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150章

明末汉之魂-第150章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惜好景不长,在开平住了不到一个月,徐光启得知登莱出大事了,急急忙忙回了京师。
  吴桥兵变是李九成裹挟着孔有德作案,起事人马是不足一千辽东骑兵,瞬间扩充到了两三千之时其实战斗力不怎么样,因为囚犯、青皮、混混只能打群架遇上堂堂阵战就会一溃千里。
  专业对口真的很重要,孙元化有才能不是体现在做官、玩政治上,就好比南唐后主李煜是个伟大的诗人也是个混账的昏君一样。
  如果孙元化继续搞科研造火炮,说不定能够成为这个时代掌握跨时代铸炮技术的大科学家,可惜造化弄人,把一个科学家推上了政治舞台就会祸国殃民。
  其实孙元化由于登莱糜烂被处斩一点点也不冤枉,他在这个祸事之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他乃是始作俑者,就是他鼓吹辽人守辽土接受了东江镇如孔有德、耿仲明、李九成等等将领予以重用。
  登莱辽兵参加的训练是如何打放红夷大炮、使用鲁密铳,他们属于这个时代最先进的火器部队,这支军队里佛郎机教官就多达几十个。
  孙元化闻报孔有德部造反屠了吴桥之时麻木不仁,居然准备招抚已经杀了成千上万无辜老百姓,犯下了罄竹难书暴行的这路人马。
  这还有天理还有公道吗?在士大夫孙元化眼里吴桥的老百姓真的连猪狗都不如啊!这有可能就是东林党人误国的根本所在,太脱离群众离老百姓太远。
  孙元化以登莱巡抚的权力不许明军围歼叛军,派人联系招抚,此时叛军根本就不是孔有德做主。
  五毒俱全的李九成把他架空了,造反的人马一旦开始了抢劫、杀人、强奸就一个也不能留,因为这些曾经的军人尝到了失去军纪约束的快乐如同吸毒般会上瘾,再也养不熟了。
  李九成假意受抚一路烧杀抢掠往登州进军,而孙元化的政治智慧全无、统帅才能基本上没有。
  他都不知道留后手防止招抚不成需要开战,连做好登州城的戒备清查城里辽兵派系等等防范于未然的工作都没有做。
  结果导致拥有大明最先进、最多大炮的登州城轻而易举被叛军夺下,叛军一下子有了上万人有了拥有海港的坚城作为立足之地。
  最后明军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夺取被孔有德占领的登州城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这还是在叛军粮食吃光了把登州老百姓吃得差不多的情况下主动渡海逃之夭夭的情况下。
  由此可见拥有朝廷大义的孙元化统军水平跟孔有德得的叛军比差距何止天壤之别?
  这足以说明顶着东林党光环的封疆大吏一个个都是坑死大明还把自己弄得无比委屈的主,遇上这些坑货的崇祯皇帝何其不幸。
  无比焦虑的皇帝在等待大凌河城和金州卫的消息之时得到了李九成、孔有德造反祸乱山东的坏消息,更加气得不行。
  又是予以重任的东林党人惹来祸端,崇祯皇帝已经对东林党失望透顶,看来要适当进行人事调整,否则被哪个东林党人再坑一把悔之晚矣!
