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159章

明末汉之魂-第159章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奸范文程和宁完我、姜新、张存仁等等熟知大明内情,见主子为了“红旗军”崛起操心,在朝议时纷纷跳出来出主意。
  范文程谏言道:“大汗,臣不密失其身,那黄汉飞扬跋扈在大明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他刚刚被明国皇帝虢夺东平侯、太子太保等等勋爵,由此可见此人已经被孤立。”
  宁完我献计道:“此时我大金国可以派出信使送上劝降的书信,不管那黄汉是否接信,都会引来无数猜忌。”
  范文程道:“我们多管齐下,再发动潜伏在明国京师的细作散布黄汉暗自和大金国联络准备接受大汗给的王爵投降的谣言,不由得明国皇帝和大臣不暗自提防。”
  红歹是暗自咋舌,汉奸果然恶毒,搞阴谋诡计人人拿手。如此造谣生事,即便不能搞死黄汉也让他会导致被明国君臣猜忌和提防,确实不错。
  红歹是假惺惺道:“如若那黄汉真的能效忠大金国,朕真的愿意不计前嫌以王爵赐之。”
  几个汉奸齐声道:“大汗胸怀宽广志在天下,可惜那黄汉有眼无珠辜负了大汗的恩典。”
  红歹是道:“朕准了诸位爱卿之计,还望诸位各自用心,争取早日成功。”
  忙完了春耕的“红旗军”体系没有人农闲,因为大家都为了日子更加好过在出力流汗,跟替大明出劳役不同,一个壮丁每个月会获得六钱银子五斗杂粮的劳动报酬,集体劳动期间的伙食还是免费。
  况且修建沟渠、水库、打灌井都是为了自己和邻居们的田地能够做到旱涝保收,能够做到有抵抗一般性旱灾、水灾的能力。
  “红旗军”体系做到了政府出钱、出粮,老百姓出力共同进行小流域治理,形成灌溉体系。
  科学的给排水系统投入使用之时,水库会在旱季提供保苗的水源,在大雨瓢泼之时,及时排出积水又能够救活被淹的秧苗。
  银子不够哪怕负债发展也要加强基本农田的改造,争取体系内的良田能够抵御三十年一遇的特大灾害。


