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汉之魂-第1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奏折。
但是黄汉在皇帝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黄汉的才能让崇祯叹为观止!
皇帝在憨子进京的第二天就在平台召见他,几个阁臣和六部堂官都在场,憨子老实人说老实话赢得诸多重臣夸赞,皇帝不由得想起了为国捐躯的前薊镇总兵官武经略东平侯满桂。
那员猛将也是憨直可爱快人快语,对朝廷忠心耿耿,现在又得到了一员这一类型的猛将杨大郎,崇祯终于下定决心委以重任,下达圣旨经内阁批红任命憨子为从一品总兵官,驻守山海关。
接下来皇帝还单独召见憨子并且赐予蟒袍玉带以示恩宠,憨子得到天子厚赐当然乐得见牙不见眼,叩谢皇恩说些表忠心的话理所当然。
只不过皇帝没有肯憨子在京师逗留,令其即日赴任早日整顿山海关兵马,鼓励他把山海关的兵训练得不亚于“红旗军”。
皇帝言下之意很明确,山海关总兵麾下人马和黄汉父子俩总兵官已经混为一体的“红旗军”不是一回事,有些让憨子独立自主摆脱黄汉父子的影响力的意图。
憨子掌握一个原则,当场想不通的问题就用傻笑来打马虎眼,往往这一招成效显著,别人根本无法得知他心里究竟有没有主见。
黄汉又没有跟朝廷撕破脸皮,现在还是一员拥有英雄光环的大明忠臣良将,皇帝也不好把话挑明了,天子亲自离间守边大将,传出去岂不是贻笑大方?
第四百八十八章: 迎合圣意
憨子就事论事,当面表中心的同时还高调表态不会贪墨朝廷用来养兵的粮饷,他会竭尽所能带出一支骁勇善战的山海军。
皇帝恨文官武将贪墨成风又毫无办法,见憨子如此态度当然高兴。
已经传旨黄汉觐见受封,崇祯知道黄汉没几日就会赶到,他不想憨子在京师遇上黄汉,避免俩人又同吃同住坏了扶持山海关兵马不受黄汉影响的大计划。
旗卫当然能够使得憨子在回山海关的路上遇见黄汉,但是他们悄悄通知憨子让他一刻也不要逗留,直接赶回山海关赴任。
同时传达了黄汉的指示,憨子必须在年底前就要把正兵营三千步兵、三千骑兵齐装满员加紧训练,要确保战斗力跟“红旗军”别无二致。
装备和军饷都用不着他犯愁,能够向朝廷要多少算多少,不够部分会有“日月海运”直接送达山海关水城。
将领赴任会带上家丁,黄汉已经为憨子准备了五百人马以家丁的名义跟随他入山海关。
有五百人成为军官班底,再有好于其他营伍的待遇,再把原来的边军甄别后裁汰一部分老弱,重新招募新兵补充,山海关正兵营自然而然就是不折不扣的“红旗军”。
这不是说大话,因为招募新兵的门道大着呢!
