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任意门:开局点化秦始皇 >

第77章

任意门:开局点化秦始皇-第77章

小说: 任意门:开局点化秦始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洪承畴能两次都未进入,直到安抚三边有功,让百姓得以过上安稳日子,方可进入仙境。”

    “如此来看,父亲以为那位仙境中的仙师,看重的是什么?”

    “是洪承畴的军功吗?”

    “然则,洪承畴两年前被万岁爷提拔成为总兵,带着人平定了八贼之乱,这算不算的上是大的军功?”

    “还有袁总督,镇守辽东几年之久,更是有着宁锦大捷,打败了大金的努尔哈赤。”

    “为何袁崇焕这一次,却未曾进入?”

    “要说军功,孙传庭和卢象升两人,也仅仅是平定了八贼之乱,却又为何可以进入仙境?”

    左灵韵慢慢地帮助左良玉理顺了这中间的关系。

    但是对于左良玉而言,他还是未能找到问题的关键,这些事情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父亲,这洪承畴之所以如今可以进入仙境,在灵韵看来,最主要的功劳,还是安抚三边百姓有功。”

    看着左良玉还是未能完全理解,左灵韵便直接说出了自己心中的一番猜测。

    “因为要说军功,父亲在密云的龙井关和大清的铁骑交战几十次有余,成功把大清的铁骑挡在了关外。”

    “这难道不算是大军功,难道还比不过一个平定八贼之乱吗?”

    左良玉颇为自豪地说道:“大清铁骑之强,强过那八贼数倍,要是这鞑子入了关,京师之地怕是要变成人间炼狱了。”

    “所以,父亲却又为何不能进入仙境?”

    左良玉愣了一下,问道:“为何?”

    “是因为父亲未能有安抚百姓之功,未能让密云等关口的百姓过上好日子。”

    “于军功而言,父亲的军功的确胜过孙传庭和卢象升,然而,一则他们是仙师称赞的名将,必然有着过人之处。”

    “父亲不在此列,那就只能获取更多军功,然后安抚一方百姓,从而得到仙师的认可。”

    “或许这样,父亲就有机会进入仙境了吧?”

    左良玉想了想,然后对左灵韵说道:“不愧是我左家的小诸葛,当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为父明白了。”

    军功算的上什么。

    那袁崇焕不是也有着不少军功嘛。

    但是,再看看袁崇焕在辽东之地做了什么?

    和大清的商人往来,把自己的一些族人迁徙到了辽东,直接控制了整个辽东。

    就算是辽东的总兵吴家,都听从于袁崇焕。

    不仅如此,当左良玉了解到了朝廷给辽东镇守之军送去的军饷之后。

    更是猜测到袁崇焕此人,那是一个贪婪。

    大明朝廷都已经穷的两餐喝粥了。

    袁崇焕还要一个劲儿地要军饷,要的还非常多,完全就不符合军中军饷的规定。

    就这,万岁爷还是给了袁崇焕不少的军饷。

    以至于朝廷这边的负担非常重,还向百姓征了大半年的三响。

    直到万岁爷从仙境回来,直接下令废除了三响,杀了几个奸臣,下令征收商税。

    所以,这也是为何作为四大名将的袁崇焕,这一次不能进入仙境的原因吧?

    左良玉心中想着。

    休息了好一会儿的崇祯皇帝,这才开了早朝。

    外面百官们已经等不及了。

    他们很想要知道,这一次崇祯皇帝带着洪承畴等人进入仙境之中,有了什么收获。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官们施礼,崇祯皇帝一挥手,让他们起身。

    “尔等都应该知晓,朕昨夜带着几位总督进入了仙境之中,这也是朕第一次带如此多的人进入。”

    “承蒙仙师厚爱,赏赐了几个仙器。”

    崇祯皇帝倒是没有像李世民那样,还摆了一场宴席,让所有人都观摩一下打火机。

    他只是让卢象升把打火机拿出来,给百官们示范了一番。

    这一下子。

    很多官员的双眼,都冒着光。

    能够把水变成火的火折子,当真是仙家之仙器,就是不一般。

    众人看着卢象升的眼光,那无不是羡慕不已。

    特别是袁崇焕。

    已经是后悔死了,早知道进入仙境,还有这样的仙器。

    他说什么,那也要进入仙境啊!

    等下了朝,一定要去万岁爷那里问一问,怎么才能够进入仙境。

    “这一次,仙师有言,大清不久之后必然会举兵南下。”

    “众卿,可有何建言?”

    如果是以前的崇祯皇帝,可能这个时候已经是慌乱无比,胡乱地指挥一通。

    但是现在的崇祯皇帝绝对不会太过慌乱,因为他有了自信,哟了自信的人,就是不一样。

    “万岁爷,臣斗胆一问,仙师对于,大清举兵南下,可有何指点?”

    韩癀连忙站出来,对崇祯皇帝施礼问道。

    “仙师有言,此战不可避免,所以大明自然要举兵抵挡,给大清一个强有力的打击。”

    崇祯皇帝铿锵有声地回道。

    “可是,万岁爷,如今大明各地旱灾不断,这粮草都未必能够支援大明和大清之间的战争。”

    “试问,我等又该拿什么来抵御大清的铁骑?”

