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11章

明末汉之魂-第11章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哥儿,以后我就跟着你去从军吧,我不想在家里种地,闷也闷死了!”
  “种地?唉!恐怕是想种也没有机会了,建奴马上就会来,咱们要让乡亲们躲进山里,咱们要在外面不时袭击建奴给乡亲们提供保护。”
  憨子根本没有一丝敌人即将来侵犯家园的觉悟,相反他还有些期盼出现敌情,他笑着道:“我不怕跟建奴打仗,就怕种地。建奴只要敢来,咱就敢劈了那些龟孙!”
  这时喝了几杯酒的黄沂州带着二儿子黄勇、三儿子黄义走了进来,他知道当前形势严峻,只是不能确定建奴会不会来永平府。
  “汉儿,真的非得让所有人都上山躲避吗?四五百号人呢,不太好办啊!”


第二十二章:总旗官

  黄汉坚定道:“无论如何总要让乡亲们在年底前全部上山,保命要紧,不能舍不下那些坛坛罐罐。”
  黄勇现在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也是黄沂州的好帮手,他道:“哥哥,大家都上山,兴师动众势必会多吃粮食,九里台的乡亲们也就是勉强不挨饿,拉下亏空就很难补上。
  就连咱家也马上耗用不起了,二十七,不对加上爹爹的战马一共二十八匹,不出十天咱家就没有草料了。”
  黄勇一直是家里的顶梁柱,他很现实,跟宋鹏飞一起给马匹喂了草料后,发现如此多的战马是黄家的沉重负担,家里马上就会入不敷出。
  他告诉黄汉实情,就是想让哥哥拿个主意,以黄家的经济状况根本养不起如此多的马匹。
  黄汉想了想跟父亲商量道:“要不这样,反正没多久就要打仗了,我们早做准备,咱家把庄子里会骑马、能射箭和有武艺的都收做家丁,每人给月饷一两银子,五斗杂粮如何?”
  “收家丁准备跟后金军干仗?咱家就是普通老百姓,即便肯破家为国也是名不正言不顺啊!”
  “爹,咱家马上就应该不是老百姓了,您看看这些是什么?”
  听到黄汉这句话,机灵的宋鹏飞献宝似地打开一个大包裹,黄勇、黄义都同时一声惨叫跑得门口干呕。
  黄沂州只不过稍微一愣神然后就眉开眼笑,他也不嫌肮脏蹲下来一个个察看这些首级,如同欣赏艺术品。
  都是青壮年男子首级,这些东西意味着什么,黄沂州这个老兵当然心知肚明,他开怀大笑道:“哈哈哈,汉儿真有你的,七个真奴,两个控弦鞑子,你恐怕有机会成为百户官。”
  “爹,您说错了,应该是您有机会成为百户官才对。”
  “这从何说起?”
  “爹,您想想,儿子如何说得清在遵化死里逃生?与其如此还不如换个身份重新开始,爹爹当武官,儿子做您的家丁头目,咱们再找机会袭杀建奴搏军功,日后马上封侯也未可知……”
  黄汉一通忽悠,深藏在黄沂州同志心里的功名利禄一下子冒了出来。
  黄沂州只不过三十九岁,正值盛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他早就受够了,他一直精心饲养战马,从来不肯放弃练习骑射,其实也是为了心中的不甘。
  黄沂州思索片刻道:“明天咱们就去抚宁找你韩叔叔报功,他现在已经是朝廷正四品武官,他曾经说过,如今建奴的脑袋太难得,有了这么多建奴首级,武官要升职轻而易举。”
  韩志宽是黄沂州的老上级,当年是黄沂州所在小旗的小旗官,由于他命大,在萨尔浒大战之时侥幸逃出生天,以后就时来运转,现如今是拥有正四品签事品级的实授千总,他的营伍也隶属于薊镇。