憨子当然会在永平府、前屯、高台堡招募已经完成了军训的卫所军,这些人都是“红旗军”的预备役,得到正兵的装备和待遇后再集训几个月战斗力和纪律性跟“红旗军”无法区别。
这就是加强预备役的好处,也是给屯户按月发放六钱银子五斗杂粮起到的良好效果,“红旗军”体系内,家家户户都有战斗力、都具备纪律性。
黄汉这一次进京不仅仅低调而且相当谦恭,中午进外城一刻也没有耽误就入内城来到皇城求见天子。
这一举动果然让皇帝龙颜大悦,崇祯此时只是忌惮黄汉带兵、搞钱的能力,还没有把他当做必须除去的绊脚石,他还希望“红旗军”为国杀敌再立新功呢。
黄汉求见他立刻召见,并且亲自在门前相迎以示礼遇。
好久都没有给谁下跪了,此时黄汉只得推金山倒玉柱行跪拜大礼,三叩首后崇祯扶起黄汉,两个同龄人携手进入平台大殿。
皇帝有太多疑问希望得到解答,从宁远防线的兵力部署,到金州前八十里缓冲区的斥候战究竟怎么打,再到细菌战的效果,以后是否每年都发动等等。
讲故事黄汉最拿手,皇帝很满意黄汉的君前答对,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一个下午就没了。
最后皇帝才做悲天悯人状,以恳切的眼神瞧着黄汉问道:“爱卿,朕知道宁远、金州直接面对东奴,需要的兵力不能少了。
只不过山陕流寇越闹越凶,现在已经在开始糜烂河南,奈何内地官军实在太弱,太多将领兵败身亡,朕急需强军入山陕、河南解民之倒悬。”
原来如此,黄汉心头疑团解开了,他最担心的是被留在京师当逍遥侯爷,因为伴君如伴虎,这里是皇帝的地盘,总会带给黄汉不安全感。
听皇帝言下之意是要自己率领一部分“红旗军”人马进入内地平定地方剿杀流寇,黄汉当然会选择迎合圣意。
黄汉手里有存粮,还有从倭国运回几十万石精米的预期,完全可以接纳几十万流民送去关外屯垦。
如今有滦州守备营和四方快运镖师经常联手剿灭盗匪山贼,京畿之地相对安定,又有“红旗军”体系带来的诸多工作岗位和大采购,老百姓的日子看到了希望,愿意出关者越来越少。
而黄汉在抚宁和永平府拥有的田亩已经全部分配给了屯户和农民,现在购买、吞并田亩的速度早就赶不上需要,导致不少想为“红旗军”屯田又不想去关外的农民放弃了追随。
人往往就是如此,但凡有一线生机哪里肯背井离乡去关外那个兵凶战危之地,这件事只能采取自愿原则,过于威逼适得其反。
登莱战乱已经告一段落,山东由于朱大典这个巡抚勇于任事,也是因为太多地主老财被叛军破了家死于非命,因此出现了大量无主田亩。
再加上大量老百姓死于战乱、不少老百姓去了旅顺口和宁远,土地矛盾得到了缓解,能够在家乡种田讨生活谁还愿意背井离乡?
这两个月去宁远的山东人越来越少,为了避嫌也为了不掣肘朱大典安定地方“红旗军”的宣传队已经开始陆续撤回,这就意味着放弃了在山东弄人口。
当前形势下,已经没有了送上门的买卖,黄汉需要人口大发展唯有去找那些得不到帮助没几天就会饿死的流民。
封建王朝重关叠嶂,流民想要流窜到京师基本上做不到,组织起来一路破关斩将一直打到京师到是大有可能,最起码十年后闯贼就做到了。
很明显在京畿之地坐等流民上门已经不可能,其实最主要原因就是这里出了黄汉和敢战、能战的“红旗军”,原本历史上京畿之地乱兵、乱民肆虐被有效遏制,现在往好的趋势发展。
原本的流民由于得到了恢复生产的机会,现在都是良民,都是农民、工人或者小业主。
这其实是黄汉乐意看到的结果,安定下来的老百姓会生产粮食、创造财富,这样才能够进入良性循环。
因此需要大量人口的黄汉必须进入内地接出频临死亡的老百姓,给予他们田亩或者工作岗位,使得他们通过生产养活自己创造出劳动价值养活更多人。
黄汉答道:“陛下,臣这辈子都会以消灭建奴为己任,在宁远、金州采取守势不是消极怠战,而是意图积蓄力量给予建奴雷霆一击,只不过这需要数年积累才能够办到。
当下臣父子所率两军合为一体,‘红旗军’整体力量得到了加强,并且可以在宁远和金州之间利用拥有水营的便利快速互相支援,这样可以大大节省坚守所需的人马。”
第四百八十九章: 去河南剿寇
崇祯听出了话音,知道黄汉应该有些能够在固守两条防线的前提下机动的兵力,心里高兴,点头道:
“统一指挥权,使得部署两地的营伍能够互相支援确实不错,东奴没有水师是他们的弱点,宁远和金州靠海确实是我军的优势。
不知爱卿现在有没有积蓄一些力量?能否拉出这些人马以战练兵?”