    韩癀再一次问道。

    这让崇祯皇帝微微皱眉,看了看韩癀。

    如果不是仙师给了崇祯皇帝自信,如果不是楚风说过要亲贤臣,远小人。

    如果不是仙境之中,有着真实的李世民,还有太祖朱元璋。

    如果不是楚风在教导了他帝王心术,重要的不是在罢免或者是杀死那些官员,而是能够知人善任。

    这一刻,韩癀怕是要失去他内阁首辅的位置。

    “无妨,仙师也正是知晓大明遭受旱灾,粮草并不充足,所以就赐予了朕两件大杀器。”

    “等到这大杀器造成之日,那大清的铁骑,也就不足为虑也。”

    仙师给了崇祯皇帝抵御大清的勇气。

    韩癀还要再问,却被崇祯皇帝给回绝了。

    仙师也有提醒,大明境内必然有着不少大清的探子,可能朝中都有官员,接受了大清那些探子的好处。

    所以有一些事情,就不能广而告之,让皇太极知道了。

    底牌,永远都是要留在最后,也是捂在最后,才亮出来,这样就可以达到致命一击的效果。
………………………………

第一百六十四章 恩威并施

    崇祯皇帝如今可是让锦衣卫把将作监保护的非常严密。

    里面的任何一样手艺,都不能让人带出去。

    这里面的工艺真要是被泄露出去了,那大明也就玩儿完了。

    本来要用强大的火炮去攻打敌人。

    这最后要是被敌人也用强大的火炮反击一波,大明怕是要重蹈覆辙。

    所以才经过楚风的提醒之后,崇祯皇帝才明白事情的严重性。

    不仅仅是严加防守将作监,招收的西洋人,也都给他们看管起来。

    还在京城之地,让锦衣卫调查可能存在的皇太极的探子。

    还别说,锦衣卫还真的查出来几个。

    这些人,本来是被皇太极以非常丰厚的报酬给吸引了,成为了鞑子的走狗。

    每一次,官府宣读的邸报,都被这些探子给记下来,传到了关外。

    而他们传送的渠道,就算是到现在,都没能查出来。

    到底是从哪一个关口传出去的。

    毕竟这消息想要传到皇太极那里,就必须要出关。

    而自从双方展开了大大小小的几次战争之后,这关口都已经被封住了。

    连商队都不曾往来。

    而这些探子,又是如何把消息传出去的呢?

    这个调查的任务,崇祯皇帝交给了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

    至于东厂,现在不仅仅要建立工厂,还担任着调查地方一些贪墨之事的责任。

    这两把刀剑,在楚风的提议之下。

    崇祯皇帝算是重新用起来,用的还比较顺手了。

    “虽说这战事不可避免,但是民生更是不容忽略之事,如今冬季也快要过去了。”

    “各地修建水渠的工程,完成的如何了?”

    崇祯皇帝对工部尚书张凤翔出列,躬身施礼道:“回禀万岁爷,各地遵循以工代赈,修建了不少的水渠,有一些地方已经有了效果,灾情明显减弱了。”

    “但是有一些地方,就算是修建了水渠,也引不来水,天太过干燥了,水渠的水,到了一大半,就干涸了。”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

    “仙师有言,这大旱的时间不会太长,他并不能前来为我大明行云布雨。”

    “这有反天道常理,所以只能是指点我等,如何在这大旱之下,稳定民生,保国祚不被内忧外患而影响。”

    “这冬季来临,必然会有白雪降临,初春之后便是冰雪融化之际,到时候我们修建的水渠,也就有了用处。”

    崇祯皇帝说了几句鼓舞的话。

    “皇庄的高产农物,如今养殖的如何了?”

    一身穿红袍的官员,站出来,施礼说道:“回禀万岁爷,高产农物的养殖,如今也可以分发出去了。”

    “这两年的养育,皇庄已经存了百万石的高产农物种子,等到开春种下去,仲夏便会有一个丰收。”

    崇祯皇帝高兴地对百官说道:“听到了吗?徐司农已经收了百万石的粮食种子。”

    “等到这白雪融化的开春,就可以种下去,到时候必然会有一个大丰收!”

    “如此一来,大明只剩下一个外患!”

    “朕要尔等都拿出一个态度来,不得消极,更不得有贪墨,毁我大明江山社稷之事。”

    “有功者,朕必赏!”

    “说不动,尔等还能够凭借自身之功劳声望,进入仙境之中,拜见仙师。”

    “这大唐的长孙无忌都进的,难道尔等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功臣,就进不得?”

    “到时候,朕会亲自向仙师请求,允你们入仙境之中,朝拜仙师!”

