,但是渴望建功立业的倪可大反应更加强烈。
  他不仅仅愿意在“红旗军”暗自支持下安民、练兵、守土,还让韩满枝收留他的女儿留在身边调教,请韩满枝推荐已经满十五岁的三儿子倪本纯参加“红旗军”。
  倪可大的女儿倪姑今年刚满十四岁,今天差一点就被几个流寇祸害了,还好“插翅虎”的人出现得及时,也是因为大冬天衣服穿得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