皇帝果然是准备调遣自己率领一部分人马进入内地打流寇,纵然黄汉对内战不感兴趣也必须前往。
“红旗军”在京畿之地和边关声名赫赫,在内地应该没有什么影响力。
此次行军几千里完全可以进行宣传,让老百姓看到一支不一样的强军。
崇祯年轻记忆力不错,也肯学习,最起码把黄汉以战练兵的言论记在了心里,此时以这个理由、以协商的口吻,调一些“红旗军”去内地剿匪,黄汉如果拒绝那是给脸不要脸。
识时务的黄汉给予肯定答复道:“陛下圣明,以战练兵确实很高效,训练场上的新兵未曾见过血根本不能称之为战士,唯有上过战场杀了敌人才能够变得强大。
目前‘红旗军’有招募不久的新兵几千,是可以拉他们上战场一试身手。”
崇祯大喜,道:“太好了,爱卿何不带上几千人马进入河南剿寇,那些流寇遭遇这些新兵正好让他们得到磨练岂不是两全其美?”
原来是去河南,有可能崇祯认为河南刚刚被流寇染指不久,此时遏制住能够避免更大损失,诸多州府还在运转,应该具备给大军提供粮草的能力。
河南是个人口大省,也是一个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穷省,去那里搞几十万人口绝对不成问题。
黄汉表态道:“‘红旗军’食君之禄理当忠君爱国,朝廷有需要水里火里都去得,进入山陕河南剿寇理所当然。
只不过内地无粮,后勤补给极度困难,为了避免官军在面临饿肚子的情况下劫掠老百姓,需要组织运输大量粮草。
以‘红旗军’的定量,出动一员战兵恐怕就得两个民夫或者卫所军运输军需和粮草,不知陛下准备调多少‘红旗军’进入内地?”
辽西走廊、金州半岛不仅仅要固守住,还要往外不断扩张、蚕食。
对手是世界上这个时代最强大、最野蛮的冷兵器骑兵,需要小心对待,以面前的实力,“红旗军”也不可能有过多人马、投入太多精力参与内战。
出兵多少黄汉没有自己做主,而是告知皇帝动用“红旗军”参战需要提供的粮饷,让他自己看着办。
皇帝注重“红旗军”的发展,也屡屡问方正化和李若琏有关黄汉的带兵方法,得到的答案每每让皇帝觉得不可思议。
纵观大明待遇最高的边军,也没有那一支人马能够保证普通营兵能够三餐饱食还每天不低于二两荤腥,根本不可能每年都有军服甚至于内衣、战靴配发。
崇祯承认待遇好的战兵战斗力强、忠诚度高,也知道黄汉搞到手的银子有太多花在了军伍,可是如此用兵朝廷哪里吃得消?
现在黄汉约等于承诺带兵打流寇,只不过说明了,出动一个正兵就得配套两个民夫或者辅兵。
原本大明的开中法是政府实行的以盐、茶为中介,召募商人输纳军粮、马匹等物资的方法。
可是发展到了明末早就难以为继,问题的关键就是在粮食短缺升斗小民活不下去的情况下,依旧是官商勾结贪墨成风。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把军需交给商贾,大有可能使得军队由于饥饿而溃散。
因此黄汉强调“红旗军”人马进入内地参战,就得事先谈妥粮草的供给,并且言明出动四千人马必须配套双倍民夫情有可原。
崇祯想了想,自己的目的就是让黄汉暂时离开辽东一段时间,用不着苛求他带太多人马入关。
况且平定登莱叛军后,关内的关宁军有一个算一个都已经去了山西参与剿寇,还有邓玘、陈洪范等等总兵官的人马。
他沉吟半晌后道:“爱卿调四千人马去河南剿寇有困难吗?”
