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小皇叔 >

第29章

大唐小皇叔-第29章

小说: 大唐小皇叔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扶余隆顿时有些尴尬,不过他可不敢得罪贺兰楚石,东宫千牛,那就更是太子殿下的心腹了,强笑道:“贺兰校尉既为东宫千牛,麟台拜将又有何难!”接着把目光投向李元婴等人,经过贺兰楚石之事后,扶余隆的姿态就降得更低了,躬身低头问道:“不知几位郎君是?”

    杜荷轻轻给了贺兰楚石一个眼神,太子殿下如今储位不稳,虽然百济在大唐眼里只是一个蝼蚁而已,不过运作得好也算是一个助力,既然人家巴巴地送上门来,自然没有推出去的道理。然后将在场的李元婴、李孝逸、赵节等给扶余隆介绍了一遍。

    “滕王殿下!”扶余隆突然惊异地叫了起来,不敢相信地看向杜荷,结结巴巴地问道:“滕,滕王殿下?就是创造了‘滕王体’的那个滕王殿下吗?”

    李元婴不禁摸了摸鼻梁,没想到他不经意间成了个国际巨星。
………………………………

第六十八章 想学张仪的扶余隆

    “不错,正是这位滕王殿下!”看到扶余隆那激动地表情,杜荷倒一点也不意外。百济虽然自成一国,但是用的也是大唐的文字,对书法之道当然也是同样的热衷。记得这个百济王孙上次到东宫的时候,还特地去拜访过书法大家,太子率更令欧阳询呢。

    得到杜荷肯定地答复后,扶余隆连忙整了整衣冠,拱手道:“百济使臣扶余隆见过滕王殿下!”

    “隆王孙不必多礼!”李元婴只是将手轻轻一抬,淡淡地说道。以李元婴滕王的身份,当然有受扶余隆一礼的资格。

    扶余隆叹道:“在百济的时候,隆就已经听人说起过滕王殿下的大名,不过直到来到大唐京师后才在鸿胪寺客馆中第一次见到殿下那刚劲雄强的‘滕王体’,叹为观止!今天终于得见殿下真容,却没想到殿下竟然是如此的年轻,若非亲眼所见隆实在是不敢相信啊!”

    李孝逸也戏谑道:“没想到二十二郎的名字都已经传到百济去了,看来某比二十二郎差多了!”

    “其实梁郡公的名声在百济,也同样是家喻户晓的!”扶余隆以为自己刚才太过激动,好像轻视了李孝逸,连忙恭维道。扶余隆已经来长安有将近四个月的时间,与滕王李元婴齐名,善属文的梁郡公李孝逸这个名字,他当然听说过。(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无弹窗广告)

    “家喻户晓吗?呵呵!”李孝逸当然不可能把扶余隆的话当真。

    不过赵节可就不怎么满意了,滕王舅舅和李孝逸也就罢了,这个百济王孙既然对杜荷这个太子舍人和贺兰楚石这个东宫千牛都卑躬屈膝的样子,可是对他却平淡得很。这是什么意思,他堂堂一个从五品上的朝散大夫,司经局洗马,品秩还在杜荷和贺兰楚石之上,难道在那个什么扶余隆眼里,还不如贺兰楚石那个武夫吗?

    于是乎冷冷地说道:“隆王孙来大唐是来参加元日大朝的吧,不知大唐的京师比之百济国的泗沘城如何呢?”其实要是那扶余隆知道赵节是门下侍中杨师道的继子的话,那他肯定会对赵节大献殷勤的,不过杜荷自然不会介绍的那么详细,只说是司经局洗马。一个司经局洗马,有滕王和梁郡公在前,当然就显得渺小得多了。

    扶余隆对赵节突然插口有些意外,不过虽然他不大重视赵节,但也知道司经局洗马是东宫太子的属官,自然不敢不理赵节,恭声道:“番外小国,岂敢和天朝上国相提并论!”只是虽然是在回答赵节的问题,但扶余隆那殷勤的目光却始终没有在李元婴身上离开过。(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

    赵节看到扶余隆如此地敷衍他,就更气不打一处来了,轻蔑一笑,转头对贺兰楚石道:“楚石兄,你刚才说的那个典故叫什么来着?某一下子给忘记了!”

