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97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97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这些诀窍跟刘备倾囊相授详谈半夜,也够刘备抵挡几个月了。

    “多亏贤弟明于政务,对宗正诸事如此了解,唉,要是贤弟能留在京师就好了,这几个月为兄也能垂拱而治,不至于仓促忙乱。”

    刘备听完李素的讲解之后,虽然懂行了不少,但依然很惋惜不能当甩手掌柜。

    不过能完成任务就好,刘备也不是纠结之人,知道时间宝贵,赶忙向李素请教更重要的问题。

    他把话题歪楼到了未来讨张鲁的安排上:

    “贤弟,既然最终陛下有可能让我查明张鲁罪行后、去讨伐他。那定然是要我用幽州兵的吧?朝廷总不可能另外派军给我。我这幽州兵,未来有多少能带去汉中?

    于途又该如何调度?这几个月该如何处置养兵、跟新任辽东都尉徐荣又该如何交接兵马?交接多少兵马?这些我初来乍到完全不知情。”

    李素轻摇折扇:“兄尽管放心,我这几日在京师,也不是吃白饭的,每日都在为兄殚精竭虑筹谋。咱先从兵马交割说起,兄要讨张鲁,带本部兵马朝廷定然是答应的。

    因为朝廷之前给兄的养兵定员编制,不过区区五千人而已,多出来的都是兄在辽东自筹粮草、或是靠糜竺转卖战利品以战养战所得,这些富余的兵马朝廷怎么可能收回呢?到时候,给徐荣交割五千兵马,哪怕是新兵,朝廷账面上就说得过去了。”

    刘备一想也对,果然是这个道理。

    他的兵有很大一部分是吃他以战养战的军饷的编外人员,钱都不是朝廷出朝廷凭什么拿回去!

    也正因为如此,之前刘备才必须连年作战,辽东打完了就来抢青州黄巾就食、因粮于敌。否则没有缴获白白养闲人,他的财政会很快资金链断裂。

    如果按巅峰期养三万人算,一年就是三亿钱呐!吃青州人三个月粮食,就能节约自己五千万钱的购粮款!部队开支不光是吃饭和发零花钱,还有别的,军饷军粮差不多占三分之二

    “既如此,倒是无妨了,从青州兵战俘中选出五千人,略微操练纪律,交割给徐荣。为兄之前都按贤弟指点,精锐亲军都选年少勇武之兵。而把青州军战俘中年过二十五岁的都留作预备。

    这些人体格也不算差,就是年纪大些,稍稍强化军纪还是可以一战的。徐荣定然不会觉得我们是在用老弱搪塞。”

    这些预备兵源放到别的军阀眼中都还是不错的,只是刘备和李素做好了未来要常年军阀混战的思想准备,为了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才确保兵源年轻化。

    这样一算,刘备至少可以从幽州军抽调两万人去汉中,如果把青州兵多收编一点,凑三万也是可能的本来么,如果把辽东作为长期根据地,倒是没那么急“搜刮”,但既然将来辽东只是先放置自闭,留在这儿的种田成果一时也没法变现金流,等于是“沉淀性资产”,那还不如这次多带走点呢。

    另外马匹方面,刘备如今把骑兵草草扩充到了一万人左右,其中汉人精骑与乌桓突骑各五千人,其中一半是常年马背作战的,还有一半刚刚训练不到半年。

    而战马则是非常富裕,这一万骑兵平时就能配两万马,可以一人双马换着骑,谁让幽州别的不多就是马多呢。灭了张举张纯,还屠了好几个鲜卑、乌桓部族,每一部灭下来净赚五千匹以上战马都是轻松的。

    现在既然要做好转移根据地的打算,那么再刮一刮,弄三万匹马,确保行军赶路时三万士兵人手一马,还是做得到的。

    只不过,最后刮出来这一万匹马,可能质量差一些,算不上“战马”,只能说可以骑人赶路。而那两万骑马赶路的步兵也不会直接转职成骑兵,他们马背作战能力的并未经过专门训练。

