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92章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92章

小说: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者居然是尚书郑泰,刘备去年在雒阳时倒也见过郑泰是卢植的同事嘛,资历比卢植稍微短几年,中平二年之后才出任的尚书。

    “臣度辽将军、辽东太守刘备,拜见天使!”

    郑泰的脸色不是很好看,表情生硬,但也谈不上斥责,只是来代表朝廷查问:“刘备,青州刺史焦和弹劾你拥兵自重、妄侵它州境界,此事你当如何解释?且近日朝中,也多有议论边郡将领图谋割据不尊朝廷之嫌,提到你的也不少,为何如此不谨慎!”

    听这个语气,还算有回旋余地,就是过来申斥敲打一下,给刘备解释机会的。

    刘备连忙发自肺腑地说:“备此次出征之前,就曾请示使君伯安公,是奉使君之命追杀发源于幽州、却流窜出幽州州界的叛军。出征前备也曾问过朝廷法度,被告知陛下设立州牧之职时,确有越境追击逃贼之权。

    此乃州牧与刺史职权之重要区别,想来焦刺史并未担任过州牧,也未及了解这项去年才新设的朝廷法度,加之文书沟通缓慢,故而有此误会。

    右北平乌桓乌苏部酋首乌苏授首后,备便已按兵不动,以求肃清收拢逃散贼兵后,便移送地方、退兵回本据。此事还请郑尚书明察,若是不信,可问泰山、北海、东莱三处地方郡守、都尉。”

    郑泰也粗略看了一下军营和奉高县的地方状况,这才点头:“原来如此,看你兵马囤驻,并无再行西进之举动,此言倒也暂时可信,我会详查的。

    不过,为表恭顺,我回程时,你最好亲自跟随进京述职、开释误会。那焦刺史也是,之前贼情严重时,跟东莱郡的太守互相推诿、文书争辩闹到大将军与朝廷三台,可谓狼藉。便是这泰山郡没有太守,郡丞诸葛珪跟焦刺史也打了好几次文书仗。

    要不是我出京之前,诸葛郡丞的遗表也到了,陛下与大将军恐怕对刘将军的猜忌,会更重一些。刘备啊刘备,你好歹是子干兄的门生,虽不喜读书,朝廷的忌讳也该多学一些。我是知你本性忠良、一心只想除贼报国,可做事也太大胆了!”

    最后这半段话,倒是已经不用朝廷天使的身份在跟刘备说,而是以长辈自居私下劝解。

    因为郑泰跟卢植同事,所以这个姿态也没问题,可以直接喊刘备名字。

    从中看得出来,青州刺史焦和在朝廷中名声也不太好,污蔑人或者揽功推过也是出了名的。可见谁的地盘上黄巾闹得凶狠,也不是没道理的,刘虞也好,陶谦也好,围堵黄巾扩大都很有一手。青州的地方官不能用各地的自发力量平叛,显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州郡不和。

    刺史和太守之间都天天算计对方,这还怎么平叛?如果只有一个郡的太守告状扯皮,那可能是太守的问题。如果三个太守都跟刺史扯皮,那多半刺史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了。

    所以焦和弹劾刘备,问题倒不是很大,这才导致敲打几句就可以过关的局面。要是换个名声很好、以正义直言著称的人喷刘备,这一关就没那么容易过了。

    刘备也立刻听取:“多谢郑尚书教诲!备当初年少无知,求学不肯用心,自从卢师处出师后,每每为官报国,才颇觉所学不够,甚为悔恨。备届时便随”

    刘备这番话是发自肺腑的,但李素听到这儿却怕要遭,他连忙偷偷在背后拉了刘备一把,从郑泰的角度却是看不见的。

    刘备心领神会,便缓了缓语速,作司索状,似乎是有什么难处。

    李素连忙接话:“郑尚书,此处刚刚战罢、青州巨寇臧霸与我军相距不过数十里。度辽将军还需收拢大军回返,以免为贼所趁。此时若召他回京述职,恐怕临阵换帅对大军约束不利。

    不如给他旬日的时间,收拢大军缓缓东归、尽量与贼军脱离接触,以免被偷袭。我身为辽东长史、护乌桓校尉,对度辽将军使命多有了解,不如我先随尚书回京述职、解释其中嫌疑,到时候度辽将军再来。”

    李素委婉地表达了一个担心:刘备会听朝廷的话收兵,但叛军不会啊!朝廷管得了刘备又管不了臧霸,万一臧霸反击呢?朝廷军队没有主帅岂不是送菜?你总要允许彻底脱离接触再走吧?