    这位身穿红袍的徐司农,就是大明一位先进的知识分子徐光启。

    此人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人,万历进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1603年,入天主教,教名保禄。

    较早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勤奋著述,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

    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只是可惜,此人并未得到大用,而且在崇祯六年的时候,死于疾病。

    现在已经是崇祯五年了。

    经过楚风的指点,崇祯皇帝让他成为了司农司的监正,负责培育高产农物的种子。

    不仅如此,他的那些个著作,也被崇祯皇帝刊印出来,放在了各个图书馆里面。

    如果此人不是英年早逝,如果崇祯皇帝能够知人善用,这大明可能还会延续个几年。

    可惜,崇祯时期的农民起义实在是太多了。

    最大的原因便是这旱灾,让百姓们苦不堪言,而朝廷的赈灾之银,却又被一层一层的贪墨。

    毕竟没了东厂和锦衣卫的监督,官员们的头上也就没了一把刀。

    历史上的崇祯皇帝根本就不知道,大明之亡国到底是亡在什么地方。

    不是杀死多少大臣,频繁更换首辅和六部尚书,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万岁爷圣明!”

    面对可以进入仙境的诱惑,每人可以挡得住。

    “初春之后,便要面临北地鞑子的南下,朕希望尔等要做好准备,谁要是胆敢在这件事情上犯了错,就休要怪朕不讲君臣之情面了!”

    崇祯皇帝说了个狠话。

    之后则是为初春的战事开始布局,首先是地方上的官员,不能因此而疏忽了安抚百姓的重任。

    这个时候,就担心地方上又会出现叛军。

    下了朝

    崇祯皇帝接到了徐应元的禀报,蓟辽总督袁崇焕在外面求见。

    “宣他进来。”

    崇祯皇帝在楚风那里知道了己巳之战的结局,对于自己杀死了袁崇焕,却导致辽东镇守薄弱,害死了满桂等一干武将。

    也让辽东的将士们寒了心,因此给了皇太极南下的机会,让大明间接亡了国。

    但是这袁崇焕却又一直狮子大开口,想他要军饷,还有些自大。

    所以最开始的内心,其实也是矛盾的。

    想要撤了袁崇焕。

    但是却又担心这大明重蹈覆辙。

    不撤职吧。

    看到袁崇焕要军饷的奏折,就双眼充血,恨不得把此人千刀万剐了。

    对待袁崇焕,这个时候的崇祯皇帝内心多少有一些矛盾。

    要不是仙师说过,对于这样的人,要懂得如何用他,让他拼命,而不是给他完全的权力,让他肆意妄为。

    “来了。”

    崇祯皇帝这口气,一听就有些不太满意。

    袁崇焕不明白,为何几年不见,崇祯皇帝的口气大不一样。

    他镇守辽东,可是镇守的好好地,打退了好几次鞑子的入侵,获得了不小的军功啊!

    前不久,那可是差点杀了鞑子的旗主,在山海关,杀了不少鞑子。
………………………………

第一百六十五章 袁崇焕表示自己不想背锅

    当然了,袁崇焕自己做了那些事情,他自己还是清楚地。

    “末将袁崇焕,拜见万岁爷,万岁爷万岁万岁万万岁!”袁崇焕连忙先行施礼。

    崇祯皇帝看着这位蓟辽总督,想起来当年袁崇焕在召对之时,说过他会五年平辽。

    如今,五年既过,平辽之事却未曾见到半点儿希望。

    开春之后,就要面临鞑子的大军南下。

    这种强大压力之下。

    崇祯皇帝自然是看袁崇焕不太顺眼了。

    “你可知道,为何这一次不能进入仙境吗?”

    袁崇焕没有想到崇祯皇帝会如此直接,索性,他也更加直接。

    “不知,还请万岁爷指点一二。”

    崇祯皇帝喝了口茶,看着等待着他指点的袁崇焕,想到了仙师对于大明四大将的评语。

    卢象升有勇有谋、且忠心耿耿,卢家满门都是忠烈之士。

    孙传庭忠烈可比李彦仙,城破而人亡,断不会求生而舍去民族之大义。

    洪承畴,本是布政司小吏,一朝得势之后,犹如青云直上,此人有勇有谋,且有着帅才之能。

    然则,其能和袁崇焕相比,还是差了一些。

    袁崇焕镇守辽东,可让努尔哈赤败在关宁,也可让皇太极不敢从山海关破关而入。

    关宁铁骑之强大,正是因为有着袁崇焕这位军魂之所在。

    洪承畴虽有大才,却无坚定之立场,大明亡国之后,或可成为降臣。

    袁崇焕此人,有勇有谋、乃是不可多得的帅才,其能和岳飞不相上下。

    有袁崇焕镇守的辽东固若金汤,皇太极都要避之而不敢恋战。

    己巳之战以少胜多,让皇太极不能第一时间攻破紫禁城,而绕道南下。

    辽东铁骑之强,乃是身经百战之后养出来的。

    索要那么多的军饷也无可厚非,毕竟这个时候的战士们,不可能完全就拥有着爱国之心。

    他们之所以卖命,自然也是军饷给的足够。

    只不过,袁崇焕此人有帅才却不知政事,有韬略却不知人情世故。

    五年灭辽之说,多少有些夸夸其谈。

    杀毛文龙之事,多少有一些莽撞行事,凭借圣恩而肆意妄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