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寒门村夫 >

第17章

寒门村夫-第17章

小说: 寒门村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题目,诗,文写法都有一定的格式,整张卷子不能超过七百字。

    大致的扫完试卷之后,谢启的心中就有了底。

    第一题: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这段话的出处及释意。

    “恐惧乎其所不闻。”这段话后面还给谢启留了三处空白的地方,意思是让谢启将剩下的一段补充完整。

    见这题目,谢启毫不犹豫的提起了手中的湖笔,用着已有几分风骨的字体先是将“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一段补充到了题目之上。

    随后他开始洋洋洒洒的奋笔疾书起来:

    “这段话出自《礼记·中庸》”

    “释意为: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在无人听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敬畏。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君子要学会慎独。”

    写好了第一题,待墨迹微干之后,谢启又对着剩下的题目奋笔疾书起来。

    写完了正场试卷的四书五经和试帖诗后。谢启又拿起了第二场名为招覆的试卷。

    这招覆,亦名为初覆。写四书文一篇,性理论或孝经纶一篇。最后再默写“圣谕广训”百字。

    对于这场考试谢启自然是很有信心的,他将试卷在脑海中过了一遍就回忆起了所有的答案。

    将湖笔蘸足墨之后,谢启就开始了第二场招覆试卷的书写。还未到午食时间,谢启就已然将第一场正场试卷和第二场招覆试卷全部书写完毕。

    再次检查之后,谢启就交卷了。随后从就从龙门走出考场,谓之“放排”。

    谢启是第一个出来的,外面的一大家子人午食都没回去吃,依然站在考场的不远处等着谢启。

    见谢启气定神闲的样子,就知道他心中有把握了。怕谢启有压力,谢周氏等人也就没问谢启考得怎么样。

    一家人接到谢启之后,就到旁边酒楼处开开心心的吃了一顿,不过谢启还是吃得很清淡,生怕接下来的考试中拉肚子。

    第二天一早,又是经过检查之后谢启又进入了考场之中,只是这次位置跟昨天的位置不一样了。这次他分到了一个较为安静的位置。

    今天考的是第三场再覆。试卷的内容是经文一篇,律赋一篇,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以及默写前场“圣谕广训”的前二句。

    今天的内容稍稍要多一些,谢启直到正午才书写完毕,交卷之后就离开了考场。

    县令旁边的一名考官看见谢启又是第一名交卷不由得有些惊叹,昨天谢启的试卷他们已经看过了,都认为谢启写的是极好的。

    而今天谢启又是第一个交卷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县案首的名头必定是落在他的身上了。想到此处考官的笑容都不由得深了几分。

    第三天是最后一场了,今天考第四第五场连覆,经文,诗赋,经文,姘文。

    再次将卷子书写完毕,交卷直到走出考场的最后一刻,谢启才是松了口气。

    这考场实在是太压抑了,整的他大气都不敢喘一下,生怕巡逻的官兵以为他作弊。

    谢家人和周家舅母这几日不知疲倦的接送谢启进出考场,见谢启考完这最后一场时微笑着对他招了招手。

    见这一幕,谢启微笑着奔向了自己的家人。



    第41章 放榜

    