    郑泰显然也想得清楚其中利害,觉得非常有道理,就给刘备稍微宽限了一会儿:

    “那我就先带李校尉代为回京解释刘备,你可要谨慎呐,朝中如今对于边郡牧守拥兵自重忌惮不少,出问题的可不止你一个,一定要处处仔细。”

    说完之后,李素先恭恭敬敬地送郑泰下去休息,然后才抽空跟刘备对口供。

    刘备焦急地压低声音问道:“伯雅,刚才为何阻拦于我?臧霸根本不敢反击我军的。”

    李素也耳语回应:“我先去,陈明兄之报国赤忱、随时可以入京,岂不比兄直接入京更有回旋余地?而且我好歹可以摆出更加为朝廷出谋划策之状,从中取事,劝朝廷为了确保兄更干脆的入京,而给兄一些安抚的条件。

    兄要是直接去了,朝廷就不用抚了,到时候处境恐怕更为困难。至于臧霸偷袭这种现成的条件,不用白不用。而且,我先去还能打听一下朝中究竟出了兄以外,还在忌惮谁,如今还有哪些边将牧守有拥兵自重之嫌,才好决定下一步的姿态。”

    刘备叹了口气:“何须如此,我自忠于朝廷,朝廷定不负我,至于官职调任,任从朝廷派遣便是,备无有不服。不过,既然事已至此,我知你也是好意,便依计而行吧。”

    李素也是刚开始想这个问题,此刻才心念电转,开始往下飞速推演。想了一会儿后,他咂摸着叹道:

    “若是朝廷真要忌惮,哪怕兄有功,朝廷也能明升暗降以化解危机。若是提拔兄入朝为卿,我倒是不太担心。大不了好好当京官,当上几个月,不求在外建功立业。

    待形势有变,再想外放回地方还是很容易的,而且多半可以回到曾经经营过的州郡。如此一来,兄从未当过京官的履历短板,也可补上,对于兄将来结纳各方人才,也有好处。

    但怕就怕朝廷忌惮之后,明升暗降,另寻穷乡僻壤的边郡调防,那可就不利于报国了。”

    李素觉得,暂时做京官是不怕的。

    反正再过七八个月,汉灵帝就驾崩了。当八个月京官,充其量就是损失八个月扩大地盘的机会,耽误点时间么。反而履历还能更全面。

    最怕的是给你升官,然后升成交州牧什么的,那才叫杀人不用刀,杀人不见血,直接废了。就好比当年曹操用五色大棒打死蹇图之后,宦官们阴阳怪气地升官,把曹操从雒阳北部尉升成顿丘令。

    但是有李素先进京探路,定然可以规避掉这种杯具。

 第50章 郑玄诸生入彀中矣

    28岁的刘备,此前缺乏对朝廷中枢政治斗争的敏感和戒心,也是不足为奇的。

    谁让他太年轻,从来没做过哪怕一天京官呢。

    这也导致历史上后来刘备一辈子的全局治理经验上,跟曹操相比,始终是不如对方全面。但刘备也有优势,就是他更接地气,吃过苦知道底层需要什么

    正所谓“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种短板必须亲自经历过才能补上,不能指望谋士跟你说说注意事项就能听进去。所以哪怕李素再劝,也是不能代劳的。