  还好在坏消息后三天也就是十一月六日终于传来了“金州大捷”的喜讯,李若琏和方正化亲自押着七八千后金军首级和缴获的各色战旗几十面回京师面圣。
  三天后转道天津卫登陆的神枢营和锦衣卫全部回来了,人数少了小三成,其中有不少伤员,缺胳膊少腿的也有十几个,他们去时携带的马匹全部没有了。
  方正化和李若琏认为马匹带着上船浪费运力增加运输成本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他们到达天津卫完全可以让那里的文官武将派遣人马、大车护送,他们回了京师还会搞不着良驹骑乘?因此把几百匹好马全部送给了“红旗军”。


第三百七十九章:皇帝愁苦

  此次参战辽南,神枢营和锦衣卫所有的人最少官升一级,每人最少得到几大十两银子的好处。
  方正化和李若琏两人已经有三四千两银子到手了,其他军官少说也捞了有上百两,因此人人都眉开眼笑,连重伤员也不例外。
  毕竟大部分神枢营和锦衣卫的重伤员是在一个月前洗劫辽南建奴村庄之时受的伤,现在基本上在能够乘船、乘车。
  方、李二人麾下战死八十七人,重伤致残二十一人,伤愈归队四十八人,还有三十人还在养伤期,但是坚持跟着回来了,伤亡率达到了足四成足以说明辽南之战的残酷性。
  崇祯对方、李二人的表现早就做了充分肯定,多次号召内臣和文官武将以他们为榜样主动为国分忧。
  二人回京的当天就被天子召见足相谈了一个半时辰,最后皇帝给予厚赐。
  方正化入司礼监兼职御马监掌印水到渠成,李若琏还是锦衣卫同知但是分管足三个千户所,儿子得到了锦衣卫百户的世荫。
  皇帝耳提面命二人用心做事,让方正化从整肃御马监管辖的腾骧四卫营、神枢营开始,一年后要最少训练出五千骑兵,这些骑兵的战斗力不可以弱于此次辽南参战的一个把总神枢营人马。
  对李若琏的要求就是把三个千户所三千余锦衣卫都要训练得人人能上战场跟建奴硬撼。
  有了黄汉刻意为之,让历史上在明朝灭亡的那一天战死在京师的方正化、李若琏早早的得到机会向皇帝证明了他们的勇武和忠诚。
  果然立竿见影,一向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崇祯给予了二人足够的权力和信任。
  肯用人的崇祯其实不识人,破格提拔给予袁崇焕大权就是吃了这样的亏,有黄汉帮他长长眼应该会好许多。
  以后再有黄汉帮他拔去如祖大寿、左良玉等等想动又投鼠忌器的眼中钉肉中刺,想必崇祯会更加舒服。
  不急,大明还有十一年时间,可以徐徐图之!
  崇祯最关心的当然是“红旗军”损失多少尚能战否?
  方正化和李若琏经常跟黄汉长谈,也看到了“红旗军”伤亡不小,许多才十几岁的孩子兵或战死在沙场上或留下了终身残疾。
  他俩知道黄汉需要时间训练刚刚收留的杂役成军,那些火线转为正兵的卫所军也需要时间磨合。
  金州满目疮痍,需要人力物力和时间把这里经营成为固若金汤的军事重镇才能够守住辽东最南面的大明二百里江山,这非朝夕之功。
  守住金州的前提是“红旗军”不能被调走,这一点方正化和李若琏心知肚明。
  有了司礼监秉笔太监之一的身份,说明方正化比历史上提前了近十年进入大明决策层,也更早的简在帝心得到了恩宠。
  他不可能跟黄汉亢瀣一气蒙蔽天子,但是他知道“红旗军”目前坚守金州有可能应对建奴的反扑,出兵开赴辽东去解救被围困的大凌河城肯定力有不逮。
  方正化经过慎重考虑后进行君前答对,他道:“陛下,内臣在辽南和东江镇人马、‘红旗军’并肩作战,对他们的战斗力有些了解。
  东江镇人马不少但是精兵不多,以前的装备太差,这一次得到了不少缴获应该能够组建出一支一万左右装备齐整的队伍,这些人马比不上关宁军,但是要比其他边镇之营伍更加具备战斗力。”
  皇帝点头道:“东江镇乱了三年终于有了转机,朕想知道东江诸将心中可有朝廷?那登莱的叛军十之八九出自东江,此时如果不防微杜渐,又会引来祸端。”
  “陛下,东江镇由毛文龙鼎盛时期的军民二十八万下降到了饥寒交迫的六七万,内臣初见黄龙和金声带来的两万几千军民之时大吃一惊,那些军民大部分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都有些像流民了,可堪一战的少之甚少。”
  崇祯叹口气道:“唉!朝廷用度不足确实苦了东江镇,只不过他们自相残杀不已,朝廷发放钱粮大有可能是养虎为患,因此兵部、户部一直在削减额度。”
  “陛下,此次金州攻防战东江镇人马打得英勇,毛承禄率领陈有德、毛以顺、陈有时等等将佐先登,足阵亡士卒两千余。
  战死副将陈有时、参将毛以顺都司陈有德以下将佐十九人,临战前东江镇诸将只有一个请求,那就是为毛文龙鸣冤,求陛下给予昭雪。”
  崇祯沉吟半晌道:“刘之纶也陈奏昭雪毛文龙之事,朕会予以考虑。”
  方正化道:“毛文龙开镇东江八年,从无到有确实有大功于朝廷,罪督袁崇焕的十二当斩其实是欲加之罪,此时登莱辽兵叛乱正是形势复杂之时,陛下给予毛文龙公道定能收东江镇诸将之心。”
  崇祯点头道:“言之有理,朕明日早朝就会提及此事,想必内阁拿出章程就在这几日。只是不知能否调东江镇人马入登莱平叛?”
