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辽宁1950 >

第170章

辽宁1950-第170章

小说: 辽宁1950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级对我们上一次行动的表现很不满,看到现在这样的后果,估计我们还拿不出像样的成绩的话,就得卷铺盖走人了。”中情局在德黑兰的负责人之一米尔安对面前的同事道格尔抱怨道。

    “谁知道那家伙的运气怎么会那么好,我们的人打空了十几个弹匣,扔了两枚手榴弹,竟然只打死了一两个保镖。之前我们为了让他在那天坐上敞篷车花了不少功夫,结果我们暴露了意图也没能成功。。。。。。”负责筹划上次刺杀行动的道格尔十分懊恼,他已经被上级点名批评过了,仕途已经大大地受了影响。

    “必须将功补过,好在我们还有机会。不过现在那条老狐狸谨慎了很多,上级现在要求我们不惜一切代价铲除他。”

    “听说已经有计划了?”

    “当然,埃及那边的同事们很成功地应用了那一招,我们这次也一样能成功。”

    “我听说他们派一辆卡车把整栋酒店给炸飞了,摩萨台住在德黑兰的富人区,这是不是不太方便?”

    “极端宗教份子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这次我们甚至安排人在事情搞定之后出来宣布负责,伊朗国内的那些宗教疯子也不喜欢摩萨台,这样我们还能继续掌控伊朗。”

    事实上,美国人的新计划就是埃及恐怖袭击的翻版,他们分析了现在的形势之后,认为用这种办法最为保险,能够保证让摩萨台灰飞烟灭。由于纳赛尔被人救出之后一直没有露面,美国人自然以为他们的计划已经成功了。他们这次找到的枪手自然就是伊朗国内的宗教极端分子,这些疯狂的伊斯兰教信徒早就对德黑兰种种“离经叛教”、耽于享乐的行为极度不满,但由于有美国人和伊朗的军警压着,到目前为止都没搞出什么大事来。

    由于上一次在开罗的行动明显已经引起了中苏两国的关注,中情局这次不再直接出面联系伊朗国内的极端宗教分子,而是通过间接诱导的办法来引诱他们去袭击摩萨台。美国控制下的伊朗部分媒体往乡村部落地区散发假消息,将摩萨台的宗教政策添油加醋地进行传播。他们要让这些农村地区的穆斯林们坚信只要摩萨台就任首相,他就会开始排挤穆斯林,这种谣言在远离城市的落后地区有着不小的威力。

    “只要他们有了那种想法,我们只需要提供一点小小的帮助就可以了。”

    “要像开罗一样弄出那么大的动静?”

    “不不不,伊朗这里不能这样搞,我们只需要一两个人身上绑满炸弹,然后靠近摩萨台就可以了。”

    中国和苏联在开罗恐怖袭击事件之后没有在国际上做出什么意料之外的反应,但中情局认为这种事情不能次次都干都得太明显了。前三次针对摩萨台的刺杀已经失败,如果再干一次的话,就算成功了他们也要面临伊朗民族主义势力的强烈反弹。他们必须趁着伊朗国内的反美势力还没和社会主义阵营勾搭上,尽快动手铲除隐患。

    中情局已经为新计划找到了合适的人选,那是一个秘密的保守主义宗教团体,和阿拉伯世界的其他保守宗教分子一样,他们对西方世界和东方世界的现代事物都无比排斥,力求让伊朗能够回到古兰经中描绘的伊斯兰世界。伪装成宗教团体成员的中情局特工们在其内部稍加引导,将摩萨台的政策进行曲解,使他们相信摩萨台要把现代化的风气带到伊朗的每一个角落,改变伊朗现在的传统生活方式,淡化伊斯兰教在伊朗人生活中的影响。