第四百零二章:做加法

  辽西走廊土地肥沃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是经过历史验证的,由于有燕山山脉的融雪,大旱之年水库都不会干涸,因为有落差,灌溉农田相对省了许多人力和畜力。
  有了这个地肥水美之地,黄汉又准备收留更多频临死亡的失地汉民,末世的大明这样的人多不胜数。
  李九成在吴桥造反导致山东乱了大半个省,又有上百万流民出现了,许多人听说了抚宁有块王道乐土,携家带口投奔的不知凡几。
  为此黄汉专门派遣了庶出的大舅子秀才公郑孝礼协助刘在旗、黄可造负责收容山东流民,用郑孝礼的目的就是让他利用郑家五公子的身份跟地方官交涉。
  郑家庶出的老四郑孝章去年得到了正九品主簿官职,今年滦州守备营考绩优良,保不准能够升一级成为从八品,老五郑孝礼还只是一个吏员如何甘心,得到了展现自己的机会,当然会不遗余力。
  “红旗军”在辽海山东海岸线利用了几个港口登岸施粥,给予逃难到此的老百姓救济,没多久消息散开,得知有免费食物,海量战争难民拖家带口而来。
  宣传队在发放救济的同时广泛宣传“红旗军”的屯垦政策和具备的优越性,风险被大家忽略。
  愿意出海的难民能够分五十亩麦田,能够种地的男丁可以拖家带口上船前往金州和前屯卫,他们可以拿月饷六钱银子、本色五斗杂粮成为卫所军。
  这个年头的人们都知道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明明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大多数流民还是不愿意上船去辽东做卫所军。
  黄汉也没指望所有的人都跟着“红旗军”走,尽人事看天意,刘在旗的宣传队每天都在施粥现场进行宣传,被鼓动后下定决心度海去辽东谋生的人立刻可以吃到白面炊饼。
  宣传内容很有说服力,跟鼓动宁远军民屯垦开出的条件相同,也是被建奴杀了每人都会得到三十两银子的赔偿,被毁一亩屯田赔偿五斗麦子。
  虽然人人害怕去辽东,但是困在港口附近有家不敢回的日子何时是个头?“红旗军”现在有船在港口,安排人在岸上每天施粥两次,成千上万人仅仅每天有两碗稀粥吊着命而已。
  所有人都明白这不是长久之计,万一“红旗军”走了没有人给免费的两碗粥,这里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
  许多人决定冒险回家,更多人相信了战无不胜的“红旗军”,他们选择赌一把去种唾手可得的五十亩属于自己的良田。
  没有人对于“红旗军”开出的条件有异议,因为每一户种五十亩田,男丁每个月会得到六钱银子五斗杂粮的报酬,种子、农具都由“红旗军”提供,农忙时还会得到军队的帮助,有轮换使用耕牛、马匹耕种的便利。
  有了收成“红旗军”分一半那也是应该的。如果一亩田产量一般般也能够打一石麦子,最后每一家屯户岂不是能够到手二十五石麦子?
  普通农户获得二十五石麦子足以养活十五个人,毕竟农户不可能天天吃白面炊饼,野菜、杂粮会混着吃,一个家庭不可能人人都是壮劳力,女人、孩子、老人的食量也会小许多。
  况且“红旗军”的政策是一丁一户,负责种五十亩旱田,不可能拥有十五口人的大家庭,当田亩属于自己的,没人嫌多,家里有二丁分家能够多耕种五十亩谁会放弃?
  船运金州和宁远的山东人越来越多,从陆路逃难进入北直隶的更加多,眼看着流民潮又就要风起云涌,粮价顿时开始飙升。
  需要人口大发展的“红旗军”体系竭尽所能收留战争难民,开平镇和抚宁卫人口增加了几万。
  加上宁远和金州增加的人口,现在已经过了十五万大关,随着山东战火不断,投奔“红旗军”能够活命的消息不胫而走,难民会越涌越多,毕竟山东有几大百万人口。
  虽然去年“红旗军”体系有余粮,但是在辽南鏖战消耗了最少八万石。
  那是因为供应解救的汉民和东江镇饱食凭借缴获根本不够,夺取金州缴获的粮食还全部送给了东江镇。
  现在到处开设施粥点救济灾民花费的粮食也不少,新接纳的几万宁远屯民也要供应他们粮食,因此再有大量难民涌入,“红旗军”体系的存粮有可能维持不到秋收。
  今年春耕面积倍增,辽西走廊和金州就播种了足六十五万亩麦子、十万亩马铃薯和甘薯、五万亩玉蜀黍,目前长势都不错。
  抚宁卫、前屯卫、金州卫、开平镇私田相加“红旗军”体系拥有田亩数超过一百五十万亩,其中还有八万亩水稻田。
  秋收之时,不包括三十几万亩黍米、高粱、玉米、马铃薯、甘薯等等杂粮的收获,黄汉这个大地主应得的稻子、麦子就不会低于六十万石。
  因为黄汉给了千家万户五十亩良田,每个月每一家最少会给杂粮五斗纹银六钱,投入大回报也很惊人。
  眼看着秋天就会形势一片大好,问题是缺十几万石粮食挨到秋收,因此黄汉这才着了急,匆匆忙忙带上商船、战船跑去倭国贸易,顺便解决迫在眉睫的粮食问题。
  为什么不去江南买粮?那是黄汉认为粮食总量做加法才算是真正救了汉人,如果大明粮食的总量不变,说不定救了山东人会饿死了河南人,有太大意义吗?
  况且去倭国买粮肯定不会买不着,因为万一通过贸易不能解决粮食危机,黄汉肯定会上岸抢劫,不搞回十几二十万石粮食誓不休。
  四月中旬,宁远至锦州的官道上扬起烟尘,一彪人马由东向西呼啸而来。
  一百余骑兵衣甲鲜明一个个精神抖擞,领头的一位年轻将领膘肥体壮,鼻子上有一道不太难看的刀痕。
  小将身后一位四十余岁的将军风度翩翩,保养良好的面孔有红有白,一点点都不像一个边军,很像一个成功的商人。
  这二人乃是大名鼎鼎的吴三桂父子。