    最终结果,就是三万人,三万马。

    从种族和地域构成来分,这三万人大约是一万幽州本地步兵、五千幽州汉人骑兵、五千乌桓突骑、五千青州兵、五千丹阳兵最后的青州讨贼战中,抓到的俘虏也有一部分丹阳兵,主要是之前陶谦刚刚派来跟青州军作战时损失、被俘的。

    然后又被刘备再次俘虏回去反正,加上原有的丹阳兵、九江兵,大约可以凑出五千人的刀盾锤盾、擅长水战的部队。

    可是,如何把这三万人三万马弄去汉中,在刘备心中又成了一个问题。

    从经济性角度来说,最划算的运兵路线当然是走黄河水运。

    可外兵是不能进雒阳的,甚至要进司隶的八关都很敏感,这点常识刘备当然知道,他也没指望坐着船在孟津渡登陆。

    幸好,李素却知道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也怪后世董卓给李素提供了经验,提供了“如何接近雒阳而不进入雒阳”的行军路线。

    李素便直言相告:“兄且放心,我这几日已经预作打算,托了人跟蹇硕打了招呼、疏通关节,在兄担任宗正少卿这几个月里,便暂时把云长从辽东都尉职务上,平调为河东都尉。

    理由嘛也是现成的,河东如今有于夫罗劫掠、白波贼作乱。到时候云长既可以暂时威慑于夫罗与白波军、为朝廷分忧。

    而且如此一来,云长可率兵沿黄河进兵。抵达畿内时,不要在南岸的孟津登岸,而是走北岸的安邑渡、陆路绕过陕峡至河东。且第一次不用带上全部兵力,可以以五千人为一波,逐次前往河东。

    以免朝廷发现兄长养的私兵规模如此之巨,也防止河东如今本就贼乱处处、无粮长久养活大军。把主力留在粮食富裕的青州,多吃两三个月青州粮,正好免予转运之劳。

    此路线好处有三:第一,规避了外兵进京的嫌疑,从头到尾不在黄河南岸登陆,不会威慑雒阳,不落人话柄。

    第二,我记得云长祖籍是河东解良,解良与安邑同郡,相隔不过一个盐湖,云长对于周边地理定然从小熟稔,利于行军带兵。

    第三,将来要继续西进时,可在河东郡沿蒲阪津寻渡船过黄河、绕潼关、直入渭水。渭水一路通长安、陈仓,走此路大军可直抵陈仓城下救援被韩遂围在城内的皇甫嵩。”

    李素一边说,还一边拿出地图来比划。

    刘备读书少,对雒阳以西的地理原本不是很了解,但听了李素的详细解读后,立刻意识到李素选的借口和地理路线都非常好。

    这里必须稍微提一句地理常识:汉朝的时候,黄河是不能全程通航的,下游的船到了雒阳附近就得登陆,南岸是孟津,北岸是安邑。因为再往西的弘农郡有“陕峡”,水流十分湍急,落差巨大,也就是后世的三门峡。

    三门峡要通航,几乎要到20世纪,修了三门峡、小浪底一系列水利工程,才能行船。否则就得陆路绕过三门峡后重新再找船。过了三门峡之后,黄河南岸又有一个重要渡口,就叫新丰渡,而北岸那个则叫蒲阪津,这两个都是长安的门户。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在三门峡换船、直接一路把船从雒阳开到长安的人,还要再过两百年才会出现,那就是后来的宋武帝刘裕历史上刘裕人生巅峰那一战,就是靠在黄河北岸用大量纤夫拉纤,把东晋的楼船等重型战船,强行拉过三门峡,最后水陆并进攻克长安。堪称人类战史上跟穆罕默德二世把舰队拉进金角湾攻克千年帝都君士坦丁堡并列的两大陆运舰队壮举。

    而刘裕之前的桓温北伐之所以失败,重要因素就是打长安时没法水陆并进,最后打到灞上饮恨而归没拿下长安。包括刘裕在黄河北岸摆却月阵大破慕容骑兵,也是为了保护北岸拉纤的纤夫。

    所以说,在汉朝,是绝对不会有人想到黄河是可以直接不换船就通航到长安附近的,甚至哪怕你要拉纤也得在北岸拉,因为南岸是陡峭的崤函道群山,崤山和函谷关之所以是秦汉天险,就是因为它们一直堵到了黄河岸边,又有三门峡防止你从黄河河面上绕过函谷关要是黄河河面能直接走的话,当年关东六国联军还用得着在函谷关前“伏尸百万、一筹莫展”么?

