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末去当兵-第2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尔衮现在身负重伤,否则孝庄皇太后不会顾及情面非下一道懿旨严惩这个摄政王不可,看再他没有功劳还有苦劳、总算活着回来了的份上,只是罚多尔衮一年的薪俸。
但是对肃亲王、鳌拜、索尼、刚林、锡翰等进行了严惩,剥夺三年薪俸,并且官降一级,以观后效。
然后孝庄传旨太医救治多尔衮,举办两位贝子贝勒的丧事,岳乐和满达海尸体都没弄回来,但也得搭建灵棚,设立牌位进宗祠,然后孝庄拉着小顺治跪列祖列宗牌位前放声痛哭,最后在皇太极牌位前哭诉委屈。
“请太后节哀顺变,毕竟太后凤体要紧,我大清多事之秋,眼前摄政王有伤,大清国全仰仗老佛爷了。”贴身太监小安子跪倒苦劝。
最后四十多岁的小安子掺着三十岁的孝庄回到慈宁宫,孝庄心绪繁乱,把两个大学士范文程和宁完我请来召对。
两个铁杆大汉奸赶紧跪倒给太后老佛爷请安。
孝庄太后问及他们俩如何抵御大明时,弘文馆大学士范文程也算是三朝老臣了,伺候了努尔哈赤,皇太极,现在又伺候顺治帝,实际上是伺候孝庄太后和多尔衮。
范文程跪倒施礼道:“太后勿忧,摄政王虽然有伤,大清还有皇上和太后在,皇上虽然年幼,但太后洪福齐天,可保大清无虞。此次大明兴兵,无非林毅作怪,大明朝现在名存实亡,姓林的毛头小子能折腾几天?太后可以用以汉制汉之计,让他们内乱自顾不暇,我大清坐收渔人之利,养生息自强后图之。”
范文程不愧是“汉臣第一”,这铁杆大汉奸一席话说得孝庄又光彩照人了。
“宰辅大人高论,哀家愿闻其详。”
“太后容禀。”范文程继续道,“别看姓林的掌控着大明太子,又自己给自己弄了个什么监国,但是现在的大明朝并不掌握在姓林的一人手里,李自成虽然不在了,不还有张献忠吗?张献忠现在在四川也称帝了,建立了大西国。另外据奴才所知,南疆海边还有福建郑家,郑芝龙树大根深,富可抵国,私养的军队只海军就有3万多人,战船上千艘,就连西方的海上强国荷兰海军也败在郑家军之手,他们郑家坐镇东南沿海,俨然成了海上霸主,东洋南洋和西洋的商船,来往台湾海峡,只知道有郑家,不知道有大明,哪个不得看郑芝龙的脸色行事?崇祯皇上在的时候,郑芝龙接受了朝廷招安,被加封为南安伯,福建总镇。可以说是官商两面,黑白两道,一手遮天,可是现在崇祯皇帝不在了,他郑芝龙能服气他姓林的?别的就不用说了,就一个张献忠和郑芝龙就能把大明朝搅他个天翻地覆。”
孝庄皇太后大喜过望:“宰辅大人所言甚是,还烦请宰辅大人辛苦一趟,尽快促成此事,就说我大清愿意与张献忠的大西和郑芝龙缔结盟好,共图大计,联手铲除林毅之后,大明朝自长江和秦岭可以三分天下。”
范文程趴伏在地往上叩头:“奴才愿意为老佛爷,为大清效犬马之劳。”
孝庄皇太后立即命人刷了两道旨意,一道是给大西王张献忠的,另一道是给南海的霸主郑芝龙的,另外又备了两份厚礼,金银美女,让范文程带上,择吉日出发。
孝庄皇太后又想起件事来,肃清王豪格和鳌拜向她奏折,林毅大兵压境,大清皇姑屯败之后必然要进攻宁远和锦州,如何抵挡?宁锦防线绝不能有失。
这时宁完我说话了,“太后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身边窖藏了一位绝世高手,此时不用,更待何时?”