    经过一段时间的诱导之后,这个宗教组织便有不少人开始私下里筹划暗杀摩萨台,中情局的特工们只要为这些人出谋划策就好了。现在这个时期正是首相选举的关键时间点,摩萨台肯定不能像前几天那样闭门不出来保证自己的安全,而是要到公众场合进行演讲,给伊朗的群众宣传政策。一般来说这种宣传集会上负责维持秩序的都是伊朗的军警,美国人完全可以掌控现场的局势,让一个浑身绑满钢珠炸弹的人混进去易如反掌。

    “对了,巴列维似乎没能顶住中国人和苏联人的压力,中国人的外交团队很快就会到德黑兰这里。我们已经指示巴列维敷衍他们,上级还要求我们防止摩萨台和中国人牵上线,如果中国人决定干涉,我们的行动会多出不少变数。”

    “这件事情我知道,你放心吧,中国人不会在伊朗得到任何东西的。”

    站在窗边的两个人一边说话一边看着外面的伊朗军警在例行驱散示威的人群,他们粗暴地推搡着那些德黑兰的市民,嘴巴也大声地呵斥着不愿离开的人。两名中情局的官员看到这一幕都心满意足地笑起来,伊朗政府现在就是他们的狗腿子,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有人能够反抗他们呢?

    与此同时,在摩萨台居住的楼房外面,中情局的特工和线人们正在严密地监视进出楼房的人员。他们无权干涉摩萨台本人的行动自由,但是为了保证行动的成功,中情局需要知道发生在摩萨台身边的所有事情。除了外部的监视之外,他们已经买通了不少摩萨台身边的侍从和仆人,以确保他们能及时得到消息。负责监视任务的中情局特工向两个负责人夸下海口,他们现在就连摩萨台晚上和老婆说了什么话都能知道得一清二楚。

    即使中情局方面为了保证监视的严密程度而布下了天罗地网,但用钱收买来的监视者自然也能被钱搞定。苏联情报部门在付出了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终于打通了摩萨台身边的关系,并让中国方面的秘密使者刘晓林成功来到了这栋楼房的地下室,见到了摩萨台本人。

    “你们的能耐实在让我感到吃惊,现在外面全是美国人的特工,你们竟然没有惊动他们。”摩萨台仔细打量着面前这个化妆成他的私人医生后混进来的秘密使者,他不知道对方是用什么办法按照自己的私人医生的脸做成如此精细的面具的,面前这个人看起来和自己的私人医生一模一样,不开口的话根本分辨不出来。

    “这只是一点小事,摩萨台先生,我今天来到这里是有比较急迫的事情要和你谈一谈的。”刘晓林也打量着面前这个穿着居家便服的老人,摩萨台给他的印象很不错,像是一个精明能干的政治家。

    “自然是这样,我们的时间不多,你最好尽快。”摩萨台说道。

    “您应该知道,美国人的中央情报局正在谋划针对你个人的刺杀行动。。。。。。”

    “这我当然知道,但是他们已经失败了三次。”

    “是的,他们的前三次刺杀全部失败,您身边的保镖非常尽责。但我们已经确切地知道中情局策划的下一次刺杀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因此前来给你提醒。。。。。。”

    紧接着,刘晓林将中苏两国情报机构打探到的中情局下一步行动的计划告诉了对方,并提供了破译电文作为证据。这让摩萨台倍感惊讶,他以为自己对美国人的刺杀只能消极应对,没想到中国人能够准确地打探到美国人的具体计划。

    “你们为什么要帮我?我以为你今天来到这里是为了谈条件的。”摩萨台看完刘晓林提供给他的证据之后,皱着眉头问道。

    “摩萨台先生,我们会争取一切可能的朋友,您想必也不希望看到伊朗人民继续生活在巴列维王朝这种反动的买办政权手下。”刘晓林说道。

    这样的回答在摩萨台的意料之内,冷战两极不可能不争取伊朗这个重要的石油产地,更何况伊朗能够把控霍尔木兹海峡这个中东石油出口的咽喉要道。北约和中苏之间的攻守易势自然会让中苏两国试图把伊朗拉到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不过摩萨台本人却不是什么社会主义者。