    把这些地理要素都理解透彻之后,刘备才能充分理解李素布局的稳妥。

    他自己在雒阳这几个月,关羽就带着刘备的兵在黄河北岸与雒阳遥遥相望,还有白波贼可以顺手打一打作为迟滞不前的借口。

    而且这也算是给老杀人犯关羽捞一次还乡团的机会了。关羽光和年间就在解良杀了人逃离故乡,这次终于又带着朝廷大军杀回来了。

    “贤弟在京,真是一日不得闲,这几天恐怕都在琢磨行军与名分借口的事儿吧,真是辛苦贤弟了,此计大妙。”

 第56章 贤弟办事我放心

    把刘备、关羽的事儿交代清楚之后,李素也不得不很快上路,跟徐荣回一趟辽东,把辽东那边的工作交接彻底搞定。

    要交接的不仅是民政,更重要的是人事安排。只有让糜竺熟悉人事、强化威望,他才能长久坐镇一方。

    这个道理不仅刘备懂,皇帝也懂,所以尽管内心很想立刻把李素留下当京官,但是在卢植的劝说、以及蹇硕的拿钱吹风双重夹击下,灵帝还是选择了让李素的“护乌桓校尉”官职多放几个月再撤换。

    也就是说,刘备从中平五年九月开始,辽东太守的职务就已经去掉了,换成宗正少卿。而李素在辽东的一切行政职务可以一直保留到刘备查完案子。

    到时候皇帝如果派刘备讨张鲁,那李素就以文职身份为使,入益州查问刘焉的近况。

    谁让李素这两年表现出来的外交天赋太可怕了呢,以至于皇帝一想到“安抚远人”这种任务,第一个就觉得李素最能胜任

    一纸书信能让羌渠单于派兵勤王,又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降丘力居,连跟青州贼乌苏交战的时候,那些原本名义上归附乌苏的贼酋都会莫名其妙反正重归朝廷。

    这三桩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外交胜利太可怕了,以至于皇帝但凡想要和平解决刘焉问题、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把刘焉的野心扑灭于未萌,那就肯定要用李素。何况李素还跟刘焉有点交情呢,在灵帝心中肯定觉得让李素去安抚刘焉可以让刘焉老实一点,既往不咎。

    另外还得说句题外话,刘备虽然表现得放弃了地方上的根基,但他度辽将军的头衔倒是可以保持不变。

    因为杂号将军跟你的行政本职是没关系的,好比孙坚灭了区星之后,就得到了破虏将军。那他只要没有新的将军位、也没有特地撤换他,就一直是破虏将军。

    后世刘备的左将军头衔,更是挂了几十年,一直挂到他自称汉中王。

    “度辽将军”这个名号之所以让人觉得特殊,是因为名号里有个“辽”字,显得是跟地名结合的,但实际上你在外地一样可以当度辽将军。

    九月二十一,雒阳东郊的旋门关。

    刘备亲自带着几个亲随,护送李素一直到成皋,接上了早就在成皋等候的徐荣,然后李素和徐荣自去辽东。

    临别之际,刘备亲自开了一坛美酒,跟李素各斟三碗作别。

    刘备还用说悄悄话的语气吩咐:“贤弟,此回辽东,幕下诸文臣属吏,谁能调动,谁要留在辽东,乃至曲军侯以下诸武官去留,也都要仰赖贤弟处断了。糜竺威望尚浅。

    这徐都尉是朝廷派去的,又是祖籍辽东。全靠贤弟费心设计,让糜竺能镇得住徐荣才好。实在不稳,多留一些咱嫡系心腹的武官也无妨。”

