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开局把系统借给洪武帝 >

第83章

大明:开局把系统借给洪武帝-第83章

小说: 大明:开局把系统借给洪武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未来大明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敌对位面的攻略上。
  毕竟现在主世界开疆拓土变得困难,但他们还有一个简单模式的世界可以攻略啊!
  嘉靖朝所在的世界是儒道才气二级。
  而这个超凡体系,除了能对华夏有所影响,别的国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即便是华夏,因为最主要的生产力没有改变,其实根本的变化也没有。
  只是原先本就站在金字塔顶尖的那些大儒们获得了更加强大的力量而已。
  这样的世界,对于已经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枪炮全面升级的大明来说想要完整的拿下并不难。
  而且最关键的是这一次的敌对位面很特殊,是有可能成为大明的子位面的,既然主世界因为灵气持续复苏,让全球贸易流通受限,那把这个敌对位面,或者说这个未来的子位面打造成后援基地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了。
  虽然现在把这个敌对位面变成子位面的方法还没有出现,但只要不断完成任务,自然会出现的。
  朱标也相信,以老朱的能力,和两个世界的实力差距,这个任务并不难。
  朱标把自己探查到的这些事情通过锦衣卫之口报告给朱元璋,同时也把自己对于未来二十年大明的规划报告送上去,很快就得到了朱元璋的回复和认可。
  并且朱元璋也给了朱标进一步指示,让常遇春调遣海军进驻嘉靖朝,帮助胡宗宪把东南沿海极其猖獗的倭寇给全部料理了。
  这是彻底征伐这一个敌对位面的第一步。


第一百六十七章 东南柱国胡宗宪
  “轰隆隆!”
  嘉靖四十三年九月。
  浙江下了一场大雨。。。
  而趁着这一场大雨江南各省各路援军也在胡宗宪的调度下完成了最后的部署,只等雨停就能对东南沿海扰边十多年的倭寇进行最后的围歼。
  此刻在浙江戚家军军营大帐之中。
  兼任南直隶、浙江总督,总督东南军事的胡宗宪正在笔走龙蛇的写字。
  他写的是南宋文天祥留下的正气歌。
  这是现如今传世的儒道名篇中他最喜欢的文章,同时也是他儒道才气最能得到挥发的文章。
  很快就是和倭寇的大决战了,他必须为这次大决战做足准备。
  足足用了半个时辰,胡宗宪终于把这篇蕴含了才气的正气歌写完,他站起身,顿时就感觉一阵头晕目眩,显然这是才气损耗过度的征兆。
  “部堂您没事吧?”戚继光看到胡宗宪的模样赶忙搀扶着他坐下。
  胡宗宪摆了摆手,把手中的正气歌递给戚继光。
  “戚将军,这篇文章就交给你了,适当的时候用出来,可以增强士兵的士气,同时可以让至少三万人获得才气支撑,力量和速度都会大增,刀枪剑戟这样的小伤都会自动愈合,只要不被大炮打中,都不会有什么妨碍。”
  “时间能持续一刻钟,记住了,一定要在最关键的时刻才能用!”胡宗宪再次嘱咐。
  “部堂!”
  “您这又是何必呢?”
  “难道还怕咱们打不过那些倭寇不成,现在咱们各路大军已经对倭寇进行了合围,任凭他们有三头六臂也逃不掉的!”戚继光郑重的接过这页重若千斤的诗文,开口劝慰。
  他可是知道,这已经是胡宗宪这一个月来写的第三篇平天下诗词了,这对胡宗宪影响甚大,甚至可以说必定消耗了胡宗宪的寿元。
  即便知道这一篇平天下诗词至少能减少他戚家军三成以上的伤亡,但他依然还是有些于心不忍。
  “呵呵,不瞒戚将军,我还真怕那些倭寇长出三头六臂来。”
  “戚将军你觉得这天下儒道才气的出现,对我大明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胡宗宪坐在椅子上,长长的喘了一口气,苦笑着问道。
  “当然是好事,若是没有大人您的传天下诗文,咱们这次对倭寇的围剿也不会这么顺利了!”戚继光笑着恭维道。
  “呵呵!”