宁完我与范文程齐名,两个人都是汉臣,都是大学士,也都是三朝老臣,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
“宁中堂所指是洪大人吧。”
宁完我道:“正是,洪大人可是先皇器重之人,其韬略不在摄政王之下,让此人统兵拒敌,可保宁锦防线无忧,以便为范公运筹之事,赢得时机。”
“中堂大人之言,令哀家茅塞顿开,哀家怎么把他给忘了,来人,传旨诏见洪承畴。”
洪承畴投降之后,在大清身居要职,孝庄皇太后觉得是启用此人的时候了。
很快洪承畴跪倒在孝庄和顺治的面前。
孝庄皇太后让他统兵据敌。
洪承畴眼珠转了转,多尔衮豪格这些人都不行,难道我行?这个林毅可不是好对付的,据说这小子是妖孽一般的存在。
当年我洪承畴在大明为官的时候,姓林的小子就成了气候,很多叱咤风云之辈,包括孙传庭,李自成,皇太极等都栽在了他手。
自己去万一不成,这帮鞑子非得把我活剐了,别看孝庄皇太后现在温柔似水,笑魇如花,到那时吃人都不吐骨头。
想到这里,洪承畴跪倒在地推辞道:“太后真是太抬举奴才了,奴才一介文弱,手无缚鸡之力,空有其名,无有其才,还请太后另请高明,误了国事,臣之罪也。”
孝庄皇太后听到这里如水的双眸一闪,突然射出两道凶狠之光,这两道光芒简直入木三分,直接透视洪承畴的心里。
“洪大人,我大清正经历一场灾难,难道洪大人不愿意为哀家分忧解愁?”
“奴才不敢。”洪承畴赶紧跪下,往上叩头,“太后明鉴,奴才才疏学浅,实不敢领此大任,万一不成,奴才就是万死,也难辞其咎。眼下虽然摄政王伤病在身,然我大清,人才济济,素亲王豪格文武全才,比奴才胜强万倍……”
洪承畴刚说到这里,孝庄皇太后立马就打断了他。
“洪大人是嫌自己的官小职微,驾驭不了这些文臣武将吧,讲到明处多好?哀家立刻禀明皇上,加封洪爱卿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征南大大统领,赐天子剑赏,穿黄马褂,无论任何人,不听调遣,先斩后奏。”
洪承畴心里一动,好厉害的女人,自己的心里竟然蛮不过她,于是再也不敢推辞了,赶紧磕头谢恩领旨。
“多谢太后和皇上提携,奴才一定鞠躬尽瘁,纵肝脑涂地也要报答太后和皇上的知遇之恩。”说完之后趴在地上对着皇太后和小顺治,崩崩崩又磕了三个响头。
孝庄皇后笑眯眯的,“洪大人,宁锦防线关乎我大清的命脉,因为过了宁锦就是京师,绝对不能有失,哀家想听听洪大人御敌之策。”
“请太后和皇上放心,宁锦有险城,有义州之援,有三山之屏,面临大海,背靠山丘,另外锦州后面还有大小凌河,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只要有奴才三寸气在,可保宁锦万无一失。”
“林毅用兵诡异,明军士气正盛,我大清连吃败仗,士气低落,洪大人不可与之浪战,只要能够坚守,不出个一年半载,姓林的必然退兵,到那时洪大人带兵追杀,则林毅必败。”
“谨遵太后懿旨。”
孝庄皇太后立即命人拟旨,然后把圣旨和黄马褂、天子的尚方宝剑全都给了洪承畴。
有了这些东西,洪承畴的心算放肚子里了,刚才他之所以不接旨,就是因为怕豪格、鳌拜这些人位高权重的鞑子居功自傲,不听他的调遣,瞧不起他是汉人,现在没了后顾之忧,终于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一番了。
说句实话,自从他宁锦之战投降大清以来,皇太极也好,现在的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也好,对他恩重如山。
特别是孝庄皇太后对他柔情似水,令他忍不住想入非非,现在又如此大肆加封,这真是天高地厚之恩,现在大清国难当头,也是他表忠心为新主子效劳的时候了。
洪承畴踌躇满志,接了孝庄皇太后的旨意之后,又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调兵遣将,征调了5万大军,肃亲王豪格、英亲王阿济格、护军统领鳌拜、议政大臣索尼、汉臣马国柱,等随军听用。
一天晚上,孝庄皇太后在密室召见了肃亲王豪格。
除了她的心腹太监小安子,还有特贴身的宫女苏麻拉姑之外,就是她们娘俩了。
豪格跪倒在地,恭恭敬敬,往上磕头。
其实豪格比孝庄皇太后还大了好几岁,但是豪格还得称一声“母后”,自称“儿臣”。
孝庄皇太后对豪格道:“知道为什么让你来吗?”
