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汉之魂-第1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汉开金手指的空心铸件工艺原理也是如此,该方法在明代使用没有难度,铸铁或者铸钢都可以,无非就是个承载容器,起到的作用除了固定炮模外就是散热问题,大工匠们经过试验后很快掌握了这个技术。
内壁搪石英沙的钢模好处是方便整合可以循环利用,大大缩短了铸造周期,节约了成本,不像泥模铸炮那样必须靠时间来等待只能一次性使用的泥模阴干。
钢铁模子的坏处是散热太快,使得生铁液在冷却时存在过冷度较大的问题,铁液中的渗碳体来不及析出,石墨化来不及进行,石墨就已经凝固。
因此铸铁中的渗碳体主要以碳化铁的形式存在,也即是性脆易被炸裂的白口铁。
黄汉早就查过资料,懂得如何使得铁模慢慢散热,办法很简单,把铁模埋在热沙子里在让模具和铸件慢慢的随着热沙子冷却就较好的解决了这个大问题。
掌握的科技不同,后金军花了足半年才能够得到六门可以打响的红夷大炮,“红旗军”体系的铸炮师傅们完成了理论和实践之后,一个月就能够铸造六十门滑膛炮。
在繁忙的工作中,眨眼间春天就远去了,经过几个月的训练,也是由于补充的新兵本来就有一定的基础,“红旗军”的战斗力大幅度提高。
崇祯比较关心“红旗军”,想得知这半年来“红旗军”的人马有没有满员,战斗力已经恢复了多少?
他派遣内官邵希韶来抚宁卫点验驻扎在这里的永平援兵营人马,并且要亲眼看到“红旗军”操练。
黄汉没有隐藏实力,亲自带领五千六百“红旗军”战士接受检阅,将士们衣甲鲜明,忠君报国的口号喊得震天响。
可是细心的邵希韶发现其中十四五岁的少年郎居然占了过半。由于方正化的关系本来太监们就对黄汉有好感,再加上邵希韶得到了一个足一千两银票的大红包,他见到皇帝当然会实话实说。
邵希韶回京之时如实奏报,“红旗军”上上下下都有报国之志,可惜成军时日尚短孩子占了大多数,还需要时间磨砺,短期内拉上战场得不偿失。
皇帝得知黄汉用心做事,回到抚宁不到三个月就拥有了足额营兵,他当然知道“红旗军”新兵多、孩子兵不少,认为形成战斗力还有待时日。
第二百八十三章: 拥有氺营
知道黄汉需要时间练兵,崇祯根本没有准备动用“红旗军”前往陕西参与剿寇。
介于黄汉跟祖大寿势如水火的关系,也没有准备让“红旗军”开赴辽东。
黄汉乐得短期内没有战斗任务,他利用宝贵的时间提升“红旗军”的战斗力。
孙元化是登莱巡抚,刘之纶是顺天巡抚,郑国昌是北直隶布政使,黄汉的日子当然过得滋润。
“红旗军”的粮饷除了兵部的漂没,出了京师各级官吏根本不敢克扣,黄汉只需拿出一部分孝敬各路神仙足以。
梁廷栋在辞官之前为了感谢黄汉的提醒坚定了他急流勇退的意图,特意站好最后一班岗,批复了一个水营千总兵额隶属于黄汉麾下。
“红旗军”水营的组成部分是原觉华岛水师游击营在天启六年觉华岛被后金军攻破之时没有冻在港口的几艘战船,还有登莱水师支持的三艘三号福船,七艘苍山船。
一共有大小海船十八艘,水手、炮手五百左右,大部分都是老弱。
黄汉要的是拥有氺营的便利,根本没在意朝廷会给多少海船,也不介意这些船基本上没什么战斗力。
因为山海关、登莱、东江镇、辽镇、天津卫都有自己的氺营,只不过规模和拥有战船的数量有天壤之别,拥有海战能力的恐怕只有登莱、东江镇。
“红旗军”驻扎地紧靠辽海没有氺营岂不是会望洋兴叹?因此黄汉花心思活动到了编制,以后朝廷要点验这个氺营千总的实际兵额恐怕不太容易。
