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辽宁1950 >

第45章

辽宁1950-第45章

小说: 辽宁1950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衰弱,二十一世纪最终变成了中国和美国的竞技场,大英帝国最后的全球影响力也变得越来越小。

    “但是如果我们不按照美国人的规划走,我们的文明将面临覆灭的危险,这更是不可接受的。成为美国人的附庸又如何,我们的人民在那个时候照样得生活得很好!”艾德礼直言不讳,众人都惊讶于首相这句话的魄力。大英帝国在当时还是世界大国,英国人的骄傲还没被磨灭,首相居然已经接受了在未来成为他国附庸的结局。

    “那么我们要如何处理在亚洲的剩余力量,我们可以撤走政府机构,但是我们不能使唤国内的企业家。”欧内斯特问道。

    巨型企业是英美两国进行殖民的主要工具,他们的行为有时候连政府都无法管控,要让这些对政局都举足轻重的大企业放弃印度和东南亚的巨额利润是非常艰难的。

    “即使我们不能把他们劝回来,中国人就不会把他们赶出来吗?”艾德礼反问道。

    众人皆是无语,在过去的时候从来只有英国殖民企业赶走殖民地政府,还没有其他国家能够赶走英国企业。现在局势的突然改变让他们无从适应,众人都还是过去的那种心态。

    “那中国人在几天前给我们发的那份电报?”伊曼纽尔想知道首相打算怎么处理香港殖民地。

    “我们尽快离开香港,减少与中国人的冲突是当务之急。”艾德礼说道。

    “首相先生,香港是我们在亚洲的情报支撑点之一,一旦放弃那里,我们在亚洲的情报工作会变得异常艰难。”军情五处局长斯图尔特不安地说道。

    “孟席斯,我们在亚洲的情报部门已经没有意义了。”艾德礼沮丧地说道。

    斯图尔特欲言又止,他这才想起来资料中对中国人的密码破译能力的描述,以他们现在的加密水平,中国人不用一小时就能破译他们的新密码。亚洲情报部门要把消息传回国内不可能不用无线电报,否则使用空运来传递情报的话时效性就会大大削弱了。

    “我们要答应他们的全部要求吗?”欧内斯特拿出之前中国人发来的电报的备份文件。

    “归还在过去一百多年从中国获取的利润?这不可能的,把我们全国都卖了也做不到。”伊曼纽尔不是管经济方面的大臣,不过就连他也知道大英帝国在中国获取的利益根本就无法用数字来估算。

    “我们归还香港,也不要继续插手西藏和新疆,中国人要的那些古董,博物馆里的只要他们来取的话就都给他们,散落民间的让他们自己去赎买吧。”艾德礼感觉这些条件其实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博物馆里的东西他们这些政党首脑一点也不在乎。“至于所谓的赔款,我们付不起,也不能付。”

    在首相与其他官员的你一言我一语的交谈中,大英帝国的对外政策走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动。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军事问题,美国希望英法两国能在美国支持下尽量维持军队的规模以对抗可能会在短期内迅速强大起来的苏联红军。但是艾德礼内阁在上台之后极力推动裁军,以节省本就捉襟见肘的政府支出,二战中几乎扩张到历史最高点的英军现在是战后恢复经济的巨大负担。

    皇家海军和皇家空军在战争结束后的这几年里都在缩小规模,陆军裁军的速度甚至比皇家军队还要快一些。北约成立之后英法两国在国防问题上多少都有点自暴自弃的意思,苏联红军击败法国和西德的联军简直没有悬念,他们都指望着美国的保护,尤其是核保护伞。

    “美国人的核保护伞失效了,我们要怎么应对可能发生的中国和苏联的核打击?”伊曼纽尔问道。

    “我们已经清楚核战争可能引发的后果了,我们除了尽快与各国合作发展洲际弹道导弹之外别无他法。”艾德礼回答道。

    中国人尚未向全世界展示他们的核力量,要是这一秘密被公之于众,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随时可能被核打击的国家的民众心里会怎么想?尤其是知道政府不仅没能力抵御敌人的核打击,甚至不能以同样的手段报复敌人的时候。