“儿臣愚钝,请母后明示。”
“唉,”孝庄皇太后轻叹了一口气,“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肃亲王豪哥今年三十多岁,才思敏捷,孝庄皇太后一说这话,他立即就明白了太后的用意,赶紧往上叩头道:“请太后放心,如果姓洪的敢对太后不忠,对大清不忠,儿臣一定让他人头落地。”
“唉,真是委屈你啦。”
豪格当然知道太后说的委屈是什么意思,摇头道:“太后,儿臣一点都不感到委屈,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儿臣纵然为洪大人牵马坠蹬,也在所不辞。”
孝庄皇太后开心的笑了,对着地上跪着的豪格挥了挥纤纤玉手,“跪安吧,这次凯旋归来之后,哀家一定举荐你代替多尔衮摄政。”
“多谢母后儿,臣告退。”
豪格爬起来之后退了出去。
翌日,5万大军在孝庄皇太后的亲自送行下,浩浩荡荡离开了大清的京师,直奔锦州而来。
………………………………
第334章 锦州之战(1)
大清现在筑起的宁锦防线,比大明时代的更加牢不可破,别看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这可以说与时间没有关系,因为宁锦防线的核心在于锦州,而现在的锦州与大明时代的锦州本质不同,其西北多出了个义州,就是后世的义县一带。
明末的时候义州属于大清统治,察哈尔部的属地,也是林丹汗的后人在那里的封地。
不能小看这个义州,虽然算不上什么军事重镇,但是皇太极在那里重修义州,当然为了锦州,当时的锦州还是大明的军事重镇,是大明在山海关外据敌鞑子的桥头堡,战略位置举足轻重。
这可以从两年前的宁锦之战的代价看出来,从1640年开始的宁锦大战到1642年才全部结束,据历史记载,大明和大清一共投入了将近20万的兵力。
最后这次大战以大明的失败而告终,宁锦之战导致的直接结果不仅仅是洪承畴、祖大寿这样的名将背叛大明,投降大清,更为严重的一个后果是,大明朝经营多年的宁锦防线失守,可以说那是孙承宗袁崇焕几代名将的努力和心血的结晶,大明朝山海关外的精锐彻底丧失。
宁锦大战结束以后,大明朝再也无力阻止大清有效的反攻,致使大清的铁骑一路杀到了山海关下,为1644年大清入关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如果没有宁锦之战,满清八旗想入主中原简直是痴人说梦。
宁锦防线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这是对当时的大明来说,而现在的大清在锦州的西北多出了个义州,像是锦州添了翅膀一样。
这样锦州的前面是塔山、杏山和松山,三大屏障,后面是义州,而宁远则是锦州的门户。三城与三山,遥相呼应,后面还有大小凌河,这样进退自如,固若金汤。
大明想拿下这样的防线,无疑得花大本钱。
但是林毅没有按常规的打法出牌,十路大军,水陆并进,对这六地同时用兵,这一下六地的清军果然都不敢轻举妄动了。
锦州,宁远,义州的清军坚守在城里,外面是几万明军虎视眈眈,但是没有进攻,只是这么看着。
首先打响的是塔山的战斗,紧接着后面的杏山和松山也打响了。这三山共有清军15000人驻防,而明军就六七万的兵力,水路并进,两面夹攻。
先是红衣大炮猛轰,压制住了清军的火力,明军发起了猛攻,自生燧发枪手和弓箭手相互配合,骑兵与步兵相互配合,一个冲锋首先拿下了塔山阵地,紧接着杏山和松山也被明军攻了下来。