看见谢启这生龙活虎的样子,一旁等候家中考试子弟的家长们露出了羡慕的目光。

    他们等自家孩子的途中已经观察谢启好几天了。每场谢启进去不到半天就出来了,而且每次都是面色红润,目光清亮。

    不由得心道,这小子的身体真好,经历了三天的考试还生龙活虎的。不像他们家的孩子都是恹得跟个瘦弱的小鸡崽似的。像生了场大病似的。

    还有不少考生得了风寒,一直坚持着带病考试。哪像谢启这般生龙活虎。

    再看着谢启这么小的年纪就来参加考试,且每次不到半天就出来了。他们下意识的就觉得谢启只是来凑数玩玩的。

    想到此处他们也就释然了,继续用望穿秋水的眼睛盯着考场的大门。好在孩子出门的第一时间扶住他,不让他倒下。

    谢启自然是不知道这些人的心里想法了,即使是知道了也只是淡淡一笑,反正这些人又跟他没有任何关系。

    考试完后接下来就是放榜的日子了。

    因着宋夫子从小就要求他的学生进行锻炼,所以这次去参加县试的学生们一个病倒的都没有。

    见学生们十分听话,于是宋夫子又大手一挥再次给他们放了四天假,等待着放榜的日子。

    当然谢启宋夫子是毫不担心的,考完的第二天谢启就回了青云村将自己考试过后临摹的答案交给了宋夫子。

    以宋夫子的眼光来看,谢启这秀才的功名是稳了!

    接下来这三日谢周氏连带着周家人都是如坐针毡,虽然他们对谢启很有信心,但没到放榜之日他们还是有些焦灼。

    这连着两日谢周氏都不敢出门了,因为青云村的村民们知道谢启要考县试了,都十分关心谢启的考得怎么样。

    谢启倒是无所谓,每次被问到的时候都笑着说道还行。

    每当听到这话的时候,这些村民都会来提前恭喜谢周氏,恭喜她马上要当上老夫人享福了。

    但谢周氏却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压力,终于在第二天晚上一家子就收拾收拾东西往威远县城去了。

    因为明天就是县衙放榜的日子。

    。。。。。。

    第二天一早,周家大舅便带着谢启等人赶去县衙了。虽然他们已经来得很早了,但是他们还是挤不进去。

    县衙门口已经被考生及考生的家人围得水泄不通了。大家都想第一时间知道自己考中秀才没有。

    谢启并没有跟那些人去挤,经历了三年的苦读他对自己极有信心。

    只是坐在旁边的茶棚中耐心等待着,并且时不时投喂小馋猫谢香茹一块点心。

    谢周氏经历了这几天的忐忑,此刻也不纠结了,也安安静静的坐了下来等待着最终的结果。

    而周家大舅和谢启的两个表哥却是坐不住了,他们站在茶棚门口对着县衙的大门紧张的望着,期待着放榜的时间早日到来。

    在众人望眼欲穿的眼光下,终于巳时到了,县衙门口的大门终于打开了。

    五个身着衙役服饰的官差从县衙的大门走了出来。其中领头的衙役捧着一卷告示,这告示上写的就是此次考中秀才的人选了。

    领头身后的一名衙役,此时手上却是拿着一个铜锣敲得哐当作响,一边敲一边说道:

    “县衙放榜,闲人回避。”

    这时,谢启捏着茶杯的手也停了下来,目光往告示处看去。

    听着这铜锣声,拥挤的人群还开始寂静了下来,眼巴巴的看着领头官差手里的告示,期待着上面有属于自己的名字。

    听到这铜锣声响起的同时,他们赶紧往后挤了挤。十分尽力的挤出了一条小道来供放榜的官差贴告示。

    实在是周围等着放榜的人太多了,大家都想第一时间看到,然后再去报喜,好去考中的人家里领几个喜钱。

    等放榜的官差一走,告示面前再次被人围得水泄不通了。有识字的人率先念道:

    “县案首飞仙乡青云村的谢启。。。。。。”

    “第二名星宿乡青岩村赵怀才……”

    “第三名威远县林玉……”

    这人声音极大,耳力好的谢启一下子就听到了,至此他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下来。

    听着谢启中了县案首的声音,周家大舅激动得在原地翻了个跟头,他们周家也出读书人了啊!!!