    刘备这番话,等于是把整个阵营的人事任命大权彻底交给李素了。除了关张赵是始终带兵跟着刘备跑,其他人将来谁能“从龙”谁得留下,全看李素一句话的事儿。

    这权柄,可比后来荀彧在曹操手下还要说了算,荀彧都没法说让谁跟曹操就跟曹操呢。

    李素也推心置腹地低声安慰:“兄尽管放心,依我之意,武官诸人,为稳妥之见,不如留太史子义在辽东。子义如今只是曲军侯,朝廷不会在意他留下,也不怕他在军权上架空徐荣。

    我设法让他在这几个月里再略微立些军功,在徐荣到任辽东都尉后,子义再因功升为别部司马,如此一来朝廷定然会以为子义是徐荣简拔于行伍的典范,是徐荣的人。但实际上子义却绝对听命于糜子仲,如此必可保辽东绝对无虞。

    且子义籍贯东莱,未来徐荣与子仲相处日久、若能确认徐荣并无野心已然收服。还可让徐荣、子义分守辽东、东莱,隔海守望相助为掎角之势。子义的老母之前已经安置于辽东沓氏。此番回去,我会关照子仲再好生在沓氏修建庄园、礼遇奉养子义老母,如此将来子义出镇东莱也依然会听命于子仲。”

    所有人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刘备听了心里很踏实,都想不到还有什么好关照的,最后只是拉着李素的手拍了拍:“贤弟办事,我放心。”

    告别刘备之后,李素终于有时间跟新同事徐荣认识一下。

    其实之前以刘备礼贤下士的脾气,他也是想要套套近乎的,但最后避于朝廷的猜忌,才没有那么做徐荣是去接管刘备离任后辽东的兵权的,刘备跟他套近乎算怎么回事?想拉徐荣下水么?

    徐荣是个身高将近八尺半的大汉,比张飞还高几寸,只比关羽矮。考虑到他出身玄菟沈阳,是典型的东北大汉,这种身材也还算正常。

    只不过,经过近两年注重体育锻炼与营养搭配的李素,如今实际年龄刚要十七周岁,身高也才堪堪长到七尺,跟徐荣并马而行还是有点压抑的。徐荣站着起码比李素高三十厘米,马背上都能高出至少十五。

    外貌方面,徐荣方面阔口,有钢针一样修剪整齐的短络腮胡子,一看就是咬合肌发达、法令纹深峻,有种修炼蛤蟆功的人那样的双下巴。

    只不过这种双下巴不是肥肉导致的,而是咬合肌发达过度肌肉溢出的表现。可以参考火云邪神的下巴

    这种容貌在汉朝不讨喜,哪怕有络腮胡子遮掩,也不是大将之相。

    李素一开始跟对方聊天,也有些不习惯,但一起赶了一天路之后,就发现徐荣这人似乎在京军中人缘也不是很好,就只是那种杀敌立功不会处关系的。

    大致摸清了这方面的情况后,李素也知道怎么跟这种人套近乎。

    这两年各种性格形形色色的武将他也见得多了,总有一款话术适合。

    第一天的行程,他们从成皋经荥阳赶到中牟附近这也是自雒阳东出必经之路,所以后来曹操东逃才会在这儿被抓住。

    不过到了中牟之后,去辽东的路应该沿着黄河走封丘、濮阳、鄄城一路而去,但李素却建议稍微多绕几十里路,途径一下陈留:

    “徐都尉,我恩师蔡公,年初原在幽州客居,夏天的时候南迁回了老家陈留。上次还给我书信,说是有心报效朝廷,回陈留便于陛下征辟。

    我这次进京,原本还指望在雒阳拜望他,谁知到了雒阳才知道他至今还不曾回来做官。此去陈留绕路也不远,能不能卖我一个面子这些钱,就当是辛苦弟兄们多跑几十里,买些酒肉、马料。”

    李素原本还担心徐荣是个严肃不爱钱的,主要是被前世一些穿越误导,经常把徐荣的人品跟高顺相提并论。

    不过略一试探之后,李素就发现纯熟多担心了徐荣似乎在私德方面没什么洁癖,毕竟正史上也没记载他的任何个人人品嘛。

    “弟兄们,李校尉赏赐,回头路过村子杀两只羊,寻摸些野味买。”徐荣很干脆接过李素的几枚金饼,随手抛了一块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