    要做一个好的开国之君,扎根地方干过基层,吃过苦,站过朝堂看过全局视野,这三点都不可偏废,见识越全面越好。

    幸好,如今也不算晚。

    连续被诸葛珪、李素劝谏;又被焦和泼脏水、被郑泰警告后,四重洗礼终于让刘备端正了态度,做好了进京的思想准备。

    不求做多久京官,至少暂时展示出自己的“绝无野心,一心为国”,让朝廷考察考察清楚,以待天时。

    有李素的运作,相信几个月就能出狱哦不是重回地方的。

    刘备从来没有发现,自己变得那么珍惜他留在地方上的每一天,想趁着李素回信之前多做点事情,把当地的工作安排妥当。

    李素跟着郑泰走后的第三天,刘备就亲自带着张飞,态度非常殷勤恳切地飞马赶回北海郡与东莱郡交界的不其山。

    原本对于“招募东莱、北海各地贤才”,刘备是没那么上心的,也不一定亲自做。毕竟这些郑玄门徒也不是后世诸葛亮那样的“大贤”,不配被屡次亲往求见。

    但时间仓促,只好放低身段了。

    留在北海的东西,都不是自己的,必须组织好随时“转运”的可能性。

    不其山位于胶州湾正北,也就是后世青岛崂山西北面的群山。刘备之前已经派兵来这儿保护,还送了几百石粮食和蔬菜果肉、布帛百匹,改变了郑玄门徒因为兵荒马乱买不到粮而饥饿溃散的命运。

    郑玄教书的地方,是一处山谷中的竹篱大院,屋舍简陋,刘备策马来到院门,找人通传:“度辽将军、襄平乡侯、领辽东太守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郑玄很快就亲自出迎:“山野闲人,蒙将军枉顾,实不敢当。将军平贼救民,使一方重归安宁,此间百姓已传颂多时。”

    郑玄也知道刘备来青州有些忌讳,所以很上道地称呼其“将军”,突出度辽将军的身份,淡化辽东太守。

    刘备连忙谦虚:“郑公与卢师同受业于马融,备又受业于卢师,岂敢当此礼遇。保境安民、为国杀贼,乃为将者本分,何足挂齿。”

    张飞在背后也连忙拱手,试图套几句近乎。

    可以说,历史上真实的“三顾茅庐”,如果刘备非得带个义弟一起,那多半也会选择带张飞,不会带关羽。谁让关羽对于名士的态度远远比张飞更不耐心呢。

    如果真有谁看到诸葛亮睡大觉想烧茅庐,那也得关羽来发这个火吧。

    郑玄客气过后,殷勤询问:“不知将军此来,所为何事。”

    毕竟刘备只是“一顾”,之前也没写信通知,郑玄场面话还是要问一问的。

    刘备拱手:“素知郑公高洁,屡辞朝廷征辟,备也不敢以官位爵禄相扰。然士人读书,终须学以致用、经世济民。血气方刚的忠直之辈,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

    备自牧守辽东,深感大战之后,民生凋敝,无人擅长抚民安民,故来郑公门下,求一二高足为百姓谋。若有愿出仕者,备当妥为安排,备今年任辽东太守以来,于例可举孝廉三人,至今只用其二。其余察举名额,也未用尽。”

    如今还是灵帝朝,察举制的末班车,还是挺值钱的。

    刘备虽然才刚刚当上辽东太守,但他手上也是握着孝廉名额的!

    尤其幽州是“高考录取优惠省份”,比冀州青州减半人口要求,每十万人就可以举一个孝廉了。刘备做了点手脚说辽东平定后有三十万人口实际二十多万,就准备举三个人。

    之前两个名额,其实是分别给鲁肃和田畴用掉了。毕竟那些跟着他的老下属,总要提前优待。

    汉朝也没说已经在职官员就不能举孝廉了,鲁肃这种忠厚老实之人,只是因为从小孤儿丧了父母,后来祖母也死了,没人能孝敬才难以举上去。但刘备觉得鲁肃人品可以,就力排众议非要抬举一把。