    翻过跟头之后周家大舅赶忙回到茶棚之中向谢启和谢周氏说着这个好消息,一家人赶忙结了茶钱回家等着报喜的官差了。

    待一家人从镇上赶到青云村家中时,恰好报喜的官差也到了村口。

    村民们一见这报喜的阵仗就知道谢启是考中了,率先奔跑着往谢启家赶去。

    官差随着村民们的指引下才找到了谢启的家。为首的是一身穿着衙役服饰的年轻官差。

    他见到谢启的第一时间眼里就是忍不住浮现一股惊叹之色。

    真是人比人气死人,人家十岁都考上县案首了,而自己十岁还在玩泥巴!

    待甩了甩脑中的想法时,官差脸上连忙浮现出笑容对着谢启抱拳行礼道:

    “恭喜谢秀才了,您是此次县试第一县案首。”

    谢启此刻虽然面上很淡定,但是他有些颤抖的手指还是暴露了内心的激动之色,赶忙回了回礼说道:

    “真谢衙役大哥前来报信了,这么冷的天气大哥你带着兄弟们去吃个茶吧。”

    说着说着,谢启就从袖中掏出一个鼓囊囊的灰色荷包向官差递去。

    这已经是心照不宣的规矩了,阎王好办小鬼难缠。给点好处总是没错的!

    见谢启小小年纪就十分上道,官差不由得高看谢启一眼,清高有才的秀才不可怕。

    这一类人都是读死书的,自持规矩的。往往没什么大的成就,可能一辈子就止步于此了。

    而可怕的是上道又有才的秀才,这类人不但有才华,又善于变通,将来入仕的话,往往走得更远,前提是不走歪路。

    官差收下了谢启的荷包,他此次更为恭敬的对着谢启行礼道:

    “还请谢秀才准备准备,县令大人三天后在县衙后院酉时为各位秀才公举办了庆功宴,届时还请谢秀才准时参加。”



    第42章 谢家发达了

    

听着官差这话,谢启再次想到了考场中遇到的万大哥万县令。于是他点了点头道:

    “谢某一定准时赴约,真是有劳官差大哥前来报喜了。如果不嫌弃就在家里用了午食再走吧!”

    官差自然是婉拒了谢启的好意,因为他还忙着去其他人家里报喜!见状一旁的谢周氏赶忙又每人抓了一大把喜钱塞给了他们。

    官差们自然是眉开眼笑的收下了这把喜钱,告辞后就往下一家需要报喜的秀才家走去了。

    待报喜的官差一走,此刻谢家小院马上被得到消息赶来看热闹的村民们围得水泄不通。

    张婶是最替谢周氏开心的,她是一步步看着他们家越变越好的,她拍了拍谢周氏的手,十分欣喜的说道:

    “启儿他娘,启儿小小年纪就考中了秀才,以后的成就肯定会越来越高的!这下你们家可要发达了。你可算是苦尽甘来了。”

    听见张婶这话,村民也七嘴八舌的夸奖谢启,一副与有荣焉的样子,毕竟县案首是出现他们村里的!这可是百年来的头一回。

    他们很好奇谢周氏是怎么培养谢启的,连忙将谢周氏围了起来,向她打听着育儿经。

    这时腿脚慢的族老三叔公也被村长搀扶着来到了谢家小院门口,见三叔公来了,村民们纷纷让开了一条道,三叔公可是村里最智慧,最睿智的老人。

    身材有些佝偻长满了老人斑的三叔公,看着谢启的笑容那是止不住了,十分满意的笑道:

    “启儿。叔公果然没有看错你!我们谢氏一族的兴起靠你们这些年轻人了,老头子我也死而无憾了!”

    说完这话,三叔公又从怀里摸出了一个粗布包着的布包交到了谢启的手上。

    谢启看着三叔公手里的布包有些不知所措,但见三叔公手颤颤巍巍的等着自己接过。

    他还是直接双手恭恭敬敬的接过了这灰色的布包。随后看着这布包有些疑惑的问道:

    “三叔公,这?”