  “也不尽然吧!”
  胡宗宪苦笑一声:“我可是还记得上个月,倭寇就同样使用了一张李白的《将进酒》,让台州守城将士陷入醉酒状态半刻钟,进而直接攻陷了台州。”
  “倭寇中可没有大儒能写出蕴含有平天下之力的儒道诗文。”
  “你说他们是如何得到这篇诗文的?”
  听到胡宗宪如此询问,戚继光顿时一阵尴尬。
  这还用说,当然是因为大明内部有大儒,或者说有大家族在暗中援助倭寇了。
  如果不是这样,只凭借日本那几个浪人武士,又如何能在东南沿海兴风作浪长达十多年之久。
  这些人其实不难查,毕竟朝廷的大儒是有数的,而且都在明面上,在朝的无非就是那几位阁老以及六部堂官,再加上像胡宗宪这样的少数几个封疆大吏,在野的虽然多一些,但也都是在大明颇具才名或教书育人有成,或传播儒道有功的名宿。
  而只要查到那些倭寇手中的平天下诗文出自哪位大儒之手,自然就能查到他背后之人的来路。
  但查到了又如何,又能拿那些人怎么办?
  那些人早已经通过海运走私赚来的银子交织了一张巨大的网。
  这张网上到朝廷官员下到贩夫走卒都有他们的人。
  朝廷根本不敢深查,因为一旦深入追查,海患倭患只会越来越重,甚至整个大明都会持续陷入动荡之中。
  要知道浙江、南直隶等地是大明的财赋重地,如果这些地方被倭寇扰乱,那整个大明都会岌岌可危。
  嘉靖皇帝对此再清楚不过了,所以他什么也做不了。
  或者说不敢做。
  因为前车之鉴太过骇人听闻了。
  宫中有皇室秘录记载,先皇,也就是武宗皇帝朱厚照曾经借助宁王谋反之乱的机会,想要动一动那些人。
  但他才刚刚露出一个苗头,就不明不白的落水,然后不明不白的死了。
  要知道那时候的朱厚照可是大明皇帝中为数不多掌握了一部分军权的皇帝,而且通过以刘瑾为首的八虎太监搜刮了大量的钱财。
  可以说要钱有钱,要人有人。
  他敢动手,就是存了心思要一举解决东南沿海倭乱的。
  但他信心满满,算到了方方面面,就是没有算到那些人无孔不入的渗透和暗杀。
  连明武宗都折戟沉沙,更别说嘉靖这个被文官挑选推举上来的皇帝了。
  当年他根本就没想过动那些人,只是刚刚露出一点想要把军权从文官手中收回来的意思,就差点在皇宫里被宫女勒死。
  这一事件,一直被嘉靖皇帝认为,是那些人对他的一次警示。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嘉靖皇帝才彻底失去心气,变得贪图享乐放飞自我起来。
  嘉靖皇帝这样做,何尝没有和文官集团,以及文官背后庞大的士绅集团怄气的想法。
  连嘉靖皇帝都惹不起这些人背后的势力,更何况是小小的戚继光。
  所以戚继光只能尴尬的笑了笑,没敢接话。
  “你不敢说实话,我理解,因为我也不敢!”
  “为何?”
  胡宗宪自问了一句,不等戚继光回答,便又自己道:“因为说出来也于事无补,除非想要大明立刻天下大乱,否则那些人就动不得。”
  “我们能获得儒道才气增强实力,人家同样也能获得,甚至在野那些通过教书育人、传播儒道达成平天下之境的大儒比朝堂上的滚滚诸公还要多。”
  “我们能如何?”
  “除非朝廷有鱼死网破的决心和魄力,否则我们什么也做不了!”
  “其实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没有儒道才气,像戚将军这样的将领多一些的话,大明是不是会更好一点?”
  听到胡宗宪此言,戚继光顿时沉默了下来。
  他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武将而已,实在是不懂这些事情。
  “好了!”