    这种事情,估计也就刘备这种不在乎“利益最大化”的人才会干吧。因为举鲁肃肯定不是最划算的,举完后也没得再升迁多少品秩石数,不如把一个白身举到四百石。

    但谁让刘备讲义气真性情呢,他觉得鲁肃这人可以就非要捧,亏点石数就亏点石数了。

    搞得当时鲁肃心中很不好意思,对刘备感恩戴德,几乎当亲爹一样效忠。

    田畴更是靠着刘备的察举才坐稳了四百石的高句骊县长,那忠诚度爆棚也是没话说。

    不过,孝廉对于真正顶级名门世家的子弟来说,也没那么大吸引力他们有好几个渠道得到孝廉,不用靠“移民”那么不光彩的手段,哪怕留在原籍都能孝到。

    所以刘备此言刚说完,就看到郑玄手下的头号望族子弟崔琰,一脸的冷漠,只有其他出身寒微些的稍微有点动容。

    郑玄观察了弟子们的反应,淡然笑道:“我曾荐弟子孙乾为北海郡吏,后来积功为下密县丞,前些日子,听闻下密城破时,孙乾也受兵祸之灾,多蒙将军救助。

    将军于我一门也算有恩有缘,我门下诸学成弟子,只要自己愿意出仕,我绝不阻拦。”

    如今距离孙乾受伤已经过去二十天了,但是那么重的伤,哪怕养到可以下床走动,依然不便赶路上百里奔波。

    这次来之前,孙乾自己是想自告奋勇帮刘备带路引荐的,但刘备坚持不让他来,要他继续好好休养。郑玄故意挑明这一点,也是在帮刘备说话了。

    其他弟子有些原本不知道孙乾为刘备所救这一消息,听老师转述,才加深了对刘备的感激。

    “先生,我愿为刘将军效力,不知先生以为我的学问能出山了么?”一个叫国渊的学生首先恳切地问郑玄。

    郑玄笑道:“抚民理政,你们这点经义学问早就够了。只要持心正,于庶务肯用心,还是要边干边学的。”

    “我也愿与师弟一起,行务实之学。”另一个名叫郗虑的学生也跟着表态。

    随后陆陆续续有程秉和另外几个不那么出名的弟子也答应了。

    而不愿意跟随刘备的,主要是崔琰和张逸等人。

    崔琰是不愿意将来移民做官,想回冀州。

    张逸则是另有打算,也跟刘备摊开了明说,说他想直接去投奔幽州牧刘虞,因为他觉得刘虞才是当世最仁德之主,刘备则杀伐过重了。

    对于这种想法,刘备当然也不会去阻止了,没人会公然挖自己的老领导的墙角。刘虞对他那么好,别人要去投刘虞,刘备当然是大大方方给路费了。

    他并不知道,原本历史上,这张逸虽然没做出什么成绩,但气节也算可嘉。他当了刘虞生前的最后一任别驾,从这个角度来说也算是李素的接班人了。

    最后在刘虞被公孙瓒杀害的时候,张逸也据理力争不肯投降,被公孙瓒一并杀害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张逸这人至少忠诚度没问题。

    在郑玄处周旋了一整天,最终刘备算是满载而归,带着国渊、郗虑、程秉和另外十来个读书人一起回到下密,让孙乾先把这些人才安顿下来,熟悉一下情况,过一阵子等刘备自己的前途也明确下来,再谈具体任用。

    话分两头。

    刘备在泰山、北海为准备撤离而拼命搜刮人才的同时,李素跟着郑泰,也差不多赶到了雒阳,即将代表刘备进行述职,并澄清朝廷对刘备“擅自越境出兵”的误会。

    误会解释的工作倒也算顺利,因为李素到的时候,幽州牧刘虞的表章比他更早两天到了。皇帝、十常侍和大将军何进都知道了消息。

    李素再巧舌如簧稍微一解释,大伙儿就相信了“这只是青州刺史和幽州牧之间工作沟通不顺产生的误会”。

    但消除误会归消除误会,有些东西,只要朝廷起了心,肯定是会琢磨一下如何调动以增加安全系数。

    同时,只要有人提醒何进,何进肯定也想试探试探“如果调动刘备,刘备本人会是什么心态,会不会因为刚当辽东太守两三个月就被折腾而心有怨言”。

    朝廷中枢对地方官玩心术,这是永远都不可能消失现象,只能去适应。

    李素刚到京师两天,总觉得这一波云谲波诡的暗流有点不正常,他又没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