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末去当兵-第2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作为征西大大统领督师平反姜瑜在大同的叛乱,要求封叔王,被亲兄弟摄政王多尔衮拒绝,抑郁而终,此人勇猛有余,智慧不足,是一个猛张飞式的将领。
现在阿济格一看他的军队刚出城就被明军火枪加冲锋给杀回来了,他有些愕然。
明军不是远道而来,疲惫之师吗,战力怎么还是如此强悍?
继而他勃然大怒,摧马抡刀接连砍翻了几个败下来的清军将士,其他人便不敢败退了,跟着他舍死冲杀,就这样在西门外,阿济格率领鞑子与林毅的无敌营,双方展开了混战,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抛开火器和弓箭,两军对砍,林毅的无敌营与清军的八旗精锐战力上是半斤对八两,这在山海关战场和皇姑屯之役中,已经经过反复验证。
今天对无敌营不利的是他们一急行军未睡好觉,但是火枪手替他们阻挡了一阵,先把鞑子杀退了,士气在我,这样双方的有利与不利相互抵消之后,两支队伍生死搏杀,棋逢对手。
混战的过程中,两员主将终于遭遇了,贺人龙大战阿济格,两个人也是针尖对麦芒,两口大刀搅在一起,两匹战马如同走马灯一样,二人杀了数合难分胜负。
此时锦州城的东门外,厮杀更是激烈。
这是大清的肃亲王豪格亲自带领导的一万镶蓝旗的人马,出城之后遭遇了甘宝和姜兴元率领的标营队伍,与东门外的战略模式一样,首先是两千名新式火枪手对着冲过来的鞑子一阵齐射,满清鞑子纷纷落马,乱作一团。
甘宝和姜兴元带头发起冲锋,标营将士别看鞍马劳累了一夜,此时的战意大兴让他们忘记了一切,林毅平时对他们的耐力拉练让他们有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力的本钱,也就是有这种连续作战的实力。
因此标营将士跟着他们的主将,吼声如虎,杀向鞑子的乱军之中,这里与西外战况不同之处是,标营将士都是一马三武器或四武器,论战力清军根本不是对手,这在以前数场大战小战中,已经反复印证过。
今天标营将士一发威力,鞑子就撑不住了,像死神收割着他们的生命,尽管豪格亲自冲锋,拼死力战,但也难以扭转败局。清军根本阻挡不住明军的冲锋,地上倒上全是清军的死伤。最后豪格身上中了三刀两箭,血染征袍,裁于马下,被标营将士万马千军从身上踩踏过去,马踏如泥。
他这一万人马没出两个时辰便所十不存一,便狼狈不堪地败回去了,但时他们刚败过护城河,洪承畴为他们派出一支五千人马的援兵便开出来了。
因为锦州城清军四路出击,此时洪承畴没闲着,他立在城头上观战,他只长着一双眼睛,只能看一边的战况,其他三边的战场须得有人报信,他才能及时知晓战况,他一看东门外豪格阵亡,这路兵马撑不住了,赶紧派援兵。
五千清军的援军,加上残兵败将,一共六七千人再次杀出来打算反败为胜,结果,被标营将士来了个黑白通吃,这六七千人马再遭惨败,最后还剩下一半逃回了城中。
洪承畴也有些傻眼,明军远道而来,属疲惫之师,清军的八旗战力悍猛,按说明军应该一击即溃,这场战斗不应该有悬念,然而……
太出乎洪承畴的意料了,一看这支明军太厉害了,肃亲王豪格首先就把命搭上了,这还了得?清军根本不是对手,再多派兵马也是白搭,而且已经来不及了,赶紧命人关城,否则明军就杀进来了。