    骚乱是必定的,人们会离开人口密集的城市,逃往不太可能被轰炸的农村地区甚至是直接逃往东欧。英国的经济可能会在这样的恐惧中彻底崩溃,他们的任务就是让民众不知道这种威胁的存在,同时要让民众尽可能地低估这种危险,减轻恐慌可能带来的危害。

    大英帝国的第一枚原子弹正在紧张研制当中,在场众人都知道他们原本将在明年十月份的时候在澳大利亚进行第一次试验并取得成功。在这之后还会有弹道导弹研发和核武器小型化的难题摆在他们的面前,除了和美法等国合作共享这些战略武器的科研以提高研制速度意外他们什么也做不了。

    英国在此时的科技水平其实并不比美国要差,大英帝国优秀的科学文化和专利保护使得它的科技水平一直处在世界第一梯队的地位,虽然由于人口问题总体科技规模并不如在二战中吸收了大量欧洲逃难科学家的美国,但是在很多领域都有自己独到的优势。

    但在他们所看到的资料里,英国由于身处欧洲,受到苏联的直接威胁,高素质人才不断移民更安全的美国,这才导致英国的科技进步速度迅速被美国超越。而现在他们不得不拱手让出自己的科学家,谋求国家的安全。

    “我们真的要如此付出吗?”欧内斯特一想到英国将在这场结盟中付出的代价就感到无比心痛。

    “这是保存我们的文明的唯一办法。”艾德礼无奈地说道,会议室里的众人都叹了口气。

    离岸平衡玩不了了,光荣孤立死路一条,大英帝国的命运已经注定,他们谁都改变不了。

    这时候,会议室里的众人注意到窗外出现了一缕微光,深蓝色的天空逐渐染上一抹橘红。但是众人并未在这样的日出中看到帝国未来的希望,他们看到的只是日不落帝国最后的余晖了。

第72章 牢不可破吗?

    在1950年的11月,莫斯科的政治气氛和寒冬一样冷酷。

    在苏共中央的高层们看来,自从中国驻苏大使王稼祥在那天拜访斯大林并进了了为期一整天的密谈之后,斯大林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赫鲁晓夫、贝利亚等等最贴近权力核心的人在那次和中国国人的密谈之后都被斯大林疏远,苏联的各处权力机构不断有人被以贪腐、不作为甚至是反革命的罪名被逮捕。人们纷纷猜想斯大林是不是要进行下一轮的大清洗了,二战前的恐怖回忆使得莫斯科的官员们人人自危。

    而在那之后不久,中国人发布的全球广播使得这一系列事件又变得扑朔迷离起来。苏共的高层大多知道斯大林打算支持中国人在朝鲜半岛上的作战,但是中国人取得的胜利未免太过迅速,也太过惊人了。尤其是苏联的宣传部门在这次全球广播之后没有从斯大林那里得到指示,无论是夸赞中国同志们取得的胜利还是揭露他们的谎言都没有。

    中国人在远东地区对美国取得的巨大胜利和王稼祥拜访斯大林,以及莫斯科政局动荡的一系列事件让所有人都把注意力转向了中国,也转向了中国人的大使王稼祥。

    而此时,王稼祥和罗明宇二人正应斯大林的邀请来到了苏联最高领导人在莫斯科郊外树林里的别墅。作为斯大林的私人别墅住宅,孔策沃别墅在斯大林的晚年时期俨然成为了苏联除克里姆林宫外的第二个权力中心。斯大林在这个时期经常邀请苏联的其他领导人来到这里,和他们进行商讨并举办宴会。