黄汉一丝犹豫都没有,道:“臣遵旨,只不过臣担心朝廷届时供应粮草会出现扯皮现象,那一年山西勤王兵马由于诸位大人互相推诿导致军中断粮溃散之事不可不防。”
这话不中听,崇祯听了很不开心,眉头皱了起来,他道:“朕知道了,会下旨严令河南州府不可短缺了爱卿的粮草。”
黄汉要的就是这句话,千里运粮何其艰辛,能够就地解决一万人马的军粮,用这些粮食熬粥能够让四五万流民不至于饿死,只要这些人在“红旗军”指挥下能够走到抚宁就是胜利。
粮食和军需何其重要,黄汉不能放心把如此大事寄托在河南官员身上,因此最大化会携带粮食随军。
四方快运也要积极组织运输,以“红旗军”经过的二百里范围必须建立一个囤粮地作为补给点方式进行,可以选择县城、州府,也可以选择地主武装的坚固堡垒。
河南由于经常出现自然灾害和兵灾,因此地方豪强多有结寨自保者,有些宗族武装的堡垒堪比城池,年代久远的在五胡乱华之时就存在了。
这也是直接造成献贼、闯贼总是饿不死的原因。
流寇们总是能够寻到囤积了不少粮食的堡垒攻打,干掉一个堡垒就会得到苟延残喘的粮食,得到兵器、铠甲补充,还会逼迫被洗劫一空的老百姓为了活下去做他们的炮灰攻击下一个目标。
黄汉准备采取好苹果先吃的办法,发现规模不大的地方豪强山寨、墩堡采取先劝降后攻打的办法,先下手为强。
免得粮食便宜了流寇,免得老百姓变成了流民后再参与杀戮变成了暴民再也难以安心耕种、做工。
要解决明末流寇屡剿不灭的大问题根本不是出动官军打打杀杀就能够成功。
黄汉认为在天灾人祸不间断、官僚腐败得明目张胆的情况下,哪怕是杀了闯贼、献贼也无济于事,自然会有王自成、马献忠之流脱颖而出。
第四百九十章:放弃
其实闯贼、献贼不是因为本事大才成为最大的流寇头目打烂了大明,在他们之前的高迎祥、神一魁、紫金梁、王嘉胤等等反骨仔都不见得比他们差。
而是因为这俩混蛋命大,最早造反的贼骨头都是昙花一现,而献贼、闯贼屡次失败都没被打死,使得他们在长达十几年的造反生涯中积累了造反经验。
也是由于各路贼兵肆意杀戮和破坏,导致大明老百姓的日子一年比一年艰难,导致朝廷的收入一年不如一年,而流寇获得了更多容易滋长的地区,愈发壮大。
能够一呼百应不是献贼、闯贼具备个人魅力和才能,而是苦难深重的老百姓真的被逼得走投无路,这二贼招降纳叛,吞并各路反贼人马,终于成了气候。
此消彼长,年复一年,大明这个不断失血的巨人终于被闯贼那些战斗力不值一提的人马轻飘飘夺了京城轰然倒下。
黄汉自认为即便运气好,这次出手能够干掉李自成、张献忠之流明末流民四起的大气候也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届时自然会有其他贼头能够脱颖而出,说不定水平还会比二贼高,比如李过和李定国就有可能强过献贼、闯贼。
关键所在就是大明政府要有作为,要能够使得上千万流民得到口粮、能够耕种看到希望,而不是被闯贼“不纳粮”完全靠抢劫的谎言蛊惑。
可是指望那些圣贤书读傻了的士大夫觉醒无疑是痴人说梦。
历史上大明朝廷财政枯竭,兵疲民穷,国库如洗,病急乱投医的崇祯号召官员助饷、向皇亲勋贵借饷。
可是权贵们一个个麻木不仁,肯出千两银子的寥寥无几,户部只收到十几万两银子,简直是杯水车薪。
李自成攻下京城,大明国库里空空如也,急了眼的闯贼立刻暴露了强盗本质,抓捕文官武将勋贵拷饷,足搞了价值几千万两银子的金银财宝。
黄汉看了看年纪比自己小两个月却有未老先衰征兆的皇帝,眼中流露出同情之色,恨不能劝他别干皇帝这个苦差事了,劝他索性每天吃喝玩乐,干脆把国事交给自己做主。
何必呢,忙到最后是断送了大明绵延了二百几十年的江山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