一声令下,吊桥扯起,千斤闸落死,城内的大铁门落锁。明军的标营将士被挡在了护城河外,此时还有近千名鞑子没来得及退上吊桥,这些鞑子只有骂娘,当然骂洪承畴等守城的军将,不管他们的死活就关城。
但是他们也没骂多久,便悉数被明军斩杀在护城河畔,血染护城河。
甘宝和姜兴元一个提着铁扁担,一个挥舞着大铁锹,两个人浑身是血,他们不知道杀了多少人,血腥味已经刺激了他们的斗志。
此时这两个农民勇士早忘记了一夜没睡觉反而行军二百多里的疲惫,像一台被激发了超级战力不知疲倦的机器人一样,把这里的清军诛杀干净之后,觉得还不过瘾,带着镖营将士环城杀去,因为他们听到了北边喊杀声正浓。
北门外,满洲第一勇士鳌拜,率领正黄旗的1万人马,与明军正在恶战。
在这里迎接他的是刘肇基的人马,这是永平兵和林毅给他的新训营。
永平兵就不用说了,全都是林毅的崇拜者,所谓的新训营,都是林毅改编过来的俘虏,这些有旧明军,还有罗汝才,李自成,过天星等流贼旧部,这些流贼俘虏经过筛选,改编后进行训练就是现在的新兵营。
但是他们并不是新兵,有的战斗力还非常强悍。
双方这一接触,又是一顿的火枪,鳌拜的正黄旗被打了个乱七八糟。
现在鳌拜的野劲儿又上来了,又脱了个大光膀子,头盔也扔了,金钱鼠尾辫又咬到了嘴里,晃着铮眀发亮的大秃脑袋,浑身上下充满了疤痕,不是箭痕就是刀伤,他轮大刀往前冲杀,一口气砍翻了二十几个明军大统领士。
正在鳌拜发威的时候,明军的一名大将驰来,正是刘肇基,直取鳌拜。
刘肇基勇猛善战,但是对付不了鳌拜,不一会儿便被鳌拜杀得只有招架之功,便无还手之力。
正在这个时候,满清鞑子一阵大乱,明军的援兵到了,甘宝和姜兴元带着标营的将士冲了上来。
标营将士一走一过满清鞑子,尸体一地。
鳌拜的人马再次溃退下去。
独有鳌拜力战不退,刘肇基,甘宝,姜兴元三战鳌拜。
这一下鳌拜有些手忙脚乱了,刚挡开刘肇基兵器,甘宝的铁扁担就到了,刚躲开这一扁担,姜兴元的大铁锹对着他的大秃脑袋就拍了下来。
这样没几个照面下来,鳌拜脑门子就见汗了。再一看明军越来越多,而他身边的将士越来越少。
鳌拜一个没留神,甘宝的铁扁担正抽到他的屁股蛋上,啪的一下,盆骨可能被抽裂了,一下子翻倒在地。
可是没想到这一倒却捡了一条命。
然而这条命也不是白捡的,因为他觉得摔倒的同时,大秃脑袋挨来了一下,咔嚓的一声,脑袋像碎了一般,紧接着一股热流顺着头皮流了下来,眼前便是血红的世界……
………………………………
第337章 锦州之战(4)
甘宝和姜兴元原不愧是一对农民兄弟,两个人也是同乡,都是永平一带的人。
他们俩就像是李自成和张献忠,二人齐名,除了一个高个儿,一个矮个儿以外,这两个人各方面的情况都很相似,都是勇猛过人,都不善于骑马作战,自从参加林毅的军队以来,作战勇敢,共进共退,屡立战功,名声大噪。
现在在林毅的标营中,二将都任游击大统领,游击大统领官虽然不大,在明军的战斗序列编制当中,是个中层军官,相当于后世的旅团级。但是这对两个农民来说,短短的几年时间能混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
而且林毅能够把作战能力最强的标营交给他们俩具体负责,二人受宠若惊,对林毅忠心耿耿,奉若神明。
林毅很多时候都对他们做副将使用,但是关键时候二人也能够发挥主将的作用独当一面。
就像这次,二人特别能打,一晚上没睡觉,跑了200多里地,依然生猛如虎,他们身先士卒,一个挥舞着大扁担,一个轮着大铁锹,带着标营几千人马,先是把东门外1万多名鞑子像赶牲口一般驱逐进城,令大清再丧一亲王。