    而王、罗二人今天来到这里当然不是出于赴宴的目的,这是斯大林在月初的那次见面之后第二次邀请他们二人。

    “斯大林同志希望能邀请王稼祥大使和罗明宇同志到他的私人别墅中共进晚餐。”前来中国大使馆邀请二人的苏联外交官员的说辞当然是外交辞令,王稼祥在同意之后和罗明宇简单商量了一下便出发了。

    孔策沃别墅的外围被苏联红军的近卫部队层层包围起来,安保的严密程度比平时更胜一筹了。由于斯大林近日里很少叫人来这里,加强自身安保这一举动也被视作斯大林即将开始大清洗的预兆。

    在别墅的一个小房间里,王稼祥和罗明宇进门之后发现斯大林已经在等待他们了。斯大林穿着一身大衣坐在一张小桌子后面,桌子的周围还摆放了两张铺了厚厚垫子的靠背椅,桌上是几份比较朴素的俄式晚餐。

    “王稼祥同志、罗明宇同志,你们好。”

    在两人进门后,斯大林起身来迎,两人分别和斯大林拥抱,并在他的指引下就坐。

    “请问斯大林同志今晚有什么问题呢?”王稼祥在坐稳后开门见山地提问道。

    “两位同志还是先用晚餐吧,我们可以稍后再讨论问题。”斯大林这时候却和他们客气起来了,不过他自己也动手拿起桌子上的面包,并用小刀涂抹上盛在碟子里的鱼子酱。

    王、罗二人见状也不坚持,他们在出发之前其实也吃过晚餐了,来这里吃不吃东西其实也是无所谓的。

    三人安静地吃完了桌上摆放的食物,并喝了由服务人员泡好的红茶,罗明宇觉得斯大林别墅这里的鱼子酱和自己在国内吃过的还是有点差距。

    “真想不到,中国同志们在未来供应了全球四分之一的鱼子酱。”斯大林在吃完最后一片面包后突然开口说道。

    “但是可惜,我们现在还不能为苏联同志们提供这些产品。”王稼祥没有因为斯大林的突然提问而愣住,很快便跟上他的节奏回答。

    “希望我们的人民在未来能够过上和中国的辽宁省人民一样的生活。”斯大林说道。

    “这需要两国的共同努力。”王稼祥微笑着回答他。

    罗明宇坐在一边听着这两个老革命的对话,深感自己的见识还是太少,不过他可以听出斯大林是在争取和中国的经贸合作了。

    “今天晚上邀请两位同志来这里,我其实是想向中国同志们学习一下。”斯大林站起身来,从身后的书桌的抽屉里取出一袋文件,罗明宇看得出那是他们第一次会面时留给斯大林的资料。

    斯大林在月初的那次会面时拿到了罗明宇带来的资料,此后的几天时间里一直闭门不出,而在他研究期间远东地区发来的报告进一步验证了中国人带来的信息的真实性。资料中对与美苏冷战的发展和苏联倒台原因的详尽分析让斯大林看完后冷汗直流,他第一次感到自己的事业现在是如此的岌岌可危。

    “我们有机会胜利吗?”斯大林用沉重的语气问道。

    “是苏联,还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王稼祥反问道。

    “苏联。”

    二人在小声商讨了一下后,罗明宇开口道:“斯大林同志,其实您也知道,在原本历史中,苏联几乎不可能赢得冷战。在二战结束之后,苏联其实并不能在国力上和整合了美欧日三大国际市场的美帝国主义相抗衡。而苏联赢得冷战的最大优势其实就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意识形态,很可惜的是您的继任者并没能用好这一武器。苏联的第三代和第四代领导人分别错过了苏联赢得冷战的两大窗口,我国以及第一次石油危机。”

    在原本的历史上,苏联在冷战里的赢面其实小得可怜,美苏在经济上的巨大差距使得苏联被迫进入一种穷兵赎武的状态,态加上历代领导人错误的对外政策以及不成功的经济改革、完全失败的经互会体系,最终导致了在第一次石油危机结束后苏联国力一落千丈最终解体。