    “典故?你是说那个‘乐不思蜀’吗?”贺兰楚石一怔,话没经过大脑就说出来了。随即想起杜荷刚刚给他的那个眼神,恶狠狠地瞪了赵节一眼,然后心虚地看向杜荷。

    李元婴也是一乐,这个贺兰楚石还真是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主,让他去当东宫千牛也算是物尽其用了。真不知侯君集怎么会挑选出这么个女婿来,虽说侯君集早年行伍出身,但经魏征的举荐,在贞观四年的时候就已经拜相了。

    听到贺兰楚石说到“乐不思蜀”这四个字,扶余隆哪里还不知道在他没有过来前,他们就已经拿他打趣过了。身为将来可能继承王位的百济王孙,来自天朝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四史就是扶余隆从小的必修课。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扶余隆在百济的时候哪里受过这样的冷嘲热讽,身后那几个随从既然是和扶余隆一起出使大唐,自然个个都是精通汉学的百济精英,不过却也只能敢怒不敢言。

    扶余隆有心拂袖离去,但是想到他身上还肩负着百济今后的国运,也只能生生地将这股怒气压在心底。他即便不为百济二十四万户百姓着想,也得为他自己着想,如果一朝百济被新罗吞并,以百济和新罗的百年世仇,他落到新罗手中恐怕连后主刘禅都做不成。

    唉,在长安城的这四个月时间里,算是彻底把这位百济王孙的棱角给磨平了。为了说动大唐支持百济,扶余隆和他的使团几乎用尽了一切办法,可惜还是徒劳无功。早就听闻滕王殿下是天可汗陛下最为宠爱的一个弟弟,其圣眷甚至超过了几位皇子。到处碰壁的扶余隆原本已经准备回到鸿胪寺后就修书回百济询问他祖父还需不需要继续留在长安城,没想到却在芙蓉池边遇到了滕王殿下。也许这就是上天的旨意,如果能取得滕王殿下对百济的好感,那事情也不一定不可能峰回路转,就算是不能使天可汗陛下支持百济,也不能让大唐倒向新罗那一边去。

    其实这个司经局洗马赵节又何尝不是给自己一个向滕王殿下开口的契机呢,扶余隆心里突然一喜,满腔的怒火登时烟消云散,脸色露出一丝委屈地神色,轻声叹道:“滕王殿下,非是隆乐不思蜀,隆之所以滞留长安迟迟不归,实在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啊!”

    李元婴心里更乐,暗道,莫非这个扶余隆是在寻求他对百济的支持,继而让他去说服天可汗哥哥吗?这也太瞧得起他李元婴了吧,他虽然圣眷正浓,但却是一个不能参政的亲王,让他去建议大唐今后的国策,那不是找死吗?

    再说,不管是百济还是新罗,他对这些养不熟的棒子可没什么好感,呵呵,连横吗?要想说服他李元婴,恐怕张仪复生也没用。不过显然这个扶余隆没有张仪那样的眼力,有这工夫还不如多拍拍赵节的马屁呢,从上次福临楼事件中就能看出杨师道对赵节的宠爱,如果能说动杨师道这个门下侍中出马,也许还靠点谱。

    扶余隆哪能知道李元婴心里在想些什么,见滕王殿下不接他的话茬,只好尴尬地将如今百济的处境如何如何悲惨,新罗如何如何地欺负百济,以及新罗对大唐如何如何地敌视添油加醋地述说了一遍,这些话这几个月来扶余隆也不知道自己说了多少遍了,自然是轻车熟路。一气呵成地说完后吞了吞口水,可怜兮兮地看着那位脸上一直笑眯眯的滕王殿下,希望能从他的口中听到一声天籁之音。

    不过扶余隆的这番措辞还是下过一番苦功的,应该是修善过好几遍的产物了,原本在一旁静静听着扶余隆一把鼻涕一把泪声讨新罗恶行的薛仁贵这时候也忍不住怒道:“没想到那个新罗竟然如此的可恶!”
………………………………