  三年前黄汉惹的祸就是韩志宽帮忙才得以解脱,大前天也是他得到赵率教以下四千余关宁铁骑全军覆没的消息后,第一时间派心腹家丁给黄家送信。
  这个人念旧情可以结交,现在把这些斩首功走韩志宽的营伍也算是还他一个人情。
  明军的军功赏还是不错的,除了当事人外一级级文武都会有好处,最少可以分润到运筹之功。
  此时韩志宽跟随参将黄维正驻守抚宁城,九里台离抚宁县城不到一百里,骑马双乘两个时辰能够赶到。
  黄沂州很高调,他穿上了两个女儿黄馨、黄颦擦得闪亮的山文甲,装备了开元弓,武器倒是没换,还是他用了二十几年的白蜡杆红缨枪。
  这枪虽然没有建奴的虎枪重,但是好在韧性十足,最是适合战场老油条来取巧杀敌。
  黄汉和憨子当然顶盔掼甲充做家丁不离左右,三人六匹马,瞧上去威风凛凛杀气腾腾,那杀气当然来自于黄汉,他这几天已经杀了超过十个后金军,自然杀气外漏。
  来到抚宁城下,当值的就是韩千总的人马,黄沂州没费什么口舌就进了城。
  此时后金军还没来永平府,离抚宁还有几百里,抚宁没有城门紧闭,只不过加强了对入城老百姓的盘查而已。
  黄汉见到了韩志宽没有隐瞒遵化城下发生的一切,也细细讲述自己如何得到这些斩获,当然那些缴获被选择性闭口不谈。
  韩志宽认真听完了事情原委,并且一一亲自看过九颗首级,确认了黄汉没有吹嘘后,他大笑着对黄沂州道:“爹是英雄儿好汉,你黄家有子如斯公侯有望啊!”
  韩志宽是个从尸山血海中捡回性命的老兵,看着黄汉和憨子心里就喜欢,一个是老部下的儿子,一个是阵亡战友的后人,他当然会尽可能给予方便。
  黄汉提出请韩志宽为父亲运作武官之事,此时朝廷正是用人之时,韩志宽满口答应。
  韩志宽也认为让黄沂州上位确实便于操作,省去了黄汉为何在遵化之战得以幸存的扯皮。
  现在建奴肆掠京畿,北直隶各州府正因为无敢战之兵而苦恼,各路将领都可以为了扩充人马便宜行事,有了实打实的建奴首级,有了已经是中级武官韩志宽的运作,让一个低级武官上位小菜一碟。
  韩志宽让黄沂州和黄汉、憨子在家里住下,自己立刻去找参将大人黄维正运作此事,有经得起查验的建奴首级,参将很爽快就给了官职。
  非常时期一切从简,参将是援兵营主将,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火线提拔一个低级武官,只要报备就行,相关文书送到兵备大人那里基本上没有被驳回的可能性。
  黄沂州成为拥有东胜左卫正六品百户虚衘的实授总旗官,营伍就隶属于韩志宽的千总,黄汉和憨子当然就是黄沂州总旗的小旗官之一,明军一个总旗满额应该是五十六人,有五个小旗官一个总旗五十个兵丁。
  韩志宽够意思,在他力所能及范围给了不少东西,百户官衣、总旗腰牌告身当然必不可少。
  另外还给了三十件大明制式战袄,三十把腰刀和三十杆长枪,给了小旗官腰牌五块,普通营兵腰牌五十,但是没有说什么时候给军饷,给了十石杂粮。
  临别之时,韩志宽让黄沂州放心,他很快就会把人头赏要来,到时候说不定亲自送去九里台。
  有可能黄汉提议父亲的总旗就在九里台附近招募子弟训练成军,让这位千总觉得好奇,他想着亲自看看情形。
  黄汉的实力薄弱,相当于一颗嫩芽,这个时候需要得到帮助,最不能在大明体系内树立敌人,韩志宽人品不错,虽然才正四品还不算将军,但是跟黄汉这个大头兵相比差距还是很大。
  作为主将想亲自看看手下黄沂州总旗的驻地,黄汉当然高高兴兴表示欢迎,况且人家还是给父亲送银子来的,当然要热情接待。