  “戚将军见笑了。”
  “没有了才气加持,老夫这脑子顿时就开始不清醒了,刚才乱说的那些话你别介意!”
  胡宗宪勉强笑了笑,闭上眼道:“戚将军,该做的老夫都已经做完了,说这些话也是为了让你小心对方手中可能存在的传天下文章。”
  “至于这一仗到底要怎么打,还是你来决定吧!”
  “老夫才气耗尽,身体劳累,再加上这段时间朝廷内部政局动荡,此战无论是胜是败,以后恐怕都有心无力了。”
  戚继光自然知道胡宗宪口中所谓的朝廷动荡说的是严阁老南下浙江的事情。
  他虽然不知道此中内情,但想来严阁老应该是落入了下风。
  要不然也不会离开朝廷中枢南下浙江。
  胡部堂是严阁老的人,如果严阁老下台,恐怕胡部堂也好不到哪去。
  而他戚继光是胡部堂的人,所以他严格意义上来说也是严阁老的人,不知道这一次的政治动荡会不会影响到自己?
  想到这里,戚继光不免也有些神情沉重。
  但这些担忧毕竟都还没有发生,他作为武将天职就是打好每一仗,所以很快他就把这些担忧抛之脑后了。
  “部堂休息吧,剩下的事情只管交给属下就是!”
  “属下一定给您呈上来一副满意的答卷!”
  戚继光恭敬的朝胡宗宪抱了抱拳,正要扭身向帐篷外走去,却是没想到胡宗宪再次叫住了他。
  “戚将军!”
  “这封书信你也拿着!”
  “若是之后将军真的遭遇了什么难解之事,可以拿着这封书信去找张居正,他会庇佑你的!”
  “部堂这是何意?”
  “那张居正不是清流吗?”
  “他会看得上属下?”戚继光满脸不解。
  “呵呵……!”
  “朝廷的党派之争又岂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向来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清流党也好,严党也好,并非都是那么泾渭分明的!”
  “这些事情太过复杂,戚将军作为武将也不需要玩弄政治。”
  “若是将军信得过我,只管按老夫说的去做就是。”
  “老夫这样做并非是因为和那张居正有什么交易,而是因为不想看着我大明唯一的一只敢战之军被那些人葬送掉!”
  听到胡宗宪的肺腑之言,戚继光顿时感觉到了一种托孤的沉重意味,他张了张嘴,最终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再次无声抱拳,郑重的收起书信,退出了大帐。
  等戚继光离开,胡宗宪再次从怀中抽出一封书信来。
  这是身在浙江的严嵩给他写的信。
  胡宗宪乃是严嵩的学生,深受严嵩器重,可以说他能当上现在总督东南的封疆大吏,有一半是他自己真有这个能力,另外一半就是严嵩的功劳。
  严嵩的信中告诫胡宗宪,让他好好打这一仗,不要因为严世蕃被抓就有什么顾忌。
  但也不要太过用命,像传天下的诗文最好不要再写,保住自己性命要紧。
  这封信看似只是家长里短的关心,但其实内里是藏着玄机的,严嵩这话是不希望自己太过用命,如果能拖延剿倭时间,就尽量拖延,不要让倭寇那么快平定。
  但胡宗宪这一次并不打算听老师的。
  倭寇为患十多年,好不容易有了一次全歼对方的可能,他不想错过。
  至于因此造成的朝局变化,他现在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
  而且他也真的累了,这些年身在严党和清流斗争的漩涡最深处的他是真的快要招架不住了。
  “听天由命吧!”