  “陛下,内臣以为不是万不得已最好不要冒险,毕竟东江镇还是不能让朝廷足够放心,黄龙、金声等等虽然对朝廷忠心耿耿,但是他们经营东江镇时日尚短,做不到如臂使指。”
  “如臂使指?确实如此,黄汉的‘红旗军’百战不殆恐怕就是做到了这一点吧!”
  “陛下圣明,‘红旗军’兵丁一个个都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特别是那些刚刚满十五岁被获准上战场的孩子,他们如同被恩赐般对打仗充满热情,一旦开战都是一往无前从来没有发现有人怯懦、有人逃跑。”
  “不知此时‘红旗军’能够调出多少人马?辽东局势堪忧,大凌河城危在旦夕,接下来锦州还不知如何?山陕流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登莱又被李九成、孔有德祸害,内外交困,朕何其难也!”
  看着才二十岁出头的皇帝愁容满面,一副未老先衰的样子,再想想皇帝的同龄人黄汉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的豪情,忠于大明的方正化和李若琏都心有戚戚焉。


第三百八十章:堂而皇之

  方正化跪下道:“陛下还请保重龙体,区区流寇、登莱叛军不足为虑,接下来东奴的日子恐怕不会好过,金州有黄汉在,东奴如何能够安心攻打坚城锦州?”
  崇祯被点醒了,喃喃道:“是啊!金州有‘红旗军’在才能够守住,把该部调往别处得不偿失。”
  方正化道:“陛下圣明,血战辽南几个月‘红旗军’伤亡过半,此时守卫金州已然吃力。
  但是陛下放心,只要给予黄汉钱粮兵额,一年时间‘红旗军’不仅仅能够恢复元气还能够扩张一倍,届时出动五六千人马支援别处就成为了可能。”
  “唉!朕可以给黄汉时间、钱粮、权力,谁能够给朕一个太平年景啊?”
  李若琏和方正化都跪下道:“臣、内臣愿为陛下分忧死而后已!”
  看着这二人,崇祯脸色好了许多,他温言道:“你们用心带好神枢营和锦衣卫,朕也给你们钱粮时间,明年秋天一定要给朕带出一万虎狼之师。”
  京师京营又称三大营,包括五军营、神枢营和神机营。人马理论上十几万,这是指纸面上拿军饷的存在,实际兵力一半都不足。
  再点验这些人马,青壮年恐怕只有一半,再减去混身份的贵族子弟,最后能不能得到一两万可战之兵天知道,反正历史上在崇祯末年拉出去打流寇之时,还没见着敌人就溃散了。
  方正化想好了,他手里已经有二百余上过战场证明了忠诚度,得到了升官发财的大好处的军官。
  以这些人为底子从整个京营挑选出六七千人马再次加强训练一年半载,纵然比不上‘红旗军’,想必也不会差于东江镇人马。
  相对而言锦衣卫就好对付,毕竟正经八百的锦衣卫校尉和力士属于普通老百姓青壮年人人向往的工作岗位,渴望不可求,因此许多人投靠锦衣卫成为帮闲。
  这就跟后世的某些单位一样,拿高工资享受最好福利的是用不着做苦差事有编制的存在,在第一线吃苦、流汗的都是临时工。
  只要有了钱粮,李若琏会从成千上万帮闲中挑选一半有武艺的人掺沙子。
  有娄允、张超等等七八十上过战场、捞过军功和赏银的军官宣传蛊惑,用不着半年三个千户三千三百六十个兵额肯定齐装满员,而且个个能打不怕死。
  大明烽烟四起,大多数是告急、要援兵、要钱粮、要抚恤。
  唯有辽南大捷消灭东奴军民累计高达两万余,前前后后有七八万汉民被抢回,这无疑大大遏制了东奴的发展势头,也让屡屡吃瘪的大明扬眉吐气一回。
  在这朝廷到处都要用兵、用人才之时不给予立下盖世奇功的文官武将厚赐如何激励三军效死?