第四百零三章:吴三桂

  长腿将军吴襄几个月前由于长山败绩丢了本部人马,只带了几十家丁二百余骑兵逃回锦州获罪。
  还好他的儿子吴三桂在锦州城下表现突出,在鼻子被鞑子砍了一刀的情况下依旧死战,不仅仅救回了父亲还得了鞑子首级几十。
  皇帝感佩吴三桂大孝,因此法外开恩没有缉捕吴襄杀头。
  在明末,大凡是部队丢了自己还活着的总兵官下场大多数很不好。
  崇祯皇帝基本上都是采取一杀了之的做派,山西总兵官王仆关系网复杂,支持他的财团实力雄厚都免不了崇祯的屠刀,祖宽能征惯战武力值爆棚丢了军队同样被崇祯以失陷封藩罪处斩。
  其实崇祯此人执政有些莫名其妙,给人的感觉就是不该杀的杀了,罪该万死的如左良玉之流活得好好地。
  不该放过的张献忠居然给了他三番五次降而复判的机会,要知道献贼破了中都凤阳挖了老朱家的祖坟啊!完全可以留孙元化一条命,毕竟他被俘后不肯变节,可惜却被凉薄的崇祯杀了。
  总而言之,崇祯这个皇帝不靠谱,处理大事莫名其妙,给人的感觉神经兮兮的。
  这一次皇帝真的很仁慈,给予吴三桂提拔一级,仅仅给了吴襄罢官的处罚。
  崇祯就此开始培养一个葬送汉人江山的大汉奸,历史上的吴三桂也是崇祯在最紧要关头期盼的唯一救命稻草,而吴三桂接到圣旨迟迟不动身回防京城,就是为了待价而沽。
  现如今恐怕轮不到吴三桂坐山观虎斗,因为从今往后宁远就是黄汉永不放弃的根据地,三年内控制山海关已经在谋划之中。
  吴襄打仗不行却能够出任大明总兵官自然有他的独到之处,他其实在辽东是个手眼通天的人物。
  他除了打仗不如祖大寿,其他方面都比祖大寿强,历史上祖大寿失节投降,而且是投降了两次的反复小人,吴三桂是个人人唾弃的大汉奸。
  但是吴襄没有失节,他从来没有投降过建奴,后来也没有投降闯贼,最后结局是被老羞成怒的嫁衣王李独眼砍了脑袋。
  对于吴襄来说不当官做个富贵闲人的日子实在不过瘾,因此他动用关系为自己疏通。
  朝廷里的大人们给了明确答复,皇帝早就把他抛弃张春逃跑的事情淡忘了,现如今只要他带着儿子主动冲击建奴砍几十级斩获,官复原职十之八九。
  吴襄有个总兵官的职务,手上有兵马不仅仅能够吃空饷,做生意也容易许多。
  吴家贩运大量铁器、茶叶、盐巴、丝绸、棉布等等进入大草原跟蒙古人交易,换回马匹、牛羊、皮毛和金银,利润都是翻倍、几倍的存在。
  除了上下打点分给祖大寿的好处,吴家的获利每年都是以上十万两白银计。
  为了能够重新做官,吴襄确实努力了。
  吴三桂率领三四百铁甲家丁多次出锦州寻机会袭击建奴,可惜运气差一点。
  有两次发现了敌人冲上去群殴之后都没有来得及收割首级就得拼命奔逃,因为得到消息的建奴援军立刻赶到。
  吴三桂不是孬种,有可能此时还没到他走鸿运的时候,跟建奴厮杀各有死伤,最后都是建奴有援兵赶来导致他功亏一篑。
  即便如此,三桂子带着铁甲家丁从容撤退之时,后金军也不愿意穷追不舍,建奴其实大多数是欺软怕硬的主,他们太在意伤亡。
  主动出击几次,吴家铁甲家丁战死几十人,斩杀建奴的数量也有几十级,可是至今为止只有三级斩获在手,其他首级根本没有来得及收割。
  这也是建奴的特性,如果明军杀了人割下了脑袋逃跑,往往后金军都会急了眼全部摆出拼命的架势,死咬着不放。
  因为建奴很迷信,认为死无全尸不能转世重新投胎,许多建奴畏惧“红旗军”的原因之一就是跟“红旗军”干仗基本上都是被歼灭,战场上只会留下光溜溜的无头尸体。
  敢战的铁甲家丁是吴家立足的本钱,给这些人装备、成天好吃好喝养着、每个月发一石麦子二两二钱银子的月饷,隔三差五还给赏赐,人吃马嚼四季衣裳,吴家养一个家丁一年不会少于花费一百两银子。
  死了几十家丁,要给出的抚恤就要几千两银子,才得到三级斩获成本太高了,精明的商人吴襄认为这生意不能做,一定要换个玩法。
  专业对口很重要,做生意吴家很行,砍建奴的脑袋很明显不行,因此他下定决心来寻找砍建奴专业户“红旗军”帮忙,他愿意花重金购买留着金钱鼠尾的后金军首级。
  吴襄父子点了足一个百总铁甲家丁疾驰宁远来拜望黄沂州,他甚至幻想着说不定能够遇到平辽将军面谈。
  “红旗军”经营辽西走廊采取准进不准出的法令,朝廷出山海关运往锦州的物资现在被“红旗军”承包了。
  原本该付出多少成本才能够让锦州得到军粮和军需,现在只要把那些损耗和力钱给“红旗军”,锦州守军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朝廷给予的物资。
  因为“红旗军”根本用不着走辽西走廊陆运,从天津卫、虎穴城就可以直接船运紧靠锦州的码头,然后出银子雇佣锦州军民来海边搬运就能够搞定。
  以后的辽西走廊宁远至山海关段执行封锁,除了“红旗军”和前屯卫卫所军不会有任何闲杂人等。
  这里将要变成一个全民皆兵的边区,如果发展到十万户,就会有最少十万卫所军,这些人都会拥有长矛,都能够参与坚守墩堡和宁远防线。
  他们的孩子都会被组织起来拿起红缨枪站岗放哨,发现外来之人会被盘查、会被告给小旗官、总旗官。
  封锁辽西走廊从崇祯五年春天开始,朝廷派兵出山海关自然是走官道,也只有官道可走,连几个宿营地“红旗军”都已经规定好了。
  这完全是防止明军扰民,行军之时将会有“红旗军”明里暗里监督,如果有明军偏离官道乱走会被缉捕,甚至于斩杀。