    “说起来,我所代表的政治诉求在你们的定义中一样是反动政权。”摩萨台打算试探一下对方,他得衡量一下倒向中苏阵营会不会得不偿失。

    “我们主张具体环境具体分析,您所代表的势力在这个国家足够先进。我们不会要求你们改变自己国家的社会制度来迎和我们的政治观念,我们只希望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即使是较低限度的合作。”刘晓林严肃地说道,这套说辞其实是我党内部商议过后决定出来的,对之后的大多数落后国家的相对进步政权都是有效的。

    “我得提醒你们,我一点也不希望我们的国家成为你们对抗美国人的工具,我们是很弱小,但我们希望能够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做出什么选择才能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这个问题您应该是清楚的,我们不会干涉伊朗人民的选择,更不会要求在你们的国土上驻扎军队或者享有什么特殊权利。我们只要看到美帝国主义不会利用伊朗作为扰乱中东局势的基地,经过这么多次的刺杀,您应该明白美国人不会允许伊朗人民作出自己的选择。”

    通过这些谈话,摩萨台依旧有些犹豫,他接受中国秘密使者的拜访,就是为了了解一下中国方面的态度,然而对方说明白之后他还是有些犹豫。对方的条件确实有些诱人,但是摩萨台内心一直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关系才是最重要的,中苏两国表现出不想从伊朗身上获取任何额外利益的态度让他深感怀疑。

    另一方面,摩萨台也觉得刘晓林说的话没有错,美国人筹划的这个第四次刺杀行动已经极度凶险,很难想象只要自己赢得选举美国人就愿意善罢甘休。而如果自己反而倒向美国人的话,似乎中国人的那支无敌舰队此时就停在伊朗南部的阿曼湾上,国家安全也是他不得不考虑的。

    “你的话有一定的道理,”摩萨台低沉地说道,“我会认真地考虑这件事情,但就现在而言,我必须想办法躲过美国人的下一次刺杀。另外,我想我们已经谈了很长的时间了,我平常不会花太多时间和自己的私人医生说话。”

    “好的,最后我还是要提醒您,您的安全事关伊朗人民未来数十年的命运,这绝对不是什么危言耸听。”刘晓林站起身来,和摩萨台握了一下手。

    “我会注意的,如果顺利的话,我想下一次我们可以换个地方更详细地讨论今天的话题。”

第237章 微末代价

    一枚纺锤状带尾翼的物体从深蓝色的天空中飞快地落下,站在地面上的一群人正在用大大小小的测量设备注视着那个难以用肉眼分辨的东西。从半空中可以看到,这片沙漠平地上有一个被人为划出来的白色大圈,纺锤状物体正是向着那个大圈落下。

    弹道导弹以数倍于音速的速度精确地落入预设靶点的圆圈里面,巨大的爆炸将数吨重的土壤掀飞到半空中,爆炸的声响过了几秒种后才传到远处的观察所里面。

    这里是美国陆军的一个实验基地,他们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弹道导弹的试射,不过这仅仅是一枚短程的弹道导弹,弹体在飞行的时候甚至没有突破大气层。正站在半埋入地面的混凝土观察所的顶部的是美国陆军某研究所的成员,今天这枚成功试射的导弹正是他们的杰作。

    在这群因为试验成功而非常兴奋人当中,有一个人却表情严肃,他直愣愣地看着远处爆炸产生的蘑菇云,手里也不像其他人一样在记录数据。

    “布劳恩先生,为什么不高兴?”一名参观了本次试射实验的陆军将领走到了这个人的身后,拍了一下对方的肩膀。

    冯·布劳恩转过头来,摇摇头说道:“我没有不高兴,克莱尔将军,这次实验本来也就应该成功。”