这三个据点1万多名清军,经过一天一夜的激烈战斗被数万明军全歼。
期间,义州、锦州和宁远的守军都接到了求援,但是他们都不敢轻举妄动。
因为此时锦州和义州城外都有2万明军看着他们,明军的原则是不出来则已,出来就打。
塔山、杏山和松山的失陷,首先引起了宁远城的震动,1万名宁远守军果然人心惶惶。他们被明军夹在当中,成了馅儿饼,明军要吃掉他们是早晚的事儿。
宁远的清当然不敢出来,只好在这守着。
但是接下来明军仍然没有进攻宁远,让他们爱怎么守就怎么守吧。明军拿下塔山杏山和松山州,六七万人马,加上锦州城外的2万明军,将近十万名军,把锦州城给包围了。
此时锦州城内只有2万清军驻防,塔山杏山和松山的沦陷,引起了锦州守军的震动。但是他们也始终不敢出战,现在又被明军重重包围,他们预感到了灾难的来临。
但是接下来明军没有攻城,就这么守着。义州、锦州和宁远都没有受到攻击,十几万明军就这么守着,这一守就是半个月。
这一天在宁远城南的林毅接到了报告,洪承畴统帅5万清军,来解锦州之围。
林毅哈哈大笑,“狗汉奸终于来了,来的好,老子就再来个围城打援!”
……
洪承畴离开京师没有两天便接到报告,明军已经拿下了塔山杏山和松山,宁远告急!锦州被困!
洪承畴大惊,明军的行动怎么这么神速?宁锦防线,如此坚固,远非当年大明时的防线可比。洪承畴清楚的记得,当年的宁锦会战,整整打了两年,从1640年到1642年。
可是现在,这才短短一个月的光景,明军就找到了突破口,看来姓林的果然不同凡响。
洪承畴命令加快行军速度,救兵如救火。
锦州明显是这一战的关键节点,如果锦州出了问题。宁远和义州也就危险了,到时候如何相孝庄皇太后和皇上交代?
在离锦州城百八十里地的时候,洪承畴临时命令队伍停下来,整休兵马,然后四路大军齐头并进,直扑锦州城外的明军。
肃亲王豪格、护军统领鳌拜各率1万八旗精锐,对大凌河流域的明军展开攻击。
与此同时索尼和汉臣马国柱各统兵1万,对小凌河流域的明军展开攻击。
洪承畴和英亲王阿济格率1万人马,作为后援,哪路不济支援哪边。
但是四路清军接连传来了捷报,全都是明军溃退。
无论是大凌河之战,还是小凌河之战,清军大炮一响,然后发起猛攻,明军就溃败下去,全都是这样。
对于这样的胜利,洪承畴也感到有些意外,明军如此不堪一击?还是自己真的运筹得天衣无缝?
豪格、鳌拜,索尼,马国柱,这都是能征惯战之将,所部都是八旗精锐,野战又是清军的强项。因此经过他这一番分析,觉得胜的也合情合理,明军的溃败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他心里总感觉不踏实,因为这样的胜仗似乎太顺利了,顺利得令他难以置信。
但是洪承畴何尝不知,历史上的大小凌河之战,都是以明军的失败而告终。现在明军又败了,这是重蹈当年的覆辙,还是暗藏玄机?
不只是洪承畴怀疑,肃亲王豪格、护军统领鳌拜、索尼等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他们都是过来人,跟林毅打过交道了,他们觉得眼前的明军是有意撤退而不是溃败。
但是林毅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竟然困城了,为什么还要故意撤退,这里是不是有什么阴谋诡计?
明军的战斗力,他们现在一点也不敢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