由于大明在辽东用兵,需要运输的物资何其多也,辽海原本是个海运繁忙的所在。
紧靠“虎穴”城港口就有原来官办的船坞,后来由于大明苦心经营的关外大型补给地觉华岛发生了意外。
天启六年出现了罕见的极度低温,觉华岛跟宁远之间十几里的海面出现了难得的一次冰冻得可以跑千军万马的机会。
自从觉华岛被后金军骑兵奔袭后,这一片水域再也没有哪一年冰冻得如此厉害,以后甚至于很少能够完全冰冻,冰面上能够跑马绝无可能。
而运气爆棚的后金军误打误撞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个海岛遭遇一万几千骑兵突袭该有多么冤枉?而大明就是这么倒霉,建奴就是那么走运。
所以说“天佑大清”也他娘的有些道理。
觉华岛被突袭,觉华岛水营几乎全军覆没,历史记载那里停泊的战船和商船被后金军焚毁两千余艘,以大小海船平均四五千两银子一艘的总造价,单单损失的海船价银恐怕就会突破一千万两。
这当然导致需要检修保养的船舶骤减,辽海的许多官办船坞被裁撤了、民办船坞倒闭了。
洪武、永乐年一艘排水量达到千吨以上级可以远洋的海船不连装备、装修总造价不过四五千两白银左右,但是那时一两银子可以买四石精米。
以后由于白银产量攀升,对外贸易又存在顺差导致外邦的白银大量涌入大明,因此白银贬值得厉害,精米的价钱早就过了一两银子一石的整数关,到了天启年海船的造价最起码应该乘以三倍。
黄汉修建“虎穴”城没有利用原来的千户所,而是有意直接修建到了紧靠船坞和港口的海边。这跟大明修建城堡截然不同。
大明的海边城堡大多数是远离海岸线,最起码要有五里以上,因为长时间闹倭寇,万一敌人从海上长驱直入,城池紧靠大海,敌船上的火炮可以直接轰击城池岂不是瞬间就会破城而入?
因此绝大多数大明城池在海边修建之时都留有纵深,海盗要夺取城池必须下船登陆进行攻防战,这就给明军围歼上了岸的海盗创造出机会。
黄汉修建“虎穴”城从来不曾顾虑敌船的炮火,因为他相信自己准备采用先进的钢模空心铸件法生产的铸钢火炮拿这个时代普遍使用的铸铁火炮性能要优越许多,射程也会加大。
在稳固的炮台发射重炮跟在摇晃不已的船上开炮准确率高出几倍都不知,况且混凝土炮台挨上几颗实心炮弹又如何?造成的伤亡不见得有多么大,而敌船挨上几颗实心炮弹被打穿船舱被击沉都有可能。
刚刚开冻之时,“虎穴”城里就变成了一个大工地,去年时间仓促,只来得及修建了单面城墙和仓库、厂房,一部分民居而已。
沿街商铺、炮台、城门楼子以及黄汉自己的府邸都没有完全开工。
春暖花开时,也是大规模建设家园的时候,保证质量不怕花银子,要留下标志性建筑都是黄汉的城市规划。
粮食是命根子,在末代的大明代表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红旗军”不缺粮,那是因为去年借贷出去的粮食年底都回收入库了,秋天的收成也不错又入库了不少粮食,冬天去喀喇沁还抢回了不少粮食和肉类。
黄汉手里的存粮不少,估摸着今年秋收前能够结余超过二十万石,如果今年的年景不比去年差,可以推测冬天前入库的粮食会到达一个峰值。
因此安全储存粮食尤其重要,室外温度升高到可以施工之时干的第一批工程就是修建筒式粮仓。
“虎穴”城东紧靠大海,城墙的地基乃是钢筋混凝土混合石材修葺,沿着城墙的马道向东延伸了八十步的城墙连接了一个碉堡状的建筑物。
城墙只有三四丈左右的高度,普遍在十一二米之间,紧邻大海的这个碉堡高达十丈足三十三米,最顶层昼则举烟,夜则明火充作灯塔为海船指明方向。
