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明末去当兵 >

第181章

回到明末去当兵-第181章

小说: 回到明末去当兵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的太监。

    龙椅下面的金撅之下,文东武西站立两旁。

    文官当然是以牛金星为首,其次是宋献策,李岩等等。武将这边以刘宗敏为首,李过,刘芳亮,袁宗第,田见秀,不过最前面还有个特殊的武将,那就是高桂英,全身戎装的她,不知道的看不出她是个皇后,就是一员英姿飒爽的武将。

    身后有人给他搬过来一把太师椅,她也没有做。

    这排场就跟皇上升坐金銮殿一样,李自成就差没有在燕京举行登基大典仪式了。这个仪式他肯定要搞,尽管在西安搞过一次了,他觉得不过瘾,在大明的帝都搞,那跟在西安搞一样吗?

    这方面的本章,牛金星已经奏了,就算是牛金星不奏,李自成也心中有数。一个是地方的土皇帝,一个可是君临天下的皇帝,那绝对不一样!

    这几天他已经让牛金星张罗这方面的事情了。

    文武百官参王拜驾,山呼万岁之后,李自成让众位爱卿免礼平身,文武百官谢万岁之后,重新列两旁。那场面比崇祯皇帝在位的时候还要排场阔气。

    李自成告诉他们今天升殿主要是两个议题,一个是如何解高碑店之围,救国舅高一功的问题;另一个就是山海关的吴三桂怎么弄。

    武将之中,除了刘宗敏高桂英李过等几个发言之外,他们有的主张两边同时用兵,有的主张先解高碑店之围,救出高一功再说。

    其他的武将都没有说话,他们觉得,这种场合能让他们参加就已经不错了,根本没有他们插嘴的份儿,身为武将,让怎么打就怎么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皇上和文官上级的事情,让怎么打就怎么打呗。

    武将的意思仅供参考,李自成主要是想听听三个智囊的意思。宋献策晃着小黑脑袋,看看这个,瞅瞅那个,就是不说话。

    李岩倒是有一肚子的话,但是他看到宋献策这样,牛金星还没有说话,扁了扁嘴,又咽了回去。

    这时牛金星摇头晃脑出班以后,对李自成施礼道:“陛下,大明已灭,大顺当兴,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既然林毅和吴三桂如此不识时务,那就派天朝人马灭了他们,陛下驾前精兵百万,战将千员,天兵所至,让这些余孽化为齑粉,陛下只管传旨就是。”

    李自成听这话就是顺耳不住的点头,“那么以军师之见,当如何用兵?”

    “陛下,山海关的吴三桂只有5万兵马,陛下可派权大统领刘宗敏,率一支人马攻克山海关,诛之。高碑店嘛,军师李岩堪当重任,建制营的大统领中,随便派一个便可。”

    建制营大大统领现在有好几个,李过,刘芳亮,袁宗第,田见秀等等。

    “准奏,就以军师。”李自成当场就拍板了,因为让他派兵,估计也是这样。

    “且慢。”刘宗敏早就不爱听了,牛金星说话在他看来不如放个屁,派这个打仗那个打仗,你自己怎么就不去呢?哦,让别人出去打仗,你和陛下在上京享福,你他娘的算个什么东西?

    因此刘宗敏看也不看牛金星,只是对上面的李自成抱拳拱手,算是失礼了。

    “陛下,我刘宗敏不服。”

    在场的文武一听,也只有刘宗敏敢这么说话。

    李自成听着有些逆耳,但是没有敢发怒,堆上了一脸笑脸,“捷轩,有话不妨直说。”

    “那我可说了啊。”什么金殿不金殿,皇上不皇上,刘宗敏不管这一套,“让我去山海关收拾吴三桂,这个没话可说,李公子去解高碑店之围,我刘宗敏也没什么意见,请问陛下和牛先生有何贵干?”

    牛金星一听三角眼瞪了瞪,这像话吗这?你身为武将,当然就应该带兵打仗,而且这事儿是你惹的,谁让你抢了吴三桂的小老婆,要不然吴三桂能出尔反尔吗?这件事你不去谁去?