    赫鲁晓夫在任时期的中苏交恶是苏联错过的第一次机会,如果苏联不搞那套封建大家长作风,和中国建立起一个互惠互利的经贸关系的话,苏联可能可以补全社会主义阵营在轻工业上的巨大短板,避免最后的颜色革命。

    而勃列日涅夫犯下的对外政策失误则要严重得多。第一次石油危机导致国际原油价格暴涨,当时的苏联依靠出口石油获得了巨量的资金,如果当时的苏联能将这些资金放在国内经济建设上用以改善民生的话不至于在八十年代被美国人颜色革命。但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因为美国的战略收缩误判了形势,不仅没有收敛扩张态势对美缓和,反而变本加厉地将自己的资源投入到对外援助和军事扩张上,企图一波带走美国。

    如果说美苏两国在冷战期间都大力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的话,那么美国扶植的政权可以说是美国人的加油站,而苏联扶植的政权都是苏联的放血槽。苏联在冷战期间的对外援助收效甚微,除了古巴等极少数国家之外他们扔出去的钱连听个响都称不上,援助的武器和教官也没能掀起第三世界的大革命。

    而更加糟糕的是从二战结束后就愈演愈烈的军工企业绑架全国的态势,苏联迫于美帝国主义的军事压力,不得不在经济远不如美国的情况下保持一支能完全抗衡美国军力的庞大军队。苏联红军不仅消耗了苏联绝大多数的财政收入,而且让苏联本就不平衡的工业和科研体系雪上加霜。

    在七十年代苏联错判国际形势的时候,勃列日涅夫大举扩军,军工企业疯狂扩产,整个苏联的科研力量都集中到军事装备和航天事业上来。而在苏联的财政开始缩紧时,僵化的国企体制没能让工人转业,又不许让工人下岗,因此军工企业每年的生产订单不减反增,让苏联的财政彻底陷入崩溃的边缘。

    “这种情况在我们的时代被称之为‘百万军工衣食所系’,苏联和美国先后进入了这样的状态,但是美国人的经济情况要好得多,可以转嫁成本。”罗明宇说道。

    但是苏联耗费了巨量资源后取得的这一切成就最终落得了什么下场呢?

    “我们在资料中可以看到,苏联当时一个四百人的步兵营拥有可以装备其他国家一个军的武器,四万多枝突击步枪。但是在九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件棉被换取三枝原装的AKM突击步枪和数百发子弹。”罗明宇当时还是个小孩子,清楚的记得当时中苏边境的走私盛况,中国官方的采购团拉着一车又一车的生活物资到俄罗斯去,开着俄罗斯人的军用卡车和装甲车回来。

    罗明宇随口说的几个例子彻底震惊了斯大林,他完全无法想象那时候的苏联人民竟然会为了一个罐头就出卖自己的国家。能让公民为了一点食物和衣服就卖出当年高价生产的优质武器,可见当时的苏联商品之匮乏,国民生活之窘迫。

    “苏联在最后真正成为了一个无产阶级人民共同贫穷的国家,很不幸的是,苏联第三代领导人所说的土豆烧牛肉的社会主义并没在苏联维持太久。”罗明宇最后还讽刺了一下赫鲁晓夫当年对中国大跃进的嘲弄。

    听完罗明宇的讲述后,斯大林和王稼祥二人都是一阵沉默。这让罗明宇感到有些紧张,自己是不是说的太过火了?

    终于,斯大林在低头思考很长一段时间后又抬头问道:“那么社会主义大家庭应该如何赢得胜利呢?”

    事实上,摆在斯大林面前的选择已经很明显了,他只不过是想从中国人这里得到承诺罢了。

    “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还不能回答。”王稼祥摇摇头说道,“我们和苏联同志一样,前进在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上,但是我们现在拥有了来自未来的经验,就应该知道要团结一致的道理。”

    中央目前还没有完全决定对苏政策,主要就是因为苏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