第二十三章:拉起队伍

  三天时间搞定了身份问题,接下来怎么办呢?当务之急自然是招募子弟兵。
  黄沂州身穿百户官衣亲自出马宣布招募家丁战士的条件,九里台村积极响应。
  当天十五到四十岁的青壮年来了超过八成,但是九里台村实在没有多少人,青壮年也只有一百挂零而已。
  以乡亲们信任黄沂州的程度,在九里台就可以招募足一个总旗的兵丁,黄胜知道时间仓促,目前就要面临战争,屯田练兵现在绝无可能,现在需要的是拉出去就能跟后金军干仗的会家子。
  最后热情高涨的青壮年被好说歹说劝回了家,只有十二人被选上了。
  他们都是经常跟着黄沂州舞枪弄棒的会家子,有四个人马术还不错稍加练习就能够骑战,其余八人也能够骑马,但是练就骑战恐怕非朝夕之功能够达到。
  十二人中以杨汉威、杨国恩、杨大年、黄四方、黄峰这五人最为出色。
  因为他们不仅仅会枪棒会骑马,他们家里都有猎弓,经常射杀猎物补贴家用,射术完全达到成为弓箭手的标准。
  还有三人也很不错,他们分别是黄健、杨坚、杨国兵,虽然不会射箭,但是都有家传武艺,手上有两下子。
  还有四人是黄春生、黄农生、杨谷、杨家和,他们都会些枪棒,而且长得牛高马大,一个个都孔武有力。
  九里台其实就只有两个姓氏,三成人家姓黄,其余都是杨姓。
  大冬天青壮年无所事事,听说黄沂州当上了官老爷要招募家丁,开出一个月一两银子折色外加五斗杂粮本色的好价钱,整个庄子里的青壮年当然趋之若鹜。
  可惜最后的结果接近十中取一,但是瞧清楚了是哪些人被选上后,落选的后生们都服气,因为大家都是乡里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相互间的底细都了然。
  很明显黄大人要的就是能打敢拼武艺出众的好汉,看来黄汉说的话是真的,一个月之内就有可能跟后金军干仗。
  这个时候没时间慢慢训练没有战斗技能的年轻人,等到明年五月,如果黄家父子兵不战死,那时候会大量招募家乡子弟做家丁。
  被选中的人都与有荣焉,他们知道后金军肆掠遵化,周边老百姓全部遭了殃,乱世来临最好的选择就是拿起武器在老家附近当兵保民。
  黄汉代表总旗官训话之时坦白告诉大家,当兵跟后金军干仗肯定会死人的,但是有一条,只要黄沂州活着,每一位战死的兄弟都会得到三十两银子的抚恤金。
  可是现如今如何积攒出抚恤金和大家需要的粮饷?眼下没有什么好办法,只有靠战场缴获。
  因此一切缴获归公中,成为了成军时的第一条规定也是基本条例。
  第二条军纪就是能不能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饿死也不抢掠老百姓。”
  憨子秉性善良,宋鹏飞本来就是个好孩子,招募的十二人也都是本分人,他们有武艺在身也不欺负别人,他们理所当然认为不抢劫、不强奸妇女、不无故杀人天经地义。
  小小队伍开张了,有挂百户官虚职的总旗黄沂州以下十六人,有战马二十五匹,挽马三匹,每一位战士都将要拥有铠甲装备。
  其中憨子、杨汉威、黄峰等七人不仅仅要给他们装备精铁甲,还有棉甲和明军鸳鸯战袄叠加,防御力可以跟建奴马甲相比。
  因为有一大半铠甲需要修理,所有的家丁都穿上明军制式战袄进行操演。
  制服果然能够带给人认同感,十几个老百姓换上鸳鸯战袄后立刻如同变了一个人。
  所有的家丁都精神抖擞站军姿,惹得围观的后生人人羡慕不已。
  大义有了,人马也有了,下一步就是必须解决生存需要,人吃马嚼,粮草的消耗是个无底洞,
  黄汉请父亲出马去离九里台大概七里的五里台村借粮草,那里有一个大户,家里从来不缺粮草。
  放印子钱几乎是明朝每一家大户都干的创收,只不过有的人家仁义,适可而止不把升斗小民逼上绝路,有些人家心狠手辣,借出印子钱就奔着夺人家产、田亩而去。
  五里台比九里台富裕太多,因为这里的田亩都是高家的不用交税。
  高家老太爷是大明朝正二品文官大老爷,门生故吏何其多也,他家就在离永平府城不远的栾州,名下的田产恐怕用万顷来形容也不算太夸张。
  黄沂州去五里台高家庄园借贷麦子五百石,马料三百石,用祖传的十五垧地作为抵押,借期一年,到时候还本后多付出三成作为利息即可。
  如此借贷小事一桩,根本用不着见高家大老爷连小老爷都不出面,当然,五里台高家庄园里也没有高家老爷。
  一个在庄园里的管事直接讨价还价把事情给办了,借据上注明抵押物依旧是黄家祖传的十五垧地,但是黄沂州只借到了四百石麦子和二百五十石马料,利息依旧是三成。
  九里台的所有的大牲口和大车都出动了,拉了五趟才把粮食、马料运完。
  黄沂州把祖传的田亩都押了谋发展,豪情壮志是不小,但是回家之时难免有些失落。
  黄汉明明有五六千两银子的家当,却鼓动父亲抵押田产借粮草多多益善,其实是准备玩空手套白狼而已。
  滦州的高家自然是大名鼎鼎的退休辽东经略高第大人,他马上会在建奴进攻滦州之时带着一大家子远遁,最后被朝廷问罪下狱。
  大明朝廷的法度,一座城池内的所有的官员都有守土之责,哪怕是告老还乡的退休老头也不例外,因此正二品大员高第在这件事上栽了。
  黄汉很是怀疑远在五里台庄子里的高家管事是不是也会早早的跑路,如果他没敢丢下高家的产业逃跑,最后的结局会怎样?
  最后谁还会拿着借条来黄家讨要粮草?说好以田产作为抵押那是写在纸面上的,地契在黄家没有违约的情况下依然在黄张氏手上呢。
  这个时代人的信誉度完全不同,用不着协议,口头承诺大多数都是板上钉钉,基本上不会出现耍无赖的行为。
  况且以高家的权势,还真的不担心在有白纸黑字文书为凭的情况下,出现赖账之人。