    陛下一国之君,牛某乃是护国大军师,而且还是天佑阁大学士,刚刚占领燕京,百废待兴,上京的事情多了,你说这话是不是不想干了?别以为你是什么权大统领、汝侯,如果让陛下不高兴,你还回去打铁去!

    但是他一看刘宗敏那个样子,牛金星直接闭嘴了,看向李自成。

    “哦,呵呵,捷轩,”李自成干笑了两声,也有些不自然,知道这是个刺头。

    以前他和郝摇旗都是刺儿头,没人敢说的话,他们俩敢,没人敢做的事,他们俩也敢,李自成一般情况下都让着他们,现在郝摇旗不在了,就剩下他一个了,但是如果一直这样下去,那可不好,我李自成以后是皇帝了,你刘宗敏功劳再大是我臣子,以后说话办事得小心点,三纲五常,礼仪不可偏废,回头必须得警告他一下。

    但是当着这么多人,李自成没有说什么,也算给足他面子了。

    “我们刚刚得下燕京,还有很多事要做,朕和和两位军师当然得忙于君临天下之事,捷轩看这有什么不妥吗?”

    “请恕我直言,大家都是做贼的,为什么你们在这享福,让我出去卖命打仗,我刘宗敏就是不服!远征山海关,如果陛下亲征,我刘宗敏自当做先锋,否则我哪儿也不去!”

    金銮殿上,文武百官,包括宫女太监,以及门口的站殿大统领门,外的守卫大内侍卫,都听得清清的。

    大殿上落针能闻,谁也不敢多说一句话。

    约莫过了十几秒之后,李自成突然哈哈大笑:“好,那朕就御驾亲征,你就给朕当个先锋吧,3日之后,两路大军同时出发,散朝!”

    牛金星还想再说什么,但是不敢吭了。

    李自成原本是打算驻守燕京,在燕京当皇上享福是一方面,主要是他真害怕林毅打过来,但是现在刘宗敏不听招呼,又不好闹翻,对付吴三桂恐怕非刘宗敏莫属,想了想,只好依了他。

    3日之后李自成和刘宗敏带大军,10万兵发山海关,牛金星作为军师当然也跟着出征了,他们还拉上200门重炮。

    另一路人马也是10万,红衣大炮100门,领兵带队的主将是建制营大大统领李过,军师是李岩。

    李自成临走的时候,把北上京的事暂时交给了夫人高桂英打理,北上京还有十几万大军,让护国二军师宋献策全力辅佐。

    在李自成看来,林毅虽然难对付,但是燕京离高碑店近,不算高碑店高一功的5万人马,他们还有二十多万人马,有夫人高桂英,还有两大军师辅助,能征惯战的大将李过,李来亨,刘芳亮,袁宗第,都归他们指挥,对付林毅的10万人马应该差不多了。

    吴三桂这边也是重头戏,能把他拉过来更好,让他对付林毅,听说他们俩早就不睦,只要他还愿意归降大顺,什么条件都可以谈,把他爹吴襄一家子全都放了,官复原职,至于陈圆圆一个女人算得了什么?大明朝美女多的是,他吴三桂只要开口要多少就可以给他多少,至于高官厚禄更是不在话下。

    如果这个吴三桂真的不识时务,这次就把他宰了,派重兵驻守山海关,绝不能让天下第一关落在鞑子的手中,这也是李自成亲自出马的原因。

    李自成这一次见到吴三桂,要跟他好好谈谈。这么重要的事情,李自成不亲自出马,刘宗敏根本办不成。

    两路人马一切准备就绪,20万大军祭旗之后,炮响三声,出了北直门和南直门,浩浩荡荡开赴战场……

    高碑店外,林毅的军营。

    中军大帐之中,坐着太子朱慈烺和陪读李士淳。

    林毅正在和太子对话……
………………………………

第299章  如果不胜,甘当军令 4000字章节

    “太子殿下,我大明多事之秋,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内忧外患,天灾人祸,风雨飘摇,国不可一日无君,太子殿下打算如何中兴大明?”