第六十九章 夜郎自大

    李元婴心里暗道,从这个扶余隆在长安的态度就可以看出,百济如今处境不好应该不假,如果不是新罗忌惮身后的高句丽,百济怕是早就被灭掉几回了。不过要说新罗敌视大唐,那就纯属瞎扯了,现在的新罗可不是日后吞并了百济故地的新罗,哪敢和大唐叫板。如果新罗知道百济已经开始在长安活动,以寻求大唐对它的支持的话,恐怕没过多久,新罗使团也该到了。

    “这位是?”听到薛仁贵的义愤之声,扶余隆大喜,只是可惜出声的并不是滕王殿下,虽然刚才杜舍人没有介绍,不过既然能跟随在滕王殿下身后,也绝非凡人,连忙拱手相询。

    李元婴指着身后的薛仁贵笑道:“这是孤滕王府的亲事府典军,薛礼薛仁贵!”

    “莫不就是单戟退百寇的龙门薛仁贵?”扶余隆更是惊异,而跟在扶余隆身后的那几个百济使臣也同样动容,龙门薛仁贵,即使他们身在鸿胪寺客馆里,也常听那些典客、宾仆们在谈论中提及。都说薛仁贵长似佛经里的夜叉明王,不想相貌竟如此丰俊。

    再次听到旁人的惊异声,薛仁贵脸上还是微微一红,抱拳道:“贱名不入尊耳,薛礼见过隆王孙!”郭迁更是成就感十足,现在连百济人都知道薛将军的名字了,这可都是他的功劳啊。(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好看的小说)

    扶余隆恭维道:“薛将军过谦了!如果我们百济国也能出一个如薛将军一般的人物,又何惧一个小小的新罗呢!”

    这时扶余隆身后的其中一个随从突然站出来道:“百济大率(注1)扶余福信见过薛将军!”扶余隆听到扶余福信的声音,顿时大惊失色,叱道:“福信,还不给某退下!”扶余隆哪能不知道扶余福信心里的想法,他这位堂叔被人尊为百济第一名将,自视甚高,来长安后听到坊里间传得都是薛仁贵的事迹,心里颇不以为然,早就想着和薛仁贵一较高下,恐怕他刚才的话又刺激扶余福信了。原本以扶余福信的性格是不适合出现在使团的,不过这次出使大唐实在不容有一点闪失,百济王扶余璋经过深思熟虑最后还是决定派出扶余福信一路上保护扶余隆。

    “扶余福信?可就是被称为‘百济第一名将’的那位扶余福信?”杜荷奇道。当日扶余隆离开东宫后,虽然李承乾并不怎么待见扶余隆,不过杜荷身为李承乾的谋主,事后还是对百济有过一番了解,自然也听过这位出身百济王室的莽撞武夫。

    “杜舍人也知道扶余福信吗?”扶余隆微微一怔,虽说他那堂叔在百济妇孺皆知,但那只是在百济,杜荷一个太子舍人怎么也听说过扶余福信这个名字。心里又是一喜,很快就冲淡了刚刚升起的怒火,难道说太子殿下虽然表面上对他不冷不热的,其实暗地里已经在考量他们百济的实力了?

    “略有耳闻!”扶余隆的表情变化当然逃不过杜荷的眼睛,心里冷笑,淡淡地回了一声。

    “哦?百济第一名将吗?”这时李元婴也来了兴致,对于百济这个国家,在他前世的记忆中,除了最后被大唐灭掉以外,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印象,唐高宗后期到武后称制这段时间里大唐边疆的支柱之一黑齿常之就是百济人。李元婴也不知道黑齿常之现在出生了没有,不过从黑齿常之身上就能看出来,也许百济还真是个能出大将的地方,顿时对扶余福信这个百济第一名将有了兴趣。

    虽然心里以为他们百济已经引起了太子殿下的关注而暗喜,不过扶余隆还不至于得意忘形,听到李元婴的问话,连忙腆着脸笑道:“滕王殿下言重了,什么第一名将,那只是好事人瞎起哄罢了,再说隆那百济国不过是一个弹丸之地耳,纵使扶余福信是百济第一名将,也哪敢和天朝大将相比。”

    这几个月来一向目中无人的扶余福信在长安城所受的委屈并不比扶余隆少,他也总算是尝到了被人无视的滋味了,现在又听他那侄子如此地埋汰他,更是气得肺都炸了,脸上顿成酱紫色。如果不是扶余福信临行前在他那当百济王的伯伯面前立过军令状,怕是现在杀人的心思都有了,为了百济的命运,忍!