等到玻璃厂能够在玻璃上镀银制造出反射镜时,黄汉会取消烟熏火燎的如同烽火台那般的传递消息方式,采取聚集灯光来导航,还可以设置简单的灯光密码,通过望远镜观察远距离传递信息。
碉堡的顶层以下还有三层,每一层以后都将要布置四门至八门火炮,布置在最下面的当然是重炮,因为这里已经是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实心地基,足以承载四门三十二磅重炮的后座力。
第二百八十四章:青年炮兵
调拨的大明战船和补给船都需要大修,原本船坞里失业的工匠又获得了工作,而且工钱多了三成。
他们立刻投入到为“红旗军”保养战船的工作中。
与此同时,黄汉亲自指挥铁匠大师傅锻接钢铁龙骨。
“虎穴”城里已经居住了许多招募的造船工匠,黄汉还请师傅徐光启从大明造船技术最精湛的龙江船厂挖来了几户大工匠。
科学家徐光启是大明技术流的泰斗,又是万人之上几人之下的阁老,有他不遗余力写信指使门生故吏寻找手艺好的匠户,办理调动手续支持‘红旗军’大发展合情合理又合法。
大明的总兵官、参将、卫指挥使等等将领自己造武器、生产火药不违法,造炮也不被制止,当年蓟镇戚家军的武器大多数都是自造,他们还不断研究新产品。
也是因为连圣天子都对“红旗军”寄予厚望,默许徐光启给黄汉搞物资、搞人手,因此这段时间黄汉网罗了不少人才。
这个时代要造出好船,坚船,首当其冲就是获得优质木材来制造龙骨,往往这样的巨木可遇不可求,加工周期还得几年才行。
因为刚刚砍下的大树根本不能紧接着进行加工,必须让大树彻底死了自然风干后才能深加工,加工成型还不能使用,还要一遍一遍上桐油阴干,所以周期长达几年。
而黄汉造船的主龙骨不采用木材,不仅仅是因为费时费力,还因为天然出品的木材质量没法统一,要得到好材料完全靠运气。
准备工业化大生产的黄汉怎么能凭借运气把握船舶的质量?因此主龙骨和肋骨都是锻钢打制后镀锡防腐。
为了循序渐进,黄汉没有直接开金手指建造风帆船舶的终结者“飞剪式帆船”,投入生产的是工艺简单,性价比高的老闸船也就是满清时期的“红单船”。
这种船型装载量大,比传统中国帆船速度快,比西式帆船操作更加容易,乃是中国硬帆结合西洋软帆的混搭,属于中西结合的典型产品。
最有竞争力的就是造价便宜,投入运营时使用的水手少了一半,增加了运力,节约了大量成本。
但是这种船型都是中小型船舶,普遍吨位在一百至五百吨之间,黄汉知道这样的船型比二号、三号福船的建造简单多了,手底下曾经建造过福船的工匠完全能够胜任。
因此他一下子投入生产十五艘,其中排水量五百吨装载量达到三百余吨的有七艘,排水量三四百吨的八艘。
水营现有的船舶进船坞维修保养,水手们没有放假,他们被组织起来读书、识字、学军纪,学习期间军饷照样足额发放。
水手、炮手们上了岸每天训练学习吃三餐拿到足额军饷,本来萎靡不振的五百余人现在一个个精神抖擞。水手、炮手大多数是老弱根本不打紧。
黄汉又没指望他们去跟敌人殊死搏斗,他需要的是这些人的航海经验。
经过不断找水手们交流,黄汉认识了许多在水师服役七八年甚至十年以上的老水兵,这些人大多数去过日本,有些人甚至去过吕宋。
这不奇怪,用朝廷的船跑私人的生意乃是文官武将的生财之道,大明的海贸当然是以跑东洋、南洋为主。
水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这时黄汉拥有的水营战斗力基本上没有,但是也不能放松管理,拥有正五品千户官衔的黄勇被任命为水营实授千总虚衘提两级以抚宁卫正四品签事向兵部报备。