第四百零四章:馊主意

  明军在关内有可能无法无天,真的摊上出关打建奴的厄运一个个都会变成乖宝宝。
  黄汉的凶名远播,大明将领无人不晓,通过“红旗军”的地盘敢骚扰军民是嫌命长吗?
  毫无疑问人人都珍惜生命,所有的明军都懂军纪,在“红旗军”注视下,可以预见每一支通过辽西走廊的军队都将会是纪律严明的劲旅。
  黄汉想好了,入关的关宁军再也不会让他们重新回到锦州。
  他会鼓动徐光启、郑国昌、刘之纶、方正化和李若琏等等建议皇帝、建议兵部留下祖大弼、祖宽的人马去参与打流寇,最后的结果是把这些人马全部消耗在关内。
  按理说皇帝和重臣存了削弱关宁军的心思,会接受这个馊主意。
  如果出现意外导致计谋落空,祖大弼、祖宽还能够带着剩下的关宁军骑兵走辽西走廊回锦州,黄汉准备在宁远西解除他们的武装并且扣留。
  总而言之不能给祖大寿增加一兵一卒,因为这些人最后的结局都是汉奸军,成为了满清的汉八旗军。
  此时扣下一个就约等于打死一个清兵,扣下这些人哪怕只能让他们种地都行。
  关宁骑兵们应该不会选择种地,只要宣传得当,普通兵丁会被待遇好、得到尊重的“红旗军”集体同化,这是做加法,清兵少了一个骑兵,明军多了一个,差距就是两个。
  吴襄和吴三桂接近宁远城三十里之时,早就发现了这队骑兵的“红旗军”斥候已经通过旗语接力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黄沂州和憨子、杨汉威等等主将。
  随着时间推移,“红旗军”的战士文化程度不断提高,现在能够默写八百字以上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