  胡宗宪最终叹息一声,把这封书信放在火上烧掉了。


第一百六十八章 见风使舵老严嵩
  其实对于现如今嘉靖朝的朝局,朱元璋看的很清楚。
  所谓的倭寇犯边也好,改稻为桑也好,若是追根溯源,最后都可以追溯到朝堂的政治斗争。。。
  再说的直白点,这是执政二十年的严党在和东南沿海的士绅们在争夺海贸控制权。
  其实从永乐皇帝让郑和下西洋打通了与世界各国的海洋贸易开始,海贸就从来没有断过,只不过之前是被朝廷把持,后来朱祁镇下令废除下西洋的国策之后,贸易权就旁落到了东南沿海一系的官员手里。
  之后朝廷、皇帝,以及东南沿海士绅围绕着海贸控制权进行了无数次争斗,这争斗从弘治朝、正德朝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嘉靖朝。
  嘉靖皇帝是个聪明人,从他老哥正德身上吸取教训,知道自己亲自下场和这些人争斗有性命之忧,所以他选择了一个代言人来做这件事。
  而这个代言人就是严嵩。
  虽然严嵩也是南方人,但他却并非东南沿海士绅一党。
  他在被嘉靖皇帝选为内阁首辅之后,果然开始严厉打击走私,用心招抚沿海海盗,以朝廷的名义积极和西洋各国展开贸易。
  由此赚取了大量的银钱。
  而这些钱,他和嘉奖皇帝二一添作五,直接五五分账了事。
  这就让严嵩成了嘉靖皇帝一个很好用的工具人,虽然他滥杀无辜,贪污受贿,导致大明官场腐败严重,严世蕃更是目中无人,狂傲自大,视大明律法为无物。
  但嘉靖尝到了甜头,自然对这些事情视而不见。
  不过嘉奖皇帝和严嵩是满意了,有人可就不满意了。
  东南沿海的士绅们很不满意,不满意自然就要搞事情。
  嘉奖三十七年,已经被朝廷招抚的大海盗汪直被这些东南士绅一系的官员找了个由头借机杀死。
  这是东南沿海的倭寇之乱的起因之一。
  其后这些倭寇在士绅们推波助澜之下一边在海上阻拦朝廷的贸易船只,一边在大明赋税重地掀起倭乱,其目的就是为了迫使朝廷松口,把贸易权从严嵩、从嘉靖手里彻底抢过来。
  而严嵩眼看倭寇屡剿不灭,海上贸易不畅,直接搞出了所谓的改稻为桑。
  他这是想要下狠手,直接掌握生产资料,也就是丝绸,彻底釜底抽薪把东南沿海的士绅集团挤到一边,自己单独和西洋人交易。
  但那些士绅们又怎么可能眼睁睁的看着他这么干。
  于是朝争又起,改稻为桑这个国策才会引发后面一系列的事情。
  而有意思的是,在原本的历史上,在严嵩下台,徐阶上台之后,倭寇之乱瞬间消弭于无形,本来岌岌可危的大明朝好像一下子变得歌舞生平起来。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当然这个奇迹在这个位面已经不可能出现了。
  因为老朱来了。
  对于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经过这几个月来的了解和观察,朱元璋已经彻底捋顺。
  朱元璋表示,你们谁也别抢了,这海贸权是咱的。
  他根本就不和这两派纠缠,直接出动了常遇春的海军
  这也是之前张居正担忧东南沿海局面,朱元璋说自己有部署的原因。
  在这个时代,有一只无敌的海军舰队,自然不用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事情。
  直接以力破万法就好……。
  嘉靖嘉靖四十三年九月,倭寇和戚家军最后一战,双方各自动用了三张平天下诗词文章,最终戚家军惨胜,扰乱大明赋税重地的倭寇遂平。
  同时,常遇春率领大明皇家海军第一次在这一方世界亮相,横扫盘踞在浙江、福建的所有倭寇,杀了个血流成河。
  横行大明东南沿海几十年的倭寇被彻底扫平,再没有登岸作乱的可能。
  同时大明海军封锁了整个东南沿海。
  无论是官船还是商船不允许任何船只下海,敢不从者直接击沉。
  这两封奏疏传到北京,顿时让整个京师震惊。
  “倭寇竟然真的被扫灭了?”
  “这海上的大军陛下是从哪里调遣过来的?”裕王府,徐阶脸色难看的看着手中的奏疏,一时间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担忧。
  倭寇被剿他是该高兴的,但陛下同时又封锁了沿海,这就让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