黄汉从年满十三岁的少年学兵中挑选出三个总旗配发鸟铳补入水营,他们即将是第一批水师陆战队,从沿海渔民中招募五百青壮年由老水手一对一培训,争取半年内这些渔民就能够获得独立操帆的技能。
另外有十个总旗的少年学兵即将学习操控红夷大炮,他们是第一批知识青年炮兵。
传授打炮流程的老兵有二十人,是黄汉亲自从一百余会打炮的水营老兵中选拔出来的,这些人在万历末年就服役,如今已经有了超过十年的军龄可谓经验丰富。
少年学兵会在学习中规范打放流程然后形成文字,相信当“红旗军”自产的火炮交给他们实弹打放几个月,炮兵操典就会应运而生,以后不断积累操作经验不断优化改进即可。
有了“虎穴”城作为根据地后,黄汉再次进行了大投入。
现在他不仅仅亲自指导铁匠大师傅们采用钢模空心铸件法铸造钢炮,采取热锻工艺锻接长达三四十米的全锻钢龙骨,还指点琉璃厂进行了升级改造。
生产玻璃的原材料石英砂、纯碱、石灰石、长石等很容易获得,由于有了风温技术池窑或坩埚窑内进行加热的高温一千五百余度在“红旗军”体系已经不是难题。
高温使配比的原材料形成均匀、无气泡,并符合成型要求的液态玻璃,然后将液态玻璃加工成所要求形状的制品,通过退火、淬火等工艺再进行热处理。
经过几十次失败后,琉璃厂的大师傅成功掌握了正确的方法。
总而言之一句话,没有汉人学不会的东西,哪怕山寨起家积累到一定程度也会把原创挤压得破产倒闭。
现在“虎穴”城琉璃厂玻璃和玻璃制品的生产已经开始进行,打磨镜片挑选合格的组装单筒望远镜,已经有几十个专业打磨珠宝加工首饰的工匠在生产。
没多久黄氏出品的八倍距单筒望远镜问世,这不是商品而是总旗以上级军官和斥候的制式装备。
有了玻璃,做出如此简单的单筒望远镜需要的技术不值一提,黄汉只不过召集加工玉石的工匠讲明白了望远镜的原理,他们基本上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其中还有一个叫做彭家旺的工匠居然在京师见过弗朗机人的千里镜,彭家旺今年三十五岁,是黄汉从京师搞来的一百几十个匠户之一。
他有着精湛的加工玉石的手艺,加工琉璃不在话下,如今知道了曾经在京师之时被同僚们当做宝贝的千里镜的原理如此简单,加工工艺根本比不上给皇室加工珠宝乐得合不拢嘴。
第二百八十五章:弗朗机教官
一开始发展黄汉就本着善待工匠的思路,来到“虎穴”城的大师傅得到的月饷不低于“红旗军”营兵标准。
他们不仅仅得到尊重还会得到提拔的机会,已经有杨老实、沈存力、彭家旺等等十几个工匠得到了七品、从七品的军官待遇。
工厂还加大宣传力度,给予勇于研发搞发明创造的大工匠戴大红花骑马游街的精神奖励,给他们记功、加月饷、给现银赏赐等等不一而足的物质奖励,有新发明的大工匠还是优先提拔的对象。
待遇好有人权的工作氛围人人喜欢,匠户们每天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精心生产,黄氏出品必是精品会成为企业文化。
离“虎穴”城十余里还有一座城池,那就是原抚宁卫千户所城。
现在也进行了修缮和加固,抚宁卫指挥使的衙门和参将行辕设在此处。
由于朝廷没有拨付维修卫所的费用,永平府也只是派了一些徭役,因此黄汉只修建了一座千户所城作为抚宁卫指挥中枢,其余的千户所、百户所城以及墩堡都被黄汉放弃了。
敌人来了靠分散防御顶个屁用,唯有集中兵力予以打击才能够力挽狂澜,卫城紧靠“虎穴”城,敌人敢来围攻,“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