    亲临现场观察这次试射的这个人自然就是美国陆军弹道导弹研发部分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冯·布劳恩,这个在短短几年之前还为纳粹德国服务,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大规模投入实战的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的工程师与科学家,现在正为自己的新老板做一模一样的工作。这之间的一小点区别就是,几年前布劳恩是出于某种爱国主义的理念才为第三帝国鞠躬尽瘁,而现在为新老板美国人服务,则是为了美国政府之前给与他的承诺。

    “我知道你在烦恼些什么事情,布劳恩先生,请您相信,美国政府一定会实现之前的承诺的。我们一定会在外层空间探索上领先的,但就现在而言,自由世界首先需要保护自己,你和你的同事们的工作,将会决定这个世界的未来。”

    “当然,放心吧,我分的清主次。”布劳恩苦笑着说道。

    这两个人所提及的事情自然就是美国的航天事业,布劳恩在二战开始之前就渴望能够用自己设计的火箭探索太空这个人类未曾涉足过的领域。虽然在战争期间参与了各种武器的研发项目,但是布劳恩对自己最初的愿望并没有丝毫的动摇。美国政府在战争末期对他表现出了很大的诚意,这是布劳恩选择美国而不是苏联的主要原因之一,他相信自己只有在美国这样的自由国度才能继续自己的航天梦想。

    但现实给了冯·布劳恩一个狠狠的打击,美国人在将他和其他参与纳粹德国弹道导弹项目的科学家带到美国之后,只关心他们在军事上的研究成果,并要求他们和美国本土的科学家合作研发更新型的弹道导弹。无论是杜鲁门政府还是之后的艾森豪威尔政府,都对他一直以来的参与航天开发的诉求不闻不问,反倒是导弹项目的经费源源不断。

    受限于这样的现实情况,布劳恩只能重操旧业,一开始他相信只要自己能够拿出让美国陆军的将领们满意的成果,美国政府或许还会允许他开展航天项目。在他的长时间努力下,美国政府确实有所松口,表示很快就会开展航天项目,但朝鲜战争使得这一切都改变了。

    作为高级军事项目的负责人,布劳恩自然能够得到一些战场上的消息,原本在他记忆力没有任何印象的弱小国家中国,突然拿出了恐怖的导弹和火箭武器,另外还有一些传闻,说此时此刻的地球轨道已经铺满了中国的人造卫星。而中国对日本的核打击也是用了某种先进的弹道导弹,这些新式武器根本不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的理解范畴之内,布劳恩亲自主导开发的V2导弹,不仅射程极短而且精度随缘,而中国人拿出手的东西能够在几千公里外精确地命中一条军舰。

    在这种种事情发生之后,美国政府多次追加了对他的导弹研发项目的经费,这让布劳恩意识到,自己或许离太空梦想更远一步了。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想,美国政府现府在最想要的东西是射程在七千公里以上的洲际弹道导弹,按照艾森豪威尔亲口所言,就是“能从加拿大发射并准确击中北京”的那种,设计这类洲际弹道导弹的工作自然也能成为设计运载火箭的基础。

    于是布劳恩便接受了目前的现实,继续勤勤恳恳地为美国陆军设计各类型的弹道导弹。他知道自己作为前纳粹德国的科学家,在这种地方是没有讨价还价的权力的,联邦调查局的探员们每天都在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如果自己的想法有什么问题的话,估计第一时间就会被除掉。

    “这次我们成功进行了五百公里的导弹试射,而且能够携带整整半吨重的烈性炸药战斗部,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三个月后我们就开始挑战一千公里射程,这就能满足陆军的短程弹道导弹的要求了。”

    “时间还是太紧迫,这次的实验数据完全能够看出弹体在飞行过程中不够稳定,横向的摇摆幅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另外陀螺仪的加工也有问题,这次的准确命中可能只是一个巧合,我们需要更多时间进行改进。”

    收集完实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