    “百济第一名将?嘿嘿,杜兄,《史记·西南夷列传》里面的那个‘夜郎自大’应该就是这个意思了吧?”贺兰楚石忍不住笑了起来。

    李元婴同样是忍俊不禁,笑道:“贺兰兄既为东宫千牛,仍不忘熟读史书,难得啊!”贺兰楚石闻言嘲笑立马就变成了无奈地苦笑:“好叫滕王殿下知道,楚石对这些可没什么兴趣,可是老丈人硬逼着,楚石也只能硬着头皮把《史记》给捡起来。也不知老丈人是怎么想的,他当年不也没读过多少书吗,照样封公拜相,如今倒是矫情起来了。那太史公也是,一本《史记》写了十几年,着实把楚石害苦了!”

    侯君集自从当了宰相后就开始认真读书起来,这曾经得到过李世民的赞赏,李元婴自然也听说过,没想到他也同样如此地要求他女婿。至于司马迁嘛,那可是中国历史上写书人的典范啊,除了司马迁,还有谁能进入“即使人太监,书也不太监”的境界。

    “贺兰校尉既然是东宫千牛,守卫太子殿下,想来应该有些手段吧!”扶余福信咬牙切齿地阴阴说了一句。他本就不是一个能够忍耐的人,被贺兰楚石这么当面插科打诨,再也不顾什么军令状了,反正他也看出来了,大唐根本就对他们百济不屑一顾。

    “福信王叔!”扶余隆大骇,当日祖父都是怎么交代的,这个不知死活的扶余福信,竟敢挑衅太子殿下的东宫千牛。

    李元婴对这个扶余福信顿时低看,连这点嘲笑都忍受不住,纵使武艺再高又如何,百济让这样的人进入使团,能够达成什么协议就怪了,难怪朝堂上对百济就一直不怎么待见。也是,黑齿常之毕竟是可遇不可求的,要是百济能多几个黑齿常之这样的人物,现在也不需要来长安城装孙子了。

    ※※※※

    注1:大率,百济官阶第二阶。

    可能是音译的关系,史料多不统一。故书中采用《隋书》里的记载:“百济官有十六品:长曰左平,次大率,次恩率,次德率,次杆率,次奈率,次将德,服紫带;次施德,皂带;次固德,赤带;次李德,青带;次对德以下,皆黄带;次文督,次武督,次佐军,次振武,次克虞,皆用白带。其冠制并同,唯奈率以上饰以银花。”
………………………………

第七十章 震慑

    贺兰楚石的脸色顿时阴沉下来,在他眼里一个小小的百济算什么东西,连百济王孙扶余隆在他面前都跟孙子一样,这个扶余福信竟敢挑衅他,如果不教训教训这个不知死活的百济番将,那他以后在滕王、梁郡公他们面前还有何颜面。傲然冷笑道:“某既然能通过兵部的层层铨选,成为太子左内率府的十六名千牛之一,自然有些手段,莫非扶余将军也想见识一下?”

    扶余隆冷汗直下,他就知道会是这种结果,扶余隆本来就对扶余福信一副长辈的姿态颇有不满,现在更是恨不得一刀把他那猪脑给砍下来。猛地一拽将扶余福信给拽到身后去,眼神示意另外几个随从把他这个王叔给看好了,满脸堆笑道:“贺兰校尉息怒,何必跟一个化外之人置气呢!”

    跟着扶余隆到芙蓉园散心的那几个随从中,除了扶余福信以外,都是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哪里能拦得住暴走的扶余福信。扶余福信的两只手臂只是轻轻一甩,就从那几个随从中间挣脱了出来。上前一步就跟拎小鸡似地把扶余隆提了起来,怒喝道:“扶余隆,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李元婴目瞪口呆地看着眼前这一幕,就这么一会儿的工夫,百济使团里就内讧起来了……看来百济能在新罗和高句丽之间存活这么久,也算是奇迹了。其实扶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