    “太师,本宫书读的少,文不成,武不就,遭此大难,方寸已乱,中兴大明的事,全得仰仗太师,太师就看着办吧。”

    ……

    林毅已经不止一次和太子谈话了,他发现这个太子,的确年幼无知,而且胸无大志,这也难怪,皇宫里长大的孩子,才15岁,虽然比普通的人受教育的机会都好,要钱有钱,吃穿不愁,要老师有老师,要陪读有陪读,而且老师和陪读都是代表了国内最高水平,想学文,想学武,资源优势谁也比不了,但是毕竟还是个孩子。

    加上明末战乱不断,崇祯皇上整天忙于处理朝政,焦头烂额,整的他朝政的事都忙不过来,通宵达旦,饭菜无味,连他老丈人田国丈送给他的美女陈圆圆,他都无暇顾及,更别说太子的事。

    再者说了,谁也没有想到,崇祯皇上能够半路驾崩,包括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够把自己挂到没生的那棵歪脖子树上,要知道这样早都把这一身本事传给太子了。

    作为太子的他,更是没想到家里能遭如此大的变故。他稚嫩的肩膀怎能扛得起如此的重担?这一点他可比不了顺治和康熙,他们主要得益于孝庄和和苏麻拉姑,朱慈烺可没这样的好命。

    这一点林毅当然也想到了,也可以理解,并且对太子的遭遇深表同情,毕竟还是个可怜的孩子啊。遇到了好心的自己,能逃个活命就不错了,如果落到别的军阀手里,恐怕命都没了。

    至于他的平庸也许不是什么坏事,如果都遇到唐宗宋祖顺治康熙这样的千古帝王,哪还有自己什么事儿呀。

    眼前看来匡扶大明,驱赶鞑虏,救百姓于水火,扶大厦于将倾,收拾大明破碎的旧山河,还得仰仗自己呀!

    林毅做到了心中有数之后,太子在自己手里不能埋汰了,必须利用太子做些文章。

    自己现在是名正言顺的大明督师,又是太子太师,这些都是受了先皇正式恩封,还有天子剑,总督天下兵马。现在太子又到了自己身边,那自己号令天下,保护太子辅佐太子,中兴大明,名正言顺。

    想到这,他立即让太子下诏,拟了几批太子的旨意。首先是对大名的几个亲王下诏,像什么小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键,鲁王朱以海,潞王朱常芳,桂王朱常瀛,等等,让他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赶紧向太子靠拢。

    其次的一批旨意,主要是发到陪都南京,因为大明的南京跟燕京一样,也有一套班子。这是当年天子守国门迁都的时候留下的,一直延续到现在,这套班子如果有了天子到那里直接就可以运行,就连太监都是现成的。

    再次,还有几道旨意,主要是对手握兵权的总督或总兵,像什么凤阳总督马士英,南宁伯左良玉、平西伯吴三桂,总兵黄德功、刘良佐、刘泽清等等。

    告诉他们太子在此,让他们立即带兵前来勤王。不管他们来不来,太子诏得下到,得让他们知道大明朝未灭,而且也没有抛弃他们。

    如果他们哪个自己不把自己当人,非要当什么汉奸国贼,将来一并铲除,也是他们咎由自取。

    这三批旨意全都是以太子的名义发出来的,上面都盖有太子的玉印。

    旨意发出来之后,还真有了作用,附近的几个省的大小官员,像什么山东的、河南的、江淮的文武大员纷至沓来。

    比较有名的就是太监卢九德,凤阳总督马士英,还有黄得功,再有就是南京的官员史可法,有南明闲相之称的姜日广,还有吕大器、吴伟业,等等这些大明旧臣。

    这些文武的到来,还带来了十几万兵马,以及无数的钱粮,这下林毅的大营立马热闹起来。

    可以说人才济济,兵强马壮,总兵力一下子就翻了一番,达到了20多万,这些文武官员全拜见了太子之后,拜见林毅,都尊林毅以为太师,天子剑一举,全都愿意表示唯林毅马首是瞻,中兴大明,驱虏平贼,收拾破碎的山河,这下林毅的腰板就更硬了。