他们打得西门外的鞑子不敢出来,然后还嫌没有过瘾,带着人马迂回北门继续作战。
来到北门外的战场,一个冲锋把满洲第一勇士鳌拜的人马冲了个七零八落,溃不成军。
然后三雄战鳌拜,甘宝个小,如果不是蹦起来打,手中的铁扁担专攻敌将的下三盘,马腿人腿是他重点攻击的目标。
现在咔嚓一扁担,他把鳌拜抽翻在地了。
姜兴元跟他正好相反,生得高大威猛的这条汉子,手中的大铁锹专门招呼人的脑袋。他跟甘宝联合作战的时候,取长补短,珠联璧合,巧夺天工。
甘宝的扁担抽向鳌拜的时候,姜兴元的大铁锹也轮起来了,对着鳌拜的大秃脑袋扫了过来。
鳌拜打仗有一个毛病,打急了就会脱衣服,越急越不能取胜的时候,他越脱衣服,这可能为了表示他的悍不畏死吧。
另外他的脑袋长得特别,首先是脑袋大,估计比徐锦江的脑袋要大上三圈。
然后这颗脑袋呈卵圆形,加上营养也丰富,人也年轻,大秃脑袋剃的跟灯泡一样,若非上面有个金钱鼠尾的标志,在灯光下简直能当500瓦的电灯泡用了。
现在鳌拜为了示狠,把头盔也扔了,上身光着个膀子,脑袋明光发亮,金钱鼠尾咬在嘴中,那种狠劲儿能够令人不寒而栗。
姜兴元早就瞄准了这颗脑袋,他的武器也比较特别,是一把铁锹,但是这可不是一杆普通的锹。普通的锹铁头木杆,长不过五六尺,一面开刃,用来挖土刨坑种庄稼,那是农具。
但现在姜兴元的这杆锹发生了本质变了化,成了战场上杀人的利器,普通的锹当然不成,为了适应这一变化,这是林毅专门命人为他量身打造的,整把锹混铁加精钢铸成,锹杆长度正好一丈,加上锹头一尺五寸,整杆兵器的长度一丈一尺五寸,重量正好是48斤半,抡起来就是好几百斤的重量。
又大又厚的锹头像个小簸箕一样,左右和前面三面开刃,锋利无比,这杆锹堪称是锹中之王。
姜兴元高大威猛,把这杆大铁锹舞的呼呼挂风,拍、劈、铲、扫,是他的基本招数,锹锹不离鳌拜这颗别致的脑袋。
姜兴元打着打着一铁锹劈空之后,他一转身,顺势一锹朝鳌拜的脑袋扫了过去。
此时正好巧了,鳌拜被甘宝一扁担抽趴下了,这一摔倒,正好躲过这一劫,否则姜兴元这一锹能把他的大脑袋给扫飞了。
但是又没有躲利索,他一摔倒脑袋就低了,也就是姜兴元这锹扫高了点了,咔嚓一声正中头顶,结果这一锹把鳌拜的正头顶的头皮齐刷刷给削去一片。
这片脸皮带肉巴掌大小,正好把他的金钱鼠尾全削去了。
没把鳌拜给痛死,认为自己脑袋是碎了还是搬家了?眼前一片血红,朦胧之中他还看到四周全是明军将士,他身的兵将已经被斩杀干净。
趴在地上的鳌拜惊魂方定,用手一摸脑袋还在,但成了血花脸,鳌拜全然不顾冷不丁从地上一跃而起,飞起好几尺高,把马上的一位明军踹下去后,他稳稳地坐在马上,逃之夭夭。
“追——”甘宝和姜兴元认为他已经死了,没想到还是这么厉害,撒腿就追。
这时,刘肇基也缓过劲儿来了,鳌拜太厉害了,凭他一个之武力根本对付不了,若非甘宝和姜兴元及时来援,他今天想杀退鳌拜还得大费周折。
现在一看鳌拜跑了,他纠集兵将,和标营将士一道追歼鞑子的残余,他们一鼓作气把鳌拜这支残军追进城中,扯起吊桥,紧闭城门,不敢出来,城外遍地死伤,血溅城门。
鳌拜败尽城中直骂娘,一是他脑袋伤了,尽管有军医给他包了头,但这样人不人鬼不鬼的,今后以何面目见人,还满洲第一勇士、大清的护军统领,太有愧这些名号了,还不如战死来得痛快,他火急火燎。
二是惨败至此,一万名正黄旗的大军险些全军覆没,只剩下那些逃命快的,包括他自己在内,跑回了城中,否则估计全部得死到城外。
城中的洪承畴是睡着了,还是瞎了?出师之前说得好好的,哪路不济他支援哪路,可是援兵在哪?