第二十四章:备战备荒

  黄汉回家几天就完成了身份的转变,又和父亲一起拉起了十几人的队伍,勉强也算成军。
  宋鹏飞和黄勇、黄馨、小薇几个把所有的缴获都已经算清楚了,把棉甲和衣服都清洗出来,铁甲、刀枪当然擦得干干净净,需要修理的已经送去了铁匠杨老实那里。
  现在黄汉拥有贵金属以白银计接近六千两,加上黄家的存粮拥有粮食、马料接近八百石,这些钱粮足以支撑一个足额总旗的骑兵一两年的耗用。
  两世为人的黄汉不仅仅看淡了生死,还真的不把金银这样的黄白之物放在心上。
  因为他知道做个守财奴在这明末乱世根本无法苟且偷生,满清席卷神州之时,倾家荡产后还免不了家破人亡的汉人大地主多不胜数。
  如果能够让金银和钱粮转化为战斗力,黄汉会乐此不疲。
  成军后集中训练了七天,每天早上负重五十斤跑步越野,不仅仅锻炼了身体,还为九里台村做出贡献。
  因为负重的东西是一袋麦子,目的地是乡亲们准备避难的山上,虽然不足以把麦子送到目的地,但是送了十里山路也减轻了其他运粮食青壮的工作量。
  往山里运东西真的没有什么好办法,唯有用人力肩挑背扛,用畜力驮运,现在庄子里的牲口包括黄家的一部分战马都在抢运粮食上山。
  黄汉训练家丁当然会参照后世军训条例,每天都会有半个时辰站军姿,半个时辰的队列操练。
  跑步、队列操练、站军姿和晚上的识字班学习是每一位家丁的必修课,其他科目就会因人而异。
  比如说骑术好的杨大年、黄四方几个就苦练骑战,射箭成绩突出的黄峰、杨国恩几个就专业练习射术,杨坚、黄健几个有投掷基础,他们自然跟着憨子练习投枪。
  家丁们的耐受力都不简单,每天六个时辰的运动量都能够吃得消,黄汉当然不会亏待他们,每天都争取给大家吃上肉,实在买不到猪肉的日子,也必须保证每个人有两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