    交完了这布包,三叔公似乎是了却了一桩遗愿般,整个人肉眼可见的变得明朗起来对着谢启嘱咐道:

    “这是我们谢家祖上传下来的古籍,一直在老头子的手里存着。这里面写的是祖先们当官的心得。现在你考了县案首,以后前途不可限量,这东西对你一定有用,收下吧!”

    听到三叔公这么说,谢启此刻也毫无心理负担的收下了这本古籍,再次向三叔公行了个礼说道:

    “三叔公您放心吧,我一定努力读书重现我们谢氏一族的荣耀。”

    见三叔公已经交代完了,村长才笑眯眯的对着谢周氏说道:

    “川柏媳妇,启儿考上县案首是我们谢氏一族的大喜事。族里商量过了,由族里出资为启儿举办三天三夜的流水席!地点就选在祠堂门口的空地上。”

    谢周氏听着村长这话,赶忙有些受宠若惊的说道:

    “村长,族里这么破费不好吧!族中的子弟的束脩可不是一笔小费用呢!要不我们家也出资一半吧!”

    村长听着谢周氏的话,却是摆了摆手说道:

    “这是祖先定下来的规矩,无论是县试还是乡试得了第一的谢家子弟族里都会出钱举办流水席。好了,不用再说了,我们还巴不得族里多出几个像启儿这般优秀的子弟呢!”

    听着村长这话,谢启真是十分庆幸他生在了一个十分团结的宗族里。

    当他考了县案首迎来的不是嫉妒,也不是阴阳怪气而是由衷的祝福。

    想到此处他对着村长行了行礼说道:

    “村长,族里的心意我收下了。等下我一定会来祠堂里吃饭的。”

    见谢启答应了,村长再次对他笑了笑。随后招呼着凑热闹的村民们说道:

    “好了,先去祠堂帮忙吧,先让启儿好好歇一歇,有什么话吃饭说。”

    村长的话还是十分有影响力的,凑热闹的村民们呼啦啦的就走了。

    村民们一走,不断帮着谢周氏招呼客人的周家大舅和舅母才停了下来,刚刚他们可是累坏了。

    该说的,该兴奋的他们已经在回来的路上兴奋过了。此刻他们只想好好休息一下,今天的情绪波动实在是有些大了。

    就连平日里两个活泼的表哥都累坏了。

    见家里人全部都瘫在院子里的椅子上,谢启看着这一幕心底升起一丝暖意,这些才是他真正的家人啊!

    刚刚的时间太紧了,谢启还没去告诉宋先生这件事,于是跟家里人说了一声之后谢启就向私塾里走去。

    私塾里此刻有些冷清,因着科举对于青云村的村民来说是件大事,索性宋先生一起给学子们放了假。

    县衙来人的时候宋先生就知道派了弄墨前去打听,得知谢启考上了县案首,宋夫子那是高兴极了。

    谢启到私塾里的时候,宋先生正坐在院里的石墩上一个人喝着小酒。见谢启来了,宋夫子的脸上出现了一丝满意的笑意说道:

    “启儿,你怎么来了。”

    “先生,我没有辜负您的期望。感谢您这几年来对我的悉心教导!”

    此刻,谢启十分恭敬的对着宋夫子行了行礼。要不是宋夫子的悉心教导的话,他的进步绝对不会如此之快。

    虽然他的记忆力很好,但是科举并不是只考背诵,还要考经纶,律赋,政论等。

    并不是记忆力好就能随随便便考个第一的,所以谢启对宋先生很感谢。

    宋夫子见小弟子作辑行礼的样子,他放下了手中的酒杯,对着谢启说道:

    “启儿,虽然你考上了案首为师也替你高兴,但这只是科举的第一步,切不可骄傲自满。前面还有更多的天才和难关在等着你,你准备好了吗?”

    宋先生这一番话并不是在泼谢启冷水,而是点醒谢启不要骄傲自满,这段时间谢启有些浮躁的内心,宋夫子是能感受到的。

    谢启自然不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他能明白宋夫子的这番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