鳌拜骂骂咧咧,不顾头上的伤痛来见洪承畴,若非是忌惮他是孝庄太后的红人,又是新任的兵部尚书什么检察院右都御史,关键是有尚方宝剑,赏穿黄马褂,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否则他会把这个汉臣拉到面前,狠狠抽一顿嘴巴子。
他气呼呼的来找洪承畴理论……
这次他还真错怪了洪承畴,洪承畴既没瞎也没有睡着,在城头上看得清清楚楚,城头上四门之外的战事又有探马来报,因此他掌握的情况非常及时准确。
现在的洪承畴比鳌拜还着急三分,鳌拜至多是一路兵马的惨败,而洪承畴放眼的是城外四方的战场。
东门外大清的肃亲王豪格命丧沙场,这件事他回去估计得好好向皇太后解释解释。尽管庄皇太后笑起来很灿烂,身段也很优美,眼神也很勾魂,也很赏识他。但是一位亲王就这样没了,尽管豪哥不是他的亲生儿子,但却是地地道道的努尔哈赤之孙,皇太极之子。
手绾大清政权的孝庄皇太后,当然会心疼的,就算是人不亲,江山社稷还亲,洪承畴知道这个女人欲望很强,不只是会在床上征服男人,她还要征服天下。
肃亲王豪格无疑是他的左膀右臂,让他丧失一条膀臂,这件事可太大了。
现在西门兵败将亡,东门鏖战未果,南门外的情况也不乐观,汉臣马国柱率领1万清军遭到了明军大将郝摇旗的痛击。
对这个郝摇旗洪承畴当然再熟悉不过了,此人乃是流贼出身,首先在高迎祥手下混,高闯王被杀之后,他要跟着李自成混得风生水起,是大明官军的死敌,要剿灭的大贼头子、流贼的高层人物中物中,此人与刘宗敏一样榜上有名。
现在他怎么稀里糊涂地投奔了林毅,成为大明官军的主将之一,这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呀,就像是他洪承畴,本来是大明的倚重之臣,谁能想到现在却成了大清的顶梁柱之一。
郝摇旗的悍勇洪承畴是知道的,跟大明的军队打了这么多年,转战了几个省,既特别能跑,也特别能打。
现在他带着一支明军队伍,把马国柱的这支清军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溃不成军。
现在西城紧闭,南门外和北门外都遭到了惨败需要救兵,只剩下一个东门,虽然没有呈现出败象,但如果没有救兵看样子也难以取胜。
可是城中兵马有限,四路发兵的时候城中只剩下3万人马守城,现在他已经派出5000了,还剩下25000人马,再除去必要的守城的兵马,还会剩下几个鸟兵?
四路兵马除了一路败回,城中不敢出战,还剩下三路兵马都需要援兵,其中两路还特特别紧急,支援哪路呢?兵马少了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派兵多了,他苦于不会撒豆成兵,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洪承畴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看来他刚开始就错了,低估了林毅这是10万兵马。
可是明军远道而来属于疲惫之师,趁他们立足未稳,派重兵迎头痛击,这叫以逸待劳,这完全是符合兵法呀,自己哪儿错了?洪承畴想不明白。
他更想不明白的是,明军的战斗力什么时候变得如此强悍?他在明朝为官多年,从陕西巡抚到三边总督,再到蓟辽总督,净跟这些军队打交道了,大明朝的军队是个什么情况,他了如指掌。可以说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强悍的军队,不要说一夜急行军200里的疲惫之师,就是养精蓄锐的大明朝真正的精锐,孙传庭的队伍,卢象升的人马,还包括袁崇焕的关宁铁骑,恐怕也不会有眼前的战力。
他们个个像打了鸡血一般,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