  大朝会,有关于辽南大捷的封赏群臣都有预期没有异议,只不过为难了内阁。
  因为此战的封赏没有先例可循,毕竟东奴崛起呈现之势不可挡,大明多次败北损兵折将,战死的总兵官、游击、参将不下于百员。
  参照打蒙古鞑子、打倭寇来封赏貌似不合时宜,唯有参照天启年的宁锦大捷或者参照崇祯二年的收复四城之战。
  可惜宁锦大捷杀敌只有二百余级、四城大捷也不足两千斩获,斩首数的悬殊实在太大,参照物的价值实在不高。
  这时特意赶来朝会的郑国昌上奏了一件大好事,北直隶除京师外的州府全部完成了天花的预防,事实证明安全有效,今年感染天花之人没有一位是扎过预防针的老百姓。
  由于进行过预防的人照顾感染者不会被传染,因此今年北直隶由于感染天花死亡的人数微不足道。
  郑国昌是管理北直隶的最高地方官,他准备明年春天在京师推行扎预防针防控天花,询问紫禁城是否参与?
  他还提议给予李中梓、吴有性、李中桦三位巡按御史封赏,以表彰他们为控制时疫做出的贡献,强调增强京师内城、外城的卫生管控,争取卫生标准接近紫禁城。
  黄汉一直担心脏乱差的环境会导致瘟疫的传播,自己管理一个地盘首先就是狠抓环境卫生,杜绝军民喝生水。
  大明京师常住人口本来就有七八十万,由于建奴打入京畿之地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却没有能力攻打城高墙厚的京城。
  因此太多军民、官宦认为京城的安全值得信赖,有条件的北方达官贵人纷纷进入京城安家。
  没条件的升斗小民不惜卖身为奴也想尽办法来到京师谋生,现在京城畸形繁荣,人口早就突破百万大关,乃是当今世界第一大城。
  京师人口多了,朝廷的财政却是一年不如一年,用于边防的银子都是拆东墙补西墙,用于基础建设投资根本没有这个可能性,这个世界第一大城已经越来越脏。
  黄汉和老丈人谈论过如何管理城市,更加注重阐述了时疫和城市卫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初时,郑国昌还不以为意,但是发现女婿真的有效解决了天花时疫之时,郑国昌已经无条件信任女婿。
  他特意赶来上朝就是陈奏天花预防的有效性被证实,明年京城的人口都要扎针,并且提出加强京师的卫生管控。
  北直隶布政使所奏都是好事,利国利民还不难办到,在这朝议黄汉的封赏之时开口,其醉翁之意不在酒也,群臣都心里有数。
  崇祯热爱自己的家人,既然验证了预防天花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他当然会让紫禁城中所有人打预防针。
  三个医学家身份的巡按御史都得到了官升一级的提拔,李中桦将要在明年元月底负责紫禁城的预防工作,二月初开始内城、外城的预防。
  李中梓、吴有性负责向十三省、南直隶推广,争取花三年时间大体完成全部子民的天花预防。
  历史上的三个对瘟疫防控有建树的医学家被黄汉收徒后得到了许多这个时代人想不太明白的指点,他们的医术走出了瓶颈迈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黄汉讲解的流行病传染途径他们三人都明白了,现在接诊疑似流行病患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