    大明的文武官员还在往这儿聚集。

    崇祯皇上不在了,但是有太子在,也是这些朝臣的主心骨。虽然已故过去的皇上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总体上来说,崇祯皇上还算有几分英明的,就君王死社稷这一点,都算不上个昏君。

    李自成现在太不得人心了,刚到燕京没几天,便拷官助饷,要钱杀人,原来那些当官的和那些富人都倒了霉了,大顺军纪败坏,兵将趁机夜入民宅,奸淫妇女,杀人越货,什么坏事都干,折腾的乌烟瘴气,人心惶惶,比土匪还土匪。

    相比之下,跟崇祯在时差远了。崇祯皇上在的时候,虽然缺吃少穿,还动不动就增加赋税,但是也没有这么乱过。

    这一比较这些大名的旧官吏和有钱人,就知道谁好谁坏了,失去才知道珍惜。

    因此纷纷对原来的大明眷恋不已,对大顺没有什么好印象,贼终究还是贼,崇祯虽然不在了,但是他儿子还在,这就是他们的主心骨。

    因此大明朝的旧官吏和那些有钱人,包括对大明朝感情尚存的兵将,纷纷来投。

    林毅当时真有一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感觉。

    就在这个时候探马来报,李自成的10万大军已经出了燕京的南直门,前来解高碑店只为解救高一功。

    林毅一笑,立即升帐,对于援兵他早就胸有成竹了。

    这是林毅作为督师或者叫太师第一次大规模的升帐,以前都是在自己的直属部队面前发号施令,今天他要当着满朝文武分兵派将,当然15岁的太子也在坐。

    有这么强大的实力,现在林毅不再放眼这个北上京了,而是要给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以致命的打击。

    第一支令,他让太监卢九德统兵,让黄得功为将,给他们10万大军,自山西大同朔州等地南下,直插陕西,要抄了李自成的老巢,断了他们的后路。

    林毅早就知道这个卢九德对皇上忠心耿耿,崇祯皇上死了以后,他从中斡旋,得到四点兵法的支持,把朱由松扶上了历史的舞台,从此拉开了南明抗清的序幕。

    也就是说这个人绝对可靠,而且此人谙练兵机,崇祯在的时候,令他多次掌兵剿贼,战绩颇丰。

    黄得功就不用说了,作为京营兵的名将,扶保了崇祯和弘光两代帝王,虽然后来作为江北四镇军阀之一,也有拥兵自重的嫌疑。

    但是他对朝廷的忠心可鉴日月。要不然他也不会舍死护主,按照原来的历史发展,崇祯皇上吊,吴三桂投降了鞑子,献出山海关,李自成兵败如山倒,多尔衮兵进中原,左良玉造反,刘良佐刘泽清全都投靠了满清鞑子,但是黄得功拒不投降,当时是弘光元年,也就是崇祯皇上上吊的第二年,南上京破,黄闯子死战护主,最后身受重伤拔剑自刎,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时凭黄得功的一双铁鞭无人能敌,要想逃命,绝非难事,但是他保护着南明朝廷朱由崧拼死力杀,一直到死都没有背弃主子,这一点远非刘泽清,刘良佐之流所能比。

    这些历史记载,林毅当然清楚,对朝廷如此忠勇之士实在难得,这也是林毅让他肩负重担的原因之一。

    卢九德和黄得功领命之后,点齐兵马,炮响三声,高举大明的旗号,从高碑店西南部起兵,浩浩荡荡经山西杀往陕西。

    第二支令,林毅命令郝摇旗和贺人龙,各带兵2万,在周口店埋伏。这里是燕京通往高碑店的必由之路,让他们埋伏在路两侧的山林之中,李岩这10万人马来的时候,他们要埋伏好,不能暴露,一旦他们兵败要退回去的时候,这两支人马从左右杀出来,不许放走一人。

    